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檢視女性藥癮中途之家在協助復歸社會的定位:以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的行動研究(2024) 李貞遉; Lee, Chen-Chen本研究主要運用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的實際輔導戒癮行動,以戒癮者以及輔導者兩個面向的觀點,探討女性藥癮者的戒癮與復歸社會的生命歷程,以檢視女性藥癮中途之家的定位。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中之行動研究與半結構式訪談,研究過程透過九項戒癮行動,融合對女性藥癮者的生活24小時居住管理,使其藉由團體重建社交。過程中也搭配個別晤談,促使個案改變對藥癮的認知、態度及行為,搭配心理健康或生活講座,並提供司法、社政或勞政等整合性資源,積極協助個案解決各類生活問題,使其增進自理知能。另外,過程中亦提供就業服務(職涯諮詢、就業服務、職業訓練),促進就業使其恢復自信。最後,協助薪資代管並提供財務規劃教學、協助修復家庭支持,或使女性藥癮者參與其社區服務,助於復歸社會。以及三項針對工作者的行動方案,包含機構處遇人員的任務、執行策略、進度與成果進行督考,對機構輔導能力的調整,及強化機構社會功能等。並由導入輔導、記錄輔導過程、回饋之戒癮成果、研究反思等,以執行並記錄此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之輔導員及女性藥癮者,根據文獻擬定大綱,焦點鎖定曾經或正在接受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輔導之戒癮女性3位。以及曾經或正在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參與戒癮女性輔導之工作者3位,以多方角度瞭解女性藥癮者之戒癮處遇、成效,以及女性藥癮中途之家戒癮輔導中之定位和需求。根據渡安居行動方案實施,以及質性訪談後,發現女性戒癮者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壓力事件、就業狀況、家庭支持以及社會融入等。有效的戒癮輔導計劃需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並提供全面的支持,包括心理健康輔導、職業訓練、社會支持以及積極的同儕互動。此外,針對女性戒癮者的專屬需求,提供支持性的住所和多樣化的課程,以及增強機構的人力資源,特別是社工的角色,是支持她們成功戒毒的關鍵。最後,研究提出以下實質建議:一、女性戒癮輔導需要多元性支持資源二、提升職業訓練及家庭支持以增加女性戒癮成功復歸社會之可能性三、女性毒品假釋者全數進入輔導機構重建社會功能四、女性戒癮中途機構數量和處遇資源須提高五、女性戒癮中途機構可導入公權力角色六、女子監所或戒癮中途機構可強化戒癮復元友善職場建置Item 以BIG6大六教學法資訊素養融入高中新興科技教學之探究(2024) 王淑蕙; Wang, Shu-Huei本研究主要在探討BIG6大六教學法融入高中新興科技課程的成效。研究者藉由發展資訊素養融入課程的教學設計,探究BIG6大六教學法融入新興科技議題課程的實施成效及面臨困難,呈現修課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的專業成長,同時亦關注圖書館及圖書教師在實施資訊素養課程中扮演之角色。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東部某高二來自不同班級且資訊素養基礎各異的十一名多元選修課學生,規劃以新興科技議題為核心,BIG6大六教學法為架構,進行六週的資訊素養課程。研究者透過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利用現場觀察記錄、教學反思紀錄、學生學習單、自我評量表及小組評分表、訪談錄音資料等研究工具,最後歸納資料以評估學習成效。研究結論表明,BIG6大六教學法融入高中新興科技課程具有高度可行性和有效性,學生在資訊素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創新思維均有成長。透過縝密規劃和有效教學策略運用讓資訊素養課程得以順利推動,儘管面臨課程設計需滾動修正及教師負擔加重等挑戰,但通過圖書館支援將能提供更多的奧援,例如透過與圖書教師的協同教學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圖書館在課程中扮演輔助教學的關鍵角色等。研究建議有下列四點。首先,為了提升資訊素養融入新興科技教學的效果,應調整BIG6大六教學法,設計跨領域課程,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學習能力。教師應靈活運用BIG6步驟,根據學生需求調整授課,並鼓勵參與競賽或活動來鞏固知識。其次,圖書館需更新資源,創建支持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的環境,定期舉辦資訊素養研習作為教師教學的支援。此外,圖書教師與學科教師應協同教學,共同設計課程內容,提供即時指導,並進行教學反思和經驗交流,學校行政亦應提供資源和支持,鼓勵協同教學。最後,未來應擴大研究樣本和時間範圍,驗證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和長期效益,以推動各校資訊素養教育的發展。綜上所述,本研究提供未來高中推動資訊素養教育一個有效教學模式和寶貴的經驗。透過學科教師及圖書教師的協同合作,以及對教學方法的靈活調整,可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能力,實現資訊素養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並為後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Item 應用設計思考於國中家人關係課程之行動研究(2022) 余欣樺; Yu, Hsin-Hua本研究旨在探究設計思考於國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之實施歷程。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國一學生為對象,而整套「與家人有約」主題課程共五個單元活動,分別為:同是一家人(1節)、What’s「愛」(1節)、從「心」靠近你(2節)、發現幸福(1節)以及愛的行動家(2節),共進行七節課的教學。資料分析的工具包括學生學習單回饋、同儕教師觀課紀錄及教師省思日誌等進行課程檢核與調整。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發現與結論,簡列如下: 一、成功發展出應用設計思考於國中階段之家人關係課程設計 (一)設計思考步驟能系統性地應用於各單元之重要概念中 (二)設計思考之理念精神適用於增進家人關係課程之特色 (三)設計思考步驟策略可作為家人關係與互動概念具象化之工具 二、應用設計思考於家人關係課程之實施狀況良好 (一)教師教學方法多元,課程內容連結生活經驗,助於提升學生學習意願 (二)學生將所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運用,提升家人關係與互動 (三)教師團隊合作有助於設計思考教學實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四)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使設計思考各步驟應用於課程中更臻完整 最後依據結論,針對教師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分別提出建議。Item 應用奧福音樂於幼兒教具型態改良設計創作研究(2021) 林怡廷; Lin, Yi-Ting本創作研究旨在奧福音樂與幼兒發展兩者間之關聯性,並以此探討幼兒發展對應於奧福音樂教具型態的差異性。透過歸納整理奧福音樂課堂中幼兒的學習發展、幼兒發展理論、幼兒教具型態材質與特性,以現今現有的奧福音樂教具於其課堂課程使用與分析,加入問卷訪談分析,最後以教具案例作分析探討,歸納整理總結分析結果,作為幼兒教具型態改良設計創作之參考,最終呈現於改良設計創作成果。 從文獻探討中來看,被運用之教具型態材質的特性,從單一到多種結合於教具上的呈現,其教具之重要性在於刺激學齡前階段幼兒的發展,透過教具在奧福音樂課堂課程當中的使用,使其成為更具多元化之工具,以達到刺激幼兒學習發展之成效。 經由行動研究中十件案例分析結果逐一探討,不同型態之奧福音樂教具五件為單一功能性;視覺色彩上的運用五件以繽紛的多樣化色彩為主,五件則以在原素材上使用單一色彩,其中四件透過簡易的生物或幾何圖形增加幼兒學習興趣;在問卷訪談過程中,確實發現五件的功能性較單一,此外,五件在使用感上發現其協調性之細節較未被注意,例如體積大小、重量及抓握難易等。 本研究符合幼兒在該年齡層之教具設計並將功能性發展延伸,讓教具使用更加多元化;搭配多種材質運用於教具,讓色彩的呈現較為豐富,提升視覺刺激及操作舒適度;改良設計創作出四種型態共八件幼兒教具,將其應用於奧福音樂課程讓教具延伸更加豐富多元。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總結,分析幼兒發展運用於奧福音樂教具作為創作基礎,提供未來欲創作者之參考。Item 反思團隊在學校個案輔導工作系統合作之應用-行動研究(2019) 陳淑芬; Chen, Shu-Fen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新的學校個案輔導工作合作系統,運用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1.如何組成新的學校個案輔導工作合作系統以進行研究?2.當前學校需要輔導之個案問題類型為何?發生原因為何?舊的合作系統之困境為何?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合作系統?3.如何在新的合作系統中將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運用於學生個案輔導工作?4.在本研究中反思團隊之運用歷程為何?研究團隊對於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的反應及建議為何?5.評估本研究所建立之新的合作系統之效益如何?本研究運用行動研究方法,進行發現問題、澄清問題、發展行動、採取行動、評估結果五階段之研究歷程。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某學生運動員培訓高中,研究團隊包括研究者、學校教師、受輔學生以及研究者之專業督導。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分析方法獲得研究結果有:1.發現問題階段:研究發現為「學校之研究團隊應如何組成」、「學校需要輔導之個案問題類型」、以及「學生問題發生的多重影響來源」。2.澄清情境階段:研究發現為「學校對新的系統合作方案有期待」、「現有的合作系統之困境」。3.發展行動階段:研究發現為「研究者向研究團隊介紹反思團隊之精神與運用方式」、「研究團隊演練反思團隊後有體會與收穫」、「研究團隊討論日後如何將反思團隊運用在學生輔導工作」。4.採取行動階段:研究發現為「反思團隊之運用歷程」、「運用學校教師為反思團隊成員的經驗」、「研究團隊對學校系統運用反思團隊的建議」。5.評估結果階段:研究發現為「反思團隊運用有好處」、「在諮商中運用反思團隊前的預備動作」、「本研究建構之新的合作系統有助系統合作」。研究結果顯示:透過行動研究運用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能促進系統合作,運用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個案輔導工作是可行的。本研究建構之新的合作系統要運用於未參與研究之系統成員、非自願個案、多壓力家庭或棘手個案,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建議實務工作者持續研究以拓展教師作為反思團隊之運用經驗。Item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廣告刻板印象、再現、反思與近用(2020) 卓旻寧; Cho, Min-N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公民課程之學習成果,以瞭解學生於教學方案實施後,在認知、情意、行動三方面的改變情形;而研究者本身則藉由教學方案實施過程的記錄、修正與反思,精進教學設計與教學品質,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望對日後實施媒體素養課程之教學者有所助益。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要研究取向,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課程內容重點有四:解讀廣告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察覺廣告中的年齡刻板印象、覺知廣告中的種族刻板印象及解析廣告刻板印象之探究實作活動,總計四節課的教學活動。冀望透過學習活動的進行,引導學生察覺廣告中的媒體再現、身體形象、性別、年齡與種族刻板印象等問題,及其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促使學生意識到廣告設計的意涵,反思廣告所傳達的意象,進而破除刻板印象,以達具備媒體素養能力的最終目標。 研究者為確保研究的嚴謹性,利用教學札記、錄影觀察記錄、課程回饋單等方式,配合課室觀察紀錄表、學生學習單及實作單與非正式訪談紀錄等多元管道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藉此檢視教學設計實施成效與修正歷程,以期課程能達成研究者預期之目標。 教學方案實施後,研究者依據上述研究資料進行分析,歸結出以下之研究結果: 一、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有助於培養學生思辨媒體再現的能力,並能解讀媒體再現潛藏的刻板印象。 二、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能促使學生反思閱聽人的意義,並察覺媒體再現的影響。 三、透過教學反思及與協同研究者的共備討論之循環歷程,增進研究者的專業知能。 最後,研究者針對行動研究所遭遇的問題與不足之處提出以下之建議,以供日後研究之參考: 壹、媒體素養課程發展之建議 一、教學方案可發展為公民學科與其他學科或領域之跨域統整的彈性學習課程。 二、參與同儕共備使教學方案設計更臻完善。 三、課程設計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貳、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發媒體素養探究實作之活動課程。 二、選定焦點學生探究媒體素養學習成果。 三、研究新媒體潛藏的意識型態。 關鍵字:廣告刻板印象、媒體素養、行動研究Item 園藝治療方案對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提升正向情緒之行動研究(2018) 陳鄯向; Chen, Shan-Hsi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園藝治療方案對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之正向情緒提升效果及本園藝治療方案內容設計的可行性,採行動研究設計,篩選六名學生,接受十次單元課程,每次100分鐘。透過研究對象於方案實施前後施測正向情緒(愉悅)量表結果、過程中的觀察紀錄、研究對象所填寫之回饋單及研究者的省思日誌等資料,整理分析出研究結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一、研究結果 (一)參與園藝治療方案確實能提升研究對象的正向情緒表現,研究對象透過身體感官及品味能力去感受植物及參與園藝相關的活動,在成效上的確能產生開心快樂自信的愉悅感。 (二)發現「團體歷程」、「研究對象的狀態」、「研究對象對園藝植物的主觀感受」及「方案活動的實施時間安排」是影響研究對象在園藝治療方案目標達成因素,進而對正向情續目標之達成效果有所影響。 (三)本研究的期程分為準備階段、方案初期、方案中期與方案後期,每一時期所要強調的教學重點與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在方案的執行過程中依照實際情況及所遭遇到的問題,進行檢討、調整與修正方案內容,以了解本園藝治療方案內容設計的可行性與後續發展。 (四)參與研究的人員也是影響本方案設計與執行重要的一環,「研究者的正面積極心態」、「協同研究者的重要信任關係」及「同儕的專業經驗建議」都是促使本研究能順利進行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研究建議 (一)本研究結果確實能提升研究對象的正向情緒表現,可嘗試本研究架構之執行,結合學校輔導相關輔助治療實務工作。而方案執行過程中,提供社會互動的機會,學習如何與他人分享,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可作為社會互動技巧的輔助教學方案,以利特教生的社會互動學習與正向情緒的提升。 (二)建議搭配學校本位課程,持續針對方案內容加深加廣設計,並加入不同的元素如戶外課程、種菜及花藝設計等,並配合學生能力與需求調整,研發與設計合適的園藝治療方案。Item 中小學代理教師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之建構歷程與經驗內涵研究(2019) 楊淑涵; Yang, Shu-Han本研究旨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並探討其內涵。研究一的目的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共招募九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領導者,共帶領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透過行動研究法執行與不斷反思修正的歷程,建構貼近其需求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研究一的結果分成團體的前、中、後期來呈現團體的建構與修正內容,團體前期包括:首次團體從覺察負向混沌狀態至先導入正向代理經驗、從單次到多次延續性的藝術創作歷程深化對複雜性脈絡的知覺、從社群擴大至社會文化價值觀層面生涯動態系統的理解、生涯幻遊活動由團體前期覺察階段調整至後期的行動階段;團體中期包括社會文化脈絡的限制與影響從缺乏認知覺察到產生洞察之建構歷程、從「個人化」修正為「群體化」以引導成員體驗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性、牌卡從「主動挑選」到「隨機抽取」;團體後期包括從「單向」到「雙向」的自我對話過程將生涯幻遊內容更具象化、最終團體從關注「個人的行動計畫」到「集體創意自發的連結」。 研究二的目的在於探究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對代理教師代理生活及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共招募十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帶領者,進行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每次團體結束後請成員做自我書寫並於全部團體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分別於一週及一個月後進行,訪談內容作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並以敘事研究法「類別-內容」的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再以一位研究參與者自我書寫的文本做「整體-內容」的分析,來輔助說明研究參與者參與團體後的影響內涵。研究二的結果為成員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後對其目前代理生活的影響內涵包括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層面;對其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包含兩個向度,分別是「變到不變」的向度:接受無常予當下、轉換視野參無常、無常探尋本初心;「不變到變」的向度:常中求變展新頁、藏身於器待時動。另外,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強調結合表達性藝術創作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能協助代理教師成員轉化困境,給予賦能感;團體方案中「有界無限」的創造性原則亦能協助成員在限制中創造可能,重拾召喚。最後,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諮商研究與實務參考。Item 應用心智圖於國中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2017) 郭文玲; Kuo, Wen-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者任教的七年級學生,設計一套應用心智圖於寫作教學方案,探討教學規劃與實施歷程,並透過觀察紀錄、寫作成果、學生回饋問卷、學生訪談,以檢視學生在實施教學方案後的寫作之改變情形和教師專業知能之影響。研究時間始自 2015年9月至 2016 年1月,教學方案實施時間起自 2016 年10 月中旬至 2016年11月底,共六堂課。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探討學生學習歷程為主,資料蒐集的方法有學生回饋單、觀察記錄、教師省思札記、寫作成果資料等。 本研究結果為: 一、應用心智圖於寫作教學歷程為:引導、繪製心智圖、小組合作學習、寫作。 二、應用心智圖能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尤以中寫作表現學生為佳。 三、應用心智圖能提升學生寫作態度,以高寫作表現和中寫作表現學生有正面影響。 四、經由行動研究歷程,研究者得以提升教師專業知能。Item 實施全球議題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中為例(2018) 蔣佩珍; Chiang, Pe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在設計適合國中學生實行「全球議題」之教學單元之發展歷程與實施成效。其課程設計內涵以「全球議題」為主軸,研究者設計三個面向之課程,包含「全球關聯的察覺」、「全球議題的探究」與「全球議題的關注行動」,期望學生於教學單元的實施後,能提升對全球議題的關心與能動性。在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歷程後,研究者進一步分析國中生在認知、情意、行動方面的改變情況,並記錄研究者在教學單元實施過程的反思與專業成長。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之公立國中二十九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並與研究同儕進行課程反思與修正。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歷經多次修正與調整,且經研究者不斷反思,打破個人限制與傳統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將學習主體還給學生,進而激盪出師生間互動的火花。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教材、課堂觀察記錄、同儕教師訪談紀錄、文件資料、教學省思札記、學生聯絡簿札記與回饋表等方法,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檢核。 根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本研究採用動態的教學設計歷程,與實施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後,發展出適合國中生實施的全球議題教學單元。 二、 透過實施全球議題教學單元後,達成啟發學生對全球議題的關心與提升全球議題能動性之動機。 三、 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中,與研究同儕的對話與設計活化教學單元,使研究者增進自我專業知能。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本課程教學單元的設計與實施及後續研究等,也提出若干具體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