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生自主學習現況與問題之探討─以丹鳳高中為例(2021) 吳茹茜; Wu, Ju-Chien本研究以新北市立丹鳳高中為個案,瞭解自主學習於高中學校實施之現況、問題與挑戰,以協助學校建立自主學習的發展模式。學校從107學年度開始規劃自主學習相關活動,108年9月配合課綱開始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一切都還在摸索與調整的階段,學校於上學期提供3個自主學習主題,未選擇上述主題之學生留在班上由導師指導,下學期改為14個學科主題,學生依自身的興趣做選擇。研究採用問卷分析法以及訪談法,對於108學年度之全體高一學生進行三次的問卷調查,探究學生是否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學生經過一整年的自主學習活動後自主學習知能之改變,以及對於自主學習活動的看法,並於整學年活動結束後,訪談丹鳳高中的四位師長,包含校長、圖書館主任、圖書館採編組長以及負責老師,以理解高中實施自主學習之問題與挑戰。研究結果顯示:1.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認同度經過一年自主學習後並無明顯提升,尋求協助的認同度最高,自我評估的認同度最低;2.學生知道自己選擇之自主學習主題,選擇自主學習主題的因素以自身興趣為主,其次為同儕影響,一週花費在自主學習的時間從原本較分散到集中在兩小時;3.學生肯定自主學習,但真的要執行時卻仍回到傳統的方式去尋求教師指引或者希望有可以參考的範本;4.上下學期的自主學習活動不完全相同,且時間安排不足,導致學生產出成果受限;5.學校自主學習的空間不足,教師對自身角色定義不夠明確,且學生培養自主能力需要時間,短時間難看出成效;6.校方應持續推動自主學習,給學生更多自主的空間,並達成共識找出適合的發展方向。Item 就學不穩定:以一位國中學生之自我探索為例(2020) 楊雅靜; Yang, Ya-Ji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階段就學不穩定學生的自我探索,使用個案研究法。邀請一位目前高一的學生為本研究參與者,以及在此過程中對他來說四位重要的他人,為母親、導師、八年級輔導老師,以及九年級輔導老師,分別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透過主題分析法的方式對蒐集而來的資料進行分析,了解研究參與者在國中就學不穩定期間的相關經驗,和與其重要他人互動的過程,以及有效的協助與支持策略。 研究結果整理關於就學不穩定的歷程中,影響就學狀態與自我探索的相關因素以及策略,包含以下五個部分: 一、個人特質與同儕關係的影響:(一)個人特質使其能與周圍的人維持正向關係;(二)對於有興趣的事物是專注且努力;(三)因挫敗的學習經驗,而低估自己的學習能力;(四)在學校無法尋獲志同道合之友伴;(五)同儕的誤會,減少來校動力。 二、彈性開放的家庭互動影響自我探索:(一)鼓勵個人嘗試及相互對話的家庭教育;(二)偶爾會有一點徬徨的彈性自主;(三)體恤家庭經濟間接使來校動力減少;(四)手足的督促上學;(五)受到手足影響而催化自我探索。 三、師長陪伴與友善環境維繫就學狀態:(一)師長的關心與支持,維繫美美與學校的連結;(二)班級的友善氛圍,穩固進班的意願;(三)適時的生涯輔導,找到新的學校生活重心;(四)多元試探機會不與出席率共同討論。 四、系統間的同盟關係促進上學動力:(一)重要他人彼此保持合作的關係;(二)彼此討論困境以及共同合作;(三)設立畢業目標及督促努力;(四)學校能給予彈性並多方嘗試。 五、各系統間互動所形成的相關策略:(一)儘量維持零曠課;(二)未有正當理由不允許請假;(三)酬賞策略,以增進上學動機;(四)透過飼養烏龜的責任,增加與學校的連結;(五)多元班的自我探索。 最後對於上述研究結果,說明本研究之限制與結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未來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進行參考。Item 戲劇技巧融入英語課程之教學研究─以基隆市一所國中為例(2011) 王菀詩; Wang, Wan-shih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究戲劇技巧融入國中英語課程的應用。以基隆市一所國中的八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以教科書文本以及童話故事為教材內容,進行雕塑、集體畫、戲劇遊戲、說故事、角色扮演、即興表演以及戲劇扮演七種戲劇技巧融入英語課程的教學研究,以探討對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共經歷三個階段兩次課程調整的實施歷程。 透過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就課程方案內容發現戲劇技巧融入國中英語的課程方案可行且具彈性空間,課程內容部分兼顧課內外的多元體裁。不同戲劇技巧彈性融入不同的教學單元,例如戲劇遊戲融入英語單字更能展現設計的彈性。 就教學歷程發現戲劇融入英語課程的教學活動有助於師生成長,戲劇技巧與多元英語教學法的結合,讓活動活潑有創意,為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提供舞台。歷經三次教學歷程的困境,包含戲劇技巧的純熟度不足、教學活動時間不夠、班級常規的失序、教師情緒的控制、學生衝突與突發狀況的應變,都促進教師成長。 就學生學習影響發現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就的提升、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分組團隊合作有效提升人際關係及師生互動。學習動機的發現包含上課主動提問並給予建議、期待上課的戲劇表演、樂於繳交作業並會使用字典。學習成就的發現包含學生藉由肢體動作提高聽力與口語能力、戲劇能幫助英語單字的記憶背誦、引導式寫作增強學生的書寫與閱讀能力。創造力的發現包含戲劇主題多元且與生活經驗相關、能透過線索的相關性發揮創意與想像力、戲劇表演賦予角色新生命。就團隊合作的發現包含學生互相幫忙並解決問題、增進師生互動與同學彼此的感情。 根據上述的結論,提出以下建議:包含(一)英語教師進修應納入戲劇的相關知能以提升專業,避免戲劇融入的不熟悉導致活動的挫折;(二)英語教學可運用更多樣化的戲劇技巧或策略;(三)教學實施的各階段宜增加學生學習的前後測,讓各階段的學習成果的進步相互比較。Item 實物攝影機應用於國小教學之研究(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 2011-06-01) 廖遠光; 王燕超; 陳韻如; 劉以慧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教師應用「實物攝影機」於自然、數學及人文與藝術三領域對其教學及學生學習的影響。研究場域爲台北市及新北市三所國小。研究主要以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包含老師與學生)及問卷調查(學生)等多元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實物攝影機於課堂教學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都有正面影響。本研究亦發現,使用實物攝影機於教學的最佳策略爲「以學生爲中心」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Item 邁向永續校園發展成功之路(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2013-12-01) 張自立; 辛懷梓; 王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