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維基系統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
    (2009) 謝輝煌; Huei-Huang Shie
    依據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資訊科技作為輔助學習之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維基百科具有「協同創作、開放共享」的特性,允許網路使用者集體創造知識。現有維基百科僅將知識以網頁形式儲存並提供簡易的搜尋功能,缺乏有組織的知識架構,來整合其內部的知識文件。 本研究將維基系統與語意網概念、電腦化測驗(QTI)、學習者資訊封包(LIP)加以整合,使維基系統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本系統以國中生活科技作為目標領域,並且建構一個知識本體用來幫助系統獲取相關領域的知識。透過QTI的使用,可提升試題及測驗的再使用性(reusability)與在不同數位學習平台之間的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使用LIP來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資料,讓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本研究開發應用程式,讓維基系統不再只是知識的儲存庫,而是具有語意搜尋、電腦化測驗及學習者資訊的數位學習平台。
  • Item
    以語意網路為基礎之學習物件分享與再用
    (2007) 方鴻明; Benjamin Fang
    自1993年,HTML Draft版被正式推出,引發新興的網際網路市場革命;1998年,XML 1.0正式成為W3C公開建議的規格後,則引領推出更多以XML為基礎的延伸語言,同時也推動網際網路進入語意網路的應用領域。1999年,美國專家Jay Cross先生提出e-Learning這個名詞,開啟了企業與學校對e-Learning的關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台灣政府更明訂數位學習為重點發展項目之一。隨著這幾年的發展,臺灣在SCORM的基礎上也建立出一個更加符合臺灣教育環境使用的TW LOM規範。日益增多的學習物件在儲存的技術上則開始朝向聯合儲存庫的應用方式;因此,學習物件的分享與再用,如何在這個走向聯合儲存庫的應用潮流裡,更容易地被發現與再用,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透過語意網路的技術,採用RDF、OWL來解決學習物件分享再用的問題;而學習物件的分享再用也同時涉及到智慧財產權、與學習物件編碼議題,因此,本研究也提出以XrML來解決Creative Commons在TW LOM中版權資訊功能不足的問題,並採用OID來克服學習物件編碼議題;最後,結合本研究所發展的語意化學習物件分享再用平台,也同時發展一個整合學習內容編輯工具與此學習物件分享再用平台的整合性軟體元件OntoAgent,來提昇學習內容創作的效率。本文最後並透過實驗證明本研究發展的語意化學習物件分享再用平台能提昇使用滿意度,且證明OntoAgent工具能明顯提昇學習內容創作的效率。
  • Item
    應用Topic Map及Google Search API 建構個人化九年一貫教學資源之研究
    (2008) 侯偉富
    本研究以主題地圖(Topic Maps)及Google API技術,結合知識本體(ontology)、語意網(semantic web)及「數位教學資源交換規格」,設計並實作九年一貫教學資源管理雛型系統,期使教師能夠透過雛型系統達成建構個人化九年一貫教學資源之目標,讓教學資源的管理及檢索能更具成效,以滿足教師對於教學應用及知識管理的需求。 據此,本研究進行採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及系統分析,研究流程首先歸納整理相關研究及技術,接著針對教師進行訪談了解使用需求,再根據使用需求以UML進行系統分析,按照系統分析結果,運用ASP.NET及資料庫實作九年一貫教學資源管理雛型系統,最後訪談使用雛型系統教師作為系統評估,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檢索教學資源是為補充課本不足的地方、取得多元的教學資源及獲取與教學相關的最新資訊。檢索介面可以「年級」和「教學資源類別」作為篩選條件。檢索結果應包含「標題」、「描述」、「位置」、「作者」、「更新日期」及「著作權」欄位。 二、教師希望有個人化、整合性的教學資源管理系統。 三、教師常用的教學資源類型為「素材」及「網頁」,其次是「測驗題」;檔案格式有doc、ppt、pdf、swf、html、mid、jpg、gif、flv、mp3。 四、基於教師之需求,本研究發展以主題地圖建構九年一貫知識本體之方法、教學資源管理機制、將教學資源轉為標準的XML語法,並結合Google API,發展整合式九年一貫教學資源檢索服務。做後並進行使用者評估,經評估,教師認為此系統有助於教師知識管理與分享。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五點建議作為爾後繼續研究之參考,包括: 一、發展以學科領域為導向之主題式分類目錄。 二、建立數位版權管理機制。 三、結合演算法提昇知識本體建構效率。 四、擴大知識本體建置範圍。 五、改善雛型系統使用者介面。
  • Item
    近代中國教會史知識本體建構方法之研究: 以二十世紀初The Chinese Recorder為例
    (2009) 楊淑嬪; YANG, Shu-Pin
    歷史文件包含的知識內容豐富且廣泛,因此有許多研究將焦點放在知識分類架構的產生,但以往許多研究往往只產出了內容分類架構,稱之為 taxonomy。但是這種分類架構大部分只是表達出樹狀的基本分類結構,而少了概念之間的多樣性關係;也就是說,這樣的分類結構並沒有包含更複雜的知識表徵。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發展出一套有效且自動的建構程序來產生領域知識本體(Ontology)架構,一方面可以減輕人工介入的成分與專家的負擔,另一方面則可以加速知識本體架構的產出速度與規模。本研究以一個特殊又具有歷史研究意義的資料集,稱為The Chinese Recorder,做為實驗對象。藉著定義並建構出The Chinese Recorder此標的領域的知識表徵,表達出這些歷史文件中更豐富的知識內涵。同時本研究也以語意網路中描述知識本體的標準OWL來進行知識本體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