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國中生挑戰型—阻礙型壓力源、學業情緒與學習投入之關聯研究
    (2024) 黃子芸; Huang, Tzu-Yun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生挑戰型—阻礙型壓力、學習投入及學業情緒間的相關情況。本研究以臺灣地區之國民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有效樣本共計427份。其中七年級159人、八年級119人、九年級149人;男性200人、女性227人。研究工具包括「挑戰—阻礙壓力源量表」、「學習投入—不熱衷量表」及「學業情緒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知覺到的挑戰型壓力源與學習投入及正向學業情緒有顯著負相關、與學習不熱衷及負向學業情緒有顯著正相關;而阻礙型壓力源與負向學業情緒有顯著正相關,與學習投入、學習不熱衷及正向學業情緒則無顯著相關。另一方面,國中生感知到的正向學業情緒與學習投入有顯著正相關,與學習不熱衷有顯著負相關;而負向學業情緒與學習投入有顯著負相關,與學習不熱衷有顯著正相關。調節效果部分,在控制性別與年級對學習投入的影響後,正向學業情緒在阻礙型壓力源與學習投入之間及挑戰型壓力源與學習不熱衷之間具負向調節效果,以及在阻礙型壓力源與學習不熱衷之間具正向調節效果;但在挑戰型壓力源與學習投入間不具調節效果。負向學業情緒在阻礙型壓力源與學習不熱衷間具正向調節效果;但在挑戰型壓力源與學習投入間、阻礙型壓力源與學習投入間,以及挑戰型壓力源與學習不熱衷間不具調節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實務層面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 Item
    臺灣高中生遠距科學學習動機模式:兼探科學學習投入與科學學習參與
    (2023) 范揚鑫; Fan, Yang-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高中生在遠距教學的科學相關課程中,「學習動機」、「學習參與」與「學習投入」三者之間的關係,並分析「學習動機」對其「學習參與」與「學習投入」之預測作用。此外,本研究同時探討高中生在遠距教學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學習動機模式,並進一步比較不同模式之間,學生學習參與和學習投入各面向間的差異。研究針對376位在疫情期間有過遠距學習科學相關課程之臺灣高中學生作為研究樣本,並使用量表作為資料蒐集工具並進行分析。其中,「學習動機量表」由學習自我效能與成就目標導向所組成;「學習參與量表」包含口語參與行為與非口語參與行為兩個面向;「學習投入量表」包含行為、情緒、動因、認知與社交投入。主要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學生在遠距教學環境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學習參與大部分構面存在顯著正相關,個體的「精熟趨近目標」與「功能性自我效能」對口語與非口語之參與行為同時起到重要的預測效果,而「精熟趨近目標」、「功能性自我效能」與「一般性自我效能」則是預測他們學習投入各層面之重要因子。動機模式方面,本研究發現臺灣高中生表現出四種不同的動機模式,分別是「低效能低目標型」、「高效能混合型」、「高效能趨近型」與「低效能精熟型」。其中,「低效能低目標型」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效能感,並表現出最低的學習投入與學習參與情形;「高效能趨近型」在展現高度自我效能與趨近目標的同時,也表現出積極的學習參與行為與高度的學習投入。再者,「高效能混合型」擁有高度自我效能並同時表現出不同層面的目標導向,而「低效能精熟型」則是顯示出一種持有精熟目標和低度自我效能的情形,「高效能混合型」與「低效能精熟型」在學習投入與學習參與之所有構念皆沒有顯著的差異。
  • Item
    大學生參與社會責任計畫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關係研究
    (2021) 李佳親; Lee, Jia-Ch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及永續發展素養的關係,個人因素包括:生理性別、年級、目前就讀學院、參與志工經驗與選修課程數量;學習投入經驗因素包括:認知投入、情感投入與行為投入;永續發展素養因素包括:系統思考能力、預想未來能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策略能力、協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曾於108學年度至109學年度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的學生,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統計方法,探究大學生參加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相關課程,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本研究結果歸納分述如下:一、學習投入經驗表現以「行為投入」面向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情感投入」面向與「認知投入」面向。二、永續發展素養各面向以「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平均分數最高,其次依序為「系統思考能力」、「協作能力」、「預想未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策略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三、不同個人因素中,參與志工經驗、選修課程數量對於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有顯著差異。四、皮爾森積差分析發現,大學生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呈正相關。五、多元迴歸分析發現,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對永續發展素養解釋力部分,在系統思考能力方面達31.1%解釋力、預想未來能力方面達29.5%解釋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方面達16.1%解釋力、策略能力方面達48.5%解力、協作能力方面達37.9%解釋力、批判思考能力方面達17.6%解釋力、自我覺察能力方面達36.2%解釋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達28.9%解釋力。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包括: 一、 對大學生提升個人永續發展素養建議:積極參與志工機會,從服務中反思學習經驗、增加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重視並認真投入課程內容與活動。 二、 對教師培養學生永續發展素養建議:注重並激勵學生各方面學習投入經驗、課程增加實際操作活動內容、未來課程內容設計增加培養學生對「批判思考能力」與「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 三、 對未來永續發展素養相關研究,分別提出研究變項、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