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運用社會認知課程對計程車司機失智症知識、態度與友善服務行為之成效研究(2024) 林柳吟; LIN, LIU-YIN本研究為運用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作為本研究之基礎,以SCT理論提到的環境、個人、行為與自我效能等重要概念,自編社會認知課程教案進行介入性研究,探討此介入課程對研究對象在失智症知識、態度與友善服務行為所產生的成效。本研究為兩組重複測量之類實驗研究設計,評值八週16小時之失智社會認知課程介入對計程車司機在失智症知識、態度與友善服務行為的影響。採立意取樣以北部某計程車大車隊共73位計程車司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35位接受課程介入,對照組38位則無介入措施。本研究課程單元為失智症的識能能力、同理反應能力、溝通能力與關懷行動能力等四大主題,課程內容包括:講授方式提升知識、失智症者或照顧者現身說法增加自我效能、失智症防治桌遊方式提供價值澄清與群體效能、VR虛擬情境演練增強行為與結果期望,以及建構支持性的環境等介入策略。本研究對象於課程介入前實施前、完成八週課程當下、課程後第4週及第12週進行四次的資料收集,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本研究之立即效果與延宕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八週社會認知課程訓練後,實驗組在失智症知識與態度面向比起對照組都有顯著的提升,且介入的成效在八週課程結束後之12週後仍具有延宕效果。在行為面向,研究結果顯示二組是有顯著性差異,此課程介入對實驗組有提升失智友善服務行為之成效。本研究建議進行失智症相關研究調查時,儘量避開每年九月份之國際失智症月,以減少環境干擾因子之影響。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我國公共運輸業及職場推動失智友善場域議題之政策與實務訓練策略上的參考依據。Item 探討教師對校園霸凌的反應與其培訓、自我效能和年齡之關係:調節式中介模式(2024) 華婉伃; Hua, Wan-Yu在校園霸凌事件中,教師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霸凌防制計畫的關鍵執行者,也是霸凌事件發生時身處第一線的專業人士,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對霸凌的態度和行為。過去研究指出培訓及自我效能是解釋教師如何因應霸凌的重要因素,且培訓可能透過自我效能影響教師對霸凌的反應。然而,過去不一致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培訓、自我效能和教師對霸凌的反應三者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尚未完全理解,變項間或許仍有其他因素影響他們之間的關係。此外,培訓、自我效能與教師反應三者間之關係可能會受教師年齡影響,且不同年齡層的教師在接受培訓後的效果可能不同,故變項間的關係需要進一步釐清。本研究以臺灣中小學教師為對象,探討其在面對霸凌事件時的反應型態,釐清自我效能於培訓及教師對校園霸凌的反應型態之中介作用,並進一步分析此中介作用是否受教師年齡的調節。納入分析的有效樣本為600份,包括303名國小教師及297名國高中教師。使用SPSS 26.0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T檢定、ANOVA,以及皮爾森相關分析。另使用PROCESS v4.2進行中介分析和調節式中介分析。結果發現:一、教師在處理霸凌事件時的反應型態可分為六種:「調停及支持受害者」、「尋求外援」、「不願學生分開」、「處罰及譴責霸凌者」、「保守處理」、「堅定表達立場」。二、自我效能在培訓對三個反應型態,即「調停及支持受害者」、「處罰及譴責霸凌者」及「堅定表達立場」,具有完全中介效果。表示培訓僅會透過增加教師的自我效能,進而使他們更願意以「調停及支持受害者」、「處罰及譴責霸凌者」及「堅定表達立場」的方式因應霸凌事件。三、在加入教師年齡作為調節變項後,培訓經由自我效能到「調停及支持受害者」、「處罰及譴責霸凌者」,以及「堅定表達立場」的間接效果仍顯著,且培訓對於「不願學生分開」的間接效果由不顯著變為顯著負相關。然而,調節式中介效果不成立,表示培訓經由自我效能到六個反應型態的間接效果不會受到教師年齡的調節。意即,不論教師的年齡,培訓皆會增加教師的自我效能,並進一步促使其更願意以「調停及支持受害者」、「願意把學生分開」、「處罰及譴責霸凌者」,以及「堅定表達立場」的方式處理霸凌。四、培訓到「調停及支持受害者」、「尋求外援」與「不願學生分開」的直接效果,受到教師年齡的調節。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所有年齡層的教師在參與培訓後,都會直接增加他們「調停及支持受害者」、「尋求外援」與「將學生分開」的意願,但這個效果在年長(31歲以上)的教師群體中較佳。 根據本研究所發現之結果,相關單位在制定霸凌防制計畫及培訓時應考量文化背景及個人背景因素,同時應設計更有主題性的培訓課程,並著重提升所有教師的自我效能。Item 新冠疫情下,國中生英語科遠距教學之研究(2022) 游佳薰; Yu, Chia-Hsun2020年初開始蔓延的新冠病毒疫情,讓許多國家不得已須實施封城或封國幾的措施,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教育及交通等的運作。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冠疫情下,我國之國中學生英語科遠距教學之自我效能、認知投入及學習困境研究。本研究施測以研究者任教學校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輔以訪談之研究方式,以文獻探討分析與歸納相關資料,完成問卷設計。共計發放300份問卷,篩選出274份有效樣本。根據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來確認本研究假設是否成立。本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疫情下,國中生英語科遠距教學課程學習之自我效能及認知投入程度的感知程度屬於中等,有待加強;新冠疫情下,國中生英語科遠距教學課程學習之自我效能與認知投入為顯著正相關;國中生英語科遠距教學課程學習之自我效能與個人因素學習困境、家庭因素學習困境及學校因素學習困境之關係呈現顯著負相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研究結論提供教學者、教育行政人員、學習者與家長實務建議,以及從事英語科遠距教學相關領域研究者研究建議。Item 提昇護理人員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介入研究—自我效能融入翻轉教學策略之應用(2022) 邱靖雯; Chiu, Ching-Wen背景:研究證實結合藥物與非藥物疼痛處置在處理病人疼痛有很好的成效,但在台灣尚未將非藥物疼痛處置納入護理的正規教育中。目的:本研究目的乃發展自我效能融入非藥物疼痛處置之翻轉教學訓練課程,探討運用此課程對護理人員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知識、技能、態度、自我效能與行為之成效。方法:以準實驗研究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採方便取樣,樣本來自台灣某醫療體系二家醫院之護理人員,對照組及實驗組各 40人。實驗組接受5小時的自我效能融入非藥物疼痛處置之翻轉教學課程,對照組無特殊介入,僅與實驗組同時間點接受後測。二組於介入措施前後皆填寫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知識、態度、自我效能量表與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行為之情況調查,及M手法按摩與坐姿拉筋運動技能測驗,另外實驗組增加課程學習滿意度的調查。採用 GEE 分析檢驗翻轉教學介入對於非藥物疼痛處置知識、態度、技能、自我效能、行為之成效。結果:二組在前測的知識、態度與自我效能得分皆無顯著差異。在「自我效能融入非藥物疼痛處置之翻轉教學訓練課程」介入後,結果顯示能提升護理人員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知識、態度、技能與自我效能。實驗組在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種類與執行天數改變也顯著優於對照組。故翻轉教學訓練課程介入能提升非藥物疼痛處置的行為表現。此外實驗組的課程學習滿意度為96分,認同翻轉教學課程介入能增強其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行為的自信心,而且在技能的學習也較有深刻記憶。結論/建議:本研究證實翻轉教學有助於護理人員學習非藥物疼痛處置,建議未來可以再持續追蹤護理人員於臨床實務的執行,及對於病人照護的影響。也建議台灣的護理學校教育能將這二種非藥物疼痛處置(芳香療法與M手法按摩)列入課程內容,讓護理學生能及早接觸相關的知識,當進入臨床時能運用在病人個別性的照護。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相關因素及肥胖風險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2023) 黃于倩; Huang, Yu-Chien此研究為深入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相關因素,並進行肥胖風險之研究,母群體為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採立意取樣以三峽區和鶯歌區某國小之111學年上學期之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發出613份問卷,施測結束後,收回587份問卷,回收率為95.8%,扣除遺漏、填錯問卷,實際有效問卷為384份,有效回收率為65.4%。統計方法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史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複迴歸分析及邏輯斯回歸等方法分析。綜合分析研究結果之重要發現如下:一、 研究對象家庭以低社經地位居多(36.2%),身體質量指數以正常占多(61.7%),關於含糖飲料消費因素方面,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以住家距離便利商店五分鐘以內較多(71.9%) 、每週可支配的零用錢為0元最多(40.1%)、每週獲取含糖飲料訊息來源及頻率以「手機」最高分(mean=2.94)、購買條件以「喜歡的口味」最高分(mean=3.89)。二、研究對象平均每星期含糖飲料總攝取量達2008.76cc。三、含糖飲料認知、態度、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優於「低社經地位」。四、含糖飲料認知、態度、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分別與攝取含糖飲料行為(頻率)呈正相關,顯示研究對象對於含糖飲料認知越高、態度越正向、拒絕攝取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越高、其攝取含糖飲料不良行為頻率越少。五、每週可支配的零用錢、每週獲取含糖飲料訊息來源及頻率、含糖飲料的購買條件與攝取含糖飲料總量有正相關,顯示當研究對象可支配的零用錢越多、接觸的訊息來源與頻率越多、購買條件考量越多,其攝取含糖飲料的量也越多。六、研究對象的「拒絕攝取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對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解釋力最大,全部的預測變項可解釋攝取含糖飲料行為總變異的47.0%。七、男性的肥胖風險比女性來得高(OR=0.361);購買的便利性相比,住家離便利商店距離五分鐘內的肥胖風險比距離6-11分鐘以上來得高(OR=0.529),其他變項則是未達統計顯著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家庭高社經地位對攝取含糖飲料的行為表現優於低社經地位,但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對於攝取含糖飲料行為的解釋力最高,代表研究對象可以相信自身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學校要再強化健康生活技能的教學,並和家長及社區合作營造支持性環境;然而不同於本研究之假設,攝取含糖飲料行為和肥胖風險沒有正相關,因此未來的研究建議可讓研究對象連續紀錄一週,實際喝的市售含糖飲料名稱、容量及數量,以利研究者轉換成喝的總熱量,更能精準比較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肥胖之風險。Item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為例(2021) 邱怡君; Chiu, Yi-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之現況與關係,以及教師知覺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之影響因素,以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109學年度之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建議,期許能協助國中教師更有效進行壓力調適與提升自我效能。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半結構式訪談為輔,向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之正式教師進行普查,總計發出75份問卷,回收問卷共7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66%。研究者再立意取樣選取工作壓力感受分別為高等、中等和低等程度之教師共六位進行訪談,以更深入探討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之影響因素。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訪談資料則以整理逐字稿、編碼分類等方式分析。本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教師的「整體工作壓力」呈現中高程度(M=3.30),其中以「工作負荷」構面壓力最大,以「人際關係」構面壓力最低。不同背景變項皆會讓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之教師感受到不同程度之工作壓力,其中以不同「擔任職務」和不同「學歷」之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差別最大。 二、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教師的「整體自我效能」呈現高等程度(M=4.15),且「一般教育效能」高於「個人教學效能」。不同背景變項皆會讓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之教師感受到不同程度之自我效能,其中以不同「性別」和不同「任教領域」之教師在自我效能知覺差別最大。 三、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教師之「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整體之間存在低度正相關(r=.117)。整體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各構面之間具有政相關;整體自我效能與工作負荷構面有正相關,與行政支持構面有負相關。 四、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教師之「工作壓力影響因素」為學校環境因素、教師個人因素、工作內容因素、教育環境改革因素和其他因素。新北市三重區某國中教師之「自我效能影響因素」為學校環境因素和教師個人因素。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出教育行政機關、國中教師以及後續研究參考。Item 桃園市北區國小導師對學童近視防治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21) 林慧玲; Lin, Heui-Ling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桃園市國小導師對學童近視防治之健康信念、行動線索、自我效能、近視防治行為意圖之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以桃園市北區某三個行政區109學年度現職之公立國民小學班級導師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以學校為抽樣單位,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共得有效問卷共341份,有效回收率97.7%。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對學童近視防治之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行為意圖關係中發現:(一)在「自覺學童近視罹患性」有顯著差異的是「年齡」、「婚姻狀況」、「是否有子女」、「子女是否近視」等四項;(二)在「自覺學童近視防治障礙性」有差異的是「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婚姻狀況」、「是否有子女」等四項;(三)在「自覺學童近視防治之行動效益」有差異的是「是否有子女」;(四)在「對學童近視防治行動線索」有差異的是「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是否有子女」、「任教年級」、「是否參與學童近視防治研習課程」、「是否參擔任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等六項;(五)在對「學童近視防治之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的是「年齡」、「是否有子女」、「子女是否近視」、「服務年資」、「任教年級」、「是否參與學童近視防治研習課程」等六項;(六)在「對學童近視防治行為意圖」有顯著差異的是「性別」,女性教師對學童近視防治行為意圖高於男性教師。 二、 研究對象對學童近視防治之健康信念中「自覺學童近視防治障礙性」與近視防治行動線索中之「外在線索」呈現顯著負相關,「自覺學童近視防治之行動效益」與「內在線索」呈現顯著正相關。研究對象對學童近視防治自我效能及健康信念中「自覺學童近視罹患性」、「自覺學童近視嚴重性」、「自覺學童近視防治之行動效益」,對於學童近視防治之行為意圖皆呈現顯著正相關。 三、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中的性別、對學童近視防治之健康信念的行動效益及對學童近視防治之自我效能等變項,能有效預測對學童近視防治行為意圖,其變異量之解釋力為42.6%,其中「對學童近視防治之自我效能」對學童近視防治行為意圖影響力最大、其次為「性別」、再其次為「自覺學童近視防治之行動效益」。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對未來教育行政單位及學校之建議與改進方針, 以提高研究對象對學童近視防治之行為的實施。Item 婦女首次乳房攝影篩檢之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為例(2022) 廖淑雯; Liao, Shu-Wen本研究旨在以背景變項、健康信念與自我效能,探討婦女首次參與乳房攝影篩檢之行為意圖分布情形、相關性及各研究變項間對行為意圖的預測力,研究對象為台北某行政區110年度年滿45歲婦女,採線上自填問卷,總共發出140份問卷,有效問卷140份,回收率100%。結果歸納如下:一、研究對象基本人口學變項與對首次乳房攝影篩檢之婦女健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行為意圖分布情形發現:(一) 自覺乳癌罹患性:研究對象具有較高自覺罹患性認知。(二) 自覺罹患乳癌嚴重性:研究對象自覺罹患乳癌造成健康嚴重影響者傾向同意者居多。(三) 自覺乳房攝影篩檢利益性:研究對象自覺罹患乳癌造成嚴重影響者傾向同意「我覺得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有助於及早治療」為多數。(四) 自覺乳房攝影檢查行動障礙性:研究對象多數認知乳房攝影篩檢的障礙性影響不高。(五) 自覺乳房攝影檢查行動線索:外在線索以「我曾經接到衛生單位的電話或通知,要幫我安排乳房攝影檢查」比率最高佔87.9%;而內在線索以「最近兩年內,我覺得乳房會痛」比率最高為17.10%,顯示研究對象獲得外在線索訊息為最多。(六) 自覺乳房攝影檢查自我效能:研究對象具有乳房攝影篩檢自我效能認知,傾向有一半把握。(七) 自覺乳房攝影篩檢之行為意圖:研究對象傾向兩年內有一半可能性會去做乳房攝影篩檢。二、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健康信念及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圖之關係:對於採取乳房攝影篩檢行為意圖,與自覺篩檢障礙性呈現負相關,與自覺利益性及自我效能呈現顯著正相關。三、研究對象之自覺乳房攝影篩檢自我效能、自覺乳房攝影篩檢利益性、及自覺行動障礙,對乳房攝影篩檢行為意圖具影響力,達顯著差異,共同解釋力為54.4%。而以自覺乳房攝影篩檢自我效能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自覺篩檢利益性。未來醫療院所及基層公共衛生等單位之建議,藉此提高研究對象婦女對乳房攝影首次篩檢的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圖。關鍵字:乳房攝影篩檢、行為意圖、自我效能、健康信念Item 科技輔助與自律學習策略融入國小英語單字教學之行動研究(2021) 翟嘉莉; Chai, Chia-Li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資訊科技協助國小中年級學生習得單字自律學習的策略,觀察學生於學習動機、學習習慣與自我效能三方面的改變。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私立小學中年級學生46名,課程依據兩個單元的單字內容進行設計,每單元以自行研擬的「自律學習三階段」實施教學,包括計劃階段、表現階段與自我反思階段,在兩個循環課程中以科技輔助習得自律學習策略,包括以科技工具達到立即回饋與分析資料、線上學習、線上教學平台互動與多元評量等。實施過程中以課堂觀察、線上學習歷程、非正式訪談、教師教學省思、家長和學生回饋進行質性探討,透過單字學習前、後問卷和課堂學習回饋問卷進行量化分析,以了解課程設計對於學生在自我效能、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三方面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運用科技輔助單字自律學習,對於大部分學生在自我效能、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都有所助益,能協助達到教學目標,並且家長與學生在課程實施後的回饋也多給予正向肯定。本研究依據討論結果於教學實務方面提出四點建議,單字目標設定時,提供學生上下限;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設計,需培養學生科技先備能力;教學者應依據學生的表現逐漸減少介入的程度;教學者需謹言慎行,並敏覺學生行為背後之原因。在未來研究方面,研究時程僅能觀察到短期的成效,自律學習課程設計應進行持續性與階段性的實施,並擴展至其他學習面向,問卷題目的設計可依據研究對象增加適齡的互動題目,除此之外,未來學者可針對各向度升降顯著的題目深入探究,並加入對照組使研究更佳詳實。Item 智慧型穿戴式裝置影響規律運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臺北市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為例(2020) 林香凝; LIN, Hsiang-Ning本論文旨在探討臺北市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對於智慧型穿戴式裝置促進規律運動的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圖。本研究以自編式問卷為研究工具,並通過「人體試驗審查委員會」後開始進行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之相關收案,有效樣本264人,回收率88%。本研究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具有中等的智慧型穿戴式裝置知識水準,經研究顯示研究對象對智慧型穿戴式裝置態度偏向正向態度。 二、經研究顯示研究對象對智慧型穿戴式裝置影響規律運動自我效能呈現稍微偏向正向。 三、研究對象的「性別」、「開始使用智慧型穿戴裝置時間」及「自覺健康狀況」與使用智慧型穿戴式裝置規律運動行為意圖達顯著性差異。 四、研究對象之「使用智慧型穿戴式裝置的時間」、「智慧型穿戴式裝置的知識」與「智慧型穿戴式裝置的態度」,可解釋智慧型穿戴式裝置影響規律運動行為意圖的總變異量為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