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成為女性:從失根到扎根的自我敘說
    (2022) 蔡咏燕; Cai, Yongyan
    本研究以自我敘說的方式,從研究者最早期的生命經驗開始書寫,梳理與父母、老師等重要他人之關係與互動經驗,欲探究對生命狀態的困惑與不解,建構對自己的理解。敘說內容包含研究者的記憶、札記與文章、不同時間點的夢境和繪畫,以及與家人的對話內容。在敘說的過程中,內在經歷的失落、哀悼與轉變,可謂不斷失根與流浪的過程,也從中對父親與母親有了更整合的認識與理解,也逐漸長出對自己的認同與內在力量。看見身為女兒曾經對父母的忠誠與無法分離,以及生長在父權的集體社會之下,與父親、老師等權威角色關係中的乖順形象。藉由女性原型模式的概念加以理解身為女性的發展,看見自我認同如何在父女關係與社會文化下被定義與框限。與此同時,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在內在扎根,長出自己的力量,拿回自己的責任。更加知道「我是誰」、「要往何處去」,在個體化歷程中踏上成為女性的路程,寄予擁有更完整的生命體驗。
  • Item
    提早學習獨自面對人生──思覺失調症患者女兒的成長故事
    (2021) 邱一; Chiu, Yi
    本研究為質性取向的自我敘說研究,以自我敘說文本為主、過往自陳文字紀錄為輔,將研究者的身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女兒的成長經驗再次呈現。研究程序先以第一人稱的研究參與者視角切入,專注於面對母親罹病的成長經驗,覺察經驗中的感受,並將敘述謄寫成為文本,將記憶中的經驗再現。而後以第三人稱的研究者視角進行文本分析,解構與統整資料,梳理脈絡。最後重構經驗,為家人罹病賦予新的意義,並探討「唯一照顧者」成長經驗造成的影響。研究結果主要有三:一、研究參與者在回顧過往經驗的爬梳中,認為「母親罹患思覺失調症」、「遇到高中班導」、「成為教師」為其成長經驗中對自己人生影響最大的三個事件。二、面對家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女兒」與「照顧者」的角色協調,以及「過好自己的生活」與「照顧生病的母親」的任務兼顧,對於研究參與者而言都有很大的困難度;但此心理調適經驗使其發現:母親罹患思覺失調症對其而言的意義是學習「抉擇」與「釋懷」的考驗。三、作為思覺失調症病患的唯一照顧者,此成長經驗使研究參與者提早學習到「人生本孤獨」的哲理。上述研究結果,望能供醫療、社扶與教育單位參考精障家庭中青少年的處境,以期使該族群得到需要的協助。
  • Item
    於幽微邊境上巡禮--建構自我療癒之道
    (2011) 張義平; YI-Ping Chang
    在我的生命歷程裡,個人內在、個人與他者、個人與社會的衝突接連不斷,內外衝突造成生命中的斷裂與傷痛,使我不斷產生自我懷疑與困惑,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看不清楚世界真實的樣貌,經過種種追尋及探索,外在解答皆無法貼近我的生命,於是我決定回到自己身上找尋出路的解答。 本研究以個人生命經驗為焦點,透過自我敘說,嘗試回答我對生命的困惑,在這當中研究焦點數度轉變,從剛開始單純想替自己發聲,轉而發現自己對家的渴望,於是追溯起心理離家的開端,進而找尋返家之路,其後發現我更渴望瞭解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各式衝突,而在找尋到以愛消融對立的關鍵要素之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最渴望的是理解己身,通達他人。 在研究方法上,我先浸泡在生命經驗中,並將經驗化為文字,接著反覆閱讀與省思,透過詮釋循環、脈絡性理解與互為主體性的理解,我解構並重構經驗的意義,產生對過往經驗的新理解,並重新理解他者的生命經驗。透過此一反覆循環的研究歷程,我發現人我之間因為成長歷程的脈絡差異而產生衝突,卻能因看見彼此本質上的相似而產生連結及和解,當彼此能回到本質之愛的流動裡,便有可能嘗試相互理解與對話,使原本因脈絡差異而產生的衝突,能夠同時被擺放於共存的基底上,使彼此皆能安在。 然而我也發現能使彼此安在的並非衝突的消解,而在於是否能深刻地產生人我之間的理解,而這才是愛的樣貌,愛需要具有「溫柔的魄力」,於是可以涵容,亦能有所堅持,當我能夠培養出在衝突中仍保持柔軟敞開的心胸,卻也能堅守個人脈絡之下的抉擇時,才能產生與現實碰撞的能力。 本研究結合了經驗書寫、研究反思與社會實踐三者,透過不同位置的「我」相互激盪,碰撞出多元的眼光,使研究過程中得到的理解隨著生命開展持續變化,故本研究之結論僅具暫時性,仍有可能持續變動,療癒的動能亦在此過程中,從幽微逐漸明晰。 最後,本研究雖旨在自我陳述透過解構與重構個人生命經驗之意義,從而理解自我與他人的歷程,卻亦嘗試透過呈現個人生命經驗,喚起觀者對其自身生命之省思,在這場自我對話的觀看與被觀看中,我與讀者交織出一種心理上的移動與對話,使療癒的動能得以持續傳遞與擴散震盪。
  • Item
    生命的裂縫看見光:準諮商心理師生命成長的自我敘說
    (2009) 劉懿嫺
    本研究係為研究者四年碩士生涯中,經歷之「生離死別」為主軸的生命故事,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呈現。這是研究者生命陷入谷底的階段,也是生命轉化與生命成長的階段,而這整個生命成長的歷程,亦即容格所述朝向「個體化」的歷程。 在自我敘說的研究歷程中,研究者重新理解與觀看自我,發現在經歷生離死別的連續撞擊後,自我崩裂了,但卻也從裂縫中,看見個人內在生命的愛與光,最後,決心走向「以世界在我之內的眼光,看見與收復自身陰影,朝向合一道路」的修行。這越來越朝向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反應在研究者朝向自我敘說的旅程,而收復自身陰影朝向生命合一的愛,所帶來的療癒、力量與體會,也反映在個人專業的成長與轉變上。在自我敘說歷程中,研究者體悟「助人專業,是陪伴生命的專業」,唯有當助人者能夠回歸與經驗自身的生命,誠實面對自身的內在時,才能收復陰影與療癒自己,並從中真正瞭解與學習如何對待與陪伴生命,進而真實朝向專業與生命的合一,穿越助人者的角色,活出我的靈魂。
  • Item
    滿懷恩典:走過懷孕失落的悲傷療癒旅程之自我敘說
    (2010) 陳宥澐; Yu-Yun Chen
    本論文是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方法來探究如何療癒懷孕失落的悲傷,涵蓋一份悲傷地圖和三個不同的旅程。 一、悲傷地圖:研究者整理國內有關懷孕失落的文獻,幫助讀者理解懷孕失落婦女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下的悲傷反應、衝擊影響和療癒方法,同時是懷孕失落婦女踏上悲傷療癒旅程的指引。 二、悲傷療癒旅程:研究者回顧五年來經歷懷孕失落後的生命故事,呈現悲傷的歷程與療癒方法。 三、自我敘說之旅:記錄研究者在自我敘說研究的歷程和收穫。 四、自我的奇妙之旅:呈現研究者的「自我」從破碎到整合的轉變歷程,用圖畫輔以簡短的文字來說明。 在研究的終點,研究者領悟了「失落的禮物與悲傷的恩典」。研究者可以平靜接受孩子死亡的事實並和逝去的孩子說再見;與自己和解並修復與他人的關係,進而明白失落的意義是為了教會研究者好好愛自己。研究者在「愛自己」的覺醒後,決定重新學習愛自己,並且在愛自己的實踐中產生新的自我,展開新的人生旅程。
  • Item
    一位幼教教師同儕互動之自我敘說
    (2016) 陳淑惠; CHEN, SHU-HUI
    本研究旨在敘說身為教師的我與同儕互動的歷程,藉此探討同儕互動的酸甜苦辣、所遭遇的挑戰,以及面對這些挑戰之因應策略。 本研究採敘說研究的取向,以在幼兒園服務二十餘年的我為研究主體,自我敘說職涯歷程中與同儕在教學上與行政上互動的經驗點滴。期待藉由自我故事的敘說,重新認識自己,以從中得到成長與省思,俾使在教育專業的建構中蓄積前進的力量。同時藉由我的敘說讓大家知道我在同儕互動歷程中面對不同的挑戰時,我是如何去調適自己,如何與同儕溝通以及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本研究主要資料來源為自己的教學日誌、省思札記以及與他人的非正式訪談。本自我敘說研究發現如下:(一)遇到與同儕理念不合時,我會以積極傾聽、包容與同理的態度主動與對方溝通問題。(二)在我與同儕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無法達成一致共識後,我不會刻意去碰觸彼此之間的相異點。(三)因為搭班對象頻繁更換,使我經常花費許多時間與對方磨合,但我會尊重她們不同的教學理念。(四)擔任主任行政工作時,我會以同理心主動調和教師與行政人員的立場差異,並盡可能給予同儕們較多的教學自主空間。 以前的我與同儕搭班時常忽略了事前與對方的相互瞭解與溝通,就容易在事事後產生許多心理疙瘩。現在的我認為,同儕的「衝突」對幼兒園教師來說是一個成長的機會,讓我重新檢視彼此的互動關係,反思自己的不足,並與對方重新取得共識與包容。藉由自我敘說,我分享我透過向對方坦露自己感受、同理對方、溝通與協調,進行同儕互動,以降低衝突之發生,共同促進教學理想的實踐。期待此研究可以提供幼教工作者的參考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