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一位自閉症幼兒母親之教養經驗與轉化學習研究
    (2024) 陳奕嘉; Chen, Yi-Chia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閉症幼兒母親之教養經驗與轉化學習,採用敘事研究的方法,希望經由研究者生命經驗的敘說以及對經驗的理解與詮釋,從中了解研究者教養自閉症幼兒的相關經驗及轉化學習。本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幼兒家庭遭遇的困境:大齡母親產後復原緩慢且育兒體力欠佳;母親角色需要學習並與時俱進,亦面臨社會文化價值觀念較嚴苛對待;社會大眾不了解自閉症,父母容易受到重要家人影響而延誤孩子就醫時機;父母缺乏正確認知自閉症和重要療育技巧等資訊;自閉症幼兒母親面臨家庭壓力、孩子特殊行為和教養問題、外界質疑眼光等壓力。自閉症幼兒家庭的需求:社會及醫療資源、教育資源,夫妻共同教養孩子和參與家庭活動。自閉症幼兒母親的教養經驗:研究者歸納出自己觀察到孩子特殊行為,以學前階段的早期療育課程為基礎,擴充孩子的體能訓練、人際溝通技巧及音樂陶冶等方式促進自閉症幼兒的身心發展;研究者積極建立孩子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訓練孩子的社交技巧、生活自理能力及感官統合訓練,並重視親子休閒活動。自閉症幼兒母親之心理調適:及早面對孩子是自閉症的現實,且正視孩子的早期療育復健;與配偶協調教養共識及其他家人協助;自閉症兒家長社群分享多元療育資訊,幫助家長了解自閉症的疾病發展進程及學習他人成功經驗。自閉症幼兒母親之轉化學習:原生家庭影響研究者的教養觀點,引發研究者為彌補童年父母無法陪伴的遺憾,轉變為請育嬰假在家育兒並陪伴孩子成長;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每日教養議題與觀念衝突是觸發研究者之教養觀點轉化來源,經由內容、過程、前提反思的歷程,讓研究者意識覺醒並朝向轉化學習方向發展。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職場衝突的因應與轉化學習:對不同世代公務人員之初探
    (2020) 孫靖玟; Sun, Ching-Wen
    研究指出由於生長背景的影響,導致不同世代的性格、價值觀有所差異;據此,本研究探討不同世代公務員面對職場衝突時,會採取何種因應策略,以及經歷哪些觀點轉化歷程。透過立意取樣,本研究訪談「青世代」與「長世代」公務人員各三位,主要的研究結果包括: 1. 在轉化學習前,受訪的長世代較重視儒家文化中「集體」的倫理觀,青世代則較重視「個人」的自我發展。 2. 衝突轉化學習歷程有三階段: 首先,於衝突形成階段,受訪者面臨職場中的世代衝突,而對內容與過程進行反思,此時尚未動搖原有意義觀點。 其次,於衝突轉化階段,受訪者進行深層的前提反思,覺察職場中無形文化與權力結構的束縛,因而能夠增進同理與換位思考,並對世代差別形成新的觀點。 最後,於後續整合階段,受訪者能以新觀點看待另一世代,以其改變衝突因應策略,並持續運用於後續跨世代共事上。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給予各世代公務人員、人力資源工作者以及政府單位相關建議,期許上述人員及單位能同理每個世代的優缺點,以及注重衝突管理相關知能。
  • Item
    博物館志工推廣幼兒教育活動之轉化學習研究─ 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
    (2010) 張穎華; Chang Ying-Hua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分析國立臺灣博物館志工規劃幼兒教育活動之模式、了解其執行幼兒教育活動之反思層面及參與教育活動引發轉化學習之歷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未來博物館在設計相關教育活動與志工培訓時之參考。 本研究採立意抽樣,也就是標準參照選擇的方式,以推廣臺灣博物館所舉辦的幼兒教育活動志工為研究對象。藉由質性取向的深度訪談法分析志工的參與、反思及轉化學習情形。此外,於活動現場,輔以參與觀察,了解志工與幼兒之互動反應,並藉以進行研究之三角檢測。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壹、 博物館志工規劃幼兒教育活動之模式,以包括分析博物館的內外在環境、了解學習者和設定活動目標等步驟為主。志工傾向以「活動」的方式,來和幼兒做互動;在設計活動內容時,以館內的常設展和特展為主線,將活動和展覽結合;使幼兒透過具體、遊戲導向的方式學習。 貳、 博物館志工進行推廣幼兒教育活動的內容/過程反思,形成意義基模的改變;此外,志工進行前提反思,形成意義觀點的改變。 參、 志工參與博物館幼兒教育活動之轉化學習歷程包括: 一、 轉化學習重要契機之影響 二、 進行自我檢驗並對「推廣博物館幼兒教育活動志工」角色進行反思 三、 將自己的情況與擁有類似經驗的他人發生關聯,以共同探索新的方式 四、 透過獲取實現個人方案所需的技能及知識,建立能力與自信 五、 計畫行動方針,嘗試新角色並評估回饋 六、 根據新觀點的要求重新融入博物館幼兒教育活動 至於引發志工轉化學習之相關因素,則可從和博物館情境之直接或間接面向來看。
  • Item
    中高齡女性自我概念轉化學習情形之研究-以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
    (2016) 張冰心; Chang, Ping-Hsin
    本研究以參與樂齡學習之中高齡女性為研究對象,轉化學習為理論觀點,旨在探討中高齡女性參與樂齡學習後之自我概念轉化學習的情形。本研究包含下列三項研究目的:1.了解中高齡女性原有的自我概念之內涵。2.探討促使中高齡女性自我概念轉化學習之契機。3.探討中高齡女性之自我概念轉化學習的情形與相關因素。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法進行訪談,共訪談三位樂齡學習中心婦女,並以整體詮釋進行內容的分析,依據資料分析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 中高齡女性原有的自我概念會因人而有所差異,但精神我與社會我的自我概念普遍較薄弱。 二、 中高齡女性的自我概念深受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所影響。 三、 退休、失業及兒女長大等生活中的事件,皆是促發中高 齡女性參與樂齡學習的契機。 四、 中高齡女性自我概念轉化學習的因素有課程規劃、師生 互動、家人的支持、老師及同學的鼓勵等。 五、 參與樂齡學習,有助於中高齡女性檢視其自我概念舊有 的觀點並進行觀點轉化的情形。 六、 透過樂齡學習,中高齡女性對於自己的外貌及生理健康 狀況抱持著正向的看法和態度。 七、 透過樂齡學習,中高齡女性建立自信心,肯定自我效能。 八、 透過樂齡學習,中高齡女性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自我的 勝任感及價值感,建立正向的社會自我概念。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議開設運動養生、身體保健、戲劇的課程對於中高齡 女性的自我概念有較大的影響。 二、建議樂齡學習中心在師資的培訓上應加強並提升老師教 學互動的能力。 三、樂齡學習中心應多鼓勵並培訓中高齡者參與志工,透過 志工的社會參與可以提升其社會我。 四、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從不同的成人學習理論、不同職業別、 不同婚姻狀況、不同社經地位的女性,去探究比較中高齡 女性自我概念轉化學習的內涵。
  • Item
    Empowering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of indigenous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al Review, 2011-10-14) Chen, Peiy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of indigenous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ffects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on their self-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action. Seventeen indigenous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for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most indigenous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ed stigmatized identity and low self-esteem before entering college. Participating in native student clubs and a non-formal tribal service program empowered students to raise their ethnic consciousnes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ffected development of their positive self-concep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The effects of perceptive transformation also empowered meaningful connections in these students to personal career choices and sustainability of ethnic group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 Item
    部落發展、環境變遷與流域治理,-河岸部落原住民之社會資本、轉化學習及培力發展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1-2013/12) 張德永
    本研究試圖從環境的變遷與因應角度,檢視河岸部落原住民在社會資本方面的現況與演變過程,並企圖從部落的轉化學習與培力過程之深入分析與探索,瞭解弱勢團體如何在此過程中產生改變的認知與行動,進而探究社會資本、轉換學習與培力發展三者間的相關性,作為分析部落發展之可能性與未來性的基礎。透過質性研究的文獻分析與理論詮釋、行動研究、深度訪談,以及個案比較等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有四: 一、探討大漢溪及新店溪流域原住民族(撒烏瓦知、崁津、溪州)之社會資本的內涵、衍生過程,以及各部落之間在社會資本發展上的差異情況。 二、訪查與分析河岸三個原住民部落(撒烏瓦知、崁津、溪州)在生活與生存領域之轉化學習的情形,與三個部落在此歷程中的改變過程。 三、探討河岸三個原住民部落(撒烏瓦知、崁津、溪州)在培力發展過程之實質意涵、層面,以及各部落培力發展之差異程度。 四、探討三個原住民部落 (撒烏瓦知、崁津、溪洲)之社會資本對培力發展之關係或影響程度,以及三個部落原住民之轉化學習對培力發展之關係或影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