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2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述情障礙與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以自我批評為中介變項(2023) 吳祐竹; Wu, You-Zhu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方便,強化了我們對於網路的依賴感和沉迷的可能性。而正值身心快速發展的青少年,其網路使用行為亦為大眾關注之焦點。本研究目的為檢視國中生述情障礙、自我批評與網路成癮行為之關聯性,並以Interaction of Person-Affect-Cognition-Execution(I-PACE) model(Brand et al., 2016)釐清自我批評是否能中介述情障礙對網路成癮之正向預測關係。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用橫斷研究法,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施測,預計施測人數共為1,244人,共取得有效樣本1,060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5.21%。本研究使用「個人資料表」、「憂鬱經驗問卷之自我批評分量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型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國中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24.77小時(標準差為21.31小時),每週智慧型手機使用時間為22.59小時(標準差為21.15小時),且高達90.6%之國中生擁有屬於自己的智慧型手機;(2)每週上網時間和網路成癮總分會因國中生是否擁有智慧型手機及年級而有所顯著差異;(3)述情障礙可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4)自我批評可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5)自我批評可部分中介述情障礙對網路成癮之正向預測關係。本研究檢驗國中生述情障礙和自我批評對網路成癮行為之關聯模式,且研究者依此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家長、教師、輔導人員及研究者作為參考,以利預防和介入國中生網路成癮行為。Item 新冠肺炎爆發期間的現實和網路社會支持與國中生自傷行為之關聯:以自我批評為中介變項(2023) 蔡叡昀; Tsai, Jui-Yun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冠肺炎爆發期間,國中生的現實和網路社會支持與自傷行為間之關聯,並以Nock(2009)「自傷行為整合性理論模型」釐清自我批評是否能中介現實和網路社會支持對自傷行為之預測關係。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法,以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延後兩週開學的國中生作為研究對象,共取得有效樣本1,060份,並施以個人資料表、社會支持量表、自我批評量表及自傷行為量表,後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國中生的父母社會支持可顯著且負向預測自傷行為,然網路社會支持卻顯著且正向預測自傷行為、現實朋友社會支持無法顯著預測自傷行為;(2)父母社會支持能顯著且負向預測自我批評,然網路社會支持卻顯著且正向預測自我批評、現實朋友社會支持無法顯著預測自我批評;(3)自我批評對自傷行為呈顯著且正向預測力;(4)自我批評能部分中介父母社會支持對自傷行為之預測關係;以及(5)自我批評能部分中介網路社會支持對自傷行為之預測關係。本研究檢驗了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國中生於現實和網路社會支持及自我批評對自傷行為之中介模型,並根據結果提出在新冠肺炎爆發下,父母社會支持相較於現實朋友社會支持對國中生更具有保護作用,網路社會支持則可能增加自傷行為之風險,且自我批評之介入為國中生自傷行為之重要關鍵。建議未來研究與相關實務工作者於預防自傷行為時,能重視國中生自我批評傾向與社會支持的來源,以利更完整瞭解國中生自傷行為之歷程,並建構有效預防自傷行為之安全保護網。Item 國中生社群媒體使用與身體意象之關係研究(2023) 林怡璇; Lin, Yi-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社群媒體使用、社群媒體纖瘦或肌肉意象暴露、纖瘦或肌肉理想內化、外貌比較、社群媒體壓力、社群媒體素養與身體意象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111學年度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調查於2023年5月進行,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有效樣本為372位學生。結果如下:一、國中生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是Instagram (IG),平均每日使用時間超過1小時。二、國中生的Instagram (IG)使用時間、抖音(Tik Tok)使用時間、整體社群媒體使用時間,以及在Instagram (IG)上的纖瘦或肌肉意象訊息暴露頻率、纖瘦或肌肉理想內化、外貌比較、社群媒體壓力與身體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三、國中生的社群媒體素養與身體意象(外貌評價、身體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四、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國中生為女生、七年級、肥胖、社群媒體壓力越高、社群媒體素養越低,其外貌評價越低。女生、肥胖、社群媒體使用時間越長、社群媒體壓力越高、社群媒體素養越低,其身體滿意度越低。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應將社群媒體素養教育納入課程中,並協助學生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象觀念。Item 高齡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尊老素養之影響(2023) 陳玟君; Chen, Wen-Chun本研究目的在發展國中生適用於國中生之「高齡教育課程」,並探討高齡教育課程之實施對國中生尊老素養(即老化知識、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改變之成效。本研究以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bD)理念發展系列性「高齡教育課程」,採實驗研究法,以國中階段四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n=100)接受6週6堂45分鐘課程。在課程介入前、後分別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前、後測,介入後三週再對實驗組進行追蹤測,以瞭解高齡教育課程介入之教學成效與延宕效果之量化資料。在實驗中,同時使用「尊老素養量表」、「課程學習單」與「課堂觀察紀錄表」,蒐集質性資料。研究結果所示如下:一、適用於國中生之「高齡教育課程」課程架構與內容,為利用UbD設計理念之系列性六週課程。二、高齡教育課程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於尊老素養有提升成效。(一)高齡教育課程介入後,「實驗組」班級之尊老素養顯著高於「對照組」班級。(二)高齡教育課程對「實驗組」班級於「尊老素養」有正向顯著的立即成效。(三)「實驗組」在實施課程三週延宕後,「尊老素養」仍維持顯著效果。三、「實驗組」學生在課程學習單部分,有明顯的尊老素養提升。(一)認識超高齡社會概況後,在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上的成長。(二)認識高齡者之生理需求後,在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上的成長。(三)認識高齡者之陪伴與支持需求後,生在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上的成長。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國中生之尊老素養、高齡教育課程之規劃與推動與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課程規劃之參考。Item 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與自我決定動機研究—以北部某一所國中為例(2021) 劉佩芬; Liu, Pei-Fen本研究主要為了解國中生參與服務與參與服務學習自我決定動機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自我決定動機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上的差異。本研究以北部某一所國中七年級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出217份問卷,回收篩選後共得209份有效問卷。本研究依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結果,得到以下結論:一、有約六成的國中生表示在沒有升學需求或學校規定下未來願意繼續參與服務學習。二、國中生參與服務自我決定動機以內在動機與外在調節為主。三、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方案較未參與課程方案的國中生有高的自我決定程度。四、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方案後自我決定動機內化程度高。五、女生參與服務與參與服務學習有較高的自我決定程度。六、未來願意繼續參與服務的學生有高的自我決定程度。七、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準備、服務、反思」歷程經驗相較「慶賀」為佳。八、女生參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佳。九、未來願意繼續服務的學生有較佳的服務學習歷程經驗。十、服務學習歷程經驗佳的國中生自我決定程度高。Item 國中生的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2021) 許銘真; Hsu, Ming-Chen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的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及父職效能感之現況,並探討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之間的關係。 目的 一、瞭解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及自身父職效能感之現況。二、檢視不同背景變項下,桃園市國中生的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之差異情形。三、探討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之關聯情形。 方法 採問卷調查法,參考其他量表後,編修「配偶共親職量表」及「父職效能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配偶共親職量表」32題;「父職效能感量表」16題,共48題。以桃園市國中學生的父親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抽樣法在桃園市十三行政區依人數比例抽樣,並執行預試及正式問卷等兩階段施測。所得資料以SPS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 結果 一、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平均高於理論中點,顯示父親感受到配偶共親職頗佳。二、父親自評父職效能感平均高於理論中點,顯示父親認為自身的親職效能感普遍為佳。三、背景變項部分,僅母親年齡於配偶共親職達顯著差異。四、背景變項部分,子女生理性別、子女年級、父親教育程度及母親就業情形於父職效能感達顯著差異。五、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整體及分向度皆達顯著正相關。六、控制背景變項後,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對父職效能感整體及分向度具有顯著解釋力。 結論 整體而言,父親感受到母親較多的支持性共親職,並且父親對自己的父職效能感亦相當有自信。差異分析顯示,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因母親年齡不同而有所分別;父職效能感因子女生理性別、子女年級、父親教育程度及母親就業情形不同而有所不同。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則顯示,當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愈佳,父職效能感也愈佳,並且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對父職效能感具解釋作用。綜合上述,建議媽媽們可以多給予爸爸們正向的回應、少一些批評責備,並且一起參與親職、投入親職,方能有效提升父親的親職效能感,促進爸爸們對親職教養的自信心。Item 以理性行動理論探討國中生電子煙使用意圖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2021) 楊惠洋子; Yang, Hui Yang-Tzu本研究旨在以理性行動理論探討新北市某國中學生電子煙使用意圖。研究母群是以109學年度就讀於新北市某國中為研究對象,共抽出298名學生。採複迴歸分析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行為信念」,會因為「父親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結果評價」,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規範信念」,會因為「父親使用紙菸的變項」、「母親使用紙菸的變項」、、「父親使用電子煙的變項」、「母親使用電子煙的變項」、「父親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4.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遵從動機」,會因為「父親使用紙菸的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5.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行為意圖」,會因為「性別」、「年級」、「父親使用紙菸的變項」、「父親使用電子煙的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6. 使用電子煙行為態度、主觀規範與行為意圖呈現顯著相關。 7.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遵從動機可有效預測使用電子煙行為意圖,其解釋力為17.1%。Item 促進國中生自主學習之行動研究(2022) 宋佳靜; Sung, Chia-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運用班級經營的規劃與實施,促進國中生自主學習。研究方法採質性取向的行動研究,以課堂觀察、半結構訪談、學生問卷、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透過二階段的教學行動循環歷程,引導協助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研究結論如下: 一、實施會考自主學習方案,引導學生訂定讀書計畫、設定個人學習目標,有 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二、建立課前自學預習、課堂小組學習、課後複習與家庭作業等的班級自主學 習常規,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三、營造「學習投入的班級氣氛」與「互賴支持的人際關係」的班級自主學習 環境,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最後,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建議,提供國中教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班級 經營、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自主學習、班級經營、國中生Item 「我」對「他們」:都會弱勢國中生公民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 李逢堅; Feng Chien Lee本研究目的有二:1存在於低社經地位國中生的公民素養不利特徵;2.公民課堂討論公共議題時,導致無法達成目標的因素。採質化設計,選取一都會弱勢學區國中一個八年級公民課堂,進行非參與觀與個別深度訪談。研究發現較多比例學生的認知較關注在情節或細節,對公共議題較為自我中心思考關聯性。事件的影響力且内涵價值表現最佳,能提出一些概念與想法,但人數最少。内容興趣且情節發展表達力次之,但欠缺表達的概念化。狹隘自我且空心概念或零基細節,人數不在少數,他們不知如何思考,如何表達,進而將自己與公共議題劃清界線。低社經地位學生無法參與討論的因素,在於不僅缺乏背景知識,且對課堂的學術概念陌生,無法與議題產生連結;加上公共議題的爭議性,或流於口水戰,更讓學生感到因難甚至抗拒。政黨的刻板印象,也影響學生對公共議題的思考。Item 國中生網路正向效果預期、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2020) 黃昱慈; Huang, Yu-Tzu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網路正向效果預期與拒網自我效能之建構,並編製出適合測量國中生網路正向效果預期與拒網自我效能之量表,進而探究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和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關聯性,並以Bandura(1986)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檢驗國中生拒網自我效能是否能中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對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的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並以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施測,且研究過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發展國中生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原始量表」與「拒網自我效能原始量表」;本研究針對372位國中生進行開放式問卷之施測,結果共有339人接受問卷施測、問卷回收率為90.86%,並收集到987個上網好處面的認知內容,以及1,054個難以抗拒或停止上網的高危險情境,經歸納整理後編製出「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原始量表(共71題)」與「拒網自我效能原始量表(共70題)」。 第二部分為編製出國中生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量表」與「拒網自我效能量表」,並針對研究假設進行考驗。本研究針對1,142位國中生進行問卷施測,問卷回收後有效問卷為906份,因此有效樣本回收率為79.33%,且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編製出「網路正向效果預期量表」(三個主要因素分量表:「紓壓增趣」、「社交聯繫」及「獲取新知」)與「拒網自我效能量表」(四個主要因素分量表:「負向情緒調適」、「資訊查閱」、「遊戲成就」及「人際連結」);此外本研究也發現:(1)國中生最近一年每週平均的上網時數為20.93小時、標準差為18.55小時,且在各類型網路活動之使用時間中,國中生使用線上遊戲之活動時數最多、網路人際互動次之;(2)網路正向效果預期能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3)拒網自我效能可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癮;(4)拒網自我效能可中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 本研究發現國中生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與拒網自我效能皆可顯著預測網路成癮,且拒網自我效能扮演中介角色,因此本研究建議諮商輔導或教育專業人員在進行國中生網路成癮的防制時,可協助國中生調整其對於網路好處面的過高期待,更要重要的是可增加其拒用或停止上網的方式與技巧、增強其拒網的自我效能感,以減少國中生網路成癮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