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之教學實務知識研究(2024) 張書豪; Jang, Shu-Hau本研究旨在探討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時,所具備的教學實務知識。研究者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資料,分析9對任教於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的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及其實習學生的教與學。同時,邀請具有資優教育實習輔導身分與學術經驗的10位協同編碼者及3位外部諮詢顧問,進行資料編碼與信實度檢核,藉此探究實習輔導的實踐意義、實務知識的建構來源及實務知識內涵。盼本研究能有助於資優教育的師資培育,並強化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實踐。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一、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踐意義 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餘,仍願意並持續承擔此責任,呈現實習輔導的實踐意義,包含:倡議資優教育的使命及實踐的勇氣、傳承教育的信念、資優教育專業的雙向互惠到形成實踐社群、掌握情境學習的互動特性。二、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知識建構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可視為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將教學知識轉化為實習學生成為人師的學習指引。其實習輔導的實務知識建構來源共有六項,包含:實習輔導教師回顧自身實習經驗、透過輔導實習學生累積的經驗、跟其他輔導教師交流對話、資優班夥伴教師協助、同時擔任其他教學專業工作以及專業進修,藉此建構指導實習學生的教學實務知識。三、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知識內涵(一)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踐意象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對實習學生的期待,做為實習輔導要達成的目標,主要有九項意象:價值認同化、專業導向化、多元嘗試化、理想脈絡化、風格建構化、經驗系統化、教師形象化、教育使命化、教職目標化。(二)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原則本研究發現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原則有下列四項:營造教學歷練的各種機會,培養教師專業;引導實習學生發掘自身的獨特,長出自己的樣子;提供實習學生支持、關懷與鼓勵,對教職懷抱正向感;以身作則,並保持開放與彈性。(三)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踐慣例1.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會依照教育信念、帶領實習學生的經驗、生涯專業背景與任教的教育階段有不同的實習輔導方式。2.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會因應實習學生的生涯、特質、教學風格、專長、能力、喜好興趣、經驗、修習的師培機構與學程等,以區分性教學支持每位實習學生成為人師。3.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在輔導實習學生時,會體察教學情境的脈絡與結構,注意各項情境因素對教學輔導的影響,將情境化為教學的助力,提升實習學生的學習成效。4.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的教學內容,不僅緊扣實習成績評定表現指標,更注重以下八項學科性知識:對資優教育的了解(如何將學科專業融合資優教育)、分析教材/學科內涵與原則、因應資優學生調整教學方法、激勵資優學生思考的提問方式、多元有效的評量、適合資優學生的班級經營、提供給資優學生的學科相關活動,以及指導實習學生準備教甄。5.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在輔導實習學生時,認為能有效提升實習學生學習成效並常用的實踐策略有:了解實習學生、規劃實習輔導階段、直接示範、與實習學生對話、鼓勵實習學生參與、培養實習學生反思、支持實習學生實踐、模擬試教。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Item 我國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小學教師圖像變遷研究(1994-2022)(2023) 李岱穎; Li, Dai-Ying教育是立國的根本,良師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故尋求良師一直是社會大眾的共同期望。我國小學教師在戒嚴時期肩負著精神國防、良師興國的時代任務,解嚴後傳統教師圖像產生了變化。本研究旨在探討師資培育制度在民國83年〈師資培育法〉開放師資培育多元化的政策下,以美國教育史學者克雷明的教育生態學作為視角,分析官方、民間團體、教師團體等身分立場對小學教師圖像的描繪,以及九所負責培育小學的師資傳統師範校院因應師資培育政策變革而調整教師圖像。本研究發現,民國83年至今近三十年,官方對教師圖像的描繪雖逐漸變得豐富立體,但始終對將教師定位為教育專業人員。最初教師會的教師圖像和官方的圖像大致無異,而培育小學老師的師範校院依循著官方的師資培育政策來調整目標、策略與課程,以培育符合時代需求的教師。教師工會對教師的定位既是專業人員又是勞工,因此重塑教師圖像。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來看,各個教育利益團體間的關係是複雜而多變的。時而各自為營,時而同一陣線。官方在其中企圖調和各團體的教師圖像分歧,官方政策及其呈現的教師圖像延續傳統主張又受到教師教育學者及教育專業團體影響,但也採納了各團體的部分意見。社會變遷持續帶來新的師資培育挑戰,牽動小學教師理想圖像的持續變化。Item 一位語文跨界教師專業成長的敘事探究(2021) 溫亭羽; Wen, Ting-Yu本研究運用自我敘說,探究我從國文教師、華語教師到華語師培教師的跨界經驗,透過面對困境、教學實踐與行動反思的歷程,達到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本研究透過經驗回溯、課堂教學觀察、重要關係人與學生訪談、文件分析等多元方法蒐集資料,再現我在不同專業成長歷程中的代表性故事,藉由經驗敘說與探究,將經驗意義化。 故事撰寫分成四個章節:大學師資生時期、國文教師時期、華語教師時期、華語師培教師時期,以整體──內容的敘事模式,按照時間順序記錄重要事件。故事分析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探究跨界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在跨越不同邊界的過程中,當我的教學實踐遇到挫折與困頓時,我如何調整我的教學理念並轉化為行動,再透過經驗與理論對話的過程,提升我的教學專業成長。第二節從專業知能、教學實踐、專業投入三個面向,貫串前述的故事,並再概念化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本研究針對國語文與華語師培提出數項建議:教學生「如何學」、思考讓學生學以致用、將課程內容融入彼此的生活與人生、教學方法創意多元求新求變、理論結合實務的師培課程、師培課程小班制與師徒制。Item 以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特殊教育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 林珮如; Pei-Ju Lin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旨在探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運用於某國立大學特殊教育系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與成效。本研究參與者為選修輔助科技課程的 39 名四年級學生,共分成 8 組,每組 4-5 人。研究者以行動準備期、課程實踐期、反思與成長期三階段發展 PBL 教學模式,並透過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省思日誌、文件等量化與質性多元資料的蒐集,以了解 PBL 運作的歷程與成效。本研究主要將教學案例融入問題情境中,模擬教學實務,讓學生整合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以小組合作方式解決三個案例的問題。同時在 PBL 運作歷程中,以學生為核心,學生在小組中分別擔任主席、紀錄、發言人與其他組員等角色,教師則擔任誘發者、引導者與促進者。研究發現,所有學生對於 PBL 教學法持正面評價,肯定 PBL 有助於學生專注與參與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以及在 PBL 歷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搜尋相關資訊、參與小組討論並與同儕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以多元與系統性思考推理、問題解決方式,整合與應用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解決案例問題,進而習得輔助科技專業知能。本研究結果對於大學教師在師資培育應用 PBL 教學法提供一可行之教學實踐參考案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並說明其研究限制。Item 網路視訊案例在師資培育之應用─以國小英語教學為例(2005) 柯鳳娟; Fengjuan, Ko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線上視訊案例對國小英語教育學程學生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認知的影響。研究以視訊影片(video)記錄一位國小英語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情形,著重於教師在課堂上的資訊科技融入方法,將影片依資訊科技融入課堂活動的不同剪輯成不同的視訊案例,再建置一個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英語教學的視訊案例網站,讓目前在修習國小英語教育學程的十二位學生觀看線上視訊案例。 研究分析線上視訊案例對英語教育學程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面之認知所造成的影響,資料搜集的來源為問卷的內容,分析方法使用質性研究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英語教育學程學生可以透過線上視訊案例想像實際教學現場,線上視訊案例的使用可以激發英語教育學程學生以自身對資訊科技的了解,擴展到教學現場,想出個人的資訊科技融入方法,而英語教育學程學生可以隨著觀看案例的增加,而增加對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的認知。 2.各英語教育學程學生觀察視訊案例所獲得的資訊有在描述工具及描述活動兩方面不同之處。 3.案例與案例之間大多以縱向的方式影響資訊科技融入認知。 4.看下一案例前先閱讀前一案例其他學生的相關資訊在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面的認知並不明顯。 本研究希望未來可以加強改善問卷的問題、增加案例拍攝對象及案例相關資訊,並將學生回饋傳回給視訊案例中教師,以做為改善教師自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建議之用,也希望可以推廣至各科領域的在職教師,並且增加線上討論機制,使線上視訊案例可以有效的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Item 國小教師身分認同之敘事探究——不同師資培育背景教師的經驗故事(2015) 顏靜筠; Yen, Ching-Yu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在學校結構與社會文化脈絡中形成的身分認同意義,研究目的為瞭解不同師資培育背景的國小教師身分認同樣貌,分析影響國小教師身分認同的結構限制,並發掘透過教師身分認同的意義覺察而能開展的實踐潛能。研究方法採敘事取徑,以訪談法蒐集八位國小教師的經驗資料,依據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革,分為師資培育一元化時期與多元化時期來組織教師經驗敘事的再現,其中一元化時期包括師專、師院與學士後師資班背景的教師,多元化時期主要是師院和一般大學修畢教育學程的教師。 師資培育一元化的時代,早期師專的公費制度提供穩定的經濟補助,吸引優秀的貧寒學生選擇就讀,保守封閉的師範教育體系依規格化的標準,意圖將師範生訓練為素質整齊的忠誠服從者,而教師關愛學生的傳統形象也內化到師專生的自我認同。改制師院之後,隨著政治民主化與社會開放多元,教師開始反思批判學校薪資分配和學科分化模糊等問題,學士後師資班出身的教師則明顯體會到學校整體文化與個人信念之間的拉鋸與衝突。師資培育多元化的時代,教師面臨頻繁的改革要求,學生特殊需求與家長的不信任帶來莫大壓力,教師承擔的角色和責任比過去更為多重複雜。而在時代變遷中仍存續不變的教師身分認同樣貌,則是教師一致認同自身的道德使命,以及保持省思與不斷追求成長的自我期許。 教師身分認同在結構條件的影響下,受到權力規訓與專業主義的控制,過去被操控其執行任務的角色功能,今日被賦予專業人員的角色期望,卻未真正擁有相對的專業地位,績效導向的政策與改革運作模式和教師身分認同之間的不一致,限制了教師能動性的開展。教師尋求突破結構限制的契機,在於身分認同建構歷程中的意識覺醒與批判反思,並透過日常生活的教學實踐和師生關係達成實際的行動與影響力。Item 教師專業及其制度化之歷史發展(2003) 黃嘉莉; Huang, Jia-Li本研究旨在以專業社會學理論與歷史制度論為基礎,透過文獻分析及理論分析,針對英、美兩國教師專業制度發展的歷史,探討教師專業制度對教師專業的影響與衝擊。 根據文獻分析與理論分析教師專業理念與其制度化後,結論如下: 壹、實踐層面 一、政府在維持與提昇教師專業有其影響力,相對的也會因制度設計不週而影響教師專業的建立。 二、教師專業制度的設置,往往會因為社會需要而有替代制度,影響教師專業的建立。 三、教師專業知識為建立學術研究的成就與理論價值,在大學為生產教師專業知識之主流的架構下,忽略教師針對實際教學知識的研究。 四、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知識隨著時代而發展不同的模式,在能力取向下教師專業知識的理論科目不受重視,加大理論科目與實際教學之間的距離。 五、教師證書的授予必須掌握師資培育的許可、師資培育的實施、教師檢定三關卡。 貳、社會文化層面 一、透過專業社會學的發展觀點,發現教師專業理念是隨歷史階段而有不同的意義與功能。 二、教師專業理念隨著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意涵,雖有負面的評價,但是教師專業仍具有促動革新的價值。 三、回顧教師專業制度的歷史,制度形成與否對於教師專業理念的形成有關鍵的作用,但是制度形成後的結果卻與原提升教師專業的目的不同。 四、政府主導教育改革的意義與價值,使得教師專業制度多配合其政策而改變,忽略建立教師專業制度的完整性與一貫性。 五、教師專業制度是公共性的議題,政府的主導性優於教師專業團體,教師專業並未建立具獨佔性的領域。 六、因教師專業並無排外的資本,促使教師專業制度成為政治角力的場域,政治力的彰顯使得教師專業的實質發展受到忽略。 七、回顧教師專業理念的發展,教師往往被視為是技術性與不受信任的社會文化影響,使得教師專業制度多著重管理教師。 八、教師專業制度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並未發展出屬於教師工作特殊性的專業實踐文化。Item 「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之師資培育課程設計暨效果評估-以高中職教師為例(2012) 陳瑛霞; Ying-Hsia Chen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有助於高中職教師提升「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能力之課程,透過工作坊針對51名高中職教師進行為期4 天,共26 小時的實驗教學,以瞭解其教學效果。課程教學設計架構係歸納融合不同領域學者在未來思考、想像力、創造力研究看法,提出「未來想像與創意」的思考歷程所發展,包含:「領域議題」、「思考技法」以及「情意動機」。研究工具為:「未來信念問卷」、「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創造性想像量表」。所得資料使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假設考驗,以探討高中職教師「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之師資培育課程的效果。結果如下: 一、參加工作坊之高中職教師,其未來信念無顯著提升。 二、參加工作坊之高中職教師,其創造性傾向有顯著提升。 三、參加工作坊之高中職教師,其創造性想像表現有顯著提升。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舞蹈教室職前教師教學信念之探究(2019) 夏光如; Hsia, Kuang-Zou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前教師未進入舞蹈教室前所持有的教學信念,及其參與職前培訓課程後持有的教學信念,透過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師角色、師生關係和學生差異與學習等六個層面的分析,瞭解職前教師教學信念轉變之歷程。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推廣身體與舞蹈教育為宗旨而設立之知名舞蹈教室為個案研究場域,並邀請一位新進教師為研究對象,此對象在未參與職前培訓課程前,已修畢中等教育學程並取得教師資格,在學校有教授表演藝術課程的經驗。研究者透過深度訪談資料、培訓課程上課日誌、教學觀摩日誌、試教影片及研究者觀察紀錄,來進行資料的搜集,並將資料加以歸納分析,獲致研究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職前教師在未參與職前培訓課程前,即已建立自己的教學信念系統,信念呈現出單一方面課堂意向、專業知能不足,在教學信念的六個層面未達一致性且教學觀點未曾適切,尚未具備有足夠的能力來勝任教職;參與職前培訓課程後,其教師角色、師生關係之教學信念大致仍延續培訓前觀點,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學生差異與學習之教學信念得以調整、改變。舞蹈教室職前培訓課程對於職前教師教學信念的影響包含:(1)職前教師藉由課程中的不斷反省思考來思辨自己本身的信念是否合宜,並藉由試教、教學觀摩機會來體悟其理論與實務的差異與衝突,驗證信念是否適切,進而調整、改變自己的教學信念,培訓課程具有檢視反省、調整改變教學信念的功能;(2)經由系統化職前培訓課程調整與改變不同層面的教學信念,重塑建立教學信念及教學脈絡。 由於舞蹈教室是企業化經營而非一般學校教育,對合格老師所評鑑的標準更嚴格且必須符合教學系統要求的教學品質。根據研究結果可以得知,有系統化的引領新進教師參與職前培訓計畫,對新進舞蹈老師在教學上,確實會有明顯的影響與改變。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師資培育單位與職前教師提出相關具體建議,以提供職前教師、學校、舞蹈教室、師資培育機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邁向幼教老師之路:三個師資生的故事(2005) 林妙真國內現行的幼教師資培育的管道有: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大學院校之幼教學程及學士後學分班三種。儘管已有許多幼教師資生及幼教實習老師議題的相關研究,但卻少有研究同時聚焦於此三種師培管道的師資生。本研究想深入探討:不同師資培育機構的師資生在成為一位幼教老師的歷程中,除本身的差異性外,他們有哪些轉變?經歷了哪些的挑戰與困境,而他們是如何調適的?影響他們成為幼教老師的因素有哪些?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深入訪談、觀察等方式,深入瞭解三位分屬不同師資培育機構之研究參與者在學的最後一年到實習這段時間的經歷。另外,也收集了參與者在師培過程中的書面報告,及實習的省思日誌,希望能瞭解在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參與者內在思考及觀點的轉變。 一年多來的資料蒐集,研究發現: 1.師資生成為一位幼教老師,會有許多的變與不變。其中改變受實習園所的教學方式、實習輔導老師的影響很大,這乃是影響他們成為幼教老師之重要因素。 2.師資生成為一位幼教老師所遇到的挑戰與困擾,主要是人際關係與教學;調適的方法因人而異,幼教系畢業的師資生是「策略的再界定」;另外兩種師培管道的師資生則為「內在化的調適」。 3.影響師資生成為幼教老師的因素,除了家人的支持、個人特質之外,實習園所的教學方式、幼兒的回饋、在學期間師培課程及實習輔導老師皆有一定的影響力。再者,研究專案中焦點團體的也是支持他們往前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