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3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資優學習障礙者之復原力發展歷程(2024) 黃姿文; Hwang, Tzu-Wen本研究為質性研究取向,使用敘事研究法及回溯研究方法,對三位資優學習障礙成人進行分析。研究者以半結構訪談方式,向資優學習障礙成人及其重要他人進行訪談,且遵守研究倫理規範之下,採用「整體-內容分析」以及「類別-內容分析」敘事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獲得三位研究參與者之故事與復原力發展歷程,並比對其中危險因子、保護因子與因子間之交互作用。研究發現如下:一、 本研究的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復原力發展歷程皆有經歷在診斷或鑑定之前的階段、在診斷或鑑定之後的「學習與學障共處階段」與「和解階段」。不同處之處則在於「診斷發現階段」明顯與否、「學習與學障共處但失去特教服務階段」發生與否、「和解階段」出現時間早晚。二、 本研究將危險因子整理分析為個人及環境兩大類危險因子,個人危險因子包含學障者常見的危險因子、資優學障者常見的危險因子、心理性的危險因子;環境危險因子包含教室內的危險因子及教室外的危險因子。三、 本研究將保護因子整理分析為個人及環境兩大類保護因子,個人的保護因子包含策略型的保護因子、情感型的保護因子;環境的保護因子包含家庭的保護因子、外在支持系統的保護因子。四、 本研究發現有具雙重面向的特殊因子,與兩種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包含因子之間的促進關係及因子之間的抑制關係。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資優學障學生輔導工作與後續研究的建議。Item 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與創新教學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創意人格特質為中介變項(2024) 陳毓婕; CHEN, Yu-Jie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變項的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在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的現況與差異,同時了解復原力對創新教學行為的預測力以及創意人格特質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全國111學年度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採用線上問卷實施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包含教師個人背景資料、復原力量表、開放性人格特質量表以及教師創新教學問卷。回收問卷後,採用SPSS23進行分析,並整理出以下研究結論:一、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之現況為中高程度。二、背景變項中的「年資」對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與創意人格特質有顯著影響。三、背景變項中的「教育程度」對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有顯著影響。四、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創意人格特質以及創新教學行為都有顯著相關性。五、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復原力對其創新教學行為具有預測力。六、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創意人格特質對復原力與創新教學行為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國小兼任行政教師所處之現場及未來研究給予相關建議,以提供相關專業人員在教育及學術上可作為參考。Item 國小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研究(2024) 簡子明; Chien, Tzu-Mi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之現況,並分析學童健康素養與學童復原力之影響關係。以方便取樣抽取臺灣北、中、南地區之五、六年級在學學童198名為研究對象,並以自擬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最後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各項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中等以上。 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復原力表現中等以上。 三、 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不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但10歲學童於「正向人際互動」分向度(p<.05)表現較佳。 四、 學童整體復原力表現不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但於復原力量表中「希望與樂觀」分向度(p<.05)以男學童表現較佳;「情緒調節」分向度(p<.05)以10歲學童表現較佳。 五、 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素養與復原力達顯著正相關。 六、 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及健康素養能有效預測學童復原力。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於教育實務上規劃提升正向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之課程,以緩解學童隨年齡成長於正向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表現的落差,並推展親子共學之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家庭合作互動,為有需要之學童提供協助與支持,加以促進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的提升。Item 我好在乎爸媽的話:親子言語互動對子女自我概念之影響(2024) 蔡曼琳; Tsai, Man-Lin本研究旨在探討親子言語互動的經驗,以子女的角度詮釋父母言語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並以復原力的觀點呈現子女如何轉化負面的影響。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敘說研究法為研究策略,深度訪談四位成年子女,期望了解父母言語對子女較長遠的影響性。 本研究發現:子女印象深刻的父母正向言語互動有肯定、稱讚、愛與支持;負向言語互動有批評、比較、威脅、暴力言語和行為,以及要求子女絕對服從父母、用父母的期望為標準來要求子女或拒絕回應孩子的需求等等。 本研究發現父母的正負向言語互動會對子女的自我概念有多方面的影響,但子女多能運用復原力及身邊資源,來轉化負面的影響。研究結果如下:一、心理自我概念:父母的正負向言語會使子女的「自尊心、自我價值感」低落或健康,但子女能透過復原力及信仰的幫助轉化提升之;父母的負面言語會影響子女「自我存在價值感」低落,但本研究參與者皆正在轉化中;父母的負面言語會使子女的「情緒健康度」不穩定或對自己「高標準」要求;父母的正負向言語會讓子女富有或缺乏「安全感」。二、生理自我概念:父母的負向言語會使子女對「外在的自信心」低落,但因為父母改說正向言語以及信仰的幫助下,對外在的自信皆轉化為健康。三、社會自我概念:父母的負面言語影響子女有「人際關係」上的困擾,但子女能運用復原力轉化負面影響,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父母的負向言語造成「親子關係」不佳,但後來因為父母或子女的正向言語互動,親子關係正逐漸提升當中;父母的正負面言語影響子女對「伴侶」的條件設定,或對伴侶行為與角色的期望;子女與下一代的「親子相處模式」受到代間傳遞的影響,但透過信仰及復原力的轉化,子女與「下一代親子關係」皆轉好。四、能力自我概念:父母的負面言語使子女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即使子女的「工作能力」不錯,但因父母的負向言語已形成子女的低自我價值感,故自信心依然不足。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教育及助人工作者、政府、未來研究者及關心本議題的夥伴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以資源保存與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之經驗(2022) 陳波蓉; Chen, Po-Jung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青年待業者進入待業歷程其資源和復原力流動的變化,聚焦在當青年進入待業歷程時,青年本身所具備之資源在待業歷程中產生何種變化,以了解環境脈動下的條件如何影響青年從待業至求職的經歷,以及復原力如何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間被啟動,以協助青年產生動態適應之歷程。研究方式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搜集方法,5位受訪者為曾經待業年齡介於18至29歲之青年,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經過開放編碼後,一共找到78個屬性,進而歸類出23個次類別;最後經過主軸編碼再從23個次類別歸屬出7個類別與4個主類別,四個主類別分別為:「緩衝階段」、「維持控制階段」、「自我轉化階段」與「資源平衡階段」,各階段有其對應的屬性與類別。研究結果再透過「資源保存」和「復原力」觀點共同探究「青年待業者之待業歷程」的過程與變化。研究發現:1. 青年待業者能以彈性方式因應不同階段的自我與環境限制因素;2. 以資源流動觀點看待該歷程,可得知青年待業者追求個人期待與社會現實平衡、雇主認同與自我滿意之平衡,以及個人資源實為待業歷程中最重要之資源;3. 以復原力觀點看待待業歷程,可得知待業歷程不僅是一個充滿復原力的歷程,且在待業歷程中,家庭層面的復原力為安全堡壘,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復原力則互相影響。本研究探究青年待業者於待業歷程中隨各階段「資源保存」與「復原力」之變化,最終青年可獲得平衡與調適進入就業。研究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Item 國中生幽默風格與其求助態度之影響──以復原力、自我污名為中介變項(2022) 姜期雯; Chiang, Chi-Wen本研究欲探討國中生幽默風格與求助態度之影響,並考驗復原力與自我污名在幽默風格與求助態度間的序列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量化研究之問卷調查法,以110學年度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便利取樣7所國中,共36個班級,總計721名國中生。本研究以「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求助態度量表—短式」、「青少年復原力量表」與「求助之自我污名化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階層回歸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國中男性在親和型幽默、攻擊型幽默顯著高於國中女性;國中女性的求助態度顯著高於國中男性;傾向使用自我提升型幽默的國中生,求助態度越正向;復原力與自我污名在幽默風格與求助態度有序列中介的效果,其中傾向使用親和型幽默風格的國中生,會透過增加其復原力,減少自我污名的程度,進而提升求助態度;傾向使用自我提升型幽默的國中生,會透過增加其復原力,減少自我污名的程度,進而提升求助態度。;傾向使用攻擊型幽默的國中生,會透過減少其復原力,增加自我污名的程度,進而降低求助態度;傾向使用自我貶抑型幽默的國中生,會透過增加自我污名,進而降低求助態度。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將針對學校輔導工作與教育實務現場提出更具體的建議,並將相關討論整理於研究討論與建議的章節中。Item 國中生基本心理需求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2022) 姚雅銣; Yao, Ya-Ju本研究提出以基本心理需求為自變項,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為中介變項,生活適應為依變項的假設模式。以國內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並檢驗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在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活適應間的中介效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以北北基桃之在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的方式進行抽樣,共取得522份有效樣本。測驗工具有基本心理需求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學業復原力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拔靴法進行統計考驗。根據研究假設所得之結果如下:性別在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有顯著差異,其中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是女生大於男生,而希望與樂觀、學業復原力是男生大於女生。年級在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能力感、聯繫感、家庭適應、希望與樂觀達顯著差異,且都是七年級顯著高於八、九年級生。在自主感、人際關係也達顯著差異,皆是七年級大於八年級。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復原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的相關。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對生活適應有顯著的預測。國中生之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在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其中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在自主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情緒調節在能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學業復原力在聯繫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以及對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2021) 謝妮蓁; Hsieh, N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於任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期間,曾有過職業倦怠經驗,並已從中復原者參與研究,其年齡介於30-45歲之間,工作年資6年以上,均為女性。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的「整體-內容」、「類別-內容」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中四位研究參與者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一)因緣際會踏上輔導之路;(二)工作中的多重困境引起職業倦怠;(三)嘗試因應職業倦怠;(四)工作環境與身分的轉換加快復原的進程;(五)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二、國中專輔教師的職業倦怠受到個人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包括專業能力、人格特質、家庭與生活、學校制度、系統合作、個案等六項因素。三、國中專輔教師的復原始於「嘗試因應職業倦怠」階段,並能夠從各階段中區分出不同內外在資源,對個人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分別為:(一)因應職業倦怠階段:當職業倦怠發生時,既存於環境或個人內在的復原資源開始產生作用,減緩職業倦怠對個人的衝擊;(二)環境與身分轉換階段:藉由主動或被動地轉換其工作環境或身分,獲得新的內外在資源,使職業倦怠的情況大幅好轉;(三)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階段:復原者反思倦怠經驗與回顧專業成長發展出多項內在資源,使其抗壓性提升,預防倦怠再次發生。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國中專輔教師、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挫折與復原力之研究(2020) 黄馨儀; Huang, Sin-Y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初任教師遭遇教學挫折的狀況,其提升復原力之歷程與方法。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三,首先探究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挫折的來源;其次分析國民小學初任教師面臨教學挫折的因應歷程;最後探討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提升復原力的影響因子及其運作模式。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台中市國民小學擔任六年級班級導師之正式教師。研究者採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並進一步分析資料與歸納研究結果。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 初任教師的教學挫折來源主要為教師知能與期望間的落差及歸因錯誤 初任教師容易對學生抱太大期望,對教學也充滿美好想像,但往往個人的教學知能、經驗並不充足,無法達成期望或目標。而歸因錯誤也常會導致無法順利解決教學困境,所以當初任教師在期望與能力未達平衡前以及歸因錯誤時,都會產生教學挫折。 二、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挫折的因應歷程可分為七階段 包含「積極尋求外在支持系統」、「不斷自省及自我否定」、「消極逃離挫折情境」、「重新定義挫折情境」、「證明自我能力、自求突破」、「接受現實」、「回歸初衷」。 三、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挫折復原力的運作模式隨著因應歷程而來回變動四種模式 包含「外在支持系統抵抗挫折感的補償模式」、「身心平衡的重建歷程模式」、「失落的重建歷程模式」、「自我評估、複製經驗的免疫模式」、「自求突破的免疫模式」、「改變看法的補償模式」、「教學挫折鞏固初衷的挑戰模式」。 並根據研究結果,在教學挫折方面,對學校機構、國小初任教師、未來研究方向三個面向提供具體建議。 一、 政府、學校機構方面 (一) 初任教師導入研習增加剛過初任階段教師心路歷程分享及延長共學社群年限 (二) 學校建立初任教師支持系統及增加初任教師輔導管道 二、 初任教師方面 (一) 面對教學挫折要正向積極、冷靜分析並制定因應策略 (二) 紀錄初任教師教學歷程檔案 (三) 保持正向積極態度,並莫忘初衷 三、 未來研究方向 (一) 以研究題目而言,可針對初任教師行政、親師溝通、人際方面挫折做更深入的探究 (二) 以研究對象而言,可深入探討專家教師和初任教師在教學挫折與復原力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