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單親家長的性別角色內涵轉變之研究(2023) 劉釆昀; Liu, Tsai-Yun性別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而家庭是幼兒最初開始建立性別角色觀念的環境,因此家長的性別角色內涵對個體性別角色的建立有重要的影響。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了解單親家長的性別角色內涵,以完整描繪出單親家長的性別角色內涵樣貌,本研究同時搜集原生家庭的性別角色教養內涵,以及單親家長對其子女的性別角色教養內涵。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居住在雙北地區的七位單親女性家長,以及一位居住於新竹市的男性單親家長;而教育程度方面,僅有一位單親家長為高職畢業,其餘七位單親家長皆為大專院校及研究所以上的學歷;除此之外,本研究單親家長與其子女的性別組合多樣化,包含兩對母子、三對母女、兩對母子女及一對父女組合,僅缺少父子之親子組合。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的實體訪談、線上訪談及電子問卷等方式搜集資料,透過轉錄逐字稿,彙整與分析摘要與編碼後,歸納出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為以下三點:(1)單親家長對於婚姻關係的期望,與其成長過程中父母親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務分工模式,以及重男輕女的觀念不同,單親家長傾向與另外一半建立較平等及平權的婚姻關係。(2) 單親家長皆因經濟因素而感受到夫妻雙方在婚姻中有不平衡的付出,女性單親家長因受限於經濟能力,較容易需承擔家務工作及請育嬰假的選擇,而男性單親家長因被期望承擔起家庭中的經濟重擔而有壓力,性別角色的差異使得家長產生不安全感的原因不同,也使得單親家長在婚姻過程中逐漸轉變其性別角色內涵,但單親後,經濟及育兒上無人可分擔的壓力成為挑戰,而心態的轉變及多元化的支持資源都能幫助單親家長度過考驗。(3) 單親家長對子女的性別角色教養有所矛盾,雖在未來擇偶上,傾向開放的性別角色觀念,卻又顧慮社會中他人的眼光,對於子女的行為和服裝外型仍期望子女能符合社會中性別角色的規範。基於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者之建議,且期望讓社會更了解單親家庭,並使家長覺察自身的性別角色內涵,嘗試突破傳統的框架。Item 婚姻中的性別角色:已婚閱聽人對治癒型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之接收分析(2021) 李怡穎; Li, Yi-Ying近幾年開始推行「治癒型綜藝」,此類綜藝節目注重情感體驗與日常生活之文化內涵。本論文則聚焦於中國治癒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而研究目的主要為探討該節目所賦予閱聽人的愉悅治癒感受、分析四對不同婚姻狀況(如婚齡和有無小孩)的已婚閱聽人對節目所呈現的婚姻性別角色之詮釋觀點。依據文獻回顧及文本分析,本論文將此節目所呈現的婚姻性別角色區分為愛情展現、財務掌控、衝突反應、事業與家庭的權衡四大面向。而透過訪談則發現受訪閱聽人對此些面向的詮釋,可由其經驗與觀點而區分為三類:閱聽人經驗與節目角色經驗相同而表示贊同(經驗型詮釋)、閱聽人經驗與節目角色經驗相異但表示贊同(包容型詮釋)、閱聽人經驗與節目角色經驗相異而表示反對(抗拒型詮釋)。另外,本論文顯示婚齡和親職經驗不同的夫妻對於節目治癒功能的反應不同。例如,婚齡較輕的夫妻關切節目的真實性,對於傳統性別角色的節目呈現會提出批判,但對於現代的性別相處模式則會作為參考;婚齡較長的夫妻則是對節目角色表達同理,而對於傳統性別角色的節目呈現有所贊同和反對。但不同階段婚齡的受訪夫妻均認為節目帶來「學習」的治癒功能。節目除了帶給正面治癒效果,本研究另外發現尚有降低閱聽人治癒感的因素,包含節目製作的刻意展現、對於節目的真實性存有懷疑、節目藝人的思想和行為不符合閱聽人期待等。Item 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背景因素及親職參與關聯性之研究:育兒的性別差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吳亞蓓; 聶西平; Ya-Pei Wu, Hsi-Ping Nieh過去研究認為育嬰假有助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提升親職參與的品質。然而,國內對於申請育嬰假父母的研究較少,對於父親申請育嬰假的討論尤其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父母個人背景因素及其親職參與的關聯。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已釋出之 3 月齡組第一波調查,共 6,423 名已婚父母之幼兒樣本的資料。先以次數分布描述父母教育程度、職業類型、申請育嬰假、以及親職參與情形之分布,再以卡方檢定分析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型之間的獨立性。最後,以Mann-Whitney U Test,分析申請育嬰假者和無申請育嬰假者的親職參與得分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幼兒從出生到 3 月齡間(1)有 25.46%的母親申請育嬰假,只有 1.68%的父親申請育嬰假;(2)父親申請育嬰假與其職業類型有關;(3)母親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職業類型有顯著關聯;(4)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與雙方教育程度或是職業聲望差異均沒有顯著關聯;(5)有申請育嬰假的父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其差異未達統計顯著;然而其配偶的親職參與得分顯著較低;(6)有申請育嬰假的母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且兩者差異達統計顯著。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結論發現,育嬰假的政策對親職參與是有影響的,但新生兒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仍需視其他因素如職業類型及經濟考量而定。Item 美濃客家女性的性別角色與社會關係(2006) 陳明惠; Ming-hui Chen長期以來客家女性在客家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若將客家女性的特性抽離,客家族群的特色就無法完整建構。然而這樣的客家女性是如何教養出來的,需遵守何種規範,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樣的社會控制機制在運作?她們又以何種態度去面對?這些即是本研究的主要關心議題。以七位出生、生長且目前也居住在高雄縣美濃鎮的客家女性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為:1.瞭解美濃客家女性需遵守的性別角色規範。2.瞭解美濃客家女性對性別角色規範的態度。3.瞭解女性在客家文化中的社會關係。4.比較客家女性不同社會位置的差異。研究過程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深度訪談的方法,探討美濃客家女性的性別角色與社會關係。依照女性的生涯發展歷程,分別從身為女兒、嫁做人婦、媳婦熬成婆三個階段中需遵守的性別角色規範,加以敘述及分析。並進一步探討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及女性在客家文化下的社會位置、人際關係與從中所延伸出來的互動網絡。最後,將客家女性的共同與差異性作一分析與比較。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客家女性非同質性的範疇。 1.在世代變遷下,年輕女人違反規範,老女人捍衛傳統。 2.高學歷高能動性,才有機會與能力擺脫客家文化的規範。 3.原生家庭的社經地位影響她們對規範的認知與態度。 4.長女承受較多規範限制。 5.接觸其他文化才能突破傳統束縛的框架。 二、客家女性在妥協的生存策略下,採取迂迴的抗議方式。 三、客家文化中男孩讀書、女孩幫忙的性別養成教育。Item 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2007) 于曉平; YU, HSIAO-PING本研究探討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發展的關聯以及角色楷模課程實施後的影響,前者透過調查台灣八所女子高中之數理資優女生發現,在性別角色部分,其性別特質偏向中性特質,性別角色態度傾向認同非傳統女性角色態度,普遍贊同「女生可以和男生一樣念好數理學科、女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應有經濟獨立與自主權、主動示愛的自由」等觀點,也可感受到社會上對不同性別的差別待遇;在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上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但也會存在著無助、徬惶的心情。三者的關聯部分,性別角色中之性別特質與性別角色的關聯(.54)大於性別角色態度與其的關聯(.11),此外,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的關聯也很大(.52)。 另配合Bandura所提出之自我效能理論,嘗試透過角色楷模課程的介入,以了解其對三者的影響與變化,透過22週的課程後調查發現,角色楷模課程對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並無顯著影響,但從學生課程中所寫之心得分析發現,角色楷模課程對學生性別角色態度的覺知、生涯自我效能的提升與生涯發展方向的確認與了解都有正向的幫助,並提出教育與研究上的建議。Item 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關係品質與人際親密能力、性別角色之關係研究(2005) 鄭喜月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的性別、戀愛經驗、異性交往現況、人際親密能力以及性別角色間的關係,主要目的有五項:(一)編纂「青少年異性交往量表」,並建立可供參照的常模,據此可了解不同性別、不同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其異性交往的差異情形;(二)了解校園中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之現況;(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在異性交往現況(包括:異性關係品質、在異性同儕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式、異性交往基本需求以及對異性交往影響之認知)、人際親密能力以及性別角色分化狀況的差異情形;(四)探討高中職學生的衝突處理方式、人際親密能力、個人特質與異性關係品質之間的關係;(五)歸納研究結果,對未來的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及後續研究者為青少年的兩性教育之參考方向。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1074名分佈於台中縣市各高中職學校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並使用「青少年異性交往量表」、「人際親密能力量表」以及「個人特質量表中文版」等調查工具。所得資料以信度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處理。綜合整個研究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全體學生中有戀愛經驗者多於無戀愛經驗者,而男學生的戀愛經驗多於女學生。 二、以性別而言,男學生在異性關係品質中的「滿意度」高於女學生,而女學生的「獨立感」高於男學生;男學生在異性同儕關係中比女學生更常使用「表明」與「忠誠」的衝突處理方式;在異性交往的基本需求上,女學生的「安全需求」、「尊重需求」高於男學生;而男學生比起女學生更會認為異性交往對於「個人成長」、「同儕關係」以及「課業與學習」有較正面的影響;男學生在人際親密能力中的「衝突處理」能力高於女學生;不管男女學生的性別角色分化狀況,皆是以兩性化者居多,其中男學生的工具性特質高於女學生。 三、以戀愛經驗而言,有戀愛經驗的學生在異性關係品質中的「親密」、「獨立」以及「滿意度」高於無戀愛經驗的學生;有戀愛經驗的學生在異性同儕關係中比無戀愛經驗的學生更常使用「表明」與「忠誠」的衝突處理方式;在異性交往的基本需求上,有戀愛經驗的學生的「生理需求」高於無戀愛經驗的學生;而有戀愛經驗的學生在人際親密能力中的「負向決斷」、「主動」以及「自我坦露」的能力都高於無戀愛經驗的學生;不管有無戀愛經驗,學生的性別角色分化狀況,皆是以兩性化者居多,其中有戀愛經驗的學生的工具性特質高於無戀愛經驗的學生。 四、經典型相關分析得知,衝突處理方式、人際親密能力以及個人特質與異性關係品質之關聯程度分別是:強度、中度以及微弱的關聯。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歸納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教育工作者、家長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由教師角色轉換諮商心理師之路:探女性諮商心理師的生涯轉換歷程(2011) 蘇沛珊; Pei-Shan Su本研究以由教職轉換至諮商心理師的女性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她們在生涯轉換歷程的心理歷程,並探討轉換歷程的助力與阻力,最後是瞭解性別因素在生涯轉換歷程所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詮釋現象學為方法論。研究者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三位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以蒐集由教職轉換至諮商心理師之女性的生涯轉換歷程,訪談內容經整理為七份逐字稿之後,再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最後得出以下五個共同的主題: 一、「從聆聽內在語言至理想與現實之調整」:描述生涯轉換的心理歷程。 二、「滋味雜陳心轉化,樂見自我認同與成長」:呈現生涯轉換歷程中的情緒變化與對自我的看法。 三、「生涯阻力絆我行,勇於開創家庭新界限」:阻力在生涯轉換過程一路羈絆,但卻仍能前進,面對生涯阻力時卻意外重建與家庭關係的新界限。 四、「內在資源增助力,外在條件推往前」:內在資源是回歸自己的內在,尋求生涯與個人的適配性:外在條件包含原先工作環境的挑戰與挫折,與家人、重要他人、靈性信仰的協助。 五、「性別角色兩面『韌』」:女性的角色在生涯轉換歷程中一方面獲得較多的自由,且被支持要有工作並實踐理想,另一方面社會仍對女性有較高期待,期許她們能兼顧工作與家庭。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學校教育與政府政策、諮商工作實務與相關人員提出建言。最後依據研究過程與就發現,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心理專業助人者的價值信念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關係之調解作用研究(2008) 方嘉珩; Chia-heng Fang本研究以華人文化為脈絡,試圖探討心理專業助人者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的關係、「價值信念」對「強暴迷思」的影響,以及三者對治療結果的影響。本研究分為兩部分進行,研究一以心理專業助人者為研究對象,受試者填寫代表價值信念的「多元心理傳統性量表」、「多元心理現代性量表」,性別角色態度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個人特質量表」,以及強暴迷思指標的「對強暴受害者的態度量表」;研究二則以研究一之受試者為基礎,並由心理專業助人者邀請滿16歲、曾受性侵害的個案配對參與研究,受試者填寫代表治療指標之「晤談感受量表」及「工作同盟量表-簡式」,並擬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階段一資料之統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多元心理傳統性之男性優越、宿命迷信、關係取向及中庸心態對強暴迷思有影響;多元心理現代性之獨立自主、內控取向、以及公平正義對強暴迷思有影響;心理專業助人者的性別角色與強暴迷思的接受度有正向關係,個人特質-情感性與強暴迷思的接受度有負向關係;而心理專業助人者的價值信念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不具有調節作用;研究二則受限樣本不足而無法進一步分析。最後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供未來研究及諮商教育與實務之參考。Item 桃園縣立國民中學學校行政職務分派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2008) 梁忠三本研究採文獻探討、問卷調查及訪談;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建立研究的架構,編製「國民中學學校行政職務的性別分工與角色認同之研究調查問卷」,抽取桃園縣53所縣立國民中學擔任校長及處室主任318人,回收有效問卷269份作描述統計,再依其結果,編製訪談大綱,進行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原因的探究;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桃園縣國民中學的師資結構,女性教師占多數,但擔任行政職務的比例卻是少數,尤其是校長與主任的職務。 二、大部分的行政人員都認同,行政職務的人選不應以性別作為分工的依據,而應以人格特質與能力作為選擇,但在校長的職務與訓導主任的職務上,卻有較多的行政人員認為這兩項職務由男性來擔任較合適。 三、學校行政主管在分派職務時,理想上認為不應以性別作為分派職務時的考量,但在實務上又會以現實及可行性作為考量的依據,所以在行政職務的分派上還是以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來做為性別的分工。 四、影響受訪者性別刻板印象與人格特質形塑的重要因素,是成長歷程中的原生家庭,其中又以父親或母親的影響最為深遠。 五、傳統的性別分工刻板印象,更增加了行政人員在男女比例上的不平衡;行政主管對各行政職務的刻板印象,更促成了性別分工上的不均現象。 綜合本研究結果,在量化研究上可發現桃園縣的現職行政人員在訓導主任、總務主任、輔導主任、生教組長、文書組長、出納組長、輔導組長、資料組長都有性別分工的刻板印象,與受訪者的訪談中,瞭解到刻板印象的形成受家庭父母親影響最大。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三點建議:一、提供進修課程,增進行政素養;二、改善校園行政結構的限制;三、建立兩性典範學習與人際支持網絡。Item 國民中學男教師生涯發展中的性別情結(2008) 孫丕信國民中學男教師生涯發展中的性別情結 摘 要 當國民中學女性教師的人數與地位逐漸改善時,沒有任何行政工作頭銜的男教師人數正逐漸減少。這些男教師不是女性主義所描述的那些在學校中有權力的男人,他們背負著文化傳統中的父權包袱,又不得不在女性領導下扮演和傳統不同的性別角色,這些男人的處境正是我想要關心的。職是之故,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訪談了六位國民中學男教師,並從訪談所得資料歸納出九項結論如下: 一、資深的國中男教師他們的原生家庭對於兒子讀書比較重視;資淺的國中男教師他們的求學過程比較順利。 二、資深的國中男教師婚後擁有男人領導家庭的權力與責任;資淺的國中男教師婚後對家庭的責任大於權力。 三、資深國中男教師認為大部分女教師仍然以家庭為重,男教師還是比較有機會擔任行政職務;資淺國中男教師認為女教師不再以家庭為重,她們對於職場升遷的企圖心比男教師還要強。 四、有些資淺的國中男教師不認同家庭應該維持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的觀念。 五、已婚的國中男教師認為自己更容易照顧到家庭。 六、國中男教師認為自己社經地位低,不敢「高攀」學歷高、收入高的女人。 七、在目前教師甄選的過程與教學的現場,男教師都感覺到男人正逐漸被國中教職所摒棄。 八、國中男教師認為女教師應該以家庭主婦與母親的角色為重。 九、國中男教師仍然不習慣接受越來越多的女人成為他們的主管。 關鍵字:國民中學男教師、生涯發展、性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