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生命綠洲之旅:一位女性的靈性轉化學習歷程之自我敘說(2024) 謝佩蓉; Hsieh, Pei-Jung靈性學習是社會教育的重要一環,在不同的性別裡的轉化歷程也會有所其特色。屬於女性或少數群體的聲音在靈性轉化學習的道路上,往往會遇見可預期的阻礙,例如不知道如何與外界社會溝通、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有時常因為其特殊性與主流價值不同而處於邊陲的聲音。本篇研究探討一位女性的靈性學習者,在其個體轉化的歷程當中,所經驗到的靈性轉化學習,在面對自身所處的生命困境與難題之中,如何逐步自我成長、脫穎而出,不再受限於過去長年束縛住自己的力量,而能展開全新的人生藍圖,翻開下一個篇章。本篇研究所探討的靈性轉化學習內容,以個體化的歷程和不同的意識轉化階段為主體,以女英雄的旅程為時間軸的生命轉化與整全實踐的架構,描繪研究者自我敘說的精采豐富之內在轉化歷程。撰寫這篇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讓同樣處於靈性追求迷惘階段的同道人舉起一盞明燈,讓我們勇於帶著這個特別的自我踏入這個現實世界,也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自己存在世間的意義。Item 以個體心理學為基礎的中年婦女療癒書寫之旅(2022) 朱陸鳳; Chu, Lu-Feng本論文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之內涵,探討中年婦女運用療癒書寫轉換心情的心路歷程。研究目的希望能達成的目標包含:一、探究療癒書寫的功能。二、探究中年婦女運用療癒書寫轉化自我的契機。三、探究中年婦女運用療癒書寫自我療癒及自我轉化之歷程。論文以研究者為研究對象,運用自我敍說研究法,擷取研究者十五年療癒書寫資料為探索基礎,按照設定好之訪綱,敍說書寫療癒與轉化歷程;深入理解、分析探究療癒書寫之於書寫者的心靈轉化痕跡。研究結果以三階段作分析:泥沼、谷底及翻身;由古(舊札記)今(自我敍說書寫)之對話,逐步解構各個階段的心情故事,及療癒書寫所帶來的心靈轉化;以走過逆境的心,去感受並分析研究者透過文字洗滌後,逐步轉變中的人生。敍說書寫內容,以Labov的敍事結構六步驟作分析。套入重點生活記錄及思緒,以理解三階人生歷程中,故事背後之意涵。透過套入Labov圖表中的文字脈絡,照見研究者透過療癒書寫心靈轉換於潛移默化之中。研究歷程中,包括自我揭露、自我省思、自我轉化等記錄呈現,期能帶給遇困境的中年婦女參考,並促發運用療癒書寫探索自我、轉化自我及轉化思維。Item 關於失落經驗之擺放的自我敘說(2023) 盧憶; Lu, Yi本文旨在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描述我在大四畢業前夕失去母親之前與之後的生命故事。在回顧中,擁抱自己的悲傷歷程,理解我看待自己與世界的脈絡。我嘗試去整理,當我成為一個照顧者,在原生家庭、婚後家庭、以及身為助人工作者上的失落經驗。故事的敘說從喪母經驗開始,延伸到其他重要他人與我的關係,在故事中,我在「自我」與「他人」中掙扎,承擔了許多的照顧者負荷,卻忽略了自身的悲傷與苦痛,我希望藉由與文獻的對話,理解自己的失落悲傷經驗,並整理在每個重要關係中自己的樣貌。研究結果部分,我在書寫後,面對了真實的自我,擴展了我對原先經驗的視野,發展了新的詮釋,也試圖在他人、自我上,用新的角度與他人互動、與自己連結。研究貢獻在於,我提供自己的失落經驗與反身獲得的意義,分享給所有在失落中受困的人們,讓彼此的悲傷聲音能夠被聽見,並能看見在悲傷背後,自己擁有的力量。Item 照見關係中的自我:合作取向對話實踐者的自我敘說(2023) 廖思媛; LIAO, Szu-Yuan本文的源起於研究者9歲時媽媽自殺離世的經驗,生命的時鐘因自殺的創痛而停格在9歲,也因此失去了聲音,停留在孤寂的世界。為了平撫9歲時的羞恥感、罪惡感與遺憾,竭力成為緘默的乖孩子與完美的助人者,但破碎的自我認同,僅在得到他人認可的時刻,才得以短暫映照出好的自我。而自殺者遺族身份,與對自己緘默、乖與完美的期待,形成關係中對彼此的壓迫,以及在助人者角色上的困境。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為了讓緘默多年的自殺者遺族身份能夠現身透氣,不再需要被藏在面具底下。希望透過自我敘說論文的書寫,理解身為自殺者遺族的自己,讓「我」與自殺者遺族身份、與自我,有機會發展出不同的關係。研究者採取合作取向對話實踐與文本對話,先從書寫成為自殺者遺族的經驗、以及一步步走向完美的助人者這兩個故事文本開始;透過研究者自身與文本的反思對話,以及邀請反思團隊閱讀文本,並在閱讀後與研究者進行反思對話,擴展研究者對陳舊故事的全新敘說,也擴大原本著眼於個人究責的視野;並透過反覆在關係中的對話實踐,帶來關係中的靠近與成長。研究結果部分,研究者在書寫後,與他人、助人、及自我產生新的關係,生命因此有了轉化。另透過對話產生新的詮釋,重新與曾經斷裂的關係──媽媽、爸爸、祖母、家族、核心家庭連結;並在研究後,整理出給自殺者遺族、想關心自殺者遺族的人們、給同在完美中的人們、給想開展反思與對話的人們的各種聲音,讓這些聲音有機會被認識。Item 走在我的探索之路—長期接觸探索教育課程學生自我覺察之自我敘說研究(2022) 施安祈; Shih, An-Chi本研究以自我敘說的方式,筆者依據留存的探索教育課程資料與心得,梳理過往的探索教育課程經驗,探討長期探索教育課程對研究生在自我覺察產生的意義與影響為何。從與母親的情感記憶連結,以自我覺察的角度切入,解構與母親的情感關係,再重新賦予經驗新的意義。結論歸納出探索教育的課程經驗擴張了生命的厚度與韌性,終將成為生命的養分,也會是生命持續向前邁進的能量,在走過自我覺察之後,筆者更加意識到情緒的重要性,將會耐心的等待與陪伴內在小孩,得以貼近矛盾真切的內心。最後,對接觸過探索教育課程的學生與未來有意願以自我敘說為研究方式的研究生提出相關建議。Item 那些走路教會我的事–女性獨自徒步環島自我認同轉變之敘說研究(2023) 王惠君; Wang, Huei-Jyun本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研究方法,並使用小說體裁的書寫方式,將我的徒步環島經驗轉化為故事,其目的是在梳理自我經驗的過程中,重構內心的時序與位置並且解決我內心的困境,從中探究徒步環島如何影響自我認同的轉變,以及對於個人多層次的意義與影響。本研究將題目訂為「那些走路教會我的事」,是因文本內所呈現的「走路」,是一場為了自己「出走」,而逐步「走向內在真實自我」的意涵。故事內容係以徒步環島的起心動念、計畫行動、實際體驗及回歸生活的歷程依時間序書寫,逐步闡述研究者從2017年7月13日至8月14日,歷經31天,全長共937公里的逆時針徒步環島旅行的具體面貌。其中,經驗故事分為「起點」、「啟程」、「失衡」、「追尋」與「歸來」共五節,每節之區隔是考量自身心境在過程中的重大轉捩,文中並未有純然的理論闡釋。本文敘寫角度是以「我」的第一人稱視角為出發點,將真實經歷、場景變化、人物互動、內在對話與他人感受,以夾敘夾議的方式穿插出現。一方面是希望藉此更貼近、具體描述事件、關係的細節,使得我能更細膩的覺察,得以更清晰、完整地呈現徒步環島的脈絡與連續性。另一方面,則是考量讀者的需求,期盼能以輕鬆樸實的文字與自在的寫作筆調,引發讀者的興趣,邀請讀者隨我一起走出生活、走進故事,跟著「文本我」身心、時空的轉移,不斷地變換閱讀的角度,從中探尋徒步環島的生命意義。同時,也期盼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引發那些和我一樣迷失自我、渴望找到自身意義的、或是想要出走的人們,勇敢地克服內心的聲音與恐懼,踩踏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Item 認真休閒志願服務參與者之體驗與歷程自我敘說(2021) 李明峯; Lee, Ming-Feng本研究旨在探究認真休閒志願服務參與者之體驗與歷程,以研究者自身作為研究參與者,透過自我敘說的研究方法,梳理研究者持續投入19年志願服務之生命經驗脈絡,加以探討形塑發展出認真休閒發展之特質,以及對其生命所帶來的意義與影響。自我敘說架構分為「啟程」、「啟蒙」、「回歸」三大階段,對各階段發展出認真休閒特質進行探究。本研究結論在「情境脈絡」方面三階段歷程分別為「啟程」:因加入童軍開始投入志願服務探索多元的可能;「啟蒙」:創立團隊服務發展為認真休閒者獲得正面成長;「回歸」:從掌聲中覺醒學著去接納真實自己重新再出發。在「認真休閒」方面回顧歷程三大階段皆符合Stebbins提出之認真休閒者六大特質,尤其在堅持不懈的毅力、投入個人的努力、持續的個人受益、畢生的職志規劃方面程度較高;而「生命的轉捩點」、「角色轉換」、「社群組織」、「表揚與激勵」皆對參與者持續投入服務並發展出認真休閒特質有重要影響。在「生命影響」方面包含感謝過去每段經驗的累積都將化為生命的養分、接納照顧好自己才能讓服務更具生命力的領悟。最後針對認真休閒志願服務參與者、投入志願服務新進參與者提出關於志願服務參與推動實務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離去、留下與相遇─ 一位資優教育教師的敘說旅程(2016) 戴心翊; Tai, Hsin-i摘要 這是一篇採用敘事的方式的論文,透過生命故事的自我敘說,去探究我自己資優教師生涯的歷程。 故事分成三個主題:離去、留下,以及相遇;以及三個不同的角色:我、身為資優教師的我,以及資優教師。 這些主題是影響我生命最深刻的三件事情,我希望能在第三章敘說這些經驗。藉由與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夥伴的種種故事,來架構出我自己的生命樣貌。 而這三個主題,也是我作為一名資優教師時,感受最深刻、甚至會改變資優班經營模式的重要事件。在第四章,我嘗試去表達自己在離開舊學校的不捨、面對新學校的徬徨及拉扯,以及當自己必須要擔負起責任時的心情。並利用這些故事,去陳述老師這個角色和我自己結合的歷程。 在我的資優教師生涯中,有一些彼此影響的重要他人。我會在第五章將他們的故事,和我自己的相互映照。並嘗試藉由我與他們的交會,去敘說出資優教師在離去、留下以及相遇時的共同樣貌。例如新進教師心中的那座孤島、留下的教師在變與不變間的感受,以及離去的教師們,他們帶走或是留下了些什麼。 最後,藉著對整個論文文本的反思,希望透過從現在的我去看過去我的方式,能更清楚看見自己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以及兩個角色結合的歷程。並嘗試去呈現資優教師現場所可能有的際遇以及需求。Item 回家:一位外省第二代與新移民之子的敘說探究(2014) 顧心田這本論文,是研究者透過敘說探究認識父母、靠近自己的旅程。我的父親為1949年隨政府來台的榮民,母親為1980年代來台的印尼新移民,兩人成家至今已三十一年。透過自身成長故事的敘說,與父母親的故事的相會,呈現出家庭故事的多重樣貌。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敘說研究方法為典範,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為我的生命故事。故事描繪了一位外省第二代與新移民之子的成長經驗,並從中認回自己的內在需要、對父親老化與死亡的恐懼、對父母家鄉的想像、孤單感,以及離家發展與返家照顧的內在拉扯。 第二部份為媽媽的生命故事。故事描述一位女性在印尼經歷了排華運動、重男輕女的文化後,勇敢為自己的未來與幸福出走台灣。來台後,結婚生子,透過持續在職場的努力維繫家庭生計,同時愛著台灣與印尼兩地的家人。 第三部份為爸爸的生命故事。爸爸的生命故事因失智症影響,透過本人口述,輔以重要他人訪談及書信資料完成。故事描寫一位男性,在戰爭的時代背景下選擇從軍輾轉來台,與家人分隔四十年後返鄉探親,探親二十四年後在台灣與大陸親人相逢的歷程。 我在三段故事中重新認識自己的父親與母親,進而理解串聯三個人的情感與鄉愁。同時透過故事所處的歷史、政治與社會脈絡,找回自己對於父母親故鄉的好奇與關懷。進一步,研究者產生行動,與母親一起認識印尼的歷史文化、透過書信與大陸親人連絡、到上海與父親故事的場景相遇,與父母親有了更親近的關係。 這篇論文,不只是研究者回家的旅途,同時也是一個溫柔的窗口,提供讀者認識外省人、新移民及其孩子在台灣生活的故事。Item 瘦,夠了!─一趟與身體和解的冒險旅程(2011) 林毓凡; Yu-Fan Lin這是一趟我與身體和解的冒險旅程! 過去,我和我的身體,因肥胖、對肥胖的焦慮恐懼而受苦十多年,這次,我受夠了!真的「瘦夠了」!我想要停止繼續這樣追逐纖瘦的生活,希望拋下這讓我不斷挫敗的美麗框架。 透過自我敘說,我開始面向自身,向豐厚的生命智慧學習。一切是從說自己的故事開始,對我來說,率先揭露肥胖身體是如何在瘦身文化脈絡中尋找出路的減肥經驗,是面對自己的第一步。為了更貼近「減肥行動背後的信念」,接著我進一步回溯「我和身體」共同擁有的成長史,包括年幼時單純美好的記憶,在接收家族親友比較回饋後的失落與自卑,以及肥胖身體如何繼續勇闖青春、校園的深刻故事。 在回溯後,及結合閱讀文獻後的理解,我才驚訝發現:原來我的身體意象非恆久不變,會隨著「外在身體的變化」及「接觸外境的不同」而形塑;而肥胖身體意象,不僅和我的自我價值感交互影響,也影響我在各種關係脈絡中呈顯的姿態;此外,再看我不間斷、積極投入的減肥行動,其實都是為了緩解內在的焦慮與自卑,我以為「瘦,再更瘦一點」,將使我變得更好;最後,當重新以社會文化脈絡觀點,再次理解我身體意象的形成與減肥經驗時,我發現原來我身體的價值是在和社會互動後所建構,而我和大眾媒體互動距離的變化,從高度認同,質疑憤怒,到思辨自主,也影響我如何觀看自己的身體;因為這不間斷的冒險、回溯、面對與理解,協助我跳脫胖/瘦框架,學習接納、欣賞自己的各種樣貌與價值,並開始思考:我與我的身體,該以何種姿態繼續存在?如何為身體營造一個正向、滋養的環境;如何看見自己與社會環境脈絡的互動關係,同時又能學習展現個體自主性,維持穩定的重心。 這是一趟發現自我力量、養成自我力量的珍貴旅程。感謝老天巧妙的安排,這一年多來,我開始學習自主感受內在對身體的感覺,傾聽、回應身體的需求,我明白原來讓身體保持在一個健康、愉悅、滿足的狀態,將會連帶使每天生活充滿更多希望與歡樂!而這一路來探究、學習、實踐的經歷,也帶給我繼續向前邁進的能量、態度和資源,我將更有勇氣繼續深入探索身體的其他故事及生命中的重要記憶。 最後,也期待藉由分享,能讓更多人聽見各種多元的聲音,或觸動更多人有勇氣說出自己的經驗,甚至帶動更多為自己起義、捍衛自己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