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108課綱下國中公民與社會科初任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2024) 李欣頤; Li, Hsin-Yi本研究旨在了解108課綱下國中公民與社會科初任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並著重討論職前師資培育、教育實習與初任教師等階段,希冀描繪出教師在上述時期所呈現的教師專業樣貌與轉變,以及當中面臨的挑戰及因應。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以兩名出身於108課綱師資培育的國中公民與社會科初任教師作為個案對象。研究過程以深度訪談為主,並輔以觀察、文件等資料佐證,於分析後綜整研究發現與討論。針對兩名個案教師在108課綱下的專業發展歷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一、教師專業的發展以理論作為奠基,藉由與實務的連結、進入現場後與學生的互動而逐漸深化。二、職前師資培育階段發展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具體實踐於初任教師階段趨於務實。三、透過持續性地反思與滾動式修正,教師在階段的轉換中能逐漸展現更具自信的教師專業姿態。此外,本研究也就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中的挑戰和因應提出以下見解:一、面對制度與現實的侷限性,教師的作法多半為「接受、轉念、再行動」。二、在學校氛圍、同儕文化與學生行為的三重夾擊下,教師僅能退而求其次。三、108課綱下初任與代理教師的雙重身份,為教師專業發展設下一道阻礙。根據以上結論,研究者進一步針對師資培育制度與後續研究提供相關建議,期待對未來初任教師專業發展之推動有所助益。Item 108課綱大學考招制度之分析(2024) 莊子鋒; Jhuang, Zih-Fong2019年,108課綱及大學考招新制正式上路,考招制度的改變、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用成為了新聞媒體關心的重要議題。本研究以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為研究方法,以2019年至2022年有關於大學考招制度改革的新聞報導作為研究對象,蒐集兩家臺灣主流報社及政策文本進行分析,分析新制上路後,新聞報導建構出的論述場域及不同論述的交織型態,以理解大學考招制度改革如何透過論述被實踐、再現、存在。本研究主要有三點發現:一、從家庭移轉至學校的社會正義論述 近年的新聞報導中,家庭面向公平與社會正義的質疑論述主要是由部分家長團體生產,在官方能完整回應的情況下,這種論述並未成為主流論述。 此外,關注學校面向的論述明顯多於家庭面向,顯示大學考招新制與課程連結的改革,使論述場域中公平與社會正義視角發生轉移,令社會更加關心學校的教育功能。 二、對立的學習歷程檔案用途論述 學習歷程檔案相關的新聞報導,形成了對立的用途建構論述。一方為家長、學生,將學習歷程檔案的用途侷限在升學作用;另一方為官方論述,聚焦在學生學習經驗的意義上,但未能回應家長及學生實務上的焦慮與擔憂,可能迫使家長及學生採取傳統方法應對。 三、忽略多面性的考招改革論述 篩選方式的議題中,不同角色為了取得有利的位置,會刻意選擇對自己的立場有利的論述,而忽略篩選方式其他面向的意義;即便立場相同,也可能因注重的價值影響自身的論述,令新聞媒體難以完整報導事件的本質,無法顧及考招議題的多面性。 依循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兩點啟示:一、新聞媒體在大學考招改革的論述場域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對於受訪者的篩選可能影響論述場域中不同角色的話語權,進而使特定角色佔據有利的發話位置,使其產製的論述更容易進入論述場域。二、主要以新聞媒體作為分析文本可能無法完整的描繪大學考招制度改革中不同角色、論述的權力競逐過程,後續研究宜以更完整的資料補足此缺失。Item 離島國小教師實施108課綱之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行為-以蘭嶼為例(2024) 楊茵庭; Yang, Yin-Ting本研究欲探討在離島蘭嶼鄉國小教師在實施108課綱教學之資訊需求為何,以及為解決資訊需求而引發的資訊尋求行為,並且瞭解面臨的困難以及解決方式。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半結構訪談法,以九名國小導師為訪談對象,並以類屬分析形式進行訪談資料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一、蘭嶼鄉國小教師實施108課綱之資訊需求目的為加強教學技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或能力、師生互動及成長、培養學生為終身學習者。部定課程國語、數學、社會、藝文等科目需要額外尋找教學資訊。校訂課程為雅美族重點知識及文化學習活動,受到文化差異、資訊不對稱、教學設計跟課程目標訂定、增能課程不足影響,故全部的課程皆需要找教學資訊。二、蘭嶼鄉國小教師實施108課綱之資訊尋求行為,線上資源為部定課程最常搜尋資訊的管道,考量因素為透過教學資源共享平台、網路社群觀摩他人教學設計,選擇教學資訊的考量因素為學生程度、課程任務易達成、內容易理解以及資訊的新穎性、多元豐富性。校訂課程以人際網路為主要尋求管道,考量因素為資料正確性,選擇教學資訊的考量因素為資料是否一致、與學生生活相關、工作需要及個人興趣。三、蘭嶼鄉國小教師實施108課綱之困難:教學專業成長機會有限、學生間明顯有知識落差、親師認知存在落差難以形成共識、課綱內容不具體、校訂課程銜接性不佳、教學資源取得困難,解決的方式為:尋求其他教師協助、增加學生社會參與的機會、請學校行政訂定校訂課程完整指引、參與研習增能。四、針對學校教育機關提出建議為:提供教師持續的專業成長和資源、提供部訂課程各領域主題的教材、教學資訊設備和學校場域、明確訂定校訂課程主題及完善的行政配套措施、成立教師社群鼓勵合作與共享。對未來研究建議為可以以量化方式進行或將研究對象設定蘭嶼鄉不同學習階段之教師。Item 課程改革下高中教師課程意識的延續與變遷之研究(2023) 王薇喬; Wang, Wei-Chiao2019年108課綱正式上路,面對素養導向課程改革帶來的教育變革,教師如何認識改革與進行實踐,成為理解改革的重點,而教師所抱持的「課程意識」則為其中關鍵。過往理解改革下的教師樣態,或從「改變─抗拒」的二元價值論述觀之,或是單從「改變」層面探究教師經歷課程改革的認知與行動改變,卻未能從「延續與變遷」觀點細緻地理解教師教課程意識與教育實踐在時間下的發展。本研究從現象學、批判教育學與歷史思維的角度,重新梳理教師課程意識在時間下的變與不變;定義「課程意識」為教師的「課程理解、教學信念、反省與行動」三面向意識對象與行動,並將教師的課程意識置於長時段維度探究。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方法,選擇兩位資深高中教師為對象,深度構繪其教師故事,並從中提取課程意識在時間中的變與不變。本研究發現兩位教師學科課程學習願景的課程理解,學生中心教學、教育公平與多元智能等教學信念為延續不變的課程意識對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則為教師課程意識重要的反省與行動管道;而教師外顯課程行動與教學實踐的改變,存在長期延續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課程意識的延續與變遷,不是價值對立的兩端,而是展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樣態,皆須學人平衡且審慎地探討。Item 高中階段「一人一故事劇場」全方位課程設計之研究(2023) 段佳君; Duan, Chia-Chun本研究以全方位課程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原則規劃高中多元選修「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 PT)」課程。研究目的在課程進行前,盡可能設計融合所有學生需求的教學策略、課程內容及評量方式,讓選修本門課程之普通學生及特殊需求學生均能學習到課程知識及技能,減少障礙帶來之學習阻礙。本研究分前導研究及正式研究階段,研究對象為校內「一人一故事劇場」課程選課學生。上課時間為一學期,每週兩節,共計18週,屬多元選修課程。課程設計過程中,會根據課程進行時的困境,不斷修正與反思PT課程設計是否依據UDL設計原則進行,據以建構未來新學期課程。UDL包含三項特徵:多元參與的動機誘因(multiple means of engagement)、多元表徵的學習途徑(multiple means of representation)及多元表達的反應方式(multiple means of expression)。本課程依照Katie(2022)撰寫之UDL課程設計指南,進行課程設計及課程評鑑。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召集2位協同研究者共同進行課程設計,於課程中搜集相關資料,包含課堂錄影、課後學習單、研究省思日誌等。研究結果顯示,以UDL原則設計PT課程,多元參與包含團體關係建立、課程設計具層次性、減少教師與學生地位差距及安全感培養面向;多元表徵包含講解知識提供文本供學生參考、補充網頁資訊、製作字卡增進視覺理解、安排校內PT實作演出及提供有需求學生即時打字面向。多元表達包含可替代課程的參與方式、增進演繹技巧方式及反思課後學習面向。最後依研究結果彙整研究限制及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建議。Item 彷彿若有光──學校實踐108課綱與教師希望感之個案研究(2023) 劉明潔; Liu, Ming-Jie本研究旨在探討,在108課綱的政策脈絡下,個案學校實踐108課程改革的歷程,包含:教師擔任的新職務、歷程中所遇的成功經驗與困境,還有解決困境的方式等。從中再探析教師的希望感,以及影響教師希望感的因素。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為架構,採質性方式,選擇某推動108課綱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型高中為例,選取9位積極參與108課綱的教師為訪談對象,輔以108課綱相關的會議文件、問卷結果,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與統整。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執行108課綱時,個人目標多元而不悖於課綱方向,投入時間長,執行課綱任務時的環境可分為大小系統。前者指的是教育時空背景,其影響範圍大也較有規範性;後者則指教師的工作環境,其與教師更緊密相關。教師面臨不同事件時,兩種系統彼此互動,產生不同作用力,影響教師參與108課綱時的希望感,以及往後對於課綱的投入意願。 據上述,本研究進一步提出結論如下: 壹、推動108課綱時,分散人力資源,仰賴大量溝通,建立良好支持性氛圍,能讓教師較願意投入。 貳、教師投入108課綱的原因、目標多元,實踐歷程多有新增事件,教師須保持彈性認知與意志以資因應。 參、教師投入108課綱歷程中所獲得之意義感、支持感、效能感還有疲憊感皆會影響希望感,進而決定教師未來的參與情況。 肆、教師人力資源良好配合,得以匯聚永續力量,有利課綱深耕。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施後高中教師教學生活世界殖民化之研究——以Jürgen Habermas生活世界觀為視角(2023) 陳玲玲; Chen, Ling-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108課綱》)實施後,高中教師教學生活世界殖民化現象所產生的變化,並從Jürgen Habermas「生活世界觀」的視角進行論述。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以10位普通高中教師為對象進行資料蒐集。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六項反思:一、發展素養課程宜回歸生活世界﹔ 二、建立專業社群宜強調溝通行動﹔ 三、審議政策須營造理想言談情境﹔ 四、解構科層體制須講求分權領導﹔ 五、發展教師專業應轉化教師思維﹔ 六、提升專業認同應樹立教師權威。 經過詮釋和討論,研究者發現《108課綱》實施後,教師教學生活世界中存在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張力,並歸納出六項研究結論: 一、Habermas生活世界觀的內涵能提供具體的參照及反思﹔ 二、現代性造成教師教學生活世界在「文化」、「社群」和「人格」三方面產生殖民化現象﹔ 三、實施《108課綱》後,在「文化」方面,教師教學已漸趨回歸生活世界,並發揮「文化再造」的功效﹔ 四、實施《108課綱》後,在「社群」方面,教師社群的權力結構和領導方式已發生改變﹔ 五、實施《108課綱》後,在「人格」方面,教師已體認到專業發展和專業認同的重要性﹔ 六、Habermas生活世界觀對教師教學生活世界合理化具有多項啟發的蘊義。Item 性別平等教育在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定位與內涵之分析─以普通型高級中學教科書為例(2023) 江清鴻; Chiang, Qing-Hong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的論述分析方法,分析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對於性別平等教育之論述呈現情形。以108公民與社會課綱、現行公民與社會科必修與選修之教科書作為分析對象,透過課綱所附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指標來檢視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的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述較著重的面向。依照本研究之主旨,得出以下幾項研究結果及發現:一、性別平等教育在課綱裡多屬於「間接融入關係」,即課綱幾乎不會明確要求性別平等教育內容應出現於何處。如何真正推動並傳遞性別平等教育之觀念,有賴教師透過實際教學進行引導。二、課綱及教科書文本內容著重在性U10、U3等指標,顯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的呈現側重在特定幾項指標。此亦反映高中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無法單靠公民與社會一科完成。三、教科書對性別平等教育呈現的學門安排與過去課綱規範不同:「社會」與「法律」學門的文本內容有較多現身空間;「政治」與「經濟」學門較缺乏融入接點;政治學門在選修課程教科書甚至沒有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相關內容的論述出現。此外,不同版本教科書對性別平等教育論述的比重也有差異。四、教科書的性別平等教育論述以傳統兩性框架的「女性」為主要論述對象,多數案例僅針對女性議題進行探討,未脫離男女兩性平權之論述架構。而部分針對性別少數群體的討論,則多以「同志族群」為主,使其成為「弱勢中的強勢」,反映同志以外的性別少數群體仍缺乏能見度。Item 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族議題內容之分析研究—以十二年國教108課綱版本為例(2022) 李旻哲; Lee, Min-Zhe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在原住民族及其文化內涵上的敘寫與呈現,透過文本分析法的方式,除了瞭解目前教科書三個版本—翰林、康軒與南一在原住民族議題內涵上的實質內容與呈現情形為何,並比較各版本彼此之間之異同外,也檢視三個版本是否皆有遵循著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對於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揭示,同時也試圖檢視與反思臺灣原住民族長期所遭受,且過往教科書亦不時潛藏著的扭曲、忽略、汙名化、偏見與刻板印象等現象是否在當今的教科書中已不復見。本研究發現與獲致結論如下:壹、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敘寫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能提供學生思考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之基礎知能(一)能認識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內涵(二)能了解原住民族受外部社會衝擊的過程二、能提升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貳、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呈現上大致相同、小有所異參、各版本教科書幾乎皆符合108課綱在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上的揭示一、能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二、能厚植部落意識與理解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三、能追求社會正義與體察原住民族群體面臨的不公平處境四、能納入各族群歷史文化與價值觀並了解其互動關係五、能避免僅此於表淺、零碎或教條化的學習素材六、能提供學生引導提問以促進高層次思考與探究實作能力肆、各版本教科書或多或少仍存在著不平衡與不完整的原住民族再現現象本研究的建議如下:壹、對教科書編輯與作者之建議 一、應多強調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在歷史與當今時代的互動關係 二、應多加著重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的內涵及其發展脈絡 三、應多提供能夠接近與深度認識原住民族及其文化的機會 四、期待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從過去的附加取向邁向轉化取向 貳、對教師教學與備課之建議 一、應增進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能、素養與態度 二、應時時反思自己是否潛藏著刻板印象、偏見或微歧視的意識形態 三、應多加關注學生對於少數族群的態度價值與行為舉止 四、應讓學生能同理原住民族所面臨的不利處境 五、應多提供高層次批判思考與探究行動的機會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上:可以橫跨不同學習階段、領域或科目 二、在研究主題上:可以檢視教科書以外的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搭配其他如訪談法以增加研究詮釋的觀點Item 迎接科技時代-108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綱與教科書之數位公民意涵分析(2022) 吳宛宜; Wu, Wan-Yi本研究為了解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與教科書內容所呈現的數位公民意涵,以S3數位公民內涵架構為分析指標,透過內容分析法檢視108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課綱條目以及教科書所呼應的數位公民內涵為何,以及呈現的配置情況。並且採用文本分析法勾勒出教科書欲培育與引導學生成為的數位公民圖像,最後綜合內容分析及文本分析所得結果,討論是否現行教科書呈現的數位公民內涵對於當代生活所需。依據研究分析之結果,本研究的發現如下:一、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雖未全面涉及數位公民內涵,但確實可發現已將數位公民作為培育學生之素養面向;而教科書的配置則因單元選用的條目性質,形成數位公民類目傾向集中單一單元。二、「數位近用」與「隱私權」分別為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及教科書最著重的數位公民內涵主次類目,而課綱中的數位公民內涵轉換於教科書時,雖有差異但由教科書論述確實能看見相呼應的內涵。三、教科書的數位公民圖像呈現出以積極層面能熟悉與適應數位生活特性、運用數位科技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實踐媒體素養、反思數位不平等議題,同時也是個較為消極地以謹慎地看待數位風險與採取行動防止風險的公民。四、現行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與教科書呈現的數位公民內涵有部分呼應當代生活所需,然而仍須以國高中之公民課程及其他領域課程共同完善地培養數位公民內涵。五、反思現行教科書呈現的數位公民圖像在敘述數位公民內涵的層面有其侷限性,以及採用的舉例與敘述之較為忽略之處,最後則是關於面對數位時代中的風險較缺乏以國家、企業以及組織等呼應數位公民內涵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