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發展青少年靜態行為問卷之研究
    (2023) 曹苡証; TSAO, I-CHENG
    根據過去的研究調查,臺灣青少年每日的靜態行為時間,男生為7.7小時,女生更是高達為8.7小時;總體而言,無論男女,青少年在假日有高達8.2小時的靜態行為時間。綜整國外文獻,可發現青少年每日靜態行為時間介於5.8-9.3小時,因此各國之公部門也開始關注這項健康議題,並建議青少年應減少從事靜態行為的時間,藉此降低靜態行為對於青少年健康的風險。然而,目前仍缺乏可以使用在大型流行病學調查中的主觀測量工具,而在測量青少年靜態行為問卷部分,至今,國內外皆尚未能發展出同時具備良好信度與效度的工具,導致缺乏對於青少年靜態行為現況及趨勢的有效掌握,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發展一份具有良好信度與效度的青少年靜態行為測量問卷並且「適合臺灣本土」之青少年。本研究採方便取樣方式,共計有 106 名學生參與研究,以西元2020年臺北市內湖區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再測信度部分,本研究請研究對象在間隔一週的時間裡填寫問卷兩次,再透過相依樣本t檢定、ICC組內相關係數以及斯皮爾曼相關係數進行分析。在效標關聯效度部分,研究對象會配戴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 GT3X) 一週,運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檢視問卷後測測量與加速規測量總靜態時間之相關性,再運用Bland-Altman Plot比較二者的一致性。本研究所發展出的青少年靜態行為問卷,在再測信度部分,平日靜態行為總時間的ICC係數為0.88 (0.82-0.91),假日為0.77 (0.68-0.84),平日的再測信度為0.45;假日的再測信度為0.41,證明本問卷的測量穩定性仍需加強;而校標關聯效度部分,問卷測量的總靜態時間與加速規測量總靜態時間,分別為平日的同時效度 (ρ=0.23, p< 0.05);假日的同時效度 (ρ= 0.34,p<0.05),皆未有顯著相關,且透過問卷資料發現,研究對象「平日」的平均靜態行為時間為每日14.74小時,「假日」的平均靜態行為時間為每日10.40小時。有鑑於臺灣目前有關青少年整體靜態時間之大型流行病學調查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以都會地區的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並且初步發展青少年靜態行為問卷,而本研究發展出的問卷,將進一步測量相關數據,期能有助於了解臺灣青少年靜態行為的現況,並能與國際各國之現況進行比較。
  • Item
    與青少年子女共同參與社團之父職經驗研究
    (2023) 林愷玉; Lin, Kai-Yu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親如何透過社團參與青少年子女的生活和互動經驗歷程,透過半結構式訪談4位父親,且他們與青少年子女在社團同一單位有2年以上的參與經驗,採質性研究的敘說方式,資料蒐集及分析,並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探究此父職經驗,促進其理解父職任務之新取向。研究結果如下:一、親職任務平台的延伸 父親是為了支持子女發展、配偶支持和社團氛圍加入社團;這增加了他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交通接送和與子女溝通的機會;在社團中,父親能夠展現自己的專長並增加個人能力。 二、豐富了親職資源 父親學習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和正向溝通技巧,擴展親子間共同的人際圈和社交能力,利用社團的人際、教育資源,培養子女興趣,幫助他們階段性發展。透過社團活動傳遞父親的教養,結合外部資源豐富生活。 三、對父親、家庭和社團的增益 對父親身心健康、專業能力和親職能力等提升有助益。配偶支持社團活動成為家庭生活一部分,家人話題溝通多,進而感情增溫。社團成員分工合作,凝聚力高;培養子女反哺和回饋社團之心態與能力。 四、青春期動盪的發展階段潤滑平台 父母可利用社團共同話題、子女的團長和同儕協助,陪伴子女給予引導和關愛。青少年個體發展差異極大,青春期風暴也不一定會發生。研究參與者的子女皆在兒童期與父親就參加社團,並持續到青少年時期。 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而言,父親透過參與社團積極使用和部署資源:時間投資、情感表達、實質和精神上支持提供、互動參與和角色的塑造,提升父子關係品質,父親承擔社團責任的能力,以培養能力,獲得個人發展和生活環境的益處。因此,建議親子可以興趣為基礎,利用父職資源理論視角審視親子社團和親職生活經驗,透過共同長期參與正向社團或親子共學,搭建屬於適合自己的親職鷹架,童軍團亦是選項之一。
  • Item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效果
    (2017) 蘇于珊; Su, Yu-S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SFBC)用於青少年身體意象的輔導效果。研究目的包含:(1)了解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效果;(2)探討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主觀調適經驗結果;以及(3)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影響因素。 以南部某國中有負向身體意象的五位國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四到六次、每次四十五分鐘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個別晤談。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前實驗設計」,並於個別諮商結束後及諮商一個月後,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及填寫「身體意象量表」,藉此蒐集量化與質性資料:量化資料採無母數統計法之Wilcoxon配對組符號等級檢定與描述統計進行考驗分析;質性資料則於個別諮商後,立即進行半結構訪談,質性資料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配合MBSRQ進行八向度之討論,另一部分運用主題分析法加以歸納探討個案經過SFBC介入後之立即及追蹤的輔導效果。 研究結果共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SFBC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成效,有以下兩點發現:(一)實驗組之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之前測-後測與前測-追蹤測之提升未達顯著水準。就各分量表來看,「外表自我評估」同時具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的提升有顯著差異,而「體能重視程度」僅在立即輔導效果上達顯著;(二)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之後測-追蹤測之分量表在實驗組之「健康重視程度」與對照組之「健康自我評估」之提升上有顯著差異。 二、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主觀經驗結果,分為「諮商後立即效果」及「一個月後追蹤效果」等兩部分來呈現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的八大向度變化,其發現如下: (一)諮商後立即效果:(1)外表關注程度無明顯變化,但多數個案外表變瘦;(2)因個案外表變瘦,因而對外表滿意度提升;(3)體重關注程度無明顯變化,但個案會想開始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4)多數個案體重下降,即便未達理想體重也能接受現況並有信心達標,滿意度亦有提升;(5)個案不僅提升體能狀態亦提升體能關注程度;(6)多數個案均滿意目前自己的體能狀況;(7)健康狀況因著身體意象之改變計畫而有所提升;以及(8)個案均滿意目前健康狀態。 (二)一個月後追蹤效果:(1)個案外表持續變瘦並開始接納自己的外貌;(2)因外表持續變瘦且外表滿意度亦有正向變化;(3)個案欲了解計畫成效會提升體重關注度;(4)體重減輕的個案對身體意象未來持續正向改變更有信心;(5)體能漸佳,對自我體能狀況也較能掌控;(6)因體能狀況維持,同時對滿意度亦持正向肯定;(7)健康狀態良好,並不會特別關注健康狀況;以及(8)對目前健康狀態滿意,不想改變健康部分。 三、SFBC對身體意象提升之影響因素,包含:諮商合作同盟、正向自我激勵、有效能的目標、自主評估與督促、問題解決策略、建構未來圖像以及增進自我覺察等七項影響因子。   研究討論針對先前研究結果進行三部分的討論: 一、SFBC對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雖無顯著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但在分量表上,「體能重視程度」具立即輔導效果,而「外表自我評估」同時具立即與追蹤效果。而追蹤階段之健康向度在實驗組與對照組內均有顯著變化,其中實驗組在健康重視程度具顯著差異,對照組則是在健康自我評估向度上,有明顯變化。 二、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主觀輔導效果則有七項發現:(1)「外表自我評估」最容易在短期內有顯著變化,且會隨關注焦點而有其正向改變;(2)負向身體意象者於諮商前已有嘗試過一些方法提升身體意象,且容易受學校課程與他人建議方式而影響;(3)「飲食調整」與「體能活動」乃提升身體意象之主要方式,且具性別差異,其中男性偏重增加肌肉量,女性以減輕體重為主;(4)獨特的生命經驗帶來多元身體意象提升方式,且受到諮商影響而更有動力去實踐改變;(5)定期檢核、動機強弱與生活重大事件深深影響身體意象提升之效果;(6)看見身體意象客觀具體的改變,帶來主觀經驗持續之正向改變;(7)身體意象參照對象對個體評估身體意象滿意度影響程度大。 三、SFBC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之成效因素與SFBTA(2013)提出的六項SFBC特定有效因素媒合,其中包含以下七個有效因子:(1)諮商合作同盟:諮商中與個案一同尋求身體意象改變之可能,並找出具體解決策略;(2)正向自我激勵:賦能個案並透過身體意象之成功經驗,激發其自我改變動機;(3)有效能的目標:定錨具體適切之改變目標,建構身體意象提升方法;(4)自主評估與督促:引導個案看見身體意象具體而微的變化,並拓展更多改變之可能;(5)問題解決策略:從個案本身資源與身體上之優勢,發掘提升身體意象之道;(6)建構未來圖像:貼近個案對身體意象提升之想像,合作協同建構未來願景;以及(7)增進自我覺察:藉由對身體意象之「再看見」,接納與理解並重新建構身體意象新觀點。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與從事身體意象議題之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者相關建議。
  • Item
    吸菸青少年戒菸行為階段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新竹市吸菸高中職學生為例
    (2011) 姚克武; Ke-Wu Yao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其相關因素。研究樣本:選取新竹市十二所高中職學校,以學校提供之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385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生活習慣調查問卷為主要的研究工具。問卷部份係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國內外文獻並實際引用李景美「高中職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問卷而成。結果: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背景因素及戒菸相關因素有顯著相關;研究對象如為男性、每日吸菸量1-10支、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戒菸自我效能較高、兄弟姐妹愈少吸菸、父母親愈不同意吸菸、朋友對吸菸愈不同意、公立高中學生及學校對禁菸態度較嚴格者,愈傾向考慮戒菸或已在戒菸。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方面,考慮戒菸者(沉思期與準備期)最多、其次為從未考慮戒菸(沉思前期)、已在戒菸的者最少(行動期及維持期)。建議:建議未來教育及衛生相關主管單位在規劃戒菸計畫或課程時,應著眼於拒菸態度、吸菸危險知覺、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建立輔導機制,以有效改變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
  • Item
    臺北縣某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實施成效研究
    (2009) 葉純瑜; chun-yu yeh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對吸菸學生的影響,並了解吸菸學生對團體戒菸課程和戒菸個別輔導的評價。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實驗組學生進行團體戒菸課程與戒菸個別輔導,而對照組則不提供任何介入。實驗組與對照組皆實施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資料處理採用雪費正確機率考驗、魏氏曼惠特尼考驗,及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立即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戒菸知識」、「戒菸技 巧」、及「戒菸自我效能」,並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且具延宕效果。 二、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立即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戒菸態度」、「戒菸行為意 向」、及「持續戒菸率」,但未能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且無法提升實驗 組學生的「吸菸危險知覺」。 三、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降低實驗組學生的「一氧化碳值」並與對照組達顯著 差異,且能使「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正向的移動,並降低「尼古丁依賴程 度」及「每日吸菸量」。 四、實驗組學生對「團體戒菸課程」及「戒菸個別輔導」持正向評價。 本研究結果可作為發展國中生戒菸教育計畫的參考,未來研究者可以將本研究推廣到其他地區,藉此探討其適用性與成效。
  • Item
    運用同儕戲劇教育課程於國中生預防新興藥物濫用教育介入研究 -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
    (2005) 林怡君; I-Chiung Lin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一套「藥物教育之同儕戲劇教育課程」,並探討其介入後的教育成效及學生對該課程的評價。本研究採「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研究設計」,以台北市萬華區某兩所學校為實驗組及對照組,並隨機抽樣各四班八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學生接受三節課的「藥物教育之同儕戲劇教育課程介入計畫」。總計學生數實驗組為143位,對照組為118位,經前後測資料比對後,有效配對人數為174人,佔研究樣本數的66.67%。研究工具包括前後測成效問卷及課程過程評量問卷,經所取得的資料以卡方檢驗、配對t檢驗、共變數同質檢驗、共變數分析及詹森內曼法等統計方法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分別列點陳述於後:(一) 在「預防藥物濫用個人因素」之「藥物濫用知識」及「藥物濫用態度」上,實驗組之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且經由排除實驗組及與對照組前測差異後,後測得分仍能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在「自尊」上,實驗組前後測無顯著差異,進一步排除實驗組及對照組前測差異後,調整過後的平均值實驗組高於對照組,但其後測得分無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二) 在「藥物濫用同儕相關因素」之「同儕影響」及「同儕規範」上,實驗組前後測之得分無顯著差異,進一步排除實驗組及對照組前測差異後,調整後的平均值,實驗組負向同儕影響得分低於對照組,正向同儕規範高於對照組,但其後測得分無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三) 在「預防藥物濫用生活技巧」之「拒絕的技巧」、「做決定的技巧」及「問題解決的技巧」上,實驗組之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且經由排除實驗組及對照組前測差異後,調整過後的平均值實驗組高於對照組,後測得分仍能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在「溝通技巧」上,實驗組前後測得分上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反而是控制組有顯著差異,但其為負向,進一步經由排除實驗組及與對照組前測差異後,調整後的平均值實驗組高於對照組,且其後測得分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 。(四) 在「拒絕藥物自我效能」上,實驗組之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進一步經由詹森內曼統計分析後,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生之前測分數皆在高於10.03分的立足點下,後測得分皆超過13.72,因此學生在拒絕藥物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五) 在「藥物濫用行為意向」上,實驗組在前後測得分上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由詹森內曼統計分析後,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生之前測分數皆在高於4.47分的立足點下,後測得分未低於3.17,因此學生在藥物濫用行為意向上無顯著差異。(六) 學生對本研究課程整體評價及滿意程度皆達到八成以上,得到大多數學生的喜愛與肯定。 整體而言,本研究介入課程在國中生預防藥物濫用上具有顯著效果,特別是在預防藥物濫用生活技能上(包括拒絕的技巧、做決定的技巧、問題解決的技巧、溝通技巧等),對學生有很大的助益,而生活技能的運用,能廣泛運用至各種健康議題(如性教育、營養教育、菸害教育等),以幫助人民獲得更健康的生活,因此建議未來推行方式,可以運用此種以同儕為主的互動式戲劇教學,融入相關健康議題,教導青少年相關生活技巧。
  • Item
    青少年目的感經驗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3-??) 王玉珍; Yu-Chen Wa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的目的感經驗,包括其內涵、發展與影響因素,以及相關因素間之差異情形。參與者為152位國中生,其中62位男生、90位女生,年齡介於13至16歲間,平均為14.16歲(SD = 0.97)。透過研究者設計的青少年目的感結構式訪談大綱,對參與者進行一次、約40分鐘訪談,所得之訪談內容,以質性內容分析方法,歸納未來志向、生活重心、理想生活以及理想社會等四個目的感之內涵與相關經驗,包括內涵、理由、何時發展、行動投入等相關經驗,以及其人際資源與支持情形。另外也計算相關類別之次數分配,探討相關因素之差異情形。研究結果為約有一半參與者產生具體志向,選擇志向依據個人興趣特質或專長、外在期待建議或條件、助人利他及存在意義。生活重心內涵為學業升學、父母家人、同學朋友、興趣娛樂。理想生活內涵為實踐理想職涯、擁有外在經濟條件、平安平凡的生活價值,及建立家庭與父母同住。理想社會內涵為朝向正向社會和諧、環境生態保育、教育文化運動以及多元公平正義。此外,年齡與部份目的感的形成時間與行動有顯著差異。根據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
  • Item
    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變化:生態脈絡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09-??) 林惠雅; 蕭英玲; Huey-Ya Lin, Ying-Ling Hsiao
    本研究探討在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變化軌跡,同時,本研究也檢視生態脈絡因素變化(包括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朋友支持、學業成績)對於親子關係滿意度變化的影響。本研究以成長曲線模式進行分析,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使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中第一、三、六波作為分析的資料,共1226 人完整填寫三波的問卷。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滿意度由國中7 年級至高中3 年級呈直線下降。此外,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變化與父親和母親親子關係的變化有所關聯。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少年知覺父母越多採用說明理由、監督教養行為,越少採用體罰教養行為,其與父親和母親關係滿意程度越高。同時,青少年知覺父母婚姻快樂程度越高,其與父親和母親關係滿意程度越高。青少年知覺朋友支持及學業成績的變化與母親關係滿意度的變化有關,但與父親關係滿意度的變化無關。本研究結果或許可以增進青少年親子關係變化的理論知識,並提供實務運用上的參考。
  • Item
    青少年優勢力量表之發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3-??) 王玉珍; 李宜玫; 吳清麟; Yu-Chen Wang, Yi-Mei Lee, Ching-Lin Wu
    本研究旨在發展青少年優勢力量表。量表發展第一階段以438 位中學生及73 位國中教師為對象,以質性方法蒐集國中青少年優勢力相關內涵,所得結果為編製題目之基礎。第二階段進行專家效度檢核後,以170 位國中生進行預試分析,建立正式量表。第三階段為正式量表信效度驗證,431位研究參與者中,男生218 位(50.6%),女生213 位(49.4%);年齡介於12 至16 歲,平均年齡14.31 歲(SD = 0.77)。所建立的正式量表包含9 個構念,共47 題。構念名稱分別為,內省負責、創意好奇、夢想企圖、活潑幽默、利他合群、幸福感恩、隨和友善、轉念釋懷以及樂觀希望。分數愈高表示該部分之優勢力愈明顯。各分量表Cronbach’s α 係數介於 .80 至 .93,各因素相關在 .39~ .70 之間。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模式適配度頗佳,組合信度在 .61 到 .91 之間,平均變異抽取量除了樂觀希望分量表為 .35 外,其餘為 .47 到 .71 間,潛在因素相關為 .42~ .82,整體而言,具有不錯之建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九個分量表中以創意好奇分量表最高,活潑幽默分量表最低,僅利他合群具性別差異。根據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及實務應用建議。
  • Item
    青少年同儕愛滋病防治教育介入效果(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9-07-31) 晏涵文,劉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