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應用App Inventor於高中程式設計教學之個案研究
    (2013) 蔡育融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App Inventor於程式設計教學之可行性及可能之問題。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參與對象為某公立女子高中資訊科教師一名,及其授課班級的41名學生。藉由分析參與教師應用App Inventor教材之教學情形,來探討應用App Inventor於程式設計教學的效應及問題。本研究教學時間為五週,共進行五個單元,十節課。教學內容包括:程式設計簡介、變數、關係運算及條件判斷等基本概念。教學結束後進行成就測驗和問卷施測,並針對教師及隨機抽選的六名學生進行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1)學生對使用App Inventor學習程式設計有興趣; (2)使用App Inventor有助於學生理解程式,但對程式撰寫則沒有顯著成效;(3)App Inventor程式指令分類複雜,易影響學生學習成效。針對研究結果,建議教師使用App Inventor於初學者之程式設計教學,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而在進行程式撰寫教學時,應注意指令分類,由淺入深的導入,以增進學生之學習成就感。建議未來研究可以發展更多類型的App範例、加入性別因素探討,亦或拉長教學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更深入且廣泛的學習程式設計概念及其應用。
  • Item
    應用PDA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個案研究
    (2006) 田佩玉; Tien Pei-Yu
    本研究探討教學活動中導入PDA後,對教師教學與學生的影響。探討的應包括教學方法、教學信念、師生互動、學習成效與自我控制學習等五個方面探討。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實施,研究對象為某國小自然科教師及其任課之五年級的34名學生,教學內容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三個單元。研究結果發現透過適當的教學活動規劃與教學軟體的輔助,學生對於PDA的接受度很高,且PDA確實能提供學生許多的學習輔助,例如:繪製概念圖、透過PDA中的教學資源輔助實驗進行與撰寫小組實驗報告等。PDA的應用,增進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與主動學習的機會。個案教師的教學信念也因為PDA的應用後有所改變,逐漸將學習重心還給學生本身。然而,教師在導入PDA的過程中也遭遇到一些問題,例如:藍芽傳輸的問題、學生沒有良好的存檔習慣與PDA電力的維持等。 關鍵詞:行動學習、個案研究、國小自然
  • Item
    高中電腦科實施專題式學習之個案研究
    (2002) 黃菁琴; Huang Ching-chin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方式,藉由實際在國內高中電腦課程實施專題式學習,評估電腦課程實施專題式學習之可行性,並了解教師之課前準備、教室管理、成績評量與專業知能成長情形,以及學生能否同時兼顧學科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學習。本研究以文獻探討、師生訪談紀錄、問卷調查、教學實驗、課堂觀察等方式蒐集所需資料,經過一年的實驗研究,整理出可供國內電腦科教師參考之建議實施方案,並作出以下結論:(1)在國內電腦科實施專題式學習,主要受到授課時數的限制;(2)教師之教學準備工作較為繁重,但也促使教師在專業知識及教學技巧上有所成長;(3)透過適當的專題活動設計與學習引導,能使學生兼顧學科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學習。
  • Item
    自閉兒打字溝通學習歷程之探究
    (2016) 陳佳玉; Chen,Chia-Yu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閉症兒童接觸打字溝通之學習歷程,以及因為打字溝通的介入,而對個案本身及其家庭所帶來的變動與影響。研究進行方式以質性研究取向中的個案研究法為主,研究參與者為兩名口語不足,且以打字溝通作為主要對外溝通管道三年以上之自閉症學齡兒童及其母親,研究者透過與個案母親進行訪談(母親同時也是個案學習打字溝通的主要教學者及輔助者),以及相關資料的蒐集與整理,進一步理解個案母親帶領個案學習打字溝通的歷程及其教養信念。資料蒐集為期約6個月,透過以上進行方式,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如下: 兩位個案在「打字溝通」學習歷程上的發展不太相同,此差異主要源自於家長初期所採納的輔助方式及其階段性教學目標不同所致。至於為何選擇採取不同的介入模式,與家長本身的信念與觀點、孩子的年齡、起始能力以及所處教育環境相關。以兩位個案的整體學習歷程來看,其中最大的共通點為個案皆能夠隨著使用時間與經驗上的進展,而改善表達內容的質與量,並且漸漸脫離被輔助者影響的程度。但與此同時,輔助者在每一次陪伴個案「輸出」時的介入多寡(碰觸或陪伴狀態),也會影響個案輸出的速度和品質,而關於這一點,也是個案目前共通的困難之一。 學習「打字溝通」對個案來說,最大的變動及影響來自當個案能夠經由打字呈現不同的內在認知能力之後,個案能夠獲得的學習機會與資源,都更加多元及深化,同時也因學習環境及互動方式的改變,而使得個案在學習場域或日常中的情緒行為,相形之下穩定許多,在學習上的進展,也越趨明顯。同時,以個案在不同學習階段所處的教育環境來說,藉由「打字溝通」所呈現的內容能否順利取得認同,也將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與表現,更間接影響家長與教育機構的合作狀態。 而對於運用打字溝通時仍需特定輔助者陪伴的狀態,兩位母親皆一致認為只是暫時做為一種前進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母親自身如何從目前所在中介角色漸漸退場,讓孩子可以更加獨立的表現自己,自始至終,都是引領母親們前進的重要指引。對兩位母親來說,採行打字溝通至今最大的感想則是,打字溝通讓她們有機會窺見更多孩子的內心世界,雖然因為孩子的症狀或現況,仍然不免存在一些限制與焦慮,但與此同時,打字溝通的介入,也為孩子及家庭帶來更多關於未來的計畫與願景。 最後,研究者基於研究過程中的觀察與發現,針對目前打字溝通的施行狀態與可能的發展提出自身觀點與建議,以提供考慮採行打字溝通之家庭、或作為未來研究方向者參酌。
  • Item
    國中歷史問思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
    (2018) 蔡佩穎; Tsai, Pei-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建立系統化有層次的歷史問思教學模式。研究者採取個案研究法,針對國中九年級一個班級進行研究。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探討問思教學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實施歷程。二是分析問思教學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實施成效。三是省思問思教學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困境與專業成長。 本研究將從歷史學習的基礎─課文閱讀為出發,設計一套以問題為本的課程架構,來探討國中歷史問思教學是否能解決當前教學現場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觀察、訪談、問卷及文件分析等方式,獲得以下結果: 一、歷史問思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規劃可銜接素養導向歷史教學 歷史問思教學之目標與社會領域領綱草案中的學習表現有相符之處,再將歷史問思教學設計,與國教院提出的素養導向教學四大原則進行比較,亦多有相似之處。因此可將歷史問思教學視為九年一貫課程,轉化為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的歷程。研究中亦發現歷史問思教學的學習材料編制應多元,評量方式應避免過多的書寫作業,而運用分組學習的方式,有利於提升教學情境氛圍。 二、歷史問思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學生經過9週問思教學後,學習成就表現,及其他如提問能力、思考能力、溝通能力、統整能力等,以及學習策略的運用都有顯著提升,學生也漸漸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此外,歷史問思教學也開拓學生歷史學習的視野,提升學生對於學習歷史的興趣與參與度。 三、研究者的省思與教學專業提升 在研究歷程中,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課程的實踐,協同研究教師們透過第三者的視角,提供研究者許多建議與修正方向,使研究者在教學專業上有所精進。此外,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也發現實踐素養導向的教與學,應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開始,而要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繪製跨域課程地圖極為重要。
  • Item
    國民小學推動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
    (2003) 吳建華; Wu, Chien-Hua
      近年來,課程改革帶給學校極大衝擊,無論是學校的組織結構、文化、權力生態等皆產生重整的現象。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深入瞭解一所國小如何透過組織學習營造有利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環境,透過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式取得實徵資料後,歸納出個案國小推動組織學習的歷程、影響因素、策略與議題等。在「組織學習歷程」方面,可分成奠基期、成長期與穩定期,各期皆有發展的重點與困境。在奠基期,學校主要是從時間、空間與人員選取等面向著手,營造一個組織學習的環境;在成長期的發展重點則是營造團隊學習的文化,困境則是成員理念的溝通與團隊學習的弔詭問題,而學校是透過平衡領導、團隊重組及共識營活動加以解決;在穩定期階段,學校著重研究理念的推動、學習活動的分殊與深化,困境乃缺乏足夠的研究時間及成員外部流動趨止,校長則是鼓勵教師進行協同合作研究及訂定職務輪調辦法解決相關困難。在「組織學習的影響因素」方面,外部因素有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地方教育政策、學校社區環境等;內部因素則有校長領導的模式、校園空間的規畫、學習時間的運用等。在推動「組織學習的策略」方面有知識管理、系統思考、團隊學習、改善心智模式、教師評鑑等。在「組織學習的議題」方面有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學習領域發展的競逐及基本學力測驗的推動等。   綜合言之,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獲致下述的結論: 一、組織學習因應時空脈絡呈現不同發展階段 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是促發學校推動組織學習的動因 三、人員組成結構決定組織內部學習的可能性 四、組織脈絡與組織學習是互為影響的動態關係 五、交互使用「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領導模式是較佳的組織  學習推動策略 六、願景的回顧與省思是組織持續學習的催化劑 七、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是相互彰益的關係 八、團隊運作是啟動學校組織學習的關鍵   基本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發展國小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研發完善的課程與教學評鑑機制,作為推動組織學習的參考依   據 (三)實施教師分級制,形塑教師專業倫理文化 二、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1.校長應多花時間對學校教師行銷個人的辦學理念 2.願景建構完成後,應定期省思與回顧,並提出短期、中期與長期的 發展目標 3.九年一貫課程的組織學習活動規畫應朝專業發展、自我更新模式邁 進 4.成立領域召集人會議,作為學校課程發展的核心領導團隊 5.增益團隊領導者的課程領導知能 6.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的組成,宜考量教師專長與興趣 7.營造組織知識共享的科技與文化環境 8.建立職務輪調制度,促進組織內部知識的更新 (二)對教師的建議 1.籌組異質的班群及學年團隊,進行課程與教學的研討 2.培養個人第二專長 3.加強非正式關係,成立學習社群 三、對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主題方面 1.研究不同背景學校的推動經驗 2.探究學校內部團隊的運作情形 3.瞭解學校班群空間的使用情形 (二)研究觀點方面 1.以「微觀政治」的角度探究 2.以「組織文化」的觀點切入 3.以「組織演化」的視域分析
  • Item
    知識管理系統應用之評估架構與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5-10-??) 陳光華; 潘榕森; Kuang-Hua Chen; Rung-Sen Pan
    本研究提出一套評估知識管理系統應用績效的架構α-KMS,該架構由技術面、使用面、整體面三個面向組成,每一面向則包含數個構面。本研究並實際應用此α-KMS,估一使用知識管理系統的個案企業。由於該個案企業採用知識管理系統的時間不長,本次個案研究的結果,發不易使用財務指標評估知識管理系統績效;組織文化與制度是知識管理系統推行成功與否的關鍵;使用者使用知管理系統功能多以與例行工作有關的為主;分享行為並不是使用者利用知識管理系統的首要目標;財務表現與知識管理系統的運動關係隊不顯著,而使用者知識管理系統的行為亦不積極,但使用者仍主觀肯定知識管理系統是企業必要的資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