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3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學生觀點探討我國私立大專校院之退場機制(2022) 陳淳; Chen, Chun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退場學校學生對我國私校退場機制的看法,以及當前退場機制之配套措施如何保障學生權益,包括資訊傳遞及討論參與、轉學安置到後續追蹤輔導等程序。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之設計,選取訪談法作為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並透過立意取樣和滾雪球取樣,訪談多位來自停止招生與停辦學校的學生,進行分析、統整,最後再從退場學校學生的角度,針對《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與退場機制之配套措施提出建議,供未來相關規範制定及後續研究參考。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對於退場過程的資訊傳遞及討論參與,退場學校學生認為退場宣布太過倉促,且資訊之傳達並不完整,因而希望教育部及相關單位建置「私校退場資訊公開平台」以落實資訊透明。 二、對於停止招生階段之受教權益保障,退場學校學生最重視能否如期畢業,同時,部分學生認為選修課程內容若與科系專業無關,將有損其受教權益。 三、對於停辦後的轉學安置措施,退場學校學生雖認同校外上課,也接受轉學安置,但仍然主張原校畢業是對他們而言最為妥適的配套措施。 四、對於後續追蹤輔導措施,退場學校學生最重視學分抵免,認為應設置關於學分抵免與安置補助措施之規範,同時,也希望轉入學校就其適應情形表達關心。Item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執行挑戰與因應對策之研究(2022) 范欣華; Fan, Hsin-Hua近年來,重視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已蔚為主流國際趨勢,世界各國開始強調大學實踐社會責任,希望能藉由大學自身的能量,參與在地社會發展,帶動產業、社區與環境的繁榮,履行帶領社會變革的功能與角色,以達成共好的目標與願景。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社會責任之內涵及各大學推動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project of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計畫)之執行挑戰與因應對策,據以提出未來精進大學推展社會責任之具體可行策略建議。本研究先以焦點團體法蒐集國內對USR計畫有實務經驗和見解之八位專家學者,冀以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和學校行政單位主管階層聚焦之USR計畫執行策略、困難挑戰、因應對策、與政策建議。其次,本研究選取四校來自臺灣北、中、南、東部各一所大學連續三期(2017-2018年、2018-2019年、2019-2022年)獲得教育部補助B類(萌芽型)及C類(深耕型)計畫大學之USR計畫主持人,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蒐集大學教師在第一線執行計畫之現況看法。依據研究目的與結果分析,本研究綜合歸納出以下四點結論,包括:一、大學社會責任之內涵有五項立論基礎。二、我國大學USR計畫之推動策略有五項。三、我國大學USR計畫執行之困難與挑戰有十三項。四、我國大學面對USR計畫執行困難與挑戰之因應對策有八項。最後,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分別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大專校院、社會合作夥伴、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俾供我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後續學術探究與實務應用推動之進一步參考。Item 亞洲國家資訊素養教育趨勢與洞見探究(2023) 林祤晴; Hunsapun, Nalatpa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使用文獻計量學、內容分析和訪談法,探討亞洲各國資訊素養教育的趨勢和見解,以回答與研究方向和趨勢、研究文章的特徵和分佈以及高等教育中資訊素養研究和教學情況相關的三個主要問題。研究樣本分為三部分:1)對2000年至2022年期間Web of Science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資料庫中收錄的亞洲各國高等教育資訊素養研究的150篇文章進行內容分析;2)使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分析作者和期刊的產出,並進行引文分析、共引分析以及對出版物中常用關鍵字的分析,並利用VOSviewer系統將資料視覺化;3)採用半結構化訪談方法,對臺灣和泰國的九位資訊素養教育相關學者專家進行訪談。 關於亞洲各國高等教育中與資訊素養相關的研究問題的特徵和分佈的研究結果顯示,在2000年至2022年期間,研究的出版物數量逐漸增加。中國大陸、臺灣、韓國、馬來西亞和日本是最具生產力的國家。大學部學生是最常見被研究的對象、定量方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各不相同,重點放在未指定領域、混合學科、語言和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方面。雖然大多數文章中沒有明確提到具體的資訊素養標準或框架,但研究人員認識到在課程設計中引用任何標準或框架的重要性。 關於資訊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趨勢方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一些關鍵見解。首先,通過引文分析和期刊共引分析,觀察到該領域中最常被引用的期刊有《電腦輔助語言學》、《電腦與教育》和《學術圖書館員雜誌》。其次,從作者的引文分析和共引分析來看,Lai, Chun是最有產出的作者,其次是Gu, Ming-Yue和Sin, Sei-Ching Joanna。值得注意的是,Lai, C.和Gu, M.合著的題為《利用技術進行課外自我調節語言學習》的研究接收到了最多的引用次數。此外,研究還確定了資訊素養教育研究中經常使用的關鍵字,如「資訊素養」、「數位素養」、「高等教育」、「學術圖書館」和”大學生」。根據對泰國和臺灣的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工作者的訪談,高等教育中的資訊素養被視為在當今資訊驅動的世界中至關重要,使個體能夠獲取和有效利用資訊。研究強調了統一標準的必要性以及圖書館在促進資訊素養方面的作用。教授資訊素養技能涉及教授、圖書館員和學生之間的共同責任,合作和融入課程是關鍵。挑戰包括教師缺乏專業知識以及需要良好結構化的教學方法。資訊素養技能的發展受到學習者特徵、教師知識、社會因素、研究應用挑戰和教育相關政策的影響。促進資訊素養面臨著快速技術變化和有限意識的挑戰。然而,教師期望政府的支援,並強調需要進行研究並採用新的典範(paradigm)來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技能。 為了加強對高等教育中資訊素養的未來研究,建議利用包括國際和國內來源在內的綜合資料庫,以更全面地瞭解該領域的趨勢和方向。擴大搜索詞的範圍,包括與資訊素養相關的新興詞彙,以確保全面分析。進行涉及亞洲不同國家教師的定性研究,可以提供資訊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細緻見解。此外,探索各個教育層次(如中學和小學教育)中的資訊素養,將能夠進行比較分析,並全面瞭解資訊素養的發展。Item 跨越邊界:成為高等教育文化回應教師的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12-??) 李雪菱; Shiue-Ling Lee為了發展能敏覺、因應與突破大學生異質的文化背景所潛藏的種種教學難題,研究者透過教師自我研究的行動研究,坦誠地反思與揭露一位大學教師在課程發展中致力成為文化回應教學者「跨越邊界」的歷程。研究結果顯示,高等教育的文化回應教師需要在教師準備、師生關係經營,與文化回應教學融入課程⋯⋯等層面經歷「跨越邊界」的三個歷程:一是自我批判、學習與轉化學生文化差異為教學資源,並發展社會政治意識。二是營造關懷、信任、文化溝通、權力共享的教室。三是發展屬於自己專業課程適用的文化回應教學。本研究提出閱讀理解、田野工作、反思、書寫及學習者行動研究等「五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並認為文化回應教學雖具獨特性、靈活性,理念與方法卻是可被複製的。Item 以證據為本的教育發展實務促進教與學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12-??) 李冠穎; 符碧真; Guan-Ying Li, Bih-Jen FwuBoyer於1990年發表了〈學術的再思考〉一文,迄今邁入第30年,該文帶動了高等教育教與學的研究(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簡稱SoTL)之興起。為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學品質,教育部自2017年起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鼓勵教師從事SoTL。本文以一所研究型大學為例,分析該校教師2020年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書,探究教師在撰寫計畫時遇到的困難。本文也訪談了教師與教育發展(Educational Development, ED)專業人員,探討教育發展實務該如何協助教師解決困難。結果顯示,SoTL跨領域的特性使得教師在計畫撰寫階段即面臨了界定研究問題、選擇教育文獻、規劃教學設計與確立評量規準等困難。為因應上述困難,教育發展專業人員需具備研究能力,從事「教育發展的研究」(Scholarship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oED),此一證據為本的新興研究領域,有助於確立教育發展實務應聚焦的重點,同時策略性地與大學願景結合,以提升教育發展實務的效能並促進SoTL之發展。Item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辦學研究(2020) 汪求俊; Wang Qiu-Jun現有的西南聯大研究較偏重制度精神或課程教學等層面,而較忽略學校教育與當時宏觀整體環境的互動關係對人才培養的可能影響。本研究旨在擴大既往研究的視域局限,不僅關注西南聯大內部的組織、制度與運作、課程教學、師生理念等層面對於人才培育的可能影響,還探索聯大當時所處雲南的地理位置與政治經濟環境、高教制度與政策及與三校聯合之前的歷史淵源等背景,以為中國大陸當前培育拔尖人才及建設雙一流大學建設提供某種啟示。 經研究發現,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培育許多傑出人才,與其所堅守的學術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和學生自治等理念密切相關,而其所處雲南的地理位置及政治與經濟環境,與傑出人才培育的關係也不宜忽視。國破家亡的悲慘情境和學校辦學條件的極端簡陋,並沒有使聯大多數師生消極悲觀,反倒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與愛國熱情。其歷經數度遷徙,其中「湘黔滇旅行團」及其他旅途的艱辛經歷,不僅錘煉了一部分師生堅強意志、團隊意識以及拼搏的精神,也為其在昆明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聯大在實踐這些理念或精神的過程中,嘗試維持剛性制度與柔性管理、自由精神與嚴格要求上的平衡。儘管聯大三校在聯合辦學的過程中,師生間也存在著不協和矛盾,但基於相忍為國、「和而不同」,「同無妨異,異不害同」態度,適度緩解了彼此的矛盾與衝突,為傑出人才培育提供了穩定安全的土壤,有利育成優良種子。而這些發現,對今日中國大陸欲培養頂尖創新型人才時,在大學制度與環境的規劃上有所啟示。Item 德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政策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余曉雯; 鍾宜興; Hsiao-Wen Yu, Yi-Hsing Chung當前,高等教育機構被視為是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本發展與創新體系中極重要的一環,並且大學也被期望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在公、私的夥伴關係中。在產學合作的推動上,德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且聯邦政府近幾年所推出的各種政策涵蓋面向極廣;此外,德國在過去12年間,企業投入在與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研發合作計畫之費用整整增加兩倍;而德國也因為產學合作之推動成效,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家中的創新政策發展上名列前茅。因此,本研究乃以德國聯邦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所推動的各種產學合作政策為重點,透過文獻、文件分析,除了耙梳產學合作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也針對德國目前的產學合作現況、聯邦政府所提出的產學合作政策與各種資助措施加以說明。最後,本研究立基在產學合作的歷史發展、國家與地區創新系統之思考上探討其政策,並據此提出結論。Item 我國大學校務自我評鑑機制實施現況研究(2013) 陳孟婷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校務自我評鑑機制之實施現況、實施困境及解決策略,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高等教育評鑑機構及大學院校建立校務自我評鑑機制之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文件分析部分整理100學年度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39份評鑑報告書;問卷調查法部分以國內40 所大學校院行政主管為研究對象,共寄發問卷 400 份,回收有效問卷 212 份,有效回收率為 53%,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卡方(適合度考驗)法、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 我國大學校務自我評鑑機制可分為設計機制、組織機制、執行機制及考核機制,不斷循環成為一動態循環圈。 二、 國外大學辦理校務自我評鑑符合認可制中主動自發的精神,自我評鑑機制完整且結果公開,值得我國大學參考借鏡。 三、 我國大學均已建立自我評鑑機制,然而在落實上仍有待加強。 四、 我國大學辦理自我評鑑的動機由「被動因應」漸趨「主動積極」。 五、 100學年度「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校務評鑑指出我國大學辦理大學評鑑最常見的缺失在於考核機制未落實。 六、 整體而言,我國大學主管認為辦理校務自我評鑑並未遭遇困境,而部分大學主管認為自我評鑑之實施困境主要來自執行機制層面。 七、 校務評鑑結果與大學主管的認知不盡相同,可能因內外部人員觀點不同導致。 八、 大學主管普遍認為辦理校務自我評鑑宜採取的策略有「診斷學校需求,設計適合的自我評鑑機制」、「聘任具有評鑑專業知能的評鑑委員」、「培養自我評鑑委員的評鑑知能」「編列辦理評鑑所需的經費及必要資源」、「擬訂具體的改善計畫及策略」及「建立持續追蹤評鑑結果改善情形機制」。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評鑑機構及大學校院參考。Item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研究(2010) 張以希; Yi-Hsi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以英國、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為例作深入分析,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政府部門及大學校院建立品質保證機制之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內63所大學校院行政主管為研究對象,共寄發問卷630份,回收有效問卷364份,有效回收率為57.8%,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高等教育量的急速擴充是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形成主因。 二、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內涵受到教育績效責任的影響。 三、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發展由分歧逐漸走向整合。 四、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發展由外部逐漸走向內部。 五、我國應定期對大學院校實施評鑑,並將評鑑結果公開。 六、我國大學校院應建立學校自我評鑑制度,並訂定提升教學及研究品質相關辦法。 七、學校的教學研究空間不足及成員缺乏品質保證相關知能,是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難以推動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政府部門及大學校院參考。Item 英國、美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2008) 陳立軒; Chen, Li-husan本研究係採用貝瑞德(G. Z. F. Bereday)所提出之比較教育研究法,針對英國、美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進行比較分析,以期達成下列研究目的:一、探討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形成之背景及內涵;二、了解英、美、台三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發展沿革與評鑑機構;三、比較英、美、台三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模式,包括目的原則、評鑑方式、評鑑標準與評鑑流程;四、探究英、美、台三國高等教育評鑑結果之處理與運用。 根據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結論發現近年來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及其相關問題,在英、美、台皆引起相當多的討論,惟三國的發展狀況仍有異同之處。相同點包括:一、高等教育體制面臨重大轉變;二、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發展受到重視;三、教育經費緊縮造成資源競爭;四、皆成立專責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五、評鑑任務皆重視教育品質的提升;六、評鑑標準兼採量化與質化指標;七、評鑑結果處理皆為公開。相異點包括:一、評鑑關注之重點不同;二、評鑑機構性質不同;三、評鑑機構任務不同;四、評鑑進行的週期不同;五、評鑑進行的自願性不同;六、評鑑流程不同;七、評鑑結果呈現方式不同;八、評鑑結果的運用不同。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未來發展之建議 (一)發展建立本土化的高等教育評鑑指標,並依據學門之個殊性適度修正評鑑指標之內容。 (二)輔導系所與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高等教育評鑑的意義,增強其對高等教育評鑑的知能。 (三)應重視高等教育評鑑實施後的後續追蹤評鑑工作,使高等教育機構能持續提升其教育品質。 (四)評鑑制度關注之重點,需兼重認可與品質保證之精神。 (五)評鑑制度採行之方式,可適度融入研究評鑑之作法。 (六)鼓勵私人或民間團體成立評鑑認可機構,以追求評鑑管道的多元化。 ( 七)在評鑑結果之運用上,應與相關政策進行結合,並發展出相應之配套措施。 二、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針對英國、美國及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實施情形與相關政策作更深入之探究。 (二)針對其他國家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評鑑、比較教育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