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為例(2011) 高淑玲; kao shuling本研究從人文地理學「地方感」概念的脈絡之下,以北投地區眷村—七虎新村為研究場域,探討七虎新村內、外居民的地方經驗所形成的地方記憶中,眷村設施如何轉變為一個認同的地方或場所的社會文化建構邏輯。 本研究探討地方之愛形成因素,可以歸結出以下重點: 1、眷村內、外的不同社群,因為各自在不同生命時期(主要是青少年時期)於七虎球場活動的殊異體驗而存在不同的記憶內容;從居民的經驗和感受所形成的記憶,是地方意象的再現機制,而透過敘述,地方再次被經歷、被實踐,與敘述者間發生更濃郁的情感與依附關係。 2、七虎新村地方感的形構過程,是以七虎球場為核心,連結多重轉化因素,例如社會地位、角色,情感婚姻、職業生涯、師生情誼,空間參與者與地方的情感關係往往與自我價值、生命經驗有關。而空間體驗、活動參與程度,與受訪者所表現出來的地方之愛與後續在地方保存運動中採取的態度有所不同。 3、不同於其他社區營造模式,本研究中眷村內外族群相處的多元模式與地方感生發過程,非為國家政策被動操作下的結果,而是透過文化空間、經常性的休閒活動、儀式活動為中介,使處於自然情境中,不同社會權力關係的本省/外省、軍人/平民百姓、成人/兒童,基於人性關懷情操,而成就的一段地方歷史。 4、空間經過生活實踐而產生意義,這個意義亦同時鑲嵌為空間的社會性質,成為身分認同與歸屬感的來源。深刻的地方經驗,無論物質空間如何改變,仍然會在記憶的群體之間轉化為精神空間而繼續存在。 最後本研究認為,所謂封閉、邊緣化眷村文化間,會因為特定時空、社會情境因素,因為特殊地景、事物的自主性運作,成為公共論述生產或建構社會關係的重要場所,並且主導地方上一部分地域文化內容與歷史。Item 實作評量在國中學術性向優異班招生鑑定之效度研究~以臺灣北區為例(2005) 曲慧娟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術性向優異班招生鑑定之效度。研究對象為臺灣北區設置資優班之四所國中,含國文資優班一所、英文資優班一所、數理資優班二所。學生為四所學校裡,入學於九十學年度,畢業於九十三學年度的錄取及未錄取學生,共計176人。本研究亦以訪談及座談會方式調查教師和學生對於實作評量效度的看法,取之與客觀化的數據資料做比較。訪談樣本選取參與實作評量的教師及學生共10人,座談會人數46人。 量化資料處理取學生參加資賦優異招生鑑定時的成績,與其入學後三年學業成就表現、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專長科目加以分析,質化資料首先對實作評量的題本進行內容分析,再將訪談和座談會紀錄以QSR文字分析軟體編碼後進行分析討論,研究結果如下: 一、實作評量題本內容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指標相符,學習階段含括的範圍從國小4、5、6年級到國中7、8、9年級。 二、各組實作評量與入學後學業成就表現的相關情形差異頗大,但國文組和英文組的相關較高,數理組的相關偏低。 三、錄取組和未錄取學生在入學後成就表現的差異分析顯示:英文組達顯著水準 (t=6.159,p<.05),數理組未達顯著水準。 四、實作評量和其它鑑定工具之相關: 1、國文組實作評量和團體智力測驗相關為.393 (p<.05),和國語文性向測驗之相關為.561(p<.05),均達顯著水準。 2、英文組實作評量和國語文性向測驗、團體智力語文分測驗之相關都未達顯著水準。 3、數理組實作評量和其它鑑定工具之相關: (1)臺北縣丙國中:和數學性向測驗相關為.419 (p<.01),和自然性向測驗相關為.258(p<.05)達顯著水準,但和國語文性向測驗、數學及自然科自編成就測驗相關未達顯著水準。 (2)新竹市丁國中:和數學性向測驗相關為-.109,和自然性向相關為.274,未達顯著水準。 五、實作評量錄取學生在入學後之特殊表現的訪談結果發現,各組學生在發表能力、競賽檢定、檔案成果上的參與興趣濃厚,也比較有所發揮。 六、受訪教師、學生及參加座談會的教師們,對實作評量的看法和意見主要有下列重點: 1.命題是最大的困難,各校命題均請專家學者指導,師生都反應覺得題目的品質不錯,題型也很有創意,和其它測驗不一樣。但自然科實驗器材的準備耗時費工是很大的負擔,因此很多學校選擇用資料分析的題目類型,避免實驗操作器材準備的困擾。 2.實施程序上,時間、說明、器材提供均適宜,但場地的考量較多,如實驗位置的區隔、語文施測時需安靜的場所等。監考過程也是爭議較多的,如:學生覺得監考老師應多幾位、老師的尺度不同等。 3.受訪學生指出,實作評量的應答方式和以往參加過的測驗有很大的不同,但都持肯定態度,同時覺得語文表達能力會影響到實作評量的成績。 4.各校評分都採集中閱卷的方式,評分標準、爭議性得分大都透過閱卷老師討論後,取得共識再給分。 5.目前各校在鑑定學生時決策的標準不一,因此反應意見差異頗大。但從訪談資料發現,受訪學生及教師都較支持運用初試、複試成績加權計算作為選擇學生的標準。 6.受訪教師表示,學生入學後的表現和以往相較起來,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在科展、競賽、檢定、發表上的熱誠度較高。 7.學生的訪談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覺得實作評量可以測出他們在學術性向上的能力或天份。 8.實作評量的保密情形比其它測驗要好很多,但坊間仍有業者猜題、補習。受訪學生及老師也表示,有模擬實作或補習經驗者,對實作表現或多或少有影響。惟一沒有保密困擾的是國文組。Item 教學反應模式在國中閱讀障礙鑑定系統之建構(2014) 陳秀芬; Hsiu-Fen Chen以教學反應模式(RTI)做為學習障礙鑑定工具的議題下,第二層次的介入尤其重要,因為必須兼具補救與診斷的功能,除了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進行重要教學成分之有效教學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能決定適當的教學反應標準做為資格鑑定的參考。 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有二,係透過執行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在接受第二層級的語文補救教學方案過程時定期監控學生在語文相關能力的變化情形,先探究第二層級教學反應標準對於鑑別「無教學反應者」(Non-Responder,NR)的可行性,再檢驗第二層級教學反應標準對於研判「閱讀障礙」(Reading Disabilities,RD)的有效性。 研究樣本資料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研究中心語文科補救教學課程之部份資料,並依研究目的不同分別為完整參與補救教學課程的70名實驗組學生及經過家長同意接受閱讀障礙綜合研判之53名學生等兩群人。實驗組學生接受研究者提供為期一年小組形式、每週2-3次、共計44節之閱讀理解補救教學方案,該方案屬於標準計畫取向之層次二補救教學,教學者全程接受課程督導以控制教學執行度。全體學生在一年中接受5次已建有複本之詞彙成長測驗、閱讀理解成長測驗,所有測驗分數以Embreston’s multidimentsional trait model 估計出個人能力值(θ,theta),研究者得以比較及監控群體語文相關能力改變情形。 本研究對於無教學反應者的參考標準係根據過去研究文獻建議之閱讀成就表現低落程度,各種教學反應標準之設計亦是採用研究常用的「能力參照標準」、「界定教學反應的方法」和「切截點」等操作原則,閱讀障礙資格之確認則是採用國內學者柯華葳、洪儷瑜等(2007)建議的研判標準,由受過專業訓練且得到認證之心評人員實施,並取得專家審查通過。主要分析方法為KAPPA一致性分析、分類分析法等相關考驗。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一)國中階段的教學反應標準,應該同時考慮「詞彙」及「閱讀理解」兩種語文能力做為參照指標,採用同時評估「最後表現水準」及「成長速率」的「雙重差距標準」,為求方便解釋及使用,建議可優先採用常模參照取向之標準;(二)根據整體分類正確率、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率及陰性預測率等指標之效度檢驗結果,建議「較佳之教學反應標準」有二:其一為採用「詞彙能力」測驗,並使用「最後表現水準(常模參照-1.0SD)+成長速率(平均成長率-1.0SD)」的雙重差距標準(簡稱標準A);其二為採用「閱讀理解能力」測驗,並使用「最後表現水準(常模參照-0.5SD)+成長速率(平均成長率-0.5SD)」的雙重差距標準(簡稱標準B);(三)根據臨床研判效能檢驗結果,研究者建議應綜合運用「較佳的教學反應標準」(也就是考量標準A或標準B落入NR即可),其整體研判正確率為62.26%,敏感性指標為67.86%,特異性指標為56.00%,尚稱理想,且相較於過去之轉介流程設計而言,能夠降低轉介學障鑑定之人數達將近一半的比例,且相對有較高的確認閱讀障礙比例;(四)針對此一階段之偽陽性及偽陰性問題,應可透過轉介機制的後續階段提供其他評估工具來輔助研判及排除其他可能的障礙類別。 基於研究結果和發現,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在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Item 台北市特殊教育鑑定專業人員實用智能之研究(2009) 葉純菁; Chun-Jing Ye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特殊教育鑑定專業人員實用智能之發展與現況。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臺北市國中鑑定種子教師鑑定專業知能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量表之各項分析與研究。研究對象為166位臺北市國中特殊教育鑑定專業人員,共寄出166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比率為67%。 本研究以Sternberg實用智能理論為基礎,採見識取向編製量表,以半結構訪談、半開放式問卷收集量表之鑑定情境與鑑定專業人員對鑑定情境之因應行為,建構量表內涵,進行預試後形成正式量表。量表以情境判斷測驗形式呈現,反應形式採Likert七點量表,包括14題鑑定情境,205個因應行為。鑑定情境分為「經營自我」、「經營工作」與「經營他人」三類,因應行為分為「適應環境」、「塑造環境」、「選擇環境」三類。量表可計算「實用智能策略分數」、「實用智能分數」與「實用智能取向」等三種分數。並以敘述統計、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與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透過理論專家之協助,找出本研究之鑑定種子教師專家,並據此進行實用智能分數之計算。 二、本量表內部一致(α=.827-.974)且穩定(γ=.813-.927),具有可接受之信度;效度方面,內容效度檢核結果顯示,各鑑定情境與因應行為的敘述符合研究者所劃分的類別定義;建構效度方面,分量表與全量表相關介於.130至.970,顯示各分量表間彼此有共同因素,但也各有功能存在。 三、臺北市國中鑑定種子教師之實用策略分數以適應環境最高,塑造環境次之,選擇環境最低。 四、臺北市國中鑑定種子教師之實用智能分數以適應環境最高,實用智能分數之高低與鑑定年資、校內鑑定種子教師比例與鑑定專業層級等變項有關。 五、臺北市國中鑑定種子教師實用取向為適應環境,不同變項之鑑定種子教師其實用智能取向沒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限制,對量表發展、未來研究與教育主管機關提出具體建議。Item 特殊教育心理評量教師培訓需求研究—以台北縣為例(2008) 黃瑞琪; JUI-CHI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教育心理評量教師在培訓課程、實施方式及實施時數的需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特殊教育心理評量教師培訓需求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台北縣通過一般心評教師培訓的教師進行調查。共寄出292份問卷,回收的有效問卷為242份,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卡方考驗進行統計分析。 將本研究之發現,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心評教師對培訓課程有高度需求。 二、心評教師認為培訓方式宜以專題演講為主,操作性及互動性高的實施方式為輔。 三、除了評量工具的選擇與使用,1-3小時大致能符合心評教師對各課程培訓時數的需求。 四、不同的教育程度、特教背景對心評教師的培訓需求沒有顯著差異。 五、年齡、心評年資、心評分級的不同會對心評教師的培訓需求造成影響。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作參考。Item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作為第三場域與民眾認知成效及認同感之研究(2017) 余秋芸; Yu, Chiu-Yun本研究旨在探悉新北市立公共圖書館總館作為第三場域與民眾認知成效及認同感。本研究以使用者為對象,瞭解使用者從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所獲得之生活效益面向、使用者對於總館的認同感面向,以及總館作為第三場域的面向進行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自2016年12月7日至12月20日間於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門口發放問卷,總共回收504份有效問卷。本研究依據問卷結果進行分析,提出五項結論:(一)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使用者以板橋區市民為主,學生族群為大宗,女性多於男性,使用時間以周末為高峰。(二)使用者以「自習/課業學習」、「借還書」、「閱讀書籍/影音資料」為主要使用目的。(三)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對使用者成效可歸類為「休閒」、「日常活動」、「工作相關」、「教育及學習」四種類型。(四)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具有第三場域之中性場所、平等主義、對話為其主要活動、方便可及的、樸實、愉快的氣氛、家以外的家等七個特質。(五)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使用頻率、認知成效、第三場域與圖書館認同感之間部分具正向顯著相關。 本研究結果指出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之服務與空間有對於使用者有實質貢獻,除了圖書館核心服務外,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提供的新時代服務,如24小時取還書、24小時自習室、異國風情閱讀角、輕食區等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使用者的來館意願及停留時間。顯示實體公共圖書館總館在新時代中的重要性、獨特性及不可取代性。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一)強化公共圖書館總館與使用者間的關係,有利於加深彼此的信任度,讓圖書館真正的成為家與工作場所以外之第三場域。(二)推廣使用者較少利用之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服務增加使用者的幫助,有助於提升圖書館總館在使用者心中的重要性;也可藉由瞭解使用者從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服務中的獲益頻率高低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貼近使用者的需求。(三)設置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讀者信箱,增加使用者與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交流與對話。Item 運用教學反應結果作為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鑑定研判標準之試探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03-??) 陳秀芬; 洪儷瑜; Hsu-Feng Chen; Li-Yu Hu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評估將教學反應模式(Response-To-Intervention Model, RTI)的第二層級介入納入閱讀障礙鑑定系統的可行性。臺灣學障鑑定基準「介入難有效改善」的要求即是以第二層級的補救教學反應結果作為鑑定研判標準的概念,如何合理地訂定「無教學反應者」(Non-Responser, NR),評量標準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研究者先比較採用不同測量工具、界定方法及切截點所組成之各種教學反應標準對於鑑別出「無教學反應者」的差異情形,再透過現行閱讀障礙綜合研判結果為效標,檢驗所設定教學反應標準的臨床效度。研究樣本為臺灣北區兩縣市70 名接受一年閱讀理解補救教學方案並接受5 次語文能力追蹤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其中53 人於方案結束後同意接受閱讀障礙鑑定。研究者運用KAPPA一致性分析、二元邏輯斯迴歸、分類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使用詞彙或閱讀理解測驗,均建議採用「最終水準」及「成長斜率」之雙重差距標準,較能穩定選出NR 出現比例,且因測驗間研判一致性低,故應考慮同時使用兩項測驗。迴歸及分類預測結果指出,在控制智力及前測後,納入詞彙及閱讀理解測驗成長斜率或最終水準之模式能小幅提升模式解釋力,且獲致較佳的敏感度(86%),惟受限於樣本數少、國中生語文能力成長幅度較小,故整體而言研判效能提升效果並不顯著。研究者最後針對結果提出討論及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