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線上知識分享討論活動與其行為模式探究:以教師/學生社群為例
    (2008) 侯惠澤; Huei-Tse Hou
    數位學習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學均受到科技的影響,然而研究發現,由於教師間缺乏知識分享的組織文化,教學知識的互動受到限制,此外,運用網路的專題導向教學中,學生社群也存在著資料分析與互動不足的瓶頸。 上述知識互動的侷限,均將可能影響教學與學習的深度,由於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理論即聚焦於探討社群成員間知識的互動過程,為促進教師及學生社群的知識互動,本研究由三個子研究組成,分別以知識分享理論為基礎,將目前經常被討論運用於促進組織學習的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同儕評量(Peer-assessment)兩種互動學習策略與知識分享模式整合,針對教師社群及學習社群設計網路知識分享討論活動,並在研究方法上,同時採取質化與量化的各種研究法,包含序列分析、量化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藉由實徵、長期之觀察研究與行為模式分析,探究在運用各種知識分享策略時,各個子研究案例中社群成員在知識分享內容的知識建構深度與行為模式,以下為此研究三個案例分析之研究發現: (1)運用同儕評量策略於學生社群,雖有一定程度之知識建構,然僅局限於某些層面,在促進知識內化與外化上仍有相當程度的限制,且討論容易偏題,在序列分析上,偏題行為連續性高且達到顯著。 (2)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於學生社群,無論在解題歷程的合理性與知識的建構的深度上,均有一定的正面影響,於知識的內化與外化有一定程度上的助益。經進一步檢驗高低成就學生行為的差異,與分析各編碼之間的關聯後發現,其中,高成就學生在提問或釐清問題的行為次數顯著較多,此外,大多數的解題行為編碼次數與知識建構編碼次數均達到顯著之正向關聯,表示解題行為與知識建構幅度有關,然而關聯分析也顯示,學生之學習成就與知識建構編碼次數並無顯著關聯。 (3)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於教師社群,在知識建構之深度上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其解題的行為模式係符合理論基礎,於知識的內化與外化有一定程度上的助益,此外,教師在提出解答後會有一定程度的反問或釐清問題的行為特徵,惟較缺乏統整式之解答。 (4)在學生社群方面,運用問題解決策略的知識建構程度與專注性,均較其運用同儕評量策略為高。 (5)在運用問題解決策略方面,學生社群在知識建構程度上較教師社群為高。 由上述結果我們初步了解各策略輔助的面向與瓶頸,並於文中進而提出人為引導介入、策略設計與智慧型代理人科技未來可能的各種輔助建議。 此一系列案例研究可有助於探究數位學習環境下知識分享策略對教師或學生知識互動的影響與其實施的限制,其中包含互動學習與知識分享策略模式的整合與結合量化與質化內容分析以及行為序列分析方式之實徵行為pattern分析,對於數位學習下教師或學習社群知識分享策略的評估與發展期待能有重要參考價值。
  • Item
    整合社會互動工具於線上教師社群與行為分析
    (2010) 張銘憲; Chang Ming-Shian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報告及論文逐日增加,可見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教師專業發展透過非正式的教師專業線上社群來發展更為有效且能符合教師適時的需求。目前教師專業線上社群的發展也都具有支援教師進行知識管理與分享的功能,但是根據相關研究普遍發現教師的社會互動情況不佳,因此造成教師對於知識分享存在動機不足與缺乏內容等問題。 本研究將藉由社會互動機制與工具的建置並導入至教師專業線上社群中,期望改善教師社會互動的成效。透過教師間的互動,相互學習觀摩,激勵知識管理與分享的行為,進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本研究針對266位教師進行實徵觀察研究,利用系統導入前後兩個階段的知識管理與社會互動指標之紀錄,進行次數差異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社會互動機制與工具的建置對於教師專業線上社群的社會互動指標有顯著提升;但是對於教師的使用以及知識管理與分享的指標並無獲得改善。透過教師對於社會互動機制與工具的使用情形發現,教師對於社會互動工具的使用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顯示教師正逐漸養成使用互動工具的習慣。本研究期待未來教師能隨著社會互動工具熟悉度與使用率的提升,能改善個人知識管理與分享的成效,協助教師專業發展。
  • Item
    整合標籤機制之教師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置與行為分析
    (2009) 陳泰佑
    近年來,支援社群交流的網路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地推出,同時也促成許多新穎的網路應用科技。然而目前支援教師線上知識管理與分享的虛擬社群平台,對於促進教師彼此互動仍有其限制。標籤系統(tagging system)是Web 2.0相關技術之一,適合用在知識的分類管理;若由系統提供常用標籤,更能幫助聚焦於特定知識類別之知識分享。另外根據學者觀察,網際網路中的互動行為,可能多是經由入口網頁所進行驅動。因此本研究設計二層面標籤系統與主題式入口服務兩種模組,並訂定教師教學專業知識類別作為常用核心知識層面標籤,同時允許教師自訂第二層面標籤作為輔助層面標籤,以兼具知識管理之引導性與自主性;並將此二模組嵌入本團隊之既有教師知識管理平台WIDE-KM後,透過次數差異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分析此兩模組對於教師線上知識管理與分享及社會互動行為之影響。結果發現,標籤系統可提昇線上知識管理行為與知識內容的數量,主題式入口服務則可促進社會互動行為之頻率。
  • Item
    檢測高等教育機構對實施知識管理系統的準備度:以貝里斯大學為例
    (2016) 莫爾東; Melton Morrison
    知識的保存是一個組織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另外,組織不僅是保護知識,更是創造,保留,傳播知識,也被稱作知識管理。高等教育機構從事知識管理應該如同他們應該是知識的創導。這研究是用來評估Belize大學對於發展知識管理系統的準備。 在這研究中的兩個原型Web Model還有Star Model是被設計來確定知識管理系統的發展是否準備就緒。兩個原型都用了5個關鍵因素去評估:信息和通信技術,人力資源,策略及領導,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其中組織文化是Star Model原型的核心。 一個方便又隨機的採樣程序是用來搜集約3246名學生及200名Belize大學不同部門的教職人員的反應。從這個總體所需要的統計樣本數大約是346名受訪者。然而,研究員鎖定了400個樣本,然後取得了384個回應;其中379個為有效樣本,因此從這400個樣本的回覆率為94.75%。 這個結果說明了人力資源還有組織文化的大小是KMS發展的最好條件;而策略、領導,組織結構及ICT則是最差的條件。此外,人力資源是唯一準備好接受知識管理系統的唯一條件。除此之外在教職人員及學生間對於各個因素是否準備就緒的觀點有著顯著的差異。這研究也確定了兩個原型都很適合去評估知識管理系統的發展是否已準備好了也確定那五個因素是重要的批判性因素。最後,這研究也提出關於讓這研究審查的五項批判性因素及未來研究進步的建議。
  • 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之調查研究
    (2007) 吳靜怡; Wu, Ching-Yi
    本研究旨在調查台北市國中學生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之現況。根據研究目的,研究者蒐集與探討相關文獻,編製「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將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分為外顯被動、外顯主動、內隱被動與內隱主動知識管理能力四個層面。本研究之研究母群體為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總有效樣本為1712份。問卷回收後,運用描述統計、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台北市國中學生已具有相當不錯的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其中外 顯層面優於內隱層面,外顯主動又略高於外顯被動知識管理能 力,內隱被動與內隱主動知識管理能力之表現則無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台北市國中學生,其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有所差 異: (一)不同性別之台北市國中學生,其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無顯著差 異 (二)上網頻率較高的台北市國中生,其網路化知識管理能力較佳 (三)國語文學習成就較高的台北市國中學生,其網路化知識管理能 力較佳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教育實務工作者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團隊之個案研究
    (2006) 周佩青; Chou Pei Ching
    近年來,面對知識經濟的新產業型態,知識的快速膨脹,使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亦興起了知識管理的組織革新活動。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希冀藉由個案教育局知識管理團隊的經驗,暸解政府機關知識管理團隊的團隊運作現況,以及其如何推動「知識管理」,並探究其推動過程有何限制。本文主要採「質化研究途徑」,在資料分析方法上則以個案研究法及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透過訪談及文件分析取得實徵資料後,歸納出個案教育局知識管理團隊的運作現況、推動知識管理的歷程、各個階段的工作重點以及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建議俾使欲推動之知識管理團隊能掌握推動「知識管理」成功之鑰。本研究發現,個案教育局知識管理團隊係為一任務型的正式團隊,團隊的運作過程中,周邊團隊缺乏整合、專案人員與技術人員無法獲致共識、決策者參與團隊討論時間有限以及團隊職務並非專任等,係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此外,個案教育局知識管理的推動歷程可畫分為六個階段,分別為:先導階段、策略規劃階段、系統設計階段、原型開發與設計階段、導入階段以及系統評估與維護階段,而各個階段皆有其推動的重點以及面臨的問題。 綜合言之,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獲致下述的結論: 一、知識管理推動過程呈現階段性步驟 二、領導者的支持是知識管理的重要促動因素 三、組織既有結構、文化與激勵制度尚未具備知識管理推動之有利因素 四、組織成員缺乏知識管理知能和相關教育訓練 五、知識管理系統未兼顧組織中不同層級使用者的需求 六、知識管理團隊為整合不同角色之任務型工作團隊 七、知識管理團隊尚待轉型為專責單位 基於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對知識管理團隊領導者、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 對知識管理團隊領導者的建議 (一)訂定明確的知識管理目標與階段步驟 (二)強力支持落實知識管理 二、 對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形塑組織知識學習與分享的文化 (二)提供教育訓練 (三)成立專責的知識管理團隊 三、對後續相關研究方面 (一)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的研究,後續應可在不同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中之知識管理團隊,再做實證性的量化研究。 (二)學校與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團隊之運作以及其知識管理推動歷程之比較分析,應也是極有趣的主題。 (三)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成效的評估,應可作後續探討。
  • Item
    An Innovative Framework Applied to Elementary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the Gaps Knowledge Management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6-??) 陳建志; 蘇琪婷; 謝秉蓉; 林清河
    目前國民小學正值大力推動知識管理之際,而且學校領導者也越來越注重知識管理活動的實行,期望透過知識管理活動來提升學校效能。然而,當執行知識管理時,卻會有一些類似缺口的障礙因素影響學校效能。因此,本研究提出「知識管理缺口」之創新性架構,詳細闡述執行知識管理時在管理上會遇到的缺口。運用主題之內容分析取徑來加以研究,透過訪談6所學校的校長或主任,發覺這些缺口的成因及消弭這些缺口的方式。根據管理的觀點定義出可能會潛在影響這些缺口強度及方向之完整因子,並找出增加知識管理有效性的相關作為。期許能提供學校定義知識管理缺口更便利的方式,使其執行知識管理時,能據此找出提升知識管理的有效方式及因應策略。
  • Item
    教育機構的知識管理之國際實例研究
    (2005-07-31) 王如哲
    近年來為了改進教育機構的知識管理,國際間已出現明顯的努力,其 中以經濟開發暨合作組織(OECD)在知識管理與知識經濟學的探究工作最 為明顯;個別國家方面則以美國教育機構出現推動知識管理的具體措施與 方案最受關注。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於瞭解這些在國際間和個別國家所出現 的教育機構的知識管理方案內涵及其成果,以研議出可供未來我國改進教 育機構的知識管理參考之建議。具體而言,本計畫的目的包括: 一、瞭解經濟開發暨合作組織(OECD)下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CERI)所推 動的知識管理目標工作內涵; 二、獲悉前述目標工作的推動現況及其所獲致的成果; 三、探討美國的一些教育機構推動的知識管理實例; 四、測量美國這些教育機構推動的知識管理成效; 五、瞭解美國這些教育機構推動的知識管理所遭遇的問題; 六、歸納結論並據以提出對於我國改進教育機構知識管理之相關建議。 為了達成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採文件分析、個案研究法、訪談法及 問卷調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