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體育班實施差異化教學英語課程之行動研究(2020) 余維祥; Yu, Wei-Hsi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體育班實施差異化教學英語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關係,以及教師在體育班英語課程差異化教學的教學策略。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解決英語課堂上學生程度雙峰現象問題。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七年級12位體育班學生,進行六週16堂課的教學實驗。研究者透過個別訪談以及學生意見反應回饋以瞭解學生對於差異化教學方案的接受程度,並蒐集相關資料進行量化分析,以探討體育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差異。最後設計教師在體育班英語課程適合的英語科差異化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結論顯示,整體七年級體育班英語學習成就有顯著提升、學生對差異化教學抱持正向看法與教學策略有助於體育班學生學習。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教學與研究建議,提供給英語教師與其他研究者未來在體育班教學與研究之參考。Item 數位化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2012) 謝彩鳳; Hsieh, Tasi-Feng本研究透過「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探討數位化補救教學與傳統補救教學對學生認知及情意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將研究變項分為文件性質、受試者性質、研究方法性質與研究案性質等四大類,各類之下又細分成二十一個子變項來探討是否會造成學習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中,認知學習共蒐集38篇研究案;情意方面,則有15篇研究案。各篇研究文獻之量化數據皆換算成效果大小值(Effect Size),以進行各變項之同質性考驗。經統計分析後,結果如下: 壹、 整體成效 一、認知學習:數位化補救教學可以提升學生認知學習成效,其整體效果量為 0.3223達微量正向成效,顯示數位化補救教學優於傳統補救教學。在分析的 研究報告中,有七成八的研究支持數位化補救教學的認知學習成效。 二、情意學習:顯示在學習動機及態度上,使用數位化補救教學的方式會優於傳統 補救教學,其整體效果量為0.3178,達微量正向成效。在分析的研究報告 中,有九成五的研究支持數位化補救教學的情意學習成效。 貳、 各變項之分析 一、認知學習上「工具信度」變項達顯著水準。 二、情意學習上「實驗教學場所」變項達顯著水準。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教育應用與相關研究建議。Item 國小美術班學生興趣、心流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2006) 陳彥瑋; Yen-Wei Chen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以國小五、六美術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在探討興趣、心流經驗與學習成就的關係。研究者以「學科興趣調查表」及「我的經驗記錄表」為主要研究工具,使用經驗取樣法(ESM)進行研究,共計有效樣本230人,有效問卷1372份,用以比較興趣、心流狀態及學習成就的關係。並選取30位學童進行訪談,以了解影響興趣及心流經驗的因素與心流經驗描述的一致性。問卷調查結果以因素分析、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統計考驗,訪談所得資料則以質化的方式加以分析歸納。茲就本研究之重要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 興趣影響美術學習時的主觀經驗感受 美術興趣組在「認知效能」、「情緒起伏」、「主動性」、「自尊」、「活動參與程度」、「活動重要性」、「控制感」的得分顯著高於非美術興趣組的受訪者,顯示美術興趣比其他興趣的受訪者的主觀經驗品質較佳。 二、興趣影響美術學習成就 美術興趣的受訪者「前一學期美術成績」與「單元美術成績」的得分顯著高於其他興趣組的受訪者。 三、興趣不影響參與美術學習時的經驗狀態 四、不同經驗狀態的主觀經驗感受不同 心流狀態為經驗感受的高點,而焦慮狀態經驗感受的低點。 五、不同經驗狀態的美術班學生在「前一學期美術成績」與「單元美術成績」得分沒有差異。 六、研究者分析影響美術興趣與心流經驗的因素大致包括:「早期的美術興趣」、「重要他人的影響」、「正式的美術訓練」、「就讀國小美術班的原因」、「就讀美術班前後的感覺差異」、「工作承諾」。 七、研究者分析受訪者美術心流經驗描述,大致與心流理論面向一致。Item 臺北地區補救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2015) 林怡彣; Lin, Yi-Wun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於「補救教學方案」執行現況之看法,探討「補救教學方案」之執行現況與其對於受輔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編製「補救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學習成效影響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並以臺北市20所及新北市20所公立國中共617名教師作為研究抽樣對象,回收有效樣本為440份問卷,佔樣本數71%。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 22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 歸納本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普遍認為補救教學方案整體的執行情形有待加強。 二、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普遍認為補救教學方案整體學生學習成效有待加強。 三、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不同「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補救教學方案授課年資」、「學校規模」之教師對整體執行現況的看法有明顯差異。 四、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不同「最高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規模」之教師對整體學生學習成效的看法有明顯差異。 五、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方案執行現況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間有相當程度的相關。 六、 臺北地區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方案執行現況對學生學習成效具有相當程度的預測力。 依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擬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作參考。 關鍵字:補救教學、補救教學方案、學習成效Item 利用分類與迴歸樹探討中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2009) 江羿臻; Yi-chen Chiang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透過分類與迴歸樹(CART)分析方法,探討中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比較不同學習階段中學生之學習成就相關因素的差異,並進一步建立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成就高低的分類預測模型。本研究是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為資料來源,採用第一波國中樣本和第三波高中/高職/五專追蹤樣本的學生和家長問卷,樣本數為3022人。經過CART分析之後,本研究有以下三點發現: 1.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有顯著差異,高中/高職/五專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表現高於國中學習階段。 2.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相關因素是有差異的。 (1)國中階段的CART分類模型包括11個變項,涵括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網絡三個因素。其整體分類正確率達68.9%,經交互驗證法評估後略降為64.7%,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達79.6%,高於低學習成就的56.1%。 (2)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CART分類模型,包括課程類別和學校公私立別兩個變項,涵括了個人和學校兩個因素。其整體分類正確率達77.2%,經交互驗證法評估後仍達77.2%,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達80.1%,高於低學習成就的73.4%。 3.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用來區分學習成就高低的因素有差異。 (1)就國中階段而言,如要對高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父親教育程度」和「電腦使用時間」三個變項;次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父親教育程度」、「電腦使用時間」和「學校主動與父母聯繫程度」四個變項。另一方面,如要對低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和「自我期望」兩個變項;次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自我期望」、「父母教育期望」和「父親職業」等四個變項。 (2)就高中/高職/五專階段而言,高低兩個不同程度的學習成就,其主要解釋路徑和次要解釋路徑所經過的變項是一樣的,但分類條件不同。如要對高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自然組)一個變項;次要解釋路 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非自然組、普通學程自然組、綜合學程:學術導向)和「學校公私立別」(分類條件為公立)兩個變項。另一方面,如要對低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商業、綜合學程非學術導向、工業類、理工、文商、醫、藝術類、農業類、家事類、普通科、海事水產類)一個變項;次要解釋路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非自然組、綜合學程學術導向)和「學校公私立別」(分類條件為私立)兩個變項。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提出相關討論及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密室逃脫遊戲學習融入國小自然科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2018) 郭逸涵; Kuo, Yi-Han本研究旨在探討密室逃脫遊戲學習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科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為期9週的實驗教學,分為:密室逃脫遊戲實驗組24人與一般教學控制組26人,探討兩組學生在學習動機、同儕關係、學習成就、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依變項的表現差異。在教學前後實施前後測驗,分別有「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自然科期中評量」、「自然科期末評量」、「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新編問題解決測驗」,另有課程活動回饋表及教師公開授課觀課紀錄表。以共變數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的總量表、情感分量表分數上,實驗組優於控制組,但在執行意志、價值、預期分量表上兩組無顯著差異。(二)在「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的正向關係以t檢定考驗,實驗組優於控制組,但在負面關係上二組無差異。(三)在「自然科期中評量」與「自然科期末評量」前後測上,二組無差異。(四)在「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上,二組無差異。(五)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的總分,變通性、有效性二向度與預防問題、解決方法、界定原因三分量表之分數上,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組。(六)實驗組學生填寫課程活動回饋表,大部分學生對於密室逃脫課程有正向感受,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對自然科的學習興趣。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日後進行密室逃脫相關教學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我國STS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2007) 王萬意本研究採「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探討STS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不同文件性質、樣本性質、研究方法及研究案性質的STS教學模式學習相關研究,其學生學習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所採用的文獻來源主要有: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之研究計畫、學術研討會論文、相關研究報告所附之參考文獻。研究者將所蒐集到的STS教學模式相關實證研究進行篩選之後,符合本後設分析標準之研究報告,在認知學習部分計有27篇,16個變項;情意學習部分有10篇,15個變項;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部份有17篇,14個變項。經過登錄編碼、計算效果大小值(ES),以及統計分析等步驟後,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認知學習成效 STS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認知學習成效,其ES=0.569,達中等正向成效。在分析的研究報告中,約有九成以上的研究支持STS教學模式的認知學習成效。 二、情意學習成效 STS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情意學習成效,其ES=0.599,達中等正向成效。在分析的研究報告中,約有九成以上的研究支持STS教學模式的情意學習成效。但由於篇數較少,其代表性較低。 三、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成效 分析的研究報告皆支持STS教學模式的高層次思考學習成效,其ES=0.724,達中等正向成效。在所有的分析研究中,全部研究皆支持STS教學模式的高層次思考學習成效。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教育應用與相關研究建議。Item 不同電子白板互動模式之教學順序對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國小六年級為例(2015) 林珮甄; Lin, Pei-Zhen電子白板互動模式可分為師生互動、學生教材互動及同儕互動三種模式,本研究主要探討使用不同電子白板互動模式之教學順序對學生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生,分成實驗A 組及實驗B 組兩組,兩組皆進行六週十八堂課的電子白板英語教學。實驗A 組接受由學生中心至教師中心的電子白板互動模式:先接受同儕互動教學模式,再接受學生教材互動模式,最後再進行師生互動模式的電子白板教學;實驗B 組則接受由教師中心至學生中心的電子白板互動模式:先進行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接著學生教材互動模式,最後再進行師生互動模式的電子白板教學。 本研究以相依樣本t 檢定比較兩組實驗組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前後測,結果發現兩組實驗組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前後測成績均無顯著差異。另外以獨立樣本t 檢定比較兩組實驗組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後測成績及前後測變化,結果發現兩組實驗組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後測成績並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提出結論如下: 一、不同順序電子白板互動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並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順序電子白板互動模式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並無顯著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從事電子白板教學者可以不需考慮電子白板模式順序,而是依據學生特質採用適當的電子白板教學模式;建議未來從事電子白板相關研究者改以未接觸過電子白板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以避免過去操作習慣所造成的影響,或是將研究時間拉長以期能看到不同電子白板互動模式對學生更全面的影響。Item 概念構圖教學對高中生生物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2015) 凌惠玲; Lin, Huei-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概念構圖教學對高中生生物科學習成就及學習動機的影響,並了解高中生對概念構圖教學的意見。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透過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高中二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分成實驗組38人,控制組40人,進行五週時間的概念構圖教學實驗。 實驗組學生實施概念構圖教學,控制組學生則施以講述式教學,實驗教學結束後,經由研究工具所收集的資料,從中分析與歸納研究結果。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工具有:生物科學習成就測驗、生物科學習動機量表、概念構圖教學意見表等。 所蒐集之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以及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概念構圖教學對於學習成就的影響情形 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學習成就測驗分數差異並不顯著,顯示概念構圖教學未能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生物科的學習成就。 二、概念構圖教學對於生物科學習動機的影響情形。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生物科學習動機的「自我效能」、「主動學習策略」、「生物科的學習價值」、「表現目標導向」、「成就目標」以及「學習環境的刺激」等六個向度上的得分皆未達顯著差異。由此可知概念構圖教學並未提升實驗組學生的生物科學習動機。 三、實驗組學生對概念構圖應用在生物科教學的看法。 (一)由量表題的分析,發現實驗組學生除了在「對概念構圖教學的學習態度」向度上趨向負面的反應之外,對於「概念構圖對自我效能的影響」、「對概念構圖教學策略的看法」與「以概念構圖作為學習策略的看法」等三個向度上則是持肯定、正向的看法。 (二)由半開放式問題分析,發現大多數的實驗組學生在概念構圖時會遭遇困難,但是大多數仍然認為概念構圖教學對其生物科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根據結論,本研究分別對高中教師、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參考。Item 應用決策樹探討中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4-03-??) 江羿臻; 林正昌; Chiang Yi-Chen, Lin Cheng-Chang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透過分類與迴歸樹(CART)分析方法,探討中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比較不同學習階段中學生之學習成就相關因素的差異,並進一步建立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成就高低的分類預測模型。本研究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為資料來源,採用第一波國中樣本和第三波高中/高職/五專追蹤樣本學生和家長問卷,樣本數為3022 人。研究發現:(1)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有顯著差異,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學習成就表現高於國中階段;(2)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相關因素是有差異的。國中階段的 CART 分類模型包括 11 個變項,涵括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網絡三個因素,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CART分類模型,包括課程類別和學校公私立別兩個變項,包括了個人和學校兩個因素;(3)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用來區分學習成就高低的因素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