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學生線上遊戲課金問題初探(2023) 張依婷; Chang, Y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生線上遊戲使用情形、遊戲行銷接觸經驗及線上遊戲課金影響。採質性研究方法,在2023年選取12位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研究結果如下:一、超過半數受訪學生在低年級前開始玩線上遊戲,多數學生使用手機玩遊戲,樂於與親友、同儕共同組隊玩遊戲,但長時間玩遊戲,容易造成視力不良、睡眠不足及手、肩頸痠痛等健康影響。二、受訪學生皆曾在YouTube及遊戲軟體內看過遊戲廣告,多能識別廣告且知道銷售意圖,但大多數對遊戲廣告感到厭煩並選擇關閉廣告,學生會依遊戲好玩程度決定是否下載。三、受訪學生在低年級即開始課金,多因遊戲造型精緻華麗而課金,部分學生表示家人也有課金情形,少數學生表示利用零用錢偷偷課金,然家長多不知情。學生表示課金會使遊戲角色變強,除了感到開心有成就感外,還可以跟同學炫耀分享,也很容易上癮,多數學生認為課金像賭博。本研究建議家長落實親職教育,學校推動數位行銷素養教育,政府建立線上遊戲與課金監管機制,以維護兒童身心健康。Item 聽覺障礙者使用同步聽打服務經驗之探究(2021) 陳妤甄; Chen, Yu-Chen隨著我國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落實,同步聽打服務自2017年正式施行,成為促進與實踐資訊平權的重要管道。服務推行至今,國內卻少有針對同步聽打服務的文獻,更鮮少以服務使用者──聽覺障礙者之觀點探討同步聽打服務的研究,然使用者的想法應是協助服務體系漸臻完善的最大力量,因此本研究以聽覺障礙者為研究參與者,探討同步聽打服務之整體歷程經驗、主觀感受與期待。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透過立意取樣和滾雪球取樣,邀請六位聽覺障礙者接受訪談,分別進行一至二小時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接著將訪談錄音檔轉錄為逐字稿,進行資料管理、編碼與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行政程序中,聽覺障礙者對多元推廣管道、便捷的申請流程、依個別化需求派遣服務、受理單位耐心回應、窗口妥善處理問題與協調資源、提供聽打檔案等面向感到滿意,而負向經驗包含受理單位不友善、服務回饋表流於形式、單位間申請資訊有落差、因戶籍和時數限制無法順利申請、需求項目未納入服務範疇等;(二)服務使用過程中,聽覺障礙者對聽打員忠實完整的訊息轉譯、認真的服務態度、具備臨機應變能力等方面給予肯定,而負向經驗在於聽打員消極回應問題、使用設備產生干擾、轉譯訊息有缺漏、服務品質不符合自身需求等;(三)接觸其他服務型態方面,聽覺障礙者曾使用非政府的服務、私人教會活動中的遠距聽打服務,以及直播活動中所搭配的同步聽打服務。 根據結果發現,同步聽打服務體系中有不同角色和因素相互牽動、影響服務歷程與經驗,故本研究以系統理論為基石,針對聽打服務運作進行綜合討論。最後,彙整研究目的、結果與發現,作出研究結論,接著針對未來研究、聽打服務實務體系提出相關建議。Item 冒險教育活動對國中高關懷學生自我歸因影響之研究(2021) 林秀才; Lin, Hsiu-Tsai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中高關懷學生冒險教育活動中其自我歸因之改變與影響、如何轉移到學校以外的日常生活當中。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國中高關懷班學生。連續參與10週冒險教育活動,每週一次2小時,並外加活動前天的前導說明1小時,共21小時的冒險教育活動。研究者以量化為輔的歸因型態量表,運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進行質性研究的編碼、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 冒險教育活動確切的形成風險情境,增加高關懷學生在其中檢視彼此的信 任,並能給予立即回應。活動結束後有少數高關懷學生在自我歸因有明顯轉變。 二、 高關懷學生在冒險教育活動中的自我歸因的經驗,分為三個相互影響與連結的面向,形成正向歸因循環,包含其中的從被信任者經歷性格歸因元素共六項、信任者經歷情境歸因元素共五項與彼此互動中產生的性格歸因至情境歸因元素共四項。 三、 在冒險教育活動獲得自我歸因的新經驗,透過帶領者的提問,隱喻結構化 的運用,促進參與者認知失調的轉換,其項目是由歸因產生信任感。透過參與者活動經驗以類似的隱喻轉移可能性,實踐於當下並發展未來生活中。 最後研究者依照研究結果,對從事教育工作者之建議與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Item 同理心如何發生? 從應用劇場之教學切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李錦虹; 林明德; Gin-Hong Lee, Ming-Teh Lin過去十年來,研究者應用戲劇的訓練進行同理心教學。這種跨領域的創新教學法新鮮有趣,也能夠產生印象深刻的學習成果。在建立了跨領域的教學法之後,有待探討的問題是,戲劇訓練活動是透過什麼方式讓學生產生同理心?本研究以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三門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64 人。三門課程的同理心學習單元時間分別為8 小時、12 小時,以及18 小時。戲劇教師從即興劇以及一人一故事的劇場訓練技巧中,選取適用於該課程之活動,修改後使用在同理心單元。研究蒐集學生資料包括回饋問卷、心得文本,以及課程的臉書留言。所得資料以質性分析步驟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同理心的產生可歸納為四個途徑:眼耳觀聽(觀看同儕的演出及其他行動)、身體行動(投入感官肢體的互動演練)、回饋循環(交替接受回饋與給出回饋)、經驗梳理(對課程經驗的敘說與書寫)。這四種路徑指出戲劇教學的特色在於:透過真實人際互動的觀聽及自己的身體行動體驗,引發思想與情感上的深刻反應,以同儕回饋釐清同理體驗,最後透過經驗整理與反思,產生新的學習意義。同理氛圍的營造、引導的焦點對同理心學習的影響,以及如何將課堂的同理經驗轉化到生活應用,皆是未來值得研究的方向。Item 他們為什麼不上學?國中學生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012) 謝佳真; Chia-Chen Hsieh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拒學學生的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法,深入探究三名長期拒學學生,其拒學歷程,以及拒學過程中,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資料蒐集為期約7個月,透過半結構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式,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 三位研究參與者拒學發展歷程可分為「潛伏」、「前兆」、「初期拒學」、「慢性化/惡化」等四個階段,從「前兆」的出現到「慢性化/惡化」階段,家庭與學校不斷的提供調整、協助與輔導,以因應其拒學情形,並努力讓學生踏上返校之路。 二、 整個拒學歷程中,以「拒學」的發生為切分點,形成拒學前與拒學後,不同的生態互動與變化: (一) 拒學前,從資料分析中發現三位學生均有其能力及特質上的弱勢,家庭及學校是否能覺察並因應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此時家庭與學校均能維持正常運作功能,並均與個體有直接聯結。 (二) 拒學後,個體受「不上學產生的罪惡感」、「沈迷事物」以及「作息不正常」纏繞,躲在家中不再上學,家庭成為唯一直接協助個體的資源,學校與其他資源必須與家庭共同合作,同時幫助與增能家庭,才能使個體步上復學之路。 最後,本研究基於研究發現、討論與限制,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2011) 李佩憶; Pei-I Lee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探討六位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在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的經驗與現況。研究者透過和六位研究對象與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教師,共21位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互動,並運用文件、書籍、影片等方式搜集相關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優勢才能發展方面:1.早期觀察,培養優勢才能發展;2.學校為主要學習場域;3.興趣與得到肯定為持續發展動力。 二、學校適應方面:1.僅少數研究對象能同時滿足雙重特教需求;2.學習態度影響學業表現成果;3.良好師生互動關係為學習後盾;4.多數研究對象有互相扶持之同儕關係;5.感官障礙之研究對象較能接受自我障礙。 三、影響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因素: (一)個人方面:1.人格特質為最大影響主因;2.面對內在差異的不同反應;3.需要擁有成就感之舞台。 (二)家庭方面:1.父母以適合孩子特質之方式相處;2.父母的自我成長有助於孩子發展;3.父母對孩子的優勢才能發展給予高度支持。 (三)學校方面:1.多能根據雙重特教需求特質給予調整;2.對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滿足能力不一;3.教師了解雙重特教需求學生狀況;4.優勢才能發展教師之專業與教學方法符合學生需要。 根據以上之研究結論,最後提出建議供給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家有雙重特教需求孩子之父母、學校與相關實務工作人員參考。Item 國中啟聰資源班數學課堂師生問答互動研究(2008) 汪怡甄; Yi-Jen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某市一所國中啟聰資源班,任課教師與三位聽障學生在數學課問答互動的情形,以及影響問答互動的相關因素,透過二十四節課的正式觀察、師生訪談、文件蒐集與省思日誌等質性研究方法獲得以下主要結論: 一、「視數學為溝通」的意涵大部份尚未在研究現場中展現,師生問答互動的內涵主要呈現在滿足聽障者溝通特質的互動、師生相互關懷、磋商學習規約與學習數學知識等部份: 1.滿足聽障者溝通特質的互動呈現在師生重視助聽輔具的狀況、師生近距離溝通、老師發出訊息前先提醒學生聽與看、教師運用手語增進理解、教師矯正學生的語音、教師重述問題、學生重述教師發問的內容、學生對教師的說明進行再確認等方面。 2.學習規約是聽障學生最常主動請示發問的項目,有關數學知識方面的疑問卻無法具體表達,整體而言學生發問的頻率不高。 3.學習數學知識是師生課堂問答互動的核心,任課教師常用二分答案的提問方式,強調記憶與精熟學習。任課教師使用「為什麼」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與反省,並出現以下的互動情形:(1)程度不佳的學生無法具體回答時,老師會自行回答;(2)老師發問後沒有候答,而是由老師自己繼續發問或直接進行解答;(3)老師發問後只注意到程度較佳學生的回應,忽略說不清楚的學生的反應;(4)某些情況下發問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的表現,而非探索學生的學習困難。 4.解題過程中,任課教師會強調數學語文的重要性,但受限於時間無法真正落實,不完整的數學語言出現在問答互動中。 5.任課教師能掌握聽障者溝通特質,進行數學教學與問答引導,並且關注學生間的個別差異。 二、影響師生問答互動的因素為: 1.教師的引導技巧:教師的數學專業素養與教學引導、教師的問答引導技 巧; 2.現有課程的限制:包括教材內容、教學時間與學生程度; 3.聽障學生的心態與能力:學生維護自尊、學生既有的數學和語文能力、學生的身體狀況; 4.環境因素:視聽覺輔具的完備程度、座位安排與教師發話角度、教室光線、教室位置等。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數點建議,並對研究過程做一整體性的回顧。Item 聽人與其聽障手足互動歷程之敘事研究(2010) 蔡珊珊; Shan -Shan Tsai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透過三位有聽障手足的普通成人的敘說,及訪談其聽障手足與父母,了解與聽障手足一起成長的聽人會經歷哪些經驗,以及手足互動的歷程。 經過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先厚實地呈現三位主要研究參與者的個別故事,再指出從三個故事中發現的共同點:沒有共同的溝通方法、為滿足聽障手足語言治療的需求,都會減少手足間的互動,手足的障礙程度也會影響手足間的互動;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手足關係的發展;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父母如何引導手足相處;聽人手足會協助聽障手足與他人溝通、會主動關懷身障者,也會因體諒父母的付出,主動去分擔父母的辛勞。 最後回歸到研究目的,發現擁有聽障手足,帶給聽人手足的經驗,包括:受到父母的教導、照顧較少;背負父母的雙重期待;擔憂遺傳問題;社會壓力影響聽人手足表明手足有障礙的意願;聽障手足的能力與父母交付的重擔程度成反比;聽障手足的輔具與治療費用會排擠家中經濟資源的分配。聽人與其聽障手足間的手足關係,可能和一般手足關係相似,也可能是聽人手足負擔較多的協助與照顧責任。根據以上發現,我提出一些省思,及給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建議。Item 國中特教組組織氣氛之個案研究(2013) 李孟涵本研究旨在探討某國中特教組組織氣氛,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針對組織氣氛發展歷程與現況、校長作為與教師行為對於組織氣氛發展之關係及組織氣氛形成後對特教組後續的影響等三方面進行探究。 研究參與者為該國中特教組六名於該校任教五年以上之正式特教教師,利用兩個月進行二次的個別深度訪談以及長達九個月的參與觀察。在個別訪談的部份,採用「半結構性訪談」方法蒐集資料,並參考相關文獻與理論,事先擬定訪談大綱。由專家學者與實務教師協助審查訪談大綱後,選擇一位個案進行先導個案研究,最後修正確認正式訪談大綱內容,以便進行正式訪談。而在參與觀察部份,記錄相關非正式聚會之互動與特殊事件共計十篇的研究日誌,以及蒐集組織會議十四次的書面紀錄,以利資料相互檢證。之後,再利用開放及隱性編碼的方式進行資料處理,建立出研究主題的架構與脈絡。 本研究發現:該國中的組織氣氛類型為開放型且開放程度極高;校長作為包含其整體特殊的領導風格,且身為普通學校校長對於特教組了解層面有限,故尊重特教教師專業的實際情形與對組織業務支持的具體行動;教師行為則包含教師實際正向互動情形、職務工作分配彈性高、師生互動情形密切等,然而在親師溝通方面仍有態度分歧的情形,但組織特色建立及正向人格特質教師帶動氣氛,促使組織認同感與信心增高。另外,研究結論又再歸納出更深層的概念,包含:教師們組織氣氛覺知受到長期性與暫時性組織氣氛兩者交互流動的影響;其中校長作為與教師行為屬於長期性氣氛,而暫時性氣氛則可能受到重大事件與組織表現品質的影響。最後,根據上述結論提出相關實務及學術層面之建議。Item 從發現典範探討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社會互動進步(2016) 莫少依; Mo, Shao-I本研究以輕症自閉症青少年在社會互動的進步現象為目標,擱置以往聚焦於個體能力缺陷觀點,採用發現典範來考察其社會互動現象,整體性地揭示輕症自閉症者的互動行為。本研究招募四位育有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母親進行其孩子社會互動的長期觀察訪談,並以現象學方法分析訪談逐字稿,從而獲得對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社會互動進步表現的普遍結構描述。研究結果指出,「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社會互動進步之普遍結構」包括五項主題,分別為:「依循著道理或軌道化的行為表現樣態」、「在溝通行動中沒有出現可以修飾行為的反饋作用」、「特定興趣領域的形成有助於溝通現象的出現」、「溝通時的語用影響取決於他人的知覺立場與反應」、以及「不激起道理對立的順應他人行為」五項主題。這五項主題不應分別來看,而是共同構成一個關於輕症自閉症者「社會互動進步現象」之整體。除了回答研究問題外,本研究可以貢獻於輕症自閉症者社會互動研究的概念反思,以及有助於實務工作者設計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教育訓練計劃。最後,本研究結果有助於對大眾提出這樣的倡議:與輕症自閉症者互動是相互了解與相互改善的過程,如果與輕症自閉症者互動之人可以投入此一過程,而非僅僅只是將互動問題歸究於輕症自閉症者本身的困難,則將更有利於後者的社會適應。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