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同科學能力的四年級學生閱讀科學漫畫時的理解歷程與態度之眼動研究(2024) 曾楷翔; Tseng, Kai-Hsiang科學漫畫除了娛樂效果外,也是學習自然科學的一種方式。綜觀過去對於科學漫畫的研究,多數注重閱讀漫畫後的理解效果,較少關注讀者透過閱讀漫畫來學習科學知識的歷程與情意態度,且四年級學生正面臨閱讀發展階段的轉換,閱讀歷程會與以往不同。因此,本研究冀由眼動追蹤的方式探討不同科學能力的四年級學生在閱讀科學漫畫的認知歷程與處理策略,並以問卷了解學生對於閱讀科學漫畫後的態度。本研究的64位效樣本為國小四年級生,藉由自然科學三個學期平均成績作為科學能力分組,均閱讀一篇與科學知識相關的純文字文本、一篇漫畫文本。主要結果有三點:第一,高科學能力的讀者在閱讀理解後測表現優於低科學能力讀者;兩組在閱讀科學漫畫與科學純文本的學習材料閱讀理解並無差異,顯示科學漫畫與純文本材料在知識傳遞程度上相當。第二,閱讀完科學漫畫文本後,高、低科學能力的學生對自然科學態度均有明顯提升。第三,比較閱讀漫畫材料與閱讀文字材料的眼動數據,高科學能力學生讀文字材料與漫畫材料皆比低科學能力學生花較少的認知資源。比較兩組閱讀漫畫的細部指標,本研究發現低科學能力學生閱讀漫畫時會花較多時間閱讀與科學知識較不相關的訊息、高科學能力學生在閱讀漫畫時文字解碼較為流暢且在第一次閱讀時就可以理解文章所傳達之知識內容,所以重讀行為較少,且高科學能力者較低科學能力者較能從漫畫中找到與科學相關的重點,並進而分配注意力與認知資源在其中。綜合上述,本研究深入剖析小學四年級學生閱讀科學漫畫的歷程,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科學漫畫對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影響。Item 心智圖教學策略應用於國小科普文本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2024) 王兆民; Wang, Chao-Min本研究以心智圖(Mind-Map)繪製應用在國小中年級科普閱讀文本理解,探討心智圖對於孩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依據已有的研究,教師以教授學童繪製心智圖來進行閱讀理解輔助,有助於學童對文章結構、段落大意、心得發表、個人知識整合有所幫助,並且可將所閱讀訊息、關鍵字等整合。本研究以行動研究課程設計方式,指導學童繪製心智圖輔助於科普文本閱讀理解,並假設學童在學習繪製心智圖後,對於文章理解,有正面影響。本研究閱讀理解課程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實施對象,進行為期八個星期心智圖繪製課程,並施以閱讀理解評量前後測與回饋問卷瞭解學生學習情形的改變。研究結果發現:一、心智圖學習課程能增進學生對科普文章閱讀理解能力。二、學生在課程實施後,低分組學生在提取訊息能力,高分組在推論訊息能力有獲得提升。三、行動研究教學回饋問卷分析顯示「課程滿意程度」和「提問教學方法」、「課程滿意程度」與「知識學習理解」以及「提問教學方法」和「知識學習理解」有顯著的相關性。四、女生在閱讀理解前後測進步的情形優於男生。五、經濟弱勢學生與原住民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在課程實施後有獲得提升。Item 以眼動儀和測驗探討聽讀法對第二語言英文閱讀理解與認知歷程的影響(2023) 陳廷璦; Chen, Ting-Ai聽讀法(Reading-while-listening)已被指出對初學者的語言學習和閱讀有益,也在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的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關注。針對該新興議題,本研究以測驗和眼動儀探討聽讀法對第二語言學習的閱讀理解與認知歷程有何影響,且是否會因讀者有不同英文能力而有不同影響效果。此外,由於解碼(decoding)效率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其中詞頻效應(the word frequency effect)為字詞辨認受到最多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本研究也納入詞頻為變項,探討二語習得的閱讀歷程。最後,該實驗也會探討讀者的情意因子,了解不同語言程度的學習者對於聽讀法的態度與感受。本研究招募87位大學生英語學習者,根據其自陳的英語證照考試結果,分為高能力組(CEFR C1級)與低能力組(CEFR B2級),兩組分別有43名和44名參與者。本實驗一共設計三種閱讀情境—聽讀(reading-while-listening)、有時間限制的閱讀(reading-only with time limitation)、沒有時間限制的閱讀(reading-only without time limitation),受試者被隨機分配到這三種情境中的兩種進行閱讀,讀兩篇不同的英文文章。讀文章前,每位受試者都需完成一份詞彙程度的預測測試(vocabulary levels test),而閱讀文章時,讀者的眼動歷程會被記錄,之後完成英文閱讀理解後測。最後,參與聽讀組別的受試者需要填寫一份閱讀經驗的偏好問卷,以了解他們對聽讀的態度。研究結果有四項主要的發現。首先,閱讀情境和英語程度有交互作用,高英文能力的讀者自己讀的閱讀理解表現顯著優於聽讀的情境,可用冗餘效應(redundancy effect)來解釋此結果,外來的語音對於高語言能力讀者處理文本可能反而是干擾;相反地,低英文能力讀者則是在聽讀情境的閱讀理解表現最好,此結果可以雙路徑理論(dual-route theory)和字型—語音整合理論(print-speech integration)來解釋,提供語音可能可以幫助語言能力低的讀者快速連結形音對應,進而促進閱讀理解表現。第二,眼動資料的分析結果顯示無論英文能力高或低的讀者,在沒有時間限制的閱讀情境下,他們讀英文文章的總閱讀時間(total reading time)和總凝視次數(total fixation count)都比在另外兩種情境來的長和多。而英語程度則影響單一平均凝視時間(mean fixation duration)和平均跳移距離(mean saccade length),高能力組在任何閱讀情境下都有較低的單一平均凝視時間和較高的平均跳移距離,代表高能力者解碼英文的速度較快且處理英文文本的知覺廣度較大。第三,本研究發現詞頻效應在二語閱讀也很明顯,低頻詞的被凝視次數、重讀時間(rereading time)和總凝視時間(total fixation duration)都顯著高於高頻詞。第四,雖然低英文能力者在聽讀情境的閱讀理解表現較佳,但問卷資料顯示無論英文能力高或低的讀者皆自陳其偏好單純閱讀的情境。綜上,本研究結果的發現除了支持二語閱讀的理論架構,也提供語言學習與教學的實務建議,針對不同英文能力者是否要提供語音應有不同的做法。Item 繪本融入英語教學對偏鄉九年級生英語閱讀理解之影響-行動研究(2022) 陳筱婷; Chen, Hsiao-Ting根據台灣英語教育向下扎根和雙語教育政策,可反映對學生未來英文能力的期許。但是,每年會考結果偏鄉學生英語能力遠遠落後市區學生,而且每年級有一半以上學生英文能力待加強,需要扶助學習。部分學生連英文字都看不懂,對英語課也不感興趣,加上學習成果的挫敗,許多學生選擇放棄英文。因此,研究者想藉由此方案行動課程,運用英語繪本和閱讀理解策略,引導學生如何閱讀英文讀物。本研究旨在探討繪本融入英語教學對偏鄉九年級生英語閱讀理解之影響。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設計,以新北某偏鄉國中九年級生為研究對象,十二位學生參加此研究課程,其中僅有九位參加深度訪談,由研究者對其進行十堂繪本融入英語教學之課程。質性研究工具包括半結構式訪談內容、教學前、後閱讀學習單、學生學習紀錄表和教師教學札記,採三角驗證法及主題分析法。研究結果顯示繪本融入英語教學對偏鄉不同程度的學生所產生的正面影響,包括改變閱讀的方式,降低他們閱讀的認知負荷,看懂更多內容,變得更有自信,也提升對不熟悉字詞的應對能力。此課程也對偏鄉學生閱讀理解帶來正面影響的關鍵要素,包括讓閱讀變有趣,閱讀具有趣味性的內容、豐富的插圖和有劇情的故事,能促使學生圖文的連結,建立故事情境。繪本內容以真實事件呈現,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也能幫助他們快速進入故事情境,並且感同身受。研究者根以研究結果提出以下三項建議。首先,教師專業教學建議,老師可提供符合學生能力的英語繪本閱讀,並適時提供學習鷹架引導辨識字義和有效運用閱讀策略幫助閱讀理解,繪本可當作多元學習教材,拓展學生眼界。其次,給學校的建議,研究者建議學校將繪本融入課程中,繪本的多元性可充實其他知識,亦可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下接觸英文。學校應增添充足且多元的英文繪本,並鼓勵教師們參與共備或協同教學。此外,研究者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可嘗試不同年級、或區域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比較,深入探討是否存有差異;安排上課時間,可以盡量以連續完成為佳,以免因內容的斷層或錯亂,影響閱讀理解;最後,建議未來研究者能以混合研究,以選擇題量化方式來檢視學生學習成果,再加上質性描述,請學生列出判斷答案的原因,更加精確又全面性的了解課程對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Item 使用文學圈進行小組討論對提升國小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理解之研究(2023) 紀佳馨; Chia, Chia-Hsin臺南市教育局創建布可星球(Book Planet)線上的閱讀學習平臺,鼓勵閱讀者完成實體書籍閱讀後,到此平臺對這本布可(Book)進行任務探索並獲成就積分。更能將平臺積分換成實體獎勵,透過遊戲的旨趣鼓勵學子閱讀。另一方面,文學圈討論小組教學模式在過往研究中指出除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與能力外,亦能同時幫助學生在角色扮演、提問等演譯文本過程中,提升對於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分享所學之興趣。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文學圈進行小組討論對提升國小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理解的效果。研究對象包括20名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生以文學圈討論教學介入作為實驗組,以及17名自己閱讀的學生作為對照組。研究使用閱讀興趣以及布可星球線上閱讀計分系統進行前後測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在閱讀理解能力方面,實驗組在五本書的閱讀測驗上表現出顯著的優異表現,而閱讀時間方面兩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透過文學圈的角色扮演和活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能力得到增強。在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有機會學習如何清晰表達問題、答案或文本內容。因此,相較於自己閱讀,文學圈討論小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運用高層次的後設能力。綜合以上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文學圈進行小組討論對於提升國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具有積極的影響。透過文學圈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增加對書籍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閱讀興趣,並發展與他人互動和溝通的素養。故教育工作者可以考慮將文學圈納入課堂教學中,以促進學生閱讀成就和全面發展。Item 學生對紙本閱讀與Podcast聽讀偏好及閱讀理解差異之研究(2023) 洪宇亭; Hung, Yu-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對紙本閱讀和Podcast聽讀偏好及閱讀理解差異之研究。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研究者任教學校之國小四年級學生共27人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使用Podcast聽讀,對照組使用紙本閱讀,進行為期七週的閱讀時驗,並以臺中市線上閱讀認證系統及自編的閱讀學習單進行閱讀理解檢測,七週後,兩組交換閱讀媒體,對兩組學生進行閱讀偏好問卷及訪談。綜合研究結果,從閱讀理解表現及閱讀媒體偏好兩方面歸納結論如下:一、閱讀理解表現 Podcast組在閱讀認證系統的閱讀理解表現顯著低於未使用Podcast前,而造成紙本組閱讀理解表現優於Podcast組的原因是紙本書有文字和圖畫,有助於閱讀理解,可加深閱讀印象。而Podcast以聲音為主,由於看不到文字,須專注聆聽,學生大都能聽懂並說出聆聽內容的要點,但對於記憶性的問題及運用前後所講述的內容進行推論有困難。 分析閱讀學習單發現紙本閱讀能提供較不受干擾的自我思考場域,紙本組思考的面向較為多元廣泛,使用Podcast聽讀,能提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但主持人主觀的想法和闡述可能影響學生認知,亦會限制學生思考。 二、閱讀媒體偏好 多數學生偏好Podcast,其音效與背景音樂的運用,增加聽讀的趣味性,並表示在聽完Podcast後,會對文本內容感興趣,進而想去閱讀該書的紙本書,也有不少學生認為紙本搭配Podcast使用會讓閱讀更有趣。 最後,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國小教師及學校閱讀教學規畫之參考。Item 高中英文課深度討論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2021) 林宜臻; Lin, Y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深度討論融入高中英文閱讀課,是否能增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態度? 研究目的有三: 其一為探討深度討論在個案高中合宜的教學模式;其二為探究進行深度討論教學對個案高中學生閱讀理解與態度之影響;其三為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學校與教師未來設計課程之參考。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臺中市一所公立學校24位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英文課進行十週的深度討論課程,利用Lexile閱讀檢測系統、學生學習紀錄、錄音轉譯編碼資料、教學省思札記、學生問卷、訪談等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所獲得的研究結果如下:一、深度討論在個案高中合宜的進行教學模式為,第一以異質性分組進行討論,搭配明確的討論規則,並善加運用多元適當的合作學習策略。第二教師本身需要具備深度討論是以學生為學習主權的認知,並且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方針,提供舒適自在的討論環境。第三掌握學生多元的學習特質,為各別學生提供適當的鷹架與協助。二、研究對象在接受實驗課程後,整體的英文閱讀理解表現達顯著進步,同時又以低分組閱讀理解的進步幅度為最大。在英文閱讀態度方面,整體的英文閱讀態度達顯著進步,低分組在實驗後顯示具有最佳的閱讀態度,同時低分組閱讀態度的提升幅度也最大。Item 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因式分解學習之成效(2020) 謝華馨; Hsieh, Hua-Hsin本研究透過交互教學法的介入,搭配數學課本的使用,使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習四項閱讀理解策略:預測、提問、澄清、摘要,並探討其對於學習障礙學生的因式分解學習成效。 研究者採用單一受試實驗法之A-B-M設計,並以三位國中八年級學習障礙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於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三個階段透過研究者自編之數學學習成效測驗評量其因式分解學習表現,並以目視分析及C統計的方式將測驗結果進行資料處理,以探究交互教學法介入之立即成效與維持成效。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透過交互教學法的介入,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因式分解學習表現具有立即成效。 二、撤除交互教學法的介入後,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因式分解學習表現具有維持成效。 三、在研究結束後,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具有正向積極的學習態度。 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於欲進行交互教學法介入數學課程者,提出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方面建議。Item 中文閱讀能力適性診斷評量編製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李奕璇; 周業太; 宋曜廷; Yi-Hsuan Lee, Yeh-Tai Chou, Yao-Ting Sung本研究建置了一套可同時評測整體閱讀理解能力,並診斷出字詞辨識、表層文意理解、文意統整、推論理解、分析評鑑之閱讀細項技能程度的中文閱讀能力適性診斷評量系統。此系統的適用對象為二至十二年級學生,為相關領域第一套可橫跨多個學習階段的中文閱讀測驗。本測驗透過現代測驗理論技術估算試題難度與學生能力參數,另藉由題庫建置、常模建置等作法,利用電腦化適性測驗的型式施測,可快速且精確地定位學生的閱讀能力程度,並長期追蹤能力變化情形。分析結果指出本測驗具備良好的重測信度、效標關聯效度、條件化信度、與IRT效度,顯示本測驗具有優秀的品質,可有效且穩定地評量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Item 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沈欣怡; 蘇宜芬; Hsin-Yi Shen; Yi-Fen S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推論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上的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對象,實驗組接受「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方案」,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課程。研究結果顯示:(一)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學童在推論理解測驗上的「指稱」、「精緻化」和「類比」推論有提升效果;至於自發性產出的推論量與質上,在「指稱」和「摘取大意」部分也有增進效果。(二)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也有助於提升學童的閱讀理解能力。研究者也根據研究結果對國小教學提出應用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