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數理資優生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在生物表現之關聯探討(2024) 陳鴻任; Chen, Hong-Ren自然學科的才能發展需要學生長期的澆灌與培養,因此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被認為是為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數理學術性向一年級資優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間的現況與相互關係。主要目的為發展「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國民中學數理學術性向資優生生物表現才能發展量表中各分量表之現況,然後分別檢測「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的測驗工具品質;最後,建立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中介模型。本研究為量表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編量表,正式研究對象則是全國共分成北中南東地區,共369人,調查結果將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與結構模型進行驗證,最後發現如下:一、「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具有高信效度。二、相較於一般生,資優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表現良好。三、資優生身分別、對生物有興趣、小學曾是資優生和得過科學相關競賽獎項之學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中具有顯著差異。四、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中介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度、可信度與解釋力。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學校與家長了解資優學生獨特的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策略,為資優生創造生物學習全面性的才能發展。關鍵詞:資優學生、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生物表現、結構方程模型Item 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安親班學生完成回家作業之行動研究(2022) 余承澔; Yu, Cheng-hao本研究源於研究者對於自身教學場域之觀察,以及對當今自主學習趨勢的響應。研究者發現,自身所服務之私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下文以安親班代稱之)的學生,相當缺乏自主學習之能力,因此設計並實施本研究。目的在應用自我調整學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 理論以發展一套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在完成回家作業的歷程中習得SRL策略;並檢視學生在接受本方案後,在SRL策略運用與態度上的變化;最後探討研究者在此一歷程中的反思與成長。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場域為臺北市一所安親班的五、六年級混齡班,共13位學生。本研究共分為兩期:行動期與修正期,實施時長皆為六週。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文件分析、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就所蒐集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適用於安親班之自我調整學習教學方案的內容主要有二:首先,是透過差異化的計畫表,引導學生進行事前的目標設定、自我激勵與環境建構;在執行時自我記錄、時間管理與尋求幫助;並在事後自我反思。其次,是藉由故事討論與工作站學習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練習SRL的三階段循環。 二、發展教學方案的歷程中,主要遭遇學生難以看見自己的進步、學生缺乏學科學習策略、教師過度焦慮等困難。解決方式則是結構化的教學介入、搭建學習策略鷹架、教師自身善用自我激勵與反思策略等。 三、接受本方案後,學生的SRL策略運用與態度都有所進步,並展現出正向調節的行為。 四、進行本研究後,研究者的教師信念與自我效能感有所改善。 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對自我調整學習教學及研究之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或研究者參考。Item 運用形成性評量回饋策略提升國中生閱讀能力及自我調整學習能力之準實驗研究(2021) 李貞誼; Lee, Chen-Yi本研究主要目標在探討「形成性評量回饋」教學策略對提升國中學生閱讀能 力及自我調整學習能力是否有顯著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法中的「不相等控制組 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 60 位國中八年級兩班學生,將兩班級隨機分為實驗 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採用形成性評量回饋策略,對照組則採用一般教學模式。本 實驗設計 7 個單元課程,共計 40 堂課的評量回饋教學。實驗前、後所有學生皆 接受「自編閱讀能力測驗」及「國中學生國文科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測驗 分數、評量回饋學習單、教學回饋問卷、訪談紀錄與教學影音紀錄皆為本實驗的 重要分析資料,以了解教學實驗之過程及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形成性評量回饋教 學策略能有效提升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但是在「閱讀能力」的研究 結果未達顯著效果,然而從學生的教學問卷及訪談紀錄中,可知學生在閱讀自信 心上有明顯提升。此外,從學生的教學回饋問卷中發現,學生對於評量回饋教學 持正面的看法。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在論文最後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教 育實務工作者與教育研究學者未來作為評量回饋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促進國中生自主學習之行動研究(2022) 宋佳靜; Sung, Chia-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運用班級經營的規劃與實施,促進國中生自主學習。研究方法採質性取向的行動研究,以課堂觀察、半結構訪談、學生問卷、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透過二階段的教學行動循環歷程,引導協助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研究結論如下: 一、實施會考自主學習方案,引導學生訂定讀書計畫、設定個人學習目標,有 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二、建立課前自學預習、課堂小組學習、課後複習與家庭作業等的班級自主學 習常規,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三、營造「學習投入的班級氣氛」與「互賴支持的人際關係」的班級自主學習 環境,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最後,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建議,提供國中教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班級 經營、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自主學習、班級經營、國中生Item 自我調整學習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四年級學童計算流暢性與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2018) 葉敏; Yeh, Min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調整學習之計算流暢性課程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四年級學童計算流暢性、數學態度及自我調整學習能力的影響,並進一步了解不同能力水準的學童在歸因、自我紀錄及自我滿意度的差異。單一組前測後測實驗設計,方便取樣苗栗縣頭份市及新竹市香山區各兩所小學的兩班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之高能力學童21人、低能力學童25人,共46人。另外,以參照組之高能力學童22人、低能力學童19人作為實驗組四年級計算測驗的參照對象。實驗組實施11週的自我調整學習之計算流暢性課程,每週兩節課,共770分鐘。實驗介入包括目標設定、計算錯誤題型講解、自我調整小組討論等,約每5至6堂課循環一次,共進行三次自我調整學習。參照組不進行任何實驗介入。最後,以數學態度問卷、基礎計算評量及四年級計算測驗檢視高、低能力學生的進步情形。以自我調整微觀分析檢視實驗組學童的歸因、自我紀錄、滿意度。資料處理方面,量化資料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質性資料以百分比、總數及描述性統計量比較兩組的差異。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實驗組在四年級計算流暢性表現顯著高於參照組,但高、低能力與實驗、參照組在四年級計算流暢性無交互作用。 二、 實驗組之低能力學童在基礎計算流暢性的進步分數顯著高於高能力學童。 三、 實驗組學童的數學自信及數學興趣皆有正向影響,高能力及低能力學童在數學自信及數學興趣的進步幅度皆無顯著差異。 四、 實驗組學童經實驗後,第二次歸因多將學業成敗歸因為內在不穩定因素,高能力及低能力學童在不同週計算流暢性練習的學習參與程度更好,且低成就學童自我紀錄的正向效果較好。 五、 實驗組學童的計算流暢性小考表現更好,但兩次的自我滿意度無顯著進步,高能力及低能力學童在計算流暢性小考進步幅度無顯著差異。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介入對實驗組學童的計算流暢性、數學態度有進步且學習參與程度越積極,在第三次的學業成敗歸因為內在不穩定因素。對低能力學生的自我紀錄及基礎計算流暢性的效果較好。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對自我調整學習之計算流暢性教學提出建議。Item 自律學習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專題報告教學之研究(2015) 陳嬿如; Chen, Yen-Ju自律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一個以學生本位為出發點、重視學習者本身主動調節內、外在因素,以達到學習目標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雖然自律學習如此重要,然而在教學的應用上,卻以小班或個別教學為主,很少在大班級進行教學,也鮮有與現存課程結合的例子。研究者認為以一般國小教師的教學需求而言,教學理論需以能落實在原有課程與班級型態為佳,因此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試著將自律學習融入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的日常教學當中,並選擇專題報告做為主要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進行自我調節。參與教學的六年級學生共有28位,研究工具包括課堂錄影、問卷、非正式訪談,以及學生的專題報告內容。研究結果發現,自我監測對部分學生產生正面的效果,而另一部分的學生則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才能採取改善的行動;學生的事前評估和實際執行的情況有落差,需要經由教師帶領示範、討論之後才能縮小落差。研究者從統計結果發現,在學生的自律學習認知、動機/情感、行為三個面向的表現當中,只有「行為」對專題報告成績有顯著的相關和預測力。本研究期望能提供給現場教育人員一些啟示,以增進對學生自律學習的重視。Item 問題本位學習中鷹架支持對國小資優生自主學習改變之研究(2015) 蔡忻怡; Hsin-I Tsai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觀察記錄、問題日誌、訪談記錄、研究日誌之資料蒐集方式,探討北市國小五位五年級資優學生於問題本位學習的課程架構下在自主學習向度上的改變,並從中瞭解教學歷程所提供的鷹架支持,以及資優班教師在此次歷程中的專業成長。 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一、運用後設監控能協助學生提升自我規劃與問題解決能力。 二、多元角度的問題評估能提升學生對問題的掌握度,藉此提升其學習信心以找出問題核心和尋求解決。 三、內外在的激勵與增強能協助學生排除困難以堅持自我學習。 四、教師協助與同儕支持能幫助學生進行問題解決並提升其學習知能。 五、學生因其特質而有不同的自主學習成長樣貌。 六、因應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學習需求而給予不同的鷹架支持。 七、教師透過此次研究更瞭解如何透過課程以符應學生學習需求,並提供自主和支持的環境,除了豐富個人教學知能以提升專業效能外,也從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實務理論。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與省思提出幾點建議,提供日後從事相關研究者及教師做為參考。Item 資優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運用及心流經驗(2015) 宋沛寰; Sung, Pei-Huan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旨在探究資優生自我調整學習(SRL)策略的使用情形、習得來源與階段,以及進行科展時SRL策略運用與心流經驗的表現情況。研究參與者為台中市國中二年級資優生,研究者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研究。在「自我調整學習訪談題綱」部分共有16位學生參與,並接續以「進行科展時策略運用與心流經驗訪談題綱」訪談15位參與科展研究的學生,瞭解其SRL策略運用與心流經驗的實際表現情況,最後輔以非干擾性測量作為補充及驗證。本研究以分析歸納法進行資料分析,透過協同編碼、同儕簡報、同儕審核與研究參與者檢核等方式確保研究可信性、符合研究倫理。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 資優生在自SRL策略的使用上以「尋求社會援助」、「記錄與監控」、「自我評估」、「目標設定與計畫」為主;使用頻率較低的策略為「複習紀錄」、「自我獎懲」。 二、 資優生在策略習得來源上以「個人經驗」為主,較少提到的策略來源是「同儕」與「手足」;「國小」為主要習得策略的階段。 三、 進行科展時,影響資優學生正負向感受的主要因素為「成就感」與「同儕關係」。 四、 資優生的SRL策略在科展上運用比例最高是「尋求社會援助」,接續是「尋求資訊」、「目標設定與計畫」、「自我評估」,而運用最少的策略仍為「自我獎懲」。 五、 資優生進行科展時的心流經驗,最常被提到的是「挑戰與能力適配」、「明確的目標」、「時間感改變」、「自發性經驗」,在「潛在的操控感」、「知行合一」的經驗較少。 六、 進行科展時運用策略頻率高的資優生,在陳述心流經驗的感受也較佳。Item 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暨應用性向與事件評量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效果之研究(2003) 王明傑; Ming-Chieh Wang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三:第一,建構「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並以實徵資料來驗證此一模式的適配度。第二,設計「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課程」來教導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社會科領域上進行自我調整。第三,以性向評量和事件評量方式來探究和考驗本研究所設計「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課程」之立即效果和延宕效果。 為完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進行研究一、研究二兩個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內在動機量表、行動控制量表、認知策略量表、社會科閱讀理解測驗(甲式、乙式、丙式、丁式、戊式、己式)、教學手冊、錄音機、錄音帶等。 在研究一中,本研究者提出一個包含內在動機、行動控制、認知策略、和學業表現等五個成份的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並使用實徵資料來驗證此一模式。受試者是來自台灣省北部、中部、南部三個地區,共6個學校342名國小六年級學生,經剔除無效樣本後共計有效樣本為303人。模式考驗的結果發現本研究所提出的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在基本適配度、整體模式適配度、內在結構適配度三方面,都顯示出本研究所建構的自我調整學習模式與一般國小六年級學生的觀察資料可以適配。換言之,本研究所提出的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可以用來解釋一般國小六年級學生的觀察資料。 本研究二為「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暨性向與事件評量效果之研究」,其目的是在於結合自我調整的學習理論與閱讀理解教學理論,參考本研究所建構的自我調整學習模式,教導高低自我調整能力者「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課程」,並以性向評量及事件評量來加以評量。本研究二的性向評量部分的受試者包括80名高、低自我調整者,分跨四個班級,並分派兩個班級為實驗組和兩個班級為控制組,實驗組接受「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課程」,而控制組不接受實驗課程的教學,但需在第四週開始與實驗組一樣進行每一單元所附的閱讀理解測驗。兩組都需要接受前測、立即後測和延宕後測。研究結果發現本實驗課程對整體的閱讀理解表現、內容理解表現、推論理解表現、期末評量、內在動機、工作價值、能力信念、行動控制、動機控制、情緒控制、認知策略、一般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有增進的效果,對於精熟目標導向則有維持的效果,對於情緒控制則無效果存在。且高自我調整能力的閱讀理解表現、內在動機、行動控制、認知策略皆高於低自我調整能力者。 本研究二的事件評量部分,是因為自我調整學習必須由性向評量與事件評量來獲知全貌。在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從「自我調整學習視為性向的評量」結果中列為高、低自我調整者各抽取實驗組6位學生、控制組6位學生,共計24位學生,然後依照事件評量的方式來蒐集資料、研究工具包括社會科閱讀理解測驗丁式、戊式、己式、社會科事件評量評分標準、錄音機、錄音帶等。研究結果發現內在動機有立即效果,而未具有持續效果;行動控制、認知策略有立即和持續效果。 綜合而言,本研究一所建構的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可以獲得支持,本研究二的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所設計的「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課程」,可以使學生在內在動機、行動控制、認知策略方面都有所增進,只是在不同層面的成長幅度有差異存在,且會隨著自我調整程度的不同而可能有差異存在。因此,本研究整體結果顯示國小學生的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會涉及內在動機、行動控制、認知策略和學業表現等成份,教師教學若要提昇國小學生的自我調整學習能力時應該要考慮到這些自我調整學習要素。Item 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及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2012) 黃珮婷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情形及中介效果,並藉由性別、年級、出生序及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檢視各向度之現況和差異情形。 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匇、中、南三個地區1314位大學生,問卷調查主要包含「未來時間觀量表」、「知覺工具性量表」及「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三個部分,並將調查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大學生的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皆屬中等以上的程度。 二、不同年級、出生序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其未來時間觀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其知覺工具性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出生序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其自我調整學習有顯著差異。 三、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四、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有典型相關。 五、未來時間觀與知覺工具性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六、內因型工具性對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 七、外因型工具性對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各項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