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父母依附與自我價值之關聯—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2024) 高婕芸; Kao, Chieh-Yun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依附、社會支持和自我價值之現況與關聯,並依性別背景變項進行差異分析。最後,探討社會支持之訊息支持、情緒支持,是否在父母依附與自我價值之間具有調節效果。本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11學年度臺北市、新北市高中階段十至十二年級之學習障礙學生,共332位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社會支持量表」和「自尊量表」。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調節效果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在性別背景變項上,除總社會支持、情緒支持有顯著性別差異外,其餘之變項均無顯著之性別差異;(2)針對父母依附、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除「雙親依附焦慮」和「訊息支持」之間無相關外,其餘變項間均有顯著相關;(3)針對訊息支持、情緒支持在「雙親依附焦慮與自我價值間」以及「雙親依附逃避與自我價值間」之雙調節考驗,調節效果皆不成立。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針對特教教師、輔導教師、導師、家長提出若干建議。除供未來研究參考外,也期待上述學障生之重要支持來源,能共同建立起守護學障生心理健康之安全網絡。Item 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相關研究:以創意教學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2024) 賴瀅如; Lai, Ying-Ru鑒於教保服務人員的工作特性,他們需要與一位教保服務人員在同一個班級進行協同教學,此模式不僅是教學方式之一,更使得教保服務人員所需的社會支持變得至關重要,透過社會支持的作用,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得以增強,有助於提高工作動力與教學成就進而提高工作滿意度,促進教育品質與組織的穩定運作。本研究旨在探討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相關研究,進一步探討創意教學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實際收回有效問卷286份。研究結果如下:一、從中介效果中,研究者發現教保服務人員的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度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兩兩變項之間有顯著正相關。二、教保服務人員的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在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表示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會透過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正向提升工作滿意度。三、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間,僅以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分量表中的「負向自覺」具部分中介效果,表示社會支持對教保服務人員有正向的影響,能夠增強其對創意教學自我效能的信心,此信心能讓教保服務人員更堅定地處理負向自覺的感受,進而提升其工作滿意度。四、教保服務人員的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在不同向度之社會支持(情緒與陪伴性支持、訊息與實質性支持)與工作滿意度間,皆具部分中介效果。五、由於幼教實務現場的教保服務人員通常包含教師以及教保員,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兩種資格之教保服務人員的差異,結果發現教師資格的社會支持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顯著高於教保員資格。六、教師資格的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在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教保員則無中介效果。七、教師資格的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間,僅以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分量表中的「負向自覺」具部分中介效果;教保員資格皆無中介效果。八、教師資格的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在不同向度之社會支持(情緒與陪伴性支持、訊息與實質性支持)與工作滿意度間,皆具部分中介效果;教保員資格皆無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亦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後續相關研究與實務建議,以供幼教工作現場教師與未來實務教學方面的參考。Item 新冠疫情之下中高齡者遠距學習之疫情焦慮、科技焦慮與學習滿意度之關聯:外向性、開放性與社會支持之調節效果(2022) 陳怡瑄; Chen, Yi-Hsuan2019年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全球大流行,疫情擴及至全球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等產業。在臺灣許多終身教育機構停止活動或轉為線上課程,而中高齡者固有的生活型態也受到轉變。疫情不僅危及人的生命,也限制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嚴重程度及不確定性成為影響個人心理健康的壓力源。因此本文將探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高齡者參與遠距學習之疫情焦慮、科技焦慮與學習滿意度情形,進而分析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性、開放性和社會支持與的是否可調節其中關係。本研究以社區大學實施遠距學習課程班級之45歲至65歲中高齡學員,且有在疫情中參與五次以上的遠距學習課程經驗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問卷共回收31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89.71%。本研究工具有Bernardo等學者編製的疫情焦慮量表(Coronavirus Pandemic Anxiety Scale)、科技焦慮量表(Technology Anxiety Scale)、參考多位學者之學習滿意度量表(Learning Satisfaction Scale)、Saucier (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特質量表(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以及Sherbourne和Stewart (1991)的社會支持量表,並以紙本問卷進行發放。本研究分析方法採用多元階層迴歸分析(multipl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研究結果顯示疫情焦慮與學習滿意度呈現正向相關,科技焦慮與學習滿意度呈現負向相關,外向性與開放性對於焦慮來源與學習滿意度不具調節效果,社會支持可以調節科技焦慮和學習滿意度之關係,意即社會支持高之中高齡者,科技焦慮越低時,學習滿意度越高;社會支持低之中高齡者,科技焦慮越高時,學習滿意度越低。Item 教保服務人員的感恩對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之影響-以正向情緒、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項(2022) 陳彥云; Chen, Yen-Yun本研究旨在探討教保服務人員的感恩特質對正向情緒、社會支持及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之影響,期望透過提升教師的感恩特質以促進創意教學行為表現,最終讓幼兒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各縣市之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感恩特質量表、正負向情緒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創意教學自我效能量表四份量表。本研究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Process分析資料,研究結果如下:一、人口變項與感恩、正向情緒、社會支持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之比較差異(一)不同性別的教保服務人員僅在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之「抗壓信念」具有顯著差異,男性教保服務人員於之抗壓信念得分高於女性。(二)不同年齡的教保服務人員在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及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之表現具有顯著差異,但於正向情緒則不具有顯著差異。(三)不同工作地點的教保服務人員在感恩特質、正向情緒、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並無顯著差異,僅於社會支持中的「情緒與陪伴性支持」表現具有顯著差異。(四)不同教育程度的教保服務人員在正向情緒、社會支持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並無顯著差異,僅在感恩特質中的「知足惜福」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之「正向肯定」具有顯著差異。(五)不同婚姻狀況的教保服務人員在感恩特質、正向情緒及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上具有顯著差異;在知覺社會支持中並無顯著差異。(六)不同任教年資的教保服務人員在感恩特質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具有顯著差異,在正向情緒及社會支持則無顯著差異。(七)擔任不同職務的教保服務人員僅於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之表現具有顯著差異,在感恩特質、正向情緒及社會支持的表現不具有顯著差異。二、感恩特質與正向情緒、社會支持、創意教學自我效能之關係(一)感恩特質較高的教保服務人員,擁有較多的正向情緒。(二)感恩特質較高的教保服務人員,能知覺到的「情緒與陪伴性支持」、「訊息與實質性支持」的程度較多。(三)感恩特質較高的教保服務人員,其感受到的「正向肯定」與「抗壓信念」較高,「負向自覺」相對感受較低。(四)感恩特質、正向情緒對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具有正相關,且感恩特質能透過正向情緒影響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五)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對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具有正相關,且感恩特質能透過正向情緒影響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六)感恩特質可以透過正向情緒和社會支持的序列中介間接預測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正向情緒與社會支持順序相反,感恩特質亦會透過社會支持和正向情緒的序列中介間接預測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Item 母親憂鬱情緒軌跡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連研究(2023) 張淑峯; Chang, Shwu-Feng人類嬰兒出生後的前三年,是成長最快速的階段,早期生活經驗對於形塑大腦之執行功能有關鍵性的影響。另,文獻指出學齡前階段執行功能的發展攸關幼兒就學準備以及後續的身心發展。母親是孕育孩子的重要搖籃與引領幼兒進入生活世界的重要推手,而母親憂鬱情緒影響其親職敏感度、對幼兒照護的可及性,讓佳美親子舞步變了調。本研究旨在探究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軌跡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連,並以家庭內的社會支持(配偶撫育支持、家務支持人力)為控制變項,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 (Kids in Taiwan, KIT) 三月齡組的幼兒及其家庭,資料以3、6、12、18、24、36月六波為依據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為確保填答者的一致性,本研究僅採用由媽媽本人回答的資料。資料分析以SPSS 23.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並以結構方程模型(SEM)進行母親憂鬱情緒之潛在成長模型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結果: 一、母親產後前三年之憂鬱情緒隨著幼兒年齡增加呈現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趨勢。二、母親產後3、6、12、18、24、36月憂鬱情緒軌跡在個體間具有異質性,透過潛在成長類別分析(LCGA),將產後憂鬱情緒母親分成三類別:低起點先降緩升組、中起點先降緩升組以及高起點先升緩降組。其中以低起點先降緩升組所佔百分比最多(54%, N=2951),中起點先降緩升組次之(36.%, N=1955),而後是高起點先升緩降組(10%, N=552)。三、整體母親產後憂鬱情緒以及分組的三類別憂鬱情緒組母親,對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皆有顯著負向關連。四、家庭內社會支持:以配偶撫育支持和家務人力支持當控制變項,對於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有影響。其負向影響係數從低度支持為最顯著,中度支持次之,高度支持影響最小。特別是高配偶撫育支持在母親憂鬱情緒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負向關連未達顯著,表示當母親認同配偶在教養上是好夥伴的程度越高,對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越有益處。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支持之前文獻所提,母親產後前三年憂鬱情緒軌跡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有相關,以及養育幼兒增加母親憂鬱情緒之主張。建議在追蹤幼兒發展的同時也須同步關注母親產後憂鬱情緒的持續性。另,主張高配偶撫育支持,有助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本研究優勢在於研究樣本為臺灣當地幼兒家庭的人口取樣,樣本量大(N=5458)且具有代表性。此外,本論文也是首次以本土資料探究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關連之研究。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於母親憂鬱情緒、幼兒執行功能、配偶撫育支持以及家務支持人力等資料皆由母親本人填答,雖有一致性,但可能較為主觀。另,母親憂鬱情緒、配偶撫育支持以及家務支持人力僅為一題,是資料庫本身的限制,較難進一步分析相關影響因子。本研究結果可供公共衛生、幼兒教育、以及早期療育團隊作為母親憂鬱情緒與兒童發展上的實務性參考。未來研究建議繼續探討母親憂鬱情緒對於幼兒其他面向,如動作、社會情緒發展的相關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母親憂鬱情緒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關係。此外,亦可採用多種研究方法和資料來源,提供更多元的資料分析,減少母親填答的主觀性,和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關鍵詞: 幼兒,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產後憂鬱情緒軌跡,執行功能、社會支持Item 視覺障礙者自我蛻變之敘說探究(2021) 蔡富傑; Tsai, Fu-Chieh本研究旨在從視覺障礙者的自我敘說,理解其生命歷程中的經驗,通過他個人主觀所敘述的事件、人物、社會環境、文化脈絡等背景對其自我生命轉化產生的意義與影響,以探究其個人自我生成與社會支持。研究者以訪談的方式,蒐集五位視覺障礙者的自我敘說,來回應研究問題,並將文本資料以敘事研究法的整體內容,整理出人物敘事寫真,再與類別內容,做跨研究參與者的經驗,疏理出個中主題連結,兩種結果方式呈現。研究結果以人物敘事寫真呈現,這五位視覺障礙者的個人生命故事,有他/她個人的自我蛻變,以及社會支持環境,我們可以透過閱讀他/她的自我敘事,深刻地認識他/她這一個人,以及他/她生命歷程所揭示的自我經驗,以及個己意義。集結在「先天視覺障礙」的生命敘事,進行跨研究參與者的文本故事之歸納彙整,以類別內容整理視覺障礙者自我蛻變的障礙經驗之意義主題,有四點:一、「學齡前:身體發展與情感依附」;二、「兒童期:認知學業與人際支持」;三、「青年期:障礙接納與自我認同」;四「成年期:職業發展與社會支持」。視覺障礙者的障礙經驗與障礙接納的自我蛻變歷程,有五點描述:一、沒有感知到自己的視覺障礙;二、感知自己的視覺障礙;三、企圖正常化或隱藏自己視障的心理狀態;四、障礙經驗的挫折感與人際退縮;五、障礙接納到自我接納。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三方面的建議供參考,一、視覺障礙者早期經驗;二、視覺障礙者,適應、障礙接納、自我接納;三、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的建議。關鍵字:先天視覺障礙、敘說、自我蛻變、社會支持Item 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2021) 楊又珍; Yang, Yu-Chen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現況,並探討三者間之相關情形,以及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對憂鬱傾向之預測力。本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分散式資源班之特殊教育教師,採隨機抽樣法之叢集抽樣,並以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發出285份問卷,回收277份問卷,有效問卷24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3%。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主要結果發現:一、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為中高程度,其中壓力較大之前兩項為「工作負荷」及「專業知能」。整體工作壓力、專業知能壓力與行政支持壓力會因「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專任教師之整體工作壓力、專業知能與行政支持壓力會顯著高於教師兼行政教師。二、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為中高程度,其中以「評價性支持」最高,「訊息性支持」則為最低。其中情緒性支持會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女性資源班教師其情緒性支持感受顯著高於男性資源班教師。三、研究對象中約81.5%無憂鬱傾向,6.2%為輕度憂鬱傾向,5.3%為中度憂鬱傾向,7.0%為重度憂鬱傾向。其中憂鬱傾向會因「年齡」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25-29歲之資源班教師其憂鬱傾向顯著高於50歲以上之資源班教師。四、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表示社會支持愈高時,其工作壓力感受程度愈低;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憂鬱傾向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工作壓力愈高時,其憂鬱傾向愈大;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呈顯著負相關,表示社會支持愈高時,其憂鬱傾向愈小。五、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整體工作壓力與整體社會支持可有效預測憂鬱傾向,並可解釋總變異量之35.9%。其中整體工作壓力、角色壓力、年齡、教育程度與資源班任教年資為預測憂鬱傾向之顯著變項。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機關、資源班教師以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同志族群的社會支持、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2021) 丁琬玲; Ding, Wan-Ling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同志族群之社會支持 、心理幸福感 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驗證社會支持在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之 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以男同志 、 女同志以及雙性戀者為對象合計共 733名 。 採用 「 心理幸福感量表 —簡式中文版」、「多向度 知覺的 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活滿意量表」為研究工具,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施測,再根據所得資料以 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線性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與分析 。研究分析結果如下:一、 同志族群的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存在中度顯著的正相關。二、 不同生理性別、性傾向以及教育程度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層及不同感情狀態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部份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則有顯著差異。三、 社會支持在同志族群之中,可完全中介心理幸福感之正向關係( PR)、個人成長( PG)兩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可部份中介心理幸福感之自主性( AU)、環境掌控 EM)、生活目標 PL)、自我接納 SA)四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Item 青少年知覺的社會支持和英文科學業成就之關係:恆毅力與學習投入之序列中介效果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6-??) 陳思親; 陳慧娟; Sz-Chin Chen, Huey-Jiuan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青少年社會支持與英文學業成就之關係,並檢視恆毅力和學習投入的中介效果。調查方式採分層便利取樣,參與者為850位臺灣公、私立高中、高職學生,其中男生301人、女生549人。研究工具包含「社會支持量表」、「學習投入量表」、「恆毅力量表」和「英文科成就測驗」。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和變異數分析檢視各向度之現況,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中介效果分析考驗變項間之關係和序列中介效果。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高中生學習投入程度、恆毅力得分,以及知覺的教師支持顯著高於高職生;(2)十年級學生自陳之學習投入程度與知覺的家長支持顯著高於十一年級學生;(3)青少男學習不熱衷程度顯著高於青少女;(4)青少女較青少男顯著感受到更多的同儕支持;(5)青少年社會支持、恆毅力、學習投入和英文科學業成就間彼此呈顯著正相關,而社會支持、恆毅力和英文科學業成就與學習不熱衷呈顯著負相關;(6)家長、教師、同儕和整體社會支持皆對英文科學業成就有正向影響;(7)恆毅力、學習投入序列中介社會支持對英文科學業成就的影響;(8)恆毅力、學習不熱衷依序正向、負向中介社會支持對英文科學業成就的影響。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實務單位和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雙倍辛苦、雙倍幸福:雙胞胎媽媽撫育雙胞胎之心路歷程(2020) 周如茵; Chou, Ru-Yin本研究旨在探討雙胞胎母親從孕期到產後哺育雙胞胎的壓力來源與社會支持,透過母親自述,建構出雙胞胎母親從懷胎至生產、育兒的心路歷程。希冀透過質性研究中共構、解構和重新建構的「敘說研究」,了解雙胞胎媽媽從孕期開始的孕期壓力、育兒的親職壓力,以及尋求的社會支持。 研究對象為三位撫育雙胞胎的母親,雙胞胎的年齡都介於四歲到五歲之間,研究者事前擬定訪談大綱,由研究參與者敘說個人生命故事,並以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一)雙胞胎媽媽可尋求支撐信念以度過難捱的孕期,並在第三孕期後需開始注意身體狀況。(二)雙胞胎媽媽的親職壓力來源眾多,照顧雙胞胎往往令媽媽分身乏術、心神俱疲,但若能有配偶支持或能調整自我心態,較能化解困境,改善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三)雙胞胎媽媽通常需要協同照顧者一同撫育雙胞胎,其所需的社會支持類型以父母共親職最優先,其次選擇和雙胞胎媽媽的教育理念相近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