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0
  • Item
    幼兒對成人外貌吸引與行爲判斷的探討
    (2022) 余婧瑩; Er, Jing-Ying
    摘 要 本研究探討幼兒對成人的外貌吸引與行為判斷。以151位三至五歲的幼兒爲對象,其中男生89人,女生62人;三歲組26人,四歲組69人及五歲組56人;高社經86人、中低社經62人。這些受試幼兒來自臺北市一所國小附設幼兒園和三所非營利幼兒園。透過自編的「幼兒對成人外貌的偏好測驗」以及「不同情境下幼兒對不同外貌吸引成人行爲的判斷測驗」,以一對一訪談方式收集受試幼兒對成人局部和整體的外貌偏好,和不同情境下受試幼兒對成人先做好事再做壞事、或先做壞事再做好事,那麼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判斷資料。透過SPSS.23統計軟體的人數、百分比、以及卡方考驗,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一、七成左右的受試幼兒喜歡長髮多於短髮。 二、五成四的受試幼兒傾向喜歡雙眼皮,但選擇人數與喜歡單眼皮的 四成七沒有差距太大。 三、八成一的受試幼兒喜歡小鼻子甚於大鼻子。 四、六成八的受試幼兒喜歡薄唇甚於厚唇。 五、最多受試幼兒選擇喜歡「短髮/單眼皮/小鼻子/薄唇」的外貌。 六、年齡在成人局部外貌_嘴巴的偏好上有顯著不同。三歲組受試幼 兒對厚唇的喜愛在三個年齡組中最高。 七、性別在成人局部外貌_頭髮和嘴巴的偏好上有顯著不同。女生比 較喜歡長髮甚於短髮。而男生比較喜歡厚唇甚於薄唇。 八、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受試幼兒對成人局部或整體外貌的偏好都沒 有顯著的差異。 九、受試幼兒對成人外貌是否具有吸引,先做好事再做壞事或先做 壞事再做好事,多數幼兒都以成人最後的行爲是好或壞來判斷他 是好人或是壞人。三歲組與五歲組的差異最明顯,三歲組以最後 行為結果來判斷的傾向較五歲組高。 關鍵詞:幼兒、外貌吸引、外貌偏好、行為判斷
  • Item
    幼兒社會行為測量與行為組型之探討
    (2009) 趙麗華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編製一個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做為教師與家長發現幼兒問題行為之用;並運用正式樣本的評量資料,探討幼兒行為組型,描繪特定群體幼兒的行為特徵,對幼兒的行為做更深入的了解。 本測驗正式樣本的資料來自臺北縣46個公私立幼兒園所652名滿2足歲~未滿6足歲幼兒,其中包括79個發展遲緩或疑似發展遲緩幼兒。所運用的資料處理的方法包括:獨立樣本t考驗、Pearson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區辨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 本研究主要研究成果為: (一)有關「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效度、信度考驗: (1)本研究自編之「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共有64題,分為「正向行為」、「外向問題行為」與「內向問題行為」三個分量表。「正向行為」分量表有26題,分為人際互動、團體規範行為與獨立自主三組次項行為;「外向問題行為」分量表則有20題,包括破壞攻擊、過動分心行為;「內向問題行為」分量表有18題,包括焦慮悲觀與退縮害羞行為。整體而言,測驗架構符合文獻的看法。 (2)不同年齡、性別、排行的幼兒在「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的得分有顯著差異。 (3)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幼兒在「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4)發展遲緩幼兒、疑似發展遲緩幼兒在「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正向行為」的得分顯著低於一般幼兒,在「問題行為」分量表的得分顯著高於一般幼兒。 (5)教師總評「有較多問題行為」的幼兒在「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內向與外向問題行為分量表得分平均顯著高於其他幼兒。 (6)教師與家長對幼兒社會行為的評量結果呈低中度相關。正向行為、外向問題行為的相關高於內向問題行為的相關。 (7)「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正向行為」分量表得分與「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 」社會能力分測驗呈正相關。 (8)「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得分與幼兒的氣質、家長親職壓力有顯著相關。 (9)「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85~.95間;教師與教師評量者信度介於.62~.79間;四週重測信度介於.74~.92間。 (二)有關行為組型分析結果: (1)一般幼兒的行為組型包括:低社交技巧-混合問題行為組、低社交技巧-內向問題行為組、高社交技巧-低問題行為組、一般社交技巧-混合問題行為組、高社交技巧-輕微外向問題行為組、一般社交技巧-外向問題行為組、一般社交技巧-輕微內向問題行為組等7組。 (2)發展遲緩幼兒的行為組型包括:低社交技巧-退縮行為組、低社交技巧-混合問題行為組、高社交技巧-外向問題行為組、高社交技巧-輕微焦慮行為組等4組。 (3)不論是正常發展幼兒或是障礙幼兒,內向問題行為明顯的幼兒在正向行為分量表的得分均以團體規範行為最高。而外向問題行為明顯的幼兒,除了團體規範行為明顯較差外,其他的正向行為的表現均在平均數之上。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幼兒社會行為的評量、教育與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 Item
    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
    (2005) 涂嘉新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招募12名幼稚園大班幼兒(男生4名,女生8名)與12名安養機構阿嬤共同合作進行為數12次,長達一個半月的代間活動,並採取質性研究的角度出發,和參與觀察的方法,聚焦於十二組老少配中的其中5組,瞭解他們在代間方案的活動歷程中,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情形以及代間的互動方式。此外,輔以訪談相關人員(如:幼稚園教師、焦點幼兒之家長、協同研究者等)、研究者札記和畫人測驗(Human Figure Drawings)等,作為資料蒐集的來源。在研究的理論基礎方面,主要包含一些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例如:人際需求論、社會交換論、符號互動論等。還有,兒童發展的觀點與老人學相關的理論,如:角色理論與活動理論等。 本研究分析後發現:1.在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方面─(1)不同幼兒對不同老人的接受度(或態度)因老人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2)囿於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態度看法較偏屬於內在知覺與感受,故較不易全盤掌握、得知。(3)代間接觸互動的品質較直接影響幼兒對老人的態度看法與代間關係。(4)幼兒對熟悉的老人,使用的形容詞彙與描述的內容細節較多而詳細。2.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層面─(1)參與本研究之幼兒多數過去曾有與老人互動之經驗且互動品質不錯,故代間活動無法明顯造成代間關係改變。(2)代間經驗互動之好壞,可能形塑整體上幼兒對老人的印象看法。(3)代間關係好壞很難有一個公正客觀之標準。3.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互動方式方面─(1)在活動中,口語上阿嬤們出現較多的「合作式交談」、「表達式交談」與「工具式交談」,而幼兒部分則屬「工具性的交談」為數最多,但這是受活動內容性質影響。(2)阿嬤們較常以身體動作、表情、聲音語調表達她們的情感與感覺,而幼兒主要多以臉部表情、眼神回應阿嬤。(3)代間合作受活動類型影響,亦受到活動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個性與做事方式有關。 研究者希冀透過本研究之代間方案中,所看到的代間關係發展及互動、合作情況的展現,能夠引發大家思考代間方案與代間互動及代間關係發展之間的關係為何。
  • Item
    幼兒數學實物與數位遊戲學習的成效探討
    (2013) 顏嘉佑
    依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幼兒的認知發展處於前運思期階段,需透過具體實物的操作來幫助幼兒發展抽象的數學符號概念。然而,隨著數位化時代的來臨,今日幼兒所經驗的真實世界已然與過去大不相同,是否數位遊戲的符號可以取代具體實物提供幼兒學習?本研究藉由相同的數學內容,比較幼兒使用實物遊戲與數位遊戲兩種不同學習方式的表現差異。採用立意取樣方式,以151位台北市3所公立幼兒園中的四至六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透過自編的數學實物遊戲與數學數位遊戲「我會算算數」以及幼兒數學能力測驗─第二版,蒐集受試幼兒的數學實物、數位遊戲學習表現以及幼兒的數學能力等資料。研究結果如下:一、幼兒數學的實物遊戲表現優於數學的數位遊戲學習表現。二、幼兒在數學實物遊戲、數學數位遊戲學習的表現,男生比女生好。三、幼兒在數學實物遊戲、數學數位遊戲學習的表現,五歲組比四歲組好。四、幼兒在數學實物遊戲、數學數位遊戲學習的表現,不會因社經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五、有電腦接觸經驗的幼兒比沒有電腦接觸經驗的幼兒,在數學數位遊戲學習的表現較好。六、幼兒的數學能力在數學實物遊戲學習與數學數位遊戲學習表現上具有調節的作用,也就是說,對具有較高數學能力的幼兒來說,較不易受到認知發展的限制,而能將其能力反映在數學的數位遊戲學習表現上;但是,低數學能力的幼兒可能認知發展尚未成熟,同時,他們進行較抽象的運思能力也較低,因此較不適合直接以數位遊戲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數學學習。
  • Item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關聯
    (2013) 邱卿瑜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現況,並檢測兩者之間的關聯,也探討年齡、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是否不同。以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八所公立幼兒園滿四歲及滿五歲幼兒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幼兒氣質量表」與「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收集資料,透過SPSS19.0做資料與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 一、本研究受試幼兒在氣質各向度的表現特徵為規律性高、趨避性趨、適應性高、反應強度低、分神度較高。 二、四歲組與五歲組受試幼兒在氣質表現無顯著差異,但在性別有顯著差異。男生較女生活動量大、情緒本質負向和反應閾高。 三、高社經地位的受試幼兒較低社經地位之幼兒活動量小、堅持性高、反應閾低。 四、大部分的受試幼兒感覺統合發展在常態範圍內,但仍有個別差異。且一般的幼兒仍可能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五、受試幼兒感覺統合發展表現不因年齡及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低社經地位的幼兒前庭反應較不足、觸覺防禦敏感、身體運作不靈巧、重力安全較敏感。 七、感覺統合發展狀況落於常態範圍內的孩子,在氣質上的表現為活動量小、情緒本質正向、適應性高且堅持性高。 根據本研究發現,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是有關聯的。建議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仔細觀察並瞭解孩子的發展,尋求彼此間的最佳適配性。
  • Item
    幼兒自尊與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
    (2012) 連士慧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自尊發展的現況,並探討幼兒的自尊與其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研究採立意取樣之方式,以405位來自台北市、新北市之公、私立幼稚園中四歲至入國民小學前的學齡前幼兒為研究對象。施測工具包括「照片式社會計量法」與研究者自編之「幼兒自尊量表」,對受試幼兒進行一對一個別訪談及施測。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受試幼兒對「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均呈現正向反應。 二、不同性別幼兒對「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上並無顯著差異。 三、大班幼兒與小班幼兒在「身體我」、「社會我」、「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自尊的評價也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同儕社會地位的幼兒在「身體我」、「社會我」的自尊表現上無顯著差異存在。但是,在「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自尊表現上則有顯著差異存在,同儕社會地位為「受歡迎」、「受忽視」或「受爭議」的幼兒,對自己「心理我」、「投射我」及「整體」的自尊評價,高於同儕社會地位為「被拒絕」或「一般」的幼兒。
  • Item
    幼兒色彩偏好與氣質之研究
    (2009) 李苑宜; LEE,YUAN-YI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氣質和色彩偏好之現況,並檢測這兩者間的關係,也探討年齡、性別與幼兒色彩偏好及氣質的關係。本研究以241位四歲和五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來自台北市和台北縣的四所公立幼稚園及一所私立托兒所。使用家長填寫的幼兒氣質量表及日本色研表色系統(P.C.C.S)中的紅、橙、黃、綠、藍、紫、黑、灰、白九色的色票卡為研究工具。透過和幼兒一對一訪談,研究結果發現:(一)本研究受試幼兒的平均氣質表現與常模無顯著差異。(二)四歲組與五歲組的氣質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性別上男生比女生活動量大、規律性低、反應強度也低,且情緒本質較正向、堅持性低、分神度低、反應閾高。(三)全部241位受試幼兒中,偏好有彩色者有229人,佔95%。(四)受試幼兒中只有64人(26.6%)能表現出某特定偏好顏色。(五)幼兒喜歡的顏色由多至寡依序為:紅、黃、紫、藍、橙、綠、黑、白、灰,其中喜歡紅色的女生較多,喜歡藍色的男生較多;以年齡區分,偏好紅、黃、藍三原色者,四歲組人數較多,偏好橙、綠、紫中間色者,五歲組較多。(六)幼兒對其偏好之色彩知覺各有不同,約可分成三種類型,有如具體物件、知覺如抽象表徵,或聯想如某情境。另外在幼兒色彩偏好與其氣質之關聯分析,則發現:(一)偏好有彩色的男生,且反應閾限較高,偏好有彩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為正向,且反應強度較小;(二)有固定色彩偏好之男生,反應強度較小;(三)喜歡黃色的男生,堅持性較低,喜歡藍色的男生,反應閾限較高,反之喜歡紅色的男生反應閾較低;(四)喜歡藍色、黃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為正向,喜歡紫色、紅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偏負向。針對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可以繼續對年齡更大的兒童進行研究,並可以增加對無彩色色彩偏好、色彩偏好和情緒之間的關聯性研究。
  • Item
    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論表現之相關研究
    (2009) 徐子晴; Tzu-ching Hsu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57名三至五歲幼兒為對象,探討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其中語言能力除了以看無字圖畫書「青蛙,你在哪裡?」編故事的方式,收集敘事語料以分析幼兒的平均語句長度及複雜句,並進行「一般語言能力測驗(接受性語意能力及語用能力)」、「語法能力測驗」、「補語句型理解作業」的測試。而心智理解能力則以「錯誤相信作業」、「意向作業」及「外表真實區辨作業」來評估。研究發現,幼兒在一般語言能力、補語句型理解能力與心智理解表現之間存在關聯性。幼兒各層面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之間的關聯性,會隨不同年齡層,而展現在不同的語言層面。如: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關聯性的語言層面,在三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用能力』」;在四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與「接受性『語法能力』」;在五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接受性『語法能力』」及「接受性『語用能力』」。此外,四歲組和五歲組的補語句型理解能力,均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的關聯。研究者依據上述之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學前幼兒、語言能力、心智理解
  • Item
    幼兒玩具知覺偏好之探討
    (2007) 廖培淳; Pei-Chun Liao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受試幼兒玩具知覺偏好的狀況,並分別探討幼兒年齡、幼兒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四者與受試幼兒玩具知覺偏好之關係。以台北市公立幼稚園四至六足歲幼兒為對象,透過「幼兒玩具知覺偏好作業」進行一對一訪談,輔以書面記錄及錄音方式收集受試幼兒玩具知覺偏好資料;並使用「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問卷」收集各受試幼兒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資料。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經由視知覺,全體受試幼兒對於不同的感覺動作玩具(球)、象 徵玩具(天線寶寶)、建構玩具(積木)與益智玩具(巧板), 多喜好材質或特質相較之下屬於軟質的玩具,例如塑膠空心球、充氣天線寶寶、泡棉積木與泡棉巧板。且在色系的視知覺上,受試幼兒多偏好暖色系的玩具。而在經視觸知覺統合後,受試幼兒的玩具偏好與視知覺階段的測試結果並無太大差異。 二、幼兒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受試幼兒的玩具知覺偏好均有關聯性。男生較偏好硬質玩具,而女生多喜愛軟質玩具;男生喜歡冷色系玩具,女生則偏愛暖色系玩具。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幼兒較偏愛橡膠球,中、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幼兒則喜歡塑膠球;中家庭社經地位的幼兒喜愛冷色系積木,而低社經幼兒喜歡暖色系積木。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不刻板的幼兒較喜好橡膠球,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稍刻板的幼兒則較偏好塑膠球。 關鍵詞:幼兒、玩具、玩具知覺偏好
  • Item
    幼兒家庭概念之探究
    (2007) 洪琬琪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之家庭概念,探究幼兒腦海中的家庭、幼兒判斷家庭成員的規準、家庭帶給幼兒的情感感受及家庭所具備的功能,最後分析幼兒的性別、家庭結構、居住經驗跟生活經驗是否帶給幼兒在家庭概念不同的見解。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希望能提供家長在教養上及教師在親師互動上之參考,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之訪談法進行。 本研究為探究不同居住地區的幼兒之家庭概念,因此以台北市(大安、文山區)與彰化縣(芳苑、王功地區)的大班幼兒各二十名為研究對象,並以研究者編制的結構式訪談大綱、相關的人物圖卡及兩題開放性問題進行訪談,以獲得幼兒腦海中的家庭圖像、判斷家庭成員的規準及對家庭的情感感受,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幼兒腦海中的家庭圖像以主幹家庭及擴展家庭居多。 二、幼兒對不同型態之家庭的認同情形,除了在「單親家庭」的意見 較有差異之外,其餘各題之認同情形並沒有非常極端的差距。 三、形成家庭最主要的考量為「共同居住」、「結婚」、「互相照顧」。 四、家庭具備多重功能,滿足幼兒生理及心理需求。 伍、城鄉幼兒呈現出不同的家庭概念。 最後,依據以上研究發現歸納結論,並提出給予幼兒教育人員、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