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重度聽損高等教育學生與聽常同儕互動之經驗探究
    (2021) 鄭姵均; Cheng, Pei-Chun
    雖然重度聽損孩子能有很好的說話表現,甚至可以通過互動評量的標準化測驗,得到好的評量結果;但在生活上,孩子的聽力和言語上問題仍然存在。例如在人工耳蝸或助聽器的幫助下聽損兒童具備良好的說話能力,可是他們在社交互動中仍然會遇到很多挫折。 研究者為要深入了解重度聽損高等教育學生對於與聽常同儕互動的情形,比如:自我介紹會否主動提出聽損問題、對互動的滿意情形和正負向經驗,以使本研究進步探討其可能的相關因素以及蒐集互動的因應策略。本研究以10位大台北地區重度聽損高等教育學生為對象,採用一對一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邀請重度聽損高等教育學生分享其與聽常同儕互動的經驗,並以主題分析法歸納成不同的主題。 結果,研究者發現大部分重度聽損生對主動提及聽損的問題是各有不同的作法;在正向經驗方面,重度聽損生從同學主動提出願意幫忙、歡迎詢問的意願以及稱讚他人感受到正向的支持力量等;在負向經驗方面,大部分的經驗可以總括於因為聽不清楚而造成的,如:一直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雞同鴨講、無法玩得開心等。本研究結果顯示負向經驗多於正向經驗,其對人際互動是有影響的。影響與聽常同儕互動的相關因素大致分為四大類,乃是「助聽輔具」、「環境」、「談話者」以及「重度聽損生」。比如:「助聽輔具」的助力有限且昂貴;「環境」的噪音干擾;「談話者」的說話方式、人數、位置以及態度,說話方式像是面對面、講慢點以及聲音適中等。至於三人以上的團體互動對重度聽損生來說是有不方便之處、談話者須位於重度聽損生的優耳一側以便較能清楚的處理聲音、談話者若表現出不耐煩,則可能會影響到重度聽損生的互動心理,不會再提出重複說的請求。 「重度聽損生」的部分,又分為四方面,第一是「心理建設」,有的重度聽損生是因為在啟聰學校以接觸聽損同學為主,故不知如何與聽常同儕互動,也有的是因為對方的情緒是容易受到對方覺得不耐煩而受到影響等。第二是「互動能力」,有的重度聽損生覺得自己的互動能力不夠,無法主動去和聽常同儕互動,第三是因為重度聽損生處理聲音的方式就是「先消化音韻後才思考語音意涵」,最後是遇到共同困難的是「無法同時聽和思考」。本研究也蒐集重度聽損生分享互動的使用預防策略和因應策略,也將本研究的結果進行綜合討論和省思,並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
  • Item
    蔡元培的南洋跨境經歷與華僑文化教育語境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6-??) 許德發; 張惠思; Teik-Huat Khor, Hooi-See Teoh
    蔡元培於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前後,曾多次越洋留學與考察。他留學與考察歐美之經歷已有不少研究,然學界對於他在往返中西之時停泊於南洋的經歷卻缺乏關注,連其《日記》與《自述》的相關記載也多有不詳,他對華僑教育的影響亦未被探析。實際上,南洋馬來亞的新加坡與檳榔嶼是當時的主要港口,是亞洲大陸與西方世界之間水路交通的必經之地,蔡元培數次訪問歐美皆途經此地。本文追溯蔡元培五次過境與逗留馬來亞之過程及其步履之處,梳理其行程、活動、演講及與當地華僑互動之事跡,進而從流寓於外的華僑社會之視角探析他的過境與活動的意義,以對相關研究略做補闕。本文將追問,南洋華人如何對待這位「民國大教育家」、「前教育總長」、「北大校長」的來訪?蔡元培又如何回應華僑所急切關心的僑教問題?本文將藉著當地華人對他的反應揭示其在華僑社會中的崇高地位。
  • Item
    蔡元培的南洋跨境經歷與華僑文化教育語境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6-??) 許德發; 張惠思; Teik-Huat Khor, Hooi-See Teoh
    蔡元培於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前後,曾多次越洋留學與考察。他留學與考察歐美之經歷已有不少研究,然學界對於他在往返中西之時停泊於南洋的經歷卻缺乏關注,連其《日記》與《自述》的相關記載也多有不詳,他對華僑教育的影響亦未被探析。實際上,南洋馬來亞的新加坡與檳榔嶼是當時的主要港口,是亞洲大陸與西方世界之間水路交通的必經之地,蔡元培數次訪問歐美皆途經此地。本文追溯蔡元培五次過境與逗留馬來亞之過程及其步履之處,梳理其行程、活動、演講及與當地華僑互動之事跡,進而從流寓於外的華僑社會之視角探析他的過境與活動的意義,以對相關研究略做補闕。本文將追問,南洋華人如何對待這位「民國大教育家」、「前教育總長」、「北大校長」的來訪?蔡元培又如何回應華僑所急切關心的僑教問題?本文將藉著當地華人對他的反應揭示其在華僑社會中的崇高地位。
  • Item
    遊戲式互動APP對學生分數概念學習的影響
    (2016) 黃筑; Huang, Chu
    本研究針對基本分數單位量概念與真分數、假分數及帶分數單元,設計一套遊戲式互動APP,期利用遊戲互動方式和圖像情境的配合,幫助學生認識分數的意義,澄清迷思概念,並經由遊戲式互動APP學習歷程,檢驗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成效、教材設計及互動操作模式之滿意度。 本研究採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新店區某國小三年級生,共52人。整體過程中共有三款不同的遊戲式互動APP及學習內容,首先,是分數單位量的基本概念介紹,期利用動畫及互動操作學習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的概念與相互之間轉換能力,最後,帶入同分母分數比大小的學習單元。本研究有別於傳統課程講述和其他數位教學方式,盼藉由遊戲式互動APP學習,能提升學生對學習分數之成效,改善學習態度,以寓教於樂的方式,透過發現錯誤,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教導分數的正確概念。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使用APP後成績明顯提升,學生能夠透過遊戲式互動APP學習到分數概念,學生對分數學習、教材設計及互動操作均持正向觀點。由訪談得知,學生和老師認為在未學過真分數、假分數及帶分數單元下,透過APP呈現的數位內容和互動操作功能,能幫助學生學習分數概念且得到學習樂趣。本研究提供了未來數位教材改進及發展的方向。
  • Item
    國小資優資源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2007) 林秋萍; Chiu-ping Lin
    國小資優資源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的現況與需求,比較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之差異情形與差距;同時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情形,最後分析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的困難與建議之方式為何。 本研究以北高兩市國小資優教育教師100人與普通班教師200人,共300人為研究對象,實際有效樣本數為213人。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分析之統計方法為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等,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以下幾點: 一、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屬於中等以下程度,各層面由高而低依序為「互動交流的功能」、「一般需求」、「互動交流的內容」、「互動交流的方式」。 二、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需求屬於中等以上程度,各層面由高而低依序為「一般需求」、「互動交流的功能」、「互動交流的內容」、「互動交流的方式」。 三、 國小普通班教師與資優教育教師互動交流現況屬於中等以下程度,各層面由高而低依序為「一般需求」、「互動交流的功能」、「互動交流的內容」「互動交流的方式」。 四、 國小普通班教師與資優教育教師互動交流需求屬於中等以上程度,各層面由高而低依序為「一般需求」、「互動交流的功能」、「互動交流的內容」、「互動交流的方式」。 五、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會因教師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六、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無顯著差異。 七、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之間差距,以「互動交流的方式」的差距最大。 八、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的困難如下:缺乏時間或時間難以配合、以學生問題為導向的交流、地理位置限制、彼此的不瞭解、交流機會太少、不同的編制。 九、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的建議如下:減輕教師的負擔;學校安排學期討論或座談,以及調整資優生的編班制度;教師間互相學習觀摩,分享專長;互動交流關係中,資優教育教師扮演主動的角色;資訊共享,將不錯的藝文資訊或展覽活動訊息分享出來;以課程統整的方法,將例行性的互動交流融入課程中。 關鍵詞:資優教育教師、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
  • Item
    智庫研究與社會議題之互動分析—以北京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學術通訊》為例
    (2017) 李思敏; Li, Si-Min
    資訊爆炸時代,資訊作為研究主題始終是研究的熱點。和圖書館一樣需要處理龐雜資訊並提供諮詢的智庫的角色越發重要。智庫最寶貴的是思想產出,但是一般人並不瞭解這些結論和成果是如何產生的。人們可能僅僅通過它的傳播管道知道,但無從判斷這些觀察和結論可不可信,無法確定它的預測。選擇智庫的研究與社會議題互動這一個面向來觀察,有助於知曉它的研究和主張是如何得出的。因此,本研究希望探討在機構宗旨和研究員學科背景之外,研究員是如何設定研究主題的。 本研究以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作為研究對象,使用內容分析法和論述分析法對它的37期線上出版物《學術通訊》和媒體文本(新聞、讀者投書、微博)進行探索研究。 結果發現研究員在研究主題選擇上與媒體報導的議程緊密相關。66篇研究文章基本上都找到對應的新聞事件。本身就是研究員研究領域的「稅收、醫療、教育、出租車行業和公共工程」也是社會的熱點議題。此外,媒體的議程設置也影響主題選擇,成為研究員寫作的緣由和資訊蒐集渠道之一。 其次,被研究員選作分析對象的社會事件/話題呈現出與實際生活關照、易傳播和難解決的特徵。一方面,研究員根據不斷重複出現的話題而寫;另一方面,這些話題側重屬地性和延續性,比如,稅收貫穿了5年的《學術通訊》,其他主題(如醫療、農村未成年人教育、出租車行業)則出現在別的刊物中。 最後,因為沒有審查,傳知行在研究主題的選擇和寫作上擁有比媒體大的自由度,可以挑選較為冷門、不具有傳播效果的主題。同時,研究文章因為研究員的長期追蹤而比新聞報導看得更新和更深。研究員亦有意挑戰佔據主導的官方論述和社會上根深蒂固的認知。後續研究可以針對智庫的出版物進行大數據的量化分析和以介入的方式對機構內部的運作和人員進行研究。
  • Item
    班級角落中幼兒學習之研究
    (2006) 陳淑琦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園班級角落中幼兒學習的現況、意涵與問題,希望能對幼兒在角落中的學習有更清楚的認識。本研究是以一幼兒園的中大混齡班(葉子班)的六位焦點幼兒為例,從2001/1/31至2001/7/31,透過觀察,以及對幼兒、兩位老師及園長的訪談、文件分析及家長問卷等方式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在班級角落中的學習,並沒有固定儀式讓幼兒選角或做計畫,但由於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故選角的時機不同,策略及理由也可能不同。而在完成所選的活動上,則因幼兒本身的能力、興趣、需求及生活經驗,與其從角落選出的個人性或社會性的教具、素材及活動,交織出與物、與同儕或與老師的互動、認知建構層次、學習意涵、問題與影響因素。另在角落後的分享上,幼兒有分享的意願,且可依老師的提問分享,但是否分享及分享的時間是由老師決定。故本研究的結論為:在班級角落中,幼兒雖是主動的學習者,也擁有自由選擇權,但其學習意涵與認知建構層次,卻是由幼兒本身與班級角落的脈絡,如:幼兒園所認定的教學型態、老師對角落的規劃與運作(各角落內擺放的個人性或社會性活動、實施流程、對與幼兒互動,或幼兒與同儕互動的態度等)互動而成,亦即角落提供給幼兒的並不只是物理環境,更是社會情境脈絡,且是形成知識建構的一環。而當中老師對角落的規劃與運作又與幼兒園理念、處境、老師本身的思考模式、專業背景、職前教育、實習經驗、同事的討論及幼兒的反應相互影響。為此,本研究針對幼兒角落中的學習、老師對角落的規劃與實踐,幼兒園、幼師培育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期能有助於老師對角落活動的規劃與運作,進而提升幼兒在角落中的學習。
  • Item
    學齡前孩童與app 應用程式?透過app應用程式為基礎的圖書館活動計畫以協助家長獲取所需資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5-04-??) 宋慧筠; John Siraj-Blatchford; 陳舜德; Hui-Yun Sung,John Siraj-Blatchford,Shun-Der Chen
    此研究之目的,是為了協助家長獲取所需資訊,藉以培育學齡前孩童之讀寫萌發。此研究乃以實用主義哲學為本,其中的介入性研究包含策劃、執行與評估工作坊的進行。本研究在2014 年七月至九月間在臺灣北部某一中型公共圖書館,共進行了六次工作坊。現有文獻對手持裝置與app應用程式在讀寫萌發發展方面的價值已有著墨;而本研究成果在此領域亦有所貢獻。本研究顯示臺灣公共圖書館在培育孩童讀寫萌發的過程中,app 應用程式可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同時也建議圖書館人員,若想要針對新穎數位科技擬出適宜對策,則需要時間接受專業發展訓練,以及實驗。另外,本研究亦針對此領域之未來研究發展,提供了相關的建議。
  • Item
    學齡前孩童與app 應用程式?透過app應用程式為基礎的圖書館活動計畫以協助家長獲取所需資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5-04-??) 宋慧筠; John Siraj-Blatchford; 陳舜德; Hui-Yun Sung,John Siraj-Blatchford,Shun-Der Chen
    此研究之目的,是為了協助家長獲取所需資訊,藉以培育學齡前孩童之讀寫萌發。此研究乃以實用主義哲學為本,其中的介入性研究包含策劃、執行與評估工作坊的進行。本研究在2014 年七月至九月間在臺灣北部某一中型公共圖書館,共進行了六次工作坊。現有文獻對手持裝置與app應用程式在讀寫萌發發展方面的價值已有著墨;而本研究成果在此領域亦有所貢獻。本研究顯示臺灣公共圖書館在培育孩童讀寫萌發的過程中,app 應用程式可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同時也建議圖書館人員,若想要針對新穎數位科技擬出適宜對策,則需要時間接受專業發展訓練,以及實驗。另外,本研究亦針對此領域之未來研究發展,提供了相關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