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30至49歲女性乳癌患者之資訊焦慮與因應行為研究
    (2024) 高曼容; Gao, Man-Rong
    根據衛服部數據統計,30至49歲女性乳癌發生人數逐年上升,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網路也成為許多患者搜尋訊息的重要平台,獲取健康資訊的管道也逐漸多樣化。透過網際網路,資訊取得相對便利,女性乳癌患者除了從醫生獲得權威建議與診療策略之外,還會額外尋求相關的醫學知識與治療模式,期待醫護專家滿足她們多元的資訊需求,然而患者主動尋找資訊時容易遇上困難,同時搜尋到的資訊也會導致患者陷入篩選與理解的困境,造成患者的使用焦慮。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了解30至49歲女性乳癌患者者於確診時期所產生的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以及其資訊尋求過程中產生資訊焦慮情境之原因與因應行為,期望從中發現減少資訊焦慮情境之方法,提供女性乳癌患者與相關醫療照護機構相關因應對策與較佳之資訊提供方式,以便未來衛教資訊建置與傳播的參考,減少健康資訊帶來負面感受的可能性,幫助女性乳癌患者妥善運用資訊,有效了解病情與治療方案,順利進行治療決策。本研究以30至49歲女性乳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結合關鍵事件法來搜集資料,總共訪談13位患者。研究結果發現,30至49歲女性乳癌患者確診後會主動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方式等相關健康資訊,資訊需求與管道多元,因網際網路的普遍性與社群媒體的便利性,健康資訊與病友群體間的交流更加便利,互動頻率增加,內容也較豐富多元。當資訊尋求過程中遭遇資訊超載、資訊知能缺乏、外在壓力與龐雜的資訊管道上述四種困境與挫折時,容易引發資訊焦慮,造成心理負擔。從中發現患者們因此產生資訊焦慮因應行為包括迴避資訊、相信專業醫療人員、專注現病程階段所需資訊而不過度發散、病友關係支持與實踐健康資訊內容。本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後提出以下結論:30至49歲女性乳癌患者的健康資訊需求以了解自身病情與治療方法為主,獲取資訊的管道多元,使用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能獲取更多健康資訊以利後續治療決策,病友支持關係是乳癌患者的重要資訊來源之一,提供具體病程經驗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資訊,形成資訊焦慮因素。資訊超載、資訊知能缺乏、負面資訊、外在壓力和龐雜的資訊管道是促成資訊焦慮的因素,乳癌患者藉由主動迴避過量資訊、病友支持關係與信任專業醫療人員的因應行為,能緩解資訊焦慮。最終,根據研究結果建議30至49歲乳癌女性患者增進自身資訊能力與資訊知能;醫療院所擔任患者們的資訊嚮導,整合患者所需的資訊;建議政府單位改善補助制度措施,惠及年輕乳癌群體。
  • Item
    偏鄉國中生健康資訊行為與健康飲食態度影響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國中生為例
    (2024) 林妤聲; Lin, Yu-Sheng
    本研究旨在了解尖石鄉國中生健康資訊行為與健康飲食態度之關係。以112學年度之尖石鄉國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紙本問卷普查,共回收176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5%。研究工具採用「尖石鄉國中生健康資訊行為與健康飲食態度之調查問卷」,其內容包含「健康資訊行為量表」以及「健康飲食態度量表」,並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Pearson績差相關分析等方式進行研究資料分析。其結果如下:一、尖石鄉國中生健康資訊需求動機以「自身需要」居多,其次是「要完成學校作業」。健康資訊尋求管道主要來自「親戚與家人」居多,其次是「醫療專業人員」。健康飲食資訊偏好主題以「飲食與體型」居多,其次是「飲食文化」。二、尖石鄉國中生健康飲食態度現況以正向居多。三、不同性別的尖石鄉國中生在健康飲食資訊偏好主題有顯著差異。不同家中做飯頻率的尖石鄉國中生在健康資訊尋求管道與健康飲食資訊偏好主題有顯著差異。四、不同年級、不同家中做飯頻率、不同自覺體型與有無個人電腦的尖石鄉國中生在健康飲食態度有顯著差異。五、尖石鄉國中生之健康資訊行為與健康飲食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依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學生與家長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參考。
  • Item
    高職學生的健康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研究─以臺北市某高職為例
    (2021) 林芷鈺; Lin, Chih-Yu
    高中職階段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時期,他們介於兒童與成人的過渡期,生理上的明顯成熟使他們更加注重身高體重與外表的變化,繁重的課業也產生各種心理壓力,同時,同儕的影響力上升,人際相處的需求,以及與家庭關係的變化都一再地影響著高中職學生。以往他們被認為是健康的族群,因此其健康資訊需求往往容易被忽略,但這些健康資訊需求若是不能被妥善「處理」,將可能產生社會問題或是對青少年未來生活品質的奠基有所影響。國外學者於1980年代早已對青少年的健康資訊需求與健康資訊行為進行單獨研究,反觀國內的專門研究仍佔少數,也較少針對高職學生進行探討。雖然一般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之研究亦會稍微提及健康資訊,但健康資訊涉及到身心靈及社會人際,較為個人與私密,與一般普遍的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可能略有不同。同時,國內外風土民情的差異,以及高中與高職在教育側重上的不同,是否也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健康資訊需求與健康資訊行為?本研究以臺北市信義區某高職學校為例,透過訪談法探討高職學生的健康資訊需求與健康資訊行為,總共訪談了15位學生。研究結果發現,高職學生在生理、心理與社會面向上皆具有健康資訊需求,且認知與需求偏向日常的健康資訊;健康資訊尋求,篩選與評估資訊的方式較為簡易,無法靈活運用搜尋策略與檢索技巧,也會傾向優先利用容易理解與容易運用的資訊;最常使用的健康資訊來源管道是網際網路,其次是人際網絡,但仍會交互使用不同來源管道,以獲取更符合自身健康需求的資訊;而在尋求過程中遭遇的困難主要是找不到資訊、無法描述自己的健康資訊需求與無法判斷資訊品質,處理方式則有積極與消極兩種方式並存,他們會積極地更換關鍵字、更換資訊平台、或是更換來源管道,也可能會消極地放置或直接放棄此一健康資訊需求。最後針對學校、資訊提供者與高職學生分別提出實務與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新住民女性健康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研究
    (2021) 周小琪; Chou, Hsiao-Chi
    新住民女性為社會中的健康高危險族群,她們的身分對其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本研究以新住民女性為對象,透過訪談法來蒐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女性關心的健康資訊需求主題,包含預防保健資訊、疾病治療資訊、醫療提供者與醫療協助資訊,以及生育與育兒資訊。新住民女性的健康資訊尋求管道可分為人際管道、網路資源及其他傳統媒介資源;健康資訊尋求管道選擇考量因素,主要基於資訊可近性、個人背景及經驗相似性、資訊內容豐富性、資訊來源權威性,以及資訊新穎性。新住民女性在健康資訊尋求過程遭遇的困難,包括性別障礙、語言障礙、社會文化障礙、健康素養障礙及數位落差障礙,其所採取的解決方式主要有比較對照及尋求他人幫助。根據前述研究結果整理出一個新住民女性健康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架構,並提出結論如下:新住民女性隨著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健康資訊需求,年輕時多具有生育及育兒資訊需求;新住民女性的健康資訊尋求管道以人際管道為優先,資訊可近性是重要的健康資訊尋求管道選擇考量因素;不同國籍、中文語言程度及資訊能力程度的新住民,在人際管道及網路資源的使用上可能有所差異;新住民女性使用網路資源採取雙語檢索比對,並運用跨國兩地的資源;新住民女性在健康資訊尋求過程遭遇困難時,主要透過比較對照及尋求他人幫助來解決;新住民女性會透過考量資訊權威性、資訊比對、參考他人評價、使用個人經驗及使用網路訊息查證工具策略來辨識健康資訊的正確性;新住民女性會透過閱讀摘要及整合健康資訊、採取實際行動來進行資訊使用;新住民女性以各種社群通訊軟體及面對面聊天為主分享健康資訊。最後針對新住民女性、新住民女性配偶、政府機構及醫療院所分別提出實務及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國小教師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研究--以健康體位資訊為例
    (2020) 李紫綺; Lee,Tzu-Chi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國小教師的健康素養和健康資訊行為,並著重於健康體位的健康素養為主要方向,探討不同教師個人背景、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為問卷調查法,以臺中市之國小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使用教師個人背景資料、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中文多面向健康識能評估量表、健康資訊行為等四項問卷作為研究工具,資料蒐集方式以配額取樣實施,並以實體問卷為主、網路問卷為輔於 2019 年12 月至2020年1 月間進行問卷調查,總共回收 387 份有效問卷,再以敘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 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獲得研究結果概述如下: 一、 國小教師健康素養之狀況達良好程度,以理解健康資訊為最高分,溝通與互動為最低分。 二、 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素養之相關:不同年齡、職務、教學年資、運動習慣及自覺健康狀態在健康素養達顯著差異。 三、 國小教師在飲食相關保健上有較高的資訊需求。 四、 國小教師多因個人興趣與好奇查詢健康資訊。 五、 國小教師多利用網路搜尋方式得知健康資訊。 六、 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資訊行為之相關:不同年齡、職務、教學年資、婚姻狀態、子女數、運動習慣及自覺健康狀態在健康資訊行為達顯著差異。 七、 國小教師之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有中等程度正相關。 最後,依據實證研究發現與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單位及未來學術研究之參考。
  • Item
    高中生身心健康資訊之網路使用行為研究
    (2011) 黃若涵; Jo-Han Huang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為了讓生活健康水準上升,人們對於醫療及健康保健等話題越來越重視。本研究希望了解高中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利用網路解決健康保健問題的行為、面臨到的網路障礙以及解決辦法,分析高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以資作為學校未來進行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之參考。 本研究以質化研究為取向,抽取十個樣本做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彼此間互不認識,年紀介於16至18歲之間,不含進修部、夜補校以及高職五專生。研究方法為半結構式訪談,並且以質化分析辦法製作編碼表,整理歸納資料。 依據資料分析的結果,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高中生的健康資訊需求可分為生理及心理兩大方向:生理需求多數來自於針對高中生個人的健康問題、對他人的關懷以及在健康教育學習過程中所欠缺的知識;而心理健康資訊需求多半來自於學校課業、家庭以及同儕之間的緊張和壓力。 二、 高中生使用網路的動機來自環境外在因素以及個人內在因素:環境外在因素提升了高中生使用網路的動力,促使高中生使用網路檢索資訊;而個人內在因素則是高中生因為個人喜好以及信任感而選擇網路作為搜尋的管道。 三、 高中生網路使用行為來自於平日生活中的學習經驗:高中生會依照個人的習慣及經驗有不同的檢索方式、資料判斷方式以及網路平台的選擇,健康資訊素養來自個人生活中的學習過程,造就了不同的資訊行為。 四、 高中生解決網路障礙以及個人能力為主,他人協助為輔:在資訊尋求的過程中,高中生在面臨網路困難及障礙時會先試著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仍就失敗的話才會轉而向他人求助。
  • Item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健康資訊迴避行為研究
    (2019) 莊雯涵; Chuang, Wen-Han
    隨著健康資訊取得便利,大眾健康意識的提升,健康資訊尋求被視為一個普遍的現象,但健康資訊迴避卻極少被大眾所察覺,而慢性疾病患者因接觸健康資訊頻率較一般大眾高,對資訊的接收或迴避直接影響患者的醫療決策和健康維持。因此本研究目的是為了深入瞭解健康資訊迴避現象,由揭示患者的健康資訊迴避行為和原因、發掘可減少健康資訊迴避之契機,協助衛教單位建置健康資訊、提醒患者檢視自身的資訊尋求行為,避免遺漏有益之資訊。 本研究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對象,透過關鍵事件訪談法來蒐集資料,總共訪談了10位患者,研究結果發現:患者受到生理、心理、個人認知、外在環境四個層面的因素影響,會出現輕度迴避、選擇性迴避、潛在迴避、完全迴避四個不同程度之健康資訊迴避行為。從中發現促使患者減少迴避之契機包括急迫的健康資訊需求、對健康資訊內容產生興趣、醫生積極的回應、簡單易懂的資訊提供方式以及敘述完整的健康資訊內容。 依據研究結果整理出一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健康資訊迴避行為框架,並提出結論如下:患者的資訊需求集中於飲食和藥物資訊、網際網路為患者首選的資訊來源管道、健康資訊迴避行為不限於病程之特定時期、健康資訊迴避行為與尋求行為可能同時發生、患者多因心理壓力而迴避資訊、患者在無法與健康資訊良好溝通時迴避資訊、與資訊提供者有良好的互動可減少資訊迴避、健康資訊內容引起關注可增強資訊需求。最後針對醫療照護等單位提出實務以及未來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