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國小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參與動機與全人教育認知關係之研究
    (2023) 謝宗育; HSIEH, TSU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參與動機與全人教育認知關係之研究;探析國小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個人背景變項與參與動機、全人教育認知之差異情形;探究國小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參與動機、全人教育認知彼此間之關係。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在參考相關文獻後建立研究架構,自編〈國小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參與動機與全人教育認知關係之研究-問卷〉進行調查,以桃園市個案小學之競技運動校隊成員為調查對象。共發出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1份,有效回收率91%。蒐集問卷資料後透過SPSS25.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依據調查問卷之統計分析結果,歸納主要研究發現及結論如下:一、 個案學校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參與動機以「成就需求」為主要的動機,就讀年級、參加競技運動校隊項目、未來升學選擇此三項背景變項對個案學校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參與動機呈現顯著差異,而性別、參與競技運動校隊的年資、參加之競賽中有無獲獎經驗、參加競技運動校隊是否會影響其他課業等四種背景變項則無顯著差異。二、 個案學校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在全人教育認知以「生活滿意」為最高,性別、就讀年級、參加競技運動校隊項目、未來升學選擇此四項背景變項在個案學校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在全人教育認知上呈現顯著差異,而參與競技運動校隊的年資、參加之競賽中有無獲獎經驗、參加競技運動校隊是否會影響其他課業等三種背景變項則無顯著差異。 三、 個案學校競技運動校隊成員在參與動機中的四個構面:「健康適能」、「社會需求」、「成就需求」、「運動樂趣」與全人教育認知的五個構面:「品德行為」、「學業成就」、「身心健康」、「群體互動」、「生活滿意」呈顯正相關,亦即參與動機愈高者,全人教育認知則愈高。 參與動機中的「刺激避免」構面與全人教育認知的五個構面:「品德行為」、「學業成就」、「身心健康」、「群體互動」、「生活滿意」呈顯負相關,亦即參與動機愈低者,全人教育認知則愈高。
  • 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澳門大學生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成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 鄭智明; 吳崇旗; Chi-Meng Cheang, Chung-Chi Wu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檢驗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澳門大學生在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方面之成效。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共13名學生)以及對照組(參與一般體育課程共19位學生)。並採用「生活效能」量表(包含: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與主動積極性等6個面向)與「團隊凝聚力」量表進行課程成效檢測。研究結果發現課程對學生的「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都有提升的效果。而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之實驗組學生在生活效能及其6個面向(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性)與團隊凝聚力之後測分數比前測分數皆有提升,其中除了「成就動機」外,其餘皆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 <.05)。而在共變數分析之結果中,實驗組較對照組之後測分數,在生活效能及其5個面向(時間管理、情緒控制、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性)與團隊凝聚力上有增進,並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因此本研究總結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參與的大學生在「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有著正面成效。
  • Item
    馮朝霖的教育美學思想之探究
    (2020) 黃思婷; Huang, Ssu-Ting
    本論文主要探討馮朝霖的教育美學理論,內容分為三部分:世界觀、人觀、教育觀。首先,馮朝霖的世界觀以曖昧、謙卑、參化為主軸,這三者皆蘊含「萬物一體」的高度連結概念,以此看來「萬物一體論世界觀」實際上是對人類跟各種世界的連結進行分類以及整合。其次,馮朝霖的人觀分為三個要項:人的未確定性、人的自我完成性、自我完成之依他起性,這三點顯示出馮朝霖的人類圖像,人必須從與他者、外在世界互動的過程中回歸到自身自我完成的歷程,並與世界建立新時代意義上的連結,才是人類社會向前邁進的關鍵。最後,馮朝霖的教育觀包括自發、互動、共生與全人教育,而自發又可對應存在美學、互動對應公民美學,共生對應生態美學,而綜觀來看,馮朝霖的全人教育之核心理念分別是:漂流、參戲、陶醉,以發揮學子自主性的學習,實踐全人教育的美學精神,特別是在實驗學校的辦學上加以發揮。本論文發現馮朝霖的美學理論與十二年國教政策之核心概念相互呼應,整體而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自發、互動、共好,與馮朝霖的教育觀密切相符。 總結而言,本論文有關馮朝霖的教育美學研究可得到三個結論:一、馮朝霖秉持著萬物一體論的世界觀;二、馮朝霖的人觀表明人類在自我完成的過程中,將會遭遇不確定的考驗,並在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中努力趨向完整;三、馮朝霖的教育觀強調以美學素養為基礎,由此開展實現全人教育的方式。
  • Item
    邁向倫理為主的經濟思維:P. Ulrich「統整的經濟倫理學」及其教育蘊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03-??) 劉子菁; Tzu-Chin Liu
    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化理念與競爭機制引發許多爭議,但現代經濟學背後的運作邏輯恐怕才是問題的主要根源。本研究旨在探討P. Ulrich的核心思維,以釐清當前教育中的經濟迷思,使教育遠離經濟主義。「統整的經濟倫理學」的核心內涵包括:第一,「統整」取徑是一種以「經濟倫理」為導向的思維,使經濟為生命服務。第二,以「社會—經濟理性」做為經濟活動的規範基礎,其中,倫理理性優先於「純」經濟理性。第三,不同於「矯正」與「規範」取徑的科學化路線,「統整」取徑整全地包含憲法、制度與行動層次。最後,本文提出「統整」取徑有助於釐清經濟與教育的關係,破除當前教育裡的「市場偶像」,使教育免於淪為經濟的附庸,而造成全人教育的消失。此外,「統整」取徑支持教育以倫理價值為優先,透過理性的溝通與對話,省思生活世界中經濟課題的倫理意涵。
  • Item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全人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
    (2008) 劉德龍; LIU TE LUNG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有二:一、透過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analysis)探究先進國家及中共對初級軍官養成的模式。二、藉由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method)方式分析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執行成效之探討,作為我國未來軍事教育策進之方向及重點。 論文依研究架構進行,綜合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一、世界先進國家與中共軍事教育均以「全人教育」方式培養初級軍官,以符合未來聯合作戰之能力。 二、理工學院在校學生對於「全人教育」實施成效整體滿意度屬中上程度,滿意度最高部分,屬在校學生對自我能力提升。 三、在校學生對「全人教育現行制度」整體成效認同度屬中上程度,其中「實習幹部制度對軍官養成教育非常重要」認同程度最高,而「年班制度中的紀律委員會執行功能良好」認同程度最低 。 四、在校學生對「學校教育及行政」、「學校教育目標達成」滿意度達中上程度。 五、不同年級背景變項對現行制度、教育及行政及教育目標達成部分,達顯著差異,且一年級認同程度最高,三年級最低。 六、不同系別及不同實習職務背景變項,對全人教育執行現況整體成效,分析結果並無顯著之差異,以平均數分析,滿意度較高者情形不一,但最低均為實習排長。 七、不同性別背景變項,對全人教育執行現況成效分析結果無顯著之差異,以平均數分析,男性在目標達成及能力提升部分,滿意度略高於女性。 八、有無歷練學生實習幹部背景變項,分析結果,在現行制度、教育及行政部分達非常顯著差異,另外在教育目標達成部分僅達顯著差異,且無歷練實習職務者滿意度高於有歷練實習職務者。
  • Item
    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關係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2015) 蔡昕璋; Tsai, Hsin-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之關係,研究問題包括:(一)國內外大學全人教育的重要理念與實施方式為何?(二)本研究大學生參與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之全人教育經驗為何?不同個人因素的大學生全人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以及(三)本研究大學生個人因素、全人教育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之關係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大學校園中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建議,提供師生及行政人員參考。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量化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以校園衝擊理論等為基礎編製問卷,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學院、年級、家庭背景、住宿情況、工讀經驗、宗教信仰、志願服務經驗、學業成績以及健康狀況,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包括正式課程(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非正式課程(學術相關活動、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參與經驗)以及潛在課程與校園文化(學校支持系統、校園環境氛圍、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滿意度)的參與經驗,全人素養包括國際視野、創新領導與問卷解決、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多元文化、環保意識、主動探究、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健康管理、批判反思、科學思辨、人文涵養、資訊素養、靈性思維、終身學習。 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採取分層比例抽樣,取樣人數為640人。質化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透過深度訪談加以釐清:(一)學生心目中的全人素養有哪些?(二)比較強的素養,是受到哪些個人或校園因素影響?(三)比較弱的素養,是受到哪些個人或校園因素影響,並且希望學校提供什麼樣的資源與幫助?訪談對象乃依據問卷調查結果,選取13位學生進行訪談。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歸納國內外全人教育理念,發現臺灣與中國重視個人達到五育均衡發展,歐美及日本強調全宇思維的永續樂活精神。臺灣全人教育的理念可分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生命、生活、生涯三生教育實踐」、「天、人、物、我的和諧關係」以及「身、心、靈健全整合」四大向度。 二、國內、外均透過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課程,作為達成全人教育主要途徑之一,並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進行方案或環境規劃。 三、大學生個人因素,以t檢定與ANOVA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在全人素養中的差異,發現性別、學院、年級、住宿經驗、工讀經驗達顯著差異,其中校外工讀經驗對全人素養的負面影響較大。 四、 透過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個人因素對於全人教育參與經驗的解釋力,發現個人因素對於正式課程參與經驗解釋力為25.2%、非正式課程參與經驗解釋力為15.6%、潛在課程與校園文化解釋力為23.1%,其中學院、年級、住宿經驗、工讀經驗、學業成績、健康狀況皆具解釋力,其中又以學院及健康狀況的影響最大。 五、透過階層迴歸分析,探討個人因素、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對於全人素養的整體解釋力為35.8%,其中學院、年級、健康狀況、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學校支持系統、校園環境氛圍、師生互動、同儕關係皆具顯著解釋力,其中又以潛在課程的經驗影響最大。透過逐步迴歸分析,發現「師生互動」、「同儕關係」、「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以及「健康狀況」是影響全人素養最重要的因素。 六、質性訪談包括學生對於全人素養與影響因素的看法,結果歸納如下: (一)學生認為全人素養,應包含「生活知能與生活管理」、「專業知識技能」以及「家庭關係經營」。 (二)學生認為全人教育參與經驗中,特別是正式課程中的通識課程、體育課程、服務學習課程,非正式課程中的社團活動、身心成長活動,以及潛在課程中的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格外重要。 (三)不同主修領域的同學,對於通識教育的看法不同;且不同校區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學生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及滿意度,亦會影響全人素養。
  • Item
    馬偕醫學院共學園架構與內涵之研究
    (2016) 何秋苹; Ho, Chiu-ping
    大專校院面臨轉型改革之際,如何從早期「以教學為目的」以至於現今將大學教育偏重在「專業」、「職能培養」的概念上翻轉。為因應大學教育改革風潮,教育部開始重視通識教育中的「博雅」、「全人」教育,做為大學改革的重點工作。在這樣的機緣以及思考下,取法西方書院教育的制度式改革,一時成了台灣大專校院嘗試改革時的一種方式及趨勢。因此,本研究藉由馬偕共學園架構與內涵之探討,試圖藉此對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提出可供參考的方向。 本研究首先對於中西方書院教育的傳統及內涵進行溯源;其次針對目前臺灣大專校院書院教育實施的狀況進行評析;最後對於馬偕醫學院提出以書院精神為內涵的「共學園」架構進行討論。 為探討馬偕醫學院「共學園」之架構及內涵,本研究採質性研究,藉由個別訪談,對於共學園的架構及內涵進行理解。訪談過程中邀請五位對於馬偕共學園建構有直接參與及影響力者進行訪談;藉由訪談,理解共學園整體架構之建立以及其內涵。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馬偕共學園架構及內涵合乎西方傳統書院教育之精神。 二、馬偕共學園架構模式重要影響因素,包含所有參與者對西方書院教育之認知與取捨、行政資源之投入,以及課程內容之設計與規劃等。 本研究對馬偕共學園架構發展歷程及內涵之分析及所得結論,期許可提供國內大學院校推動並落實書院教育理想之參考。
  • Item
    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研究-以盧梭和福祿貝爾教育思想為例
    (2005) 李思穎
    本研究藉由探討中西歷代思想發展脈絡中,影響幼兒教育發展卓著的 教育學者-盧梭的「愛彌兒」和福祿貝爾的「人的教育」之全人發展教育思 想,探討全人理想教育之內涵,為未來幼兒「全人理想」教育目標,提出 相關建議。 本研究探討目的,可分為四點: 一、探究中西的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關係。 二、探究盧梭的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關係。 二、探究福祿貝爾的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關係。 三、盧梭和祿貝爾的全人理想,對現代幼兒教育全人發展之啟示。 本研究除了蒐集多位中西相關教育學者的專書,及探討這兩位學者的 相關文獻,予以整理、分析和比較。盧梭和福祿貝爾在幼兒教育上,認為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教育環境,影響幼兒教育的全人發展,他們主張回歸自然的教育本質及提倡全人理想教育目的,謙卑的自省,使人能夠充分認識自己,崇尚自然及上帝的真理,才能使人深刻體會生命的真諦。此外,他們認為全人理想的主旨在於尊重人權,培養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精神,以愛和關懷、支持和鼓勵他人。這兩位學者除了注重身體的健康及家庭教育外,也強調學校教育必須以直觀教學理念,增進兒童學習及心智成長,使兒童返回自然,提升靈性修養,尋求上帝的真理和智慧,才能充分自由發展其潛能,實現全人理想教育目標。
  • Item
    邁向倫理為主的經濟思維:P. Ulrich「統整的經濟倫理學」及其教育蘊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03-??) 劉子菁; Tzu-Chin Liu
    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化理念與競爭機制引發許多爭議,但現代經濟學背後的運作邏輯恐怕才是問題的主要根源。本研究旨在探討P. Ulrich的核心思維,以釐清當前教育中的經濟迷思,使教育遠離經濟主義。「統整的經濟倫理學」的核心內涵包括:第一,「統整」取徑是一種以「經濟倫理」為導向的思維,使經濟為生命服務。第二,以「社會—經濟理性」做為經濟活動的規範基礎,其中,倫理理性優先於「純」經濟理性。第三,不同於「矯正」與「規範」取徑的科學化路線,「統整」取徑整全地包含憲法、制度與行動層次。最後,本文提出「統整」取徑有助於釐清經濟與教育的關係,破除當前教育裡的「市場偶像」,使教育免於淪為經濟的附庸,而造成全人教育的消失。此外,「統整」取徑支持教育以倫理價值為優先,透過理性的溝通與對話,省思生活世界中經濟課題的倫理意涵。
  • Item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3-07-??) 張春興; CHUN-HSING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