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WebQuest為工具輔助「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對高中生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之影響(2021) 劉靖陽; Liu, Jing-Yang伴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於108學年度開始實施,台灣教育現場邁向了「素養導向」時代。然而,過去由於升學主義的影響,第一線公民科的教學,常流於最小限度的社會科學知識灌輸。對於在當代社會極為重要的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並未有適切的觸及。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程時數內,以有效的教學模式與輔助工具促成學生「公共議題論辯能力」的發展,乃是在此波改革下不可迴避的議題。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高二社會組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為場域,以「WebQuest網站」為主要網頁鷹架,嘗試發展出適切的公共議題探究課程。而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採取實驗研究為主之設計,希望藉此探討以WebQuest為工具輔助學生執行公共議題探究對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五大構面產生之影響,而除了實驗研究外,本研究也以半結構訪談、文件分析為輔助,以了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成長,以及遇到的困難與觀感。而在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後,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相較於Ucamdemy這類學習資源上傳平台, WebQuest網站更可以幫助學生在「能掌握議題的背景脈絡與爭議點」、「能了解議題中不同利益相關方之立論」、「能有效且正確地引述證據並解釋之」等構面,以及整體的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現 二、在提供足夠網頁鷹架(不論Ucamdemy、WebQuest)的情況下,循序、持續性、結構性的公共議題探究課程,都能幫助學生在公共議題論辯能力各構面上有顯著成長 三、以WebQuest網站輔助的公共議題論辯課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綜合對議題的基本了解、議題中不同立場的論點、有效的證據,發展出對議題的獨立觀點四、以WebQuest網站輔助的公共議題論辯課程,能解決諸如無法聚焦探究方向、資訊來源不明、充斥偏頗立場訊息等議題探究過程常見的問題。五、WebQuest網站能有效降低學生在議題探究過程中的學習焦慮,降低學生開始探究的門檻六、WebQuest網站能幫助學生在網站資源的基礎上找尋更多學習資源,藉此聚焦、深化、精緻化對於論辯議題的思考 除了前述幾項結論外,本研究也在第五章部分,透過回顧研究施行歷程與成果,分別歸結出了幾項對於公共議題論辯課程與教學以及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希望能給予未來對於相關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與教學者參考。 關鍵詞:Webquest、公共議題論辯能力、公民教育、公民素養、議題中心教學、探究與實作Item 「我」對「他們」:都會弱勢國中生公民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 李逢堅; Feng Chien Lee本研究目的有二:1存在於低社經地位國中生的公民素養不利特徵;2.公民課堂討論公共議題時,導致無法達成目標的因素。採質化設計,選取一都會弱勢學區國中一個八年級公民課堂,進行非參與觀與個別深度訪談。研究發現較多比例學生的認知較關注在情節或細節,對公共議題較為自我中心思考關聯性。事件的影響力且内涵價值表現最佳,能提出一些概念與想法,但人數最少。内容興趣且情節發展表達力次之,但欠缺表達的概念化。狹隘自我且空心概念或零基細節,人數不在少數,他們不知如何思考,如何表達,進而將自己與公共議題劃清界線。低社經地位學生無法參與討論的因素,在於不僅缺乏背景知識,且對課堂的學術概念陌生,無法與議題產生連結;加上公共議題的爭議性,或流於口水戰,更讓學生感到因難甚至抗拒。政黨的刻板印象,也影響學生對公共議題的思考。Item 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研究(2012) 嚴秋蓮; Yen, Chiu-Lien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之影響因素。研究問題包括:(一)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現況為何?(二)不同背景大學生之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服務學習課程類型之課程實施品質、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四)大學生背景因素、服務學習課程類型、課程實施品質、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之關係為何?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性為輔。量化研究問卷調查部分,以100學年度第一學期修習校園服務學習課程、社團服務學習課程、通識服務學習課程和專業服務學習課程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公、私立大學各五所,運用「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47份。統計方法包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質性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由四種服務學習課程各選兩位大學生進行訪談,訪談資料以質性分析方式,補足或解釋量化研究無法探究的內涵。 本研究量化結果發現:(一)不同社團與幹部經驗者之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 有顯著差異;(二)不同服務學習課程類型的課程實施品質、課程投入與公民素 養有顯著差異;(三)有幹部經驗與課程實施品質對於課程投入有解釋力;(四) 有幹部經驗、通識和社團服務學習課程、課程實施品質與課程投入對於公民素 養有解釋力。 經由質性訪談發現: (一)校園服務學習課程未能落實準備、服務與反 思;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強調與他人互動的品質;通識服務學習課程啟發觀點轉 換與感動;專業服務學習課程展現專業與服務品質。(二)校園服務學習課程 未具課程投入;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增強服務態度與團體紀律;通識服務學習課 程落實課程投入;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結合專業與服務課程投入。(三)校園服 務學習課程對於公民素養影響較少;社團服務學習課程服務中關懷,多元互動 影響參與能力;通識服務學習課程關懷促進責任,落實公民參與;專業服務學 習課程啟發社會關懷,關注專業社會議題。 最後,歸納研究發現,提出建議,包括:未來在大學校院強調課程實施品質有助公民素養的提昇,激發課程投入影響公民素養的培養,提供不同服務學習課程教師充足的支援;在提升課程實施品質上,加強校園服務學習課程準備、服務與反思,提供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多方資源,推廣通識服務學習課程融入服務學習,強化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的反思帶領;在促進課程投入上,設計校園服務學習課程多元化,增強社團服務學習課程服務知能,建立通識服務學習課程投入模式,規劃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結合專業與服務;以及進一步研究的建議。Item 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及其相關因素: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2014) 康慧先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者以IEA在2009年所進行的ICCS研究計畫資料,探討前因變項-學生屬性與家庭背景,以及歷程變項-學生社會化和學習、家庭環境和學校教師等因素,與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之關係。採用的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階層多元迴歸。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傾向皆顯著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學生的態度傾向積極正面。 二、前因變項中的「家庭背景」對於學生「民主價值的支持度」、「知覺傳統公民素養的重要性」、以及「知覺基進公民素養的重要性」皆有具顯著差異存在。在「學生屬性」的性別方面,顯著差異僅存在學生「知覺基進公民素養重要性」,且女學生的得分顯著高於男學生。 三、在歷程變項中「學生社會化和學習」除了「社區的公民參與」達到部分相關之外,其他的因素皆與臺灣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具有顯著正相關;同時,學生的「家庭環境」因素,皆與臺灣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具有顯著正相關;然而在「學校教師」中僅有「教師對教學方法的自信程度」達到顯著正相關,以及「教學評量的多元程度」與臺灣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具有部分相關外,其餘變項未達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四、控制前因變項後,歷程變項對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具有顯著的預測力。Item 大學生公民素養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2017) 李容懿; Li, Jung-Yi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了解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素養三面向包含公民認知、公民態度、公民參與之情形,探究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素養此三面向的差異情況,以及了解臺北市大學生在公民素養此三面向的相關程度。 本研究以民國一百零五學年度就讀臺北市公、私立大學之大學日間部在學學生為母群體,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法,以分層叢集便利取樣方式,共得465份有效樣本。使用SPSS軟體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mos驗證性因素分析,對所蒐集到之樣本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臺北市大學生呈現中等的公民認知程度。 二、臺北市大學生大致表現出正向的公民態度。 三、臺北市大學生表現出中等偏向積極的公民參與。 四、在公民素養之認知部分,不同學校性質、年級、社團參與情形、擔任社團幹部、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別之臺北市大學生達顯著差異。 五、在公民素養之態度部分,不同學校性質、性別、社團參與情形、擔任社團幹部之臺北市大學生達顯著差異。 六、在公民素養之參與部分,不同學校性質、性別、社團參與情形、擔任社團幹部、父母親教育程度之臺北市大學生達顯著差異。 七、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面向與態度面向有顯著相關。 八、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認知面向與參與面向沒有顯著相關。 九、臺北市大學生公民素養之態度面向與參與面向有顯著相關。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對中央主管教育機構、師資培育機構、大學與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Item 公民素養融入大學專業課程之研究-中部某大學兩門課程的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5-01-??) 徐敏雄; Min-Hsiung Hsu為具體瞭解公民素養融入大學專業課程的施行狀況,本研究乃以100學年第二學期「歷代文選及習作(下)」(中文系)及「生態旅遊」(觀光系)實施融入式課程的經驗為研究對象,針對兩門課程之教師授課大綱,教師、助教與學生參與經驗之非結構訪談,以及兩位教師於期末成果發表會中的經驗分享錄影記錄,進行資料蒐集。之後,再依循紮根理論的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以及選擇式編碼之分析歷程,分析出不同學科知識所採行之融入式課程設計策略,以釐清不同學科知識與課程設計所能採行之融入策略、實際融入之公民素養種類,及其可能遭逢的困境為何,以做為未來各大學專業課程推動公民教育之重要參考。Item 服務學習對大學全人教育之啟示(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2012-08-01) 嚴秋蓮; 蔡進雄; 劉若蘭Item 我國公民教育革新之反思(國立教育資料館, 2009-04-01) 劉美慧; 董秀蘭我國近年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組織主導的國際評比調查研究,其中一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於2007年申請加入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主導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這是我國首次完整參與國際公民教育調查計畫,希望參與此項研究累積台灣的國際公民教育研究成果,並透過國際比較進一步瞭解我國中學生在公民教育與素養上的成就表現。本文首先介紹國際公民教育的三階段研究,其次從知識內容、情意─行為、認知等三個範疇,分析「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的公民素養評量架構,最後從公民知識概念、情意行為、分析推理能力、區域公民模組等四方面,探討「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評量架構對我國公民教育的啟示。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Ⅳ/Ⅳ)(2011-03-31) 劉美慧; 譚克平; 鄧毓浩; 黃美筠; 王麗雲; 顧忠華; 陳麗華; 宋曜廷; 陳柏熹; 陳淑敏本計畫團隊旨在參與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簡稱 IEA)所主導之「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簡稱ICCS 2009)而組成。至目前為止,IEA 共執行三次國際公民教育研究,第一次於1971 年執行,共有9 個國家參加;第二次於1999 年執行,共有28 個國家參加;本計畫團隊參加第三次研究,共計38 國參與。研究目的主要針對13 歲半(相當於臺灣八年級)學生,進行公民學習成就調查,評估其公民認知、態度與行為,以瞭解參與國家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公民,並進行各參與國家研究成果之比較。ICCS 2009 各國的調查樣本包括150 所國中校長、3000 位以上八年級授課教師及4500 位以上的八年級學生,從校長、教師及學生三方面,以態度問卷、認知測驗等工具進行調查,深入瞭解各國公民教育現況。此外,考量ICCS 2009 所發展之國際性的研究架構和工具未必能顧及亞洲地區獨特的文化脈絡,臺灣的研究團隊結合香港、泰國、韓國、印尼等亞洲參與國,共同發展適合亞洲的公民素養模式,深入探討在亞洲地區獨特的文化脈絡下所延伸的公民教育議題。亞洲模組將以ICCS 的公民素養架構為主,進行分析與討論,並探討亞洲共同文化與核心價值,發展亞洲公民素養模式,進而發展亞洲模組問卷。本計畫獲得教育部與國科會四年的補助經費,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負責執行臺灣ICCS 2009 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劉美慧教授擔任研究主持人(National Research Coordinator),並邀請國內相關領域優秀學者擔任共同主持人,組成跨校研究團隊。研究團隊分為「總計畫組」、「試題發展組」、「深度分析組」、與「亞洲模式組」共四組,研究團隊專長互補、陣容堅強。目前ICCS 2009 為增進國人對於研究計畫結果之了解,臺灣研究團隊特於2011 年11 月19 日舉行計畫研究發表會,ICCS2009 計畫已於同年11 月30 日結案。藉由ICCS 2009 研究計畫之執行可深入瞭解我國八年級學生的公民素養與公民教育成效,並對本土公民教育改革提出具體建議。此外,透過國際比較累積臺灣在國際公民教育之研究成果,亦有助於臺灣公民教育學術研究之國際接軌。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I//Ⅳ)(2008-07-31) 劉美慧; 黃美筠; 林佳範; 宋曜廷; 顧忠華; 董秀蘭; 王麗雲; 鄧毓浩; 譚克平; 林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