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台北市國中八年級學生知覺學校氣氛、學業成就與危害健康行為研究
    (2007) 劉芝伶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知覺學校氣氛、學業成就、危害健康行為的現況,以及學校氣氛對學業成就與危害健康行為之預測力。採橫斷式調查研究,以隨機方式自七所國中選出十四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38份問卷,回收後剔除無效填答得有效問卷406份,有效回收率93%;除了自陳式問卷之外,同時蒐集學業成就、在校違規記錄等學校資料。以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多元廻歸分析,得到下列重要結果: 一、 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的學校氣氛偏正向。 二、 台北市國中學生於本學期第二次段考之國、英、數三科成績的T分布近似於常態分布。 三、 台北市國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現況屬輕微程度。 四、 知覺學校氣氛愈佳,則學業成就愈佳、危害健康行為愈少。 五、 控制背景因素前後,學校氣氛中「學生參與決定」、「支持多元文化」及「紀律嚴苛」等層面是學業成就的重要預測變項。 六、 控制背景因素前後,學校氣氛中「學業傾向」、「紀律嚴苛」及「安全問題」等層面是整體危害健康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 根據研究發現,建議改善學校設備、增加創新教學與教師支持,營造有利於學業成就與降低危害健康行為的學校氣氛。
  • Item
    臺灣地區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07) 林美嫺
    青少年階段是健康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影響著其未來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國內曾進行影響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研究多數侷限於一所學校或單一地區,此外,過去研究探討父母行為對子女危害健康行為的影響,多半探討父母行為對兒童行為的影響,較少針對青少年時期。因此,本研究採橫斷研究法,利用「九十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ational HealthInterview Survey;NHIS)全國性的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旨在瞭解影響臺灣地區青少年的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亦即探討社會人口學因素(年齡、性別、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收入及居住地區)、父母危害健康行為與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的關係,以提供教育人員、父母及其他相關單位促進青少年健康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 每次駕乘汽車前座未繫安全帶與騎乘機車未戴安全帽兩項行為的比率,女生顯著高於男生,且12-17歲青少年顯著高於18-24歲。 二、 吸菸、飲酒、嚼檳榔、過去兩個星期沒有運動、沒有體重控制及沒有每天吃水果六項行為男生的發生率顯著高於女生,且18-24歲青少年顯著高於12-17歲。 三、 父母教育程度愈低,研究對象出現吸菸、飲酒、嚼檳榔、沒有運動、沒有每天吃早餐、沒有每天吃蔬菜及沒有每天吃水果的危害健康行為的比率愈高。 四、 父親收入低者,研究對象出現吸菸、飲酒、嚼檳榔、沒有運動及沒有每天吃水果的比率較高;母親收入低者,研究對象出現吸菸、沒有運動、沒有控制體重、沒有每天吃早餐及吃水果的比例較高。 五、 父女、父子、母女及母子間危害健康行為的關聯性,以父子間影響為最大,其次為母女與母子間;控制社會人口學因素後,父母危害健康行為對子女危害健康行為的影響,母親影響大於父親。
  • Item
    台灣地區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2006) 呂佩霖; Grace Lu
    本研究欲探討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之因素,以民國九十年度國家衛生研究院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系統進行次級資料庫分析,找出影響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在口腔行為方面的相關因素,並配合以研究對象為主的口腔保健課程內容分析,及台灣地區歷年與口腔健康有關之衛生與教育政策分析,針對影響台灣地區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因素進行深入探討。 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之資料,為民國九十年度「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一部份,為具全國性的樣本,以其中年滿十二歲但未滿二十歲的研究對象為分析族群,並串聯十二歲以上問卷及家戶問卷中相關資料,進行分析。針對研究樣本之背景因素及口腔預防保健行為等變項做人數、百分比、平均值及標準差的描述性統計;在背景因素於口腔預防保健行為的分佈比較,則依序以卡方檢定分析;口腔保健行為及其他危害健康行為相關性部分,輔以邏輯斯迴歸分析。初步挑選出符合本研究目的之研究對象,扣除資料缺漏個案,最後進行分析人共計數為2708人,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 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表現不甚理想,其中每日刷牙次數以每日兩次居多(65.4%);潔牙時間點以早上起床後(91.6%)與晚上睡覺前(76.5%)為眾;有使用牙線潔牙習慣者佔18.8%;有使用漱口水習慣者佔2.4%;過去半年內有洗牙行為的佔20.0%。 (二) 依照性別分組,則上述四項口腔保健行為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的為:有無使用牙線習慣,其中又以女性有使用牙線習慣者較男性多(p=0.018)。 (三) 依照年齡分組(12-15歲組與16-19歲組),則於每日刷牙次數(p=0.001)、使用牙線習慣(p=0.003)、過去半年內有無給牙醫洗牙(p<0.001)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四) 危害健康行為: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有飲酒習慣盛行率為25.4%;有抽菸習慣盛行率為27.3%;有嚼檳榔習慣盛行率為5.6%;甜食攝取行為部分,經常吃餅乾、糖果、麵包類的佔25.3%,經常吃蛋糕和麵包類佔41.6%,經常喝可樂和沙士者佔11.5%,經常冰淇淋、奶昔、冰品者佔7.8%,經常喝含糖飲料者佔28.0%。 (五) 依照性別分組,男女於所有危害健康行為均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六) 依照年齡分組(12-15歲組與16-19歲組),以嚼檳榔行為(p<0.001)、吃蛋糕、麵包類(p=0.001)、喝可樂及沙士類(p=0.049)、喝含糖飲料類(p=0.012)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七) 影響國內12-19歲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的相關因素,以多變項邏輯斯回歸檢定分析發現:1.每日刷牙次數部分與年齡(0dds ratio=1.21,95%CI:1.088-1.339)、經常喝含糖飲料(0dds ratio=4.12,95%CI:1.678-10.136)有統計上顯著意義;2.使用牙線行為部分以年齡(0dds ratio=0.95, 95%CI: 0.892-0.953)、有飲酒習慣(0dds ratio=0.72,95%CI:0.564-0.909)、經常吃蛋糕和麵包類(0dds ratio=1.26,95%CI:1.020-1.560)、經常喝含糖飲料類(0dds ratio=0.71,95%CI:0.506-0.987)、偶爾喝含糖飲料(0dds ratio=0.65,95%CI:0.503-0.851)達統計上顯著意義;3.使用漱口水習慣與有嚼檳榔習慣(Odds Ratio=0.49,95%CI:0.281-0.853)達統計上顯著意義;4.過去半年內有洗牙行為的部分則與年齡(Odds Ratio=0.99,95%CI:0.912-0.999)、有飲酒習慣(Odds Ratio=0.70,95%CI:0.558-0.887)、有嚼檳榔習慣(Odds Ratio=1.80,95%CI:1.063-3.041)等四項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國內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盛行率不如衛生與教育部門 所預期,多數青少年於口腔保健的行為執行上仍以起床後與睡覺前的時間點為潔牙的主要時機,口腔健康課程中談到關於餐後潔牙、定期口腔健康檢查等預防保健行為的執行率也不甚理想,深入檢視相關因素更發現,國內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與相關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性也不一致,針對以上重要研究結果,建議如下: (一) 強化在學青少年於口腔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關口腔保健的課程對於行為技巧及對口腔健康態度方面的養成還有調整的空間,正確的潔牙技巧教學在課程內容上佔的比例相形之下很低,飲食對口腔健康的影響也建議於往後口腔保健課程修訂時納入,將飲食中有關甜食、含糖飲料及汽泡碳酸飲料對口腔健康的傷害納入飲食與營養的單元中一併教導,透過不同單元之間的連結教導全面性的口腔預防保健。 (二)由政策面提供青少年口腔保健的支持性環境:多數的國小校園內都能提供支持性的環境(諸如充足的洗手台設備、餐後潔牙制度與含氟漱口水的發放等),但隨著學生升上國中階段以後,口腔健康行為便中斷,建議由國中開始的校園延續國小的口腔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制訂校內支持口腔保健行為執行的相關政策(如調整學校課堂作息時間,將用餐時間之後排入足夠的時間提供全校師生進行潔牙等)及多舉辦與口腔保健有關的校內與社區性活動,鼓勵青少年家長一同參與口腔保健的活動,結合鄰近社區與牙醫資源進駐校園提供協助,定期舉辦全校性的口腔疾病篩檢等。 (三)擴充與深化歌健康訪問調查系統的內涵:建議政府可持續定期進行每年度的全國性調查,並嘗試追蹤特定族群的口腔健康狀況與行為,另可納入認知與態度方面的變項及刷牙技巧、牙刷種類選擇、牙膏種類選擇及更換牙刷的時間間距等,提供往後口腔健康方面的研究者能夠更深入地掌握口腔保健行為的現況。
  • Item
    健康行為群聚類別與自覺健康狀況及醫療利用之關係—以臺灣18~25歲成年初顯期族群為例
    (2014) 葉昱佐; Yu-Tso Yeh
    研究目的:探討18~25歲成年初顯期族群之健康行為是否有群聚現象,並分析群聚類別與其自覺健康狀況以及急診、西醫門診以及住院等醫療利用之間的相關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運用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以18~25歲成年初顯期族群為研究對象,刪除各子題所使用之研究變項為遺漏值之樣本後,子題一樣本數為2,679人,子題二為2,636人,子題三為2,633人,子題四之急診及住院醫療利用樣本數為2,631人,西醫門診醫療利用樣本數則為2,628人。 方法:本研究使用二階段群聚分析法 (Two-Step Cluster Analysis)依成年初顯期族群之健康行為型態進行群聚分析並加以命名,並以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群聚類別之關係;為瞭解群聚類別與自覺健康狀況之關係,乃使用Ordered Probit Regression分析;在探討群聚類別與醫療利用情況,本研究乃使用羅吉斯迴歸分析法 (Logistic regression)以及零膨脹負二項迴歸模型 (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分析群聚類別與急診、西醫門診以及住院等醫療利用與否以及利用次數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成年初顯期族群可分為三個群聚類別:菸酒不離族共637人,佔23.78%、飲食不均族有947人、佔35.35%,以及健康保健族,共1,095人,佔40.87%。在自覺健康狀態方面,相較於健康保健族,菸酒不離族 (Coef.= -0.26, P-value=0.00)與飲食不均族 (Coef.= -0.41, P-value=0.00)的自覺健康狀況較差。在有無利用急診醫療方面,相較於健康保健族,菸酒不離族較會使用急診醫療 (OR=1.59; 95% CI=1.14-2.21);在急診醫療次數方面,飲食不均族使用較多次數的急診醫療 (IRR=1.49; 95% CI=1.08-2.05),而健康行為群聚類別與西醫門診、住院與否或其利用次數皆無顯著相關。 結論與建議:成年初顯期族群可以分為菸酒及飲食之健康行為型態之區別。菸酒不離族與飲食不均族均有較差的自覺健康狀況。在醫療利用方面,菸酒不離族較可能會使用急診醫療。而飲食不均族較可能使用較多次數的急診醫療。由於本研究所探討的年齡層屬於較健康的族群,在醫療利用上,雖看出群聚與急診醫療利用之相關性,但受限於資料並無法得知就診之主要原因,且因受限於橫斷性資料,也無法看出群聚類別對後續西醫門診或住院醫療利用狀況之關係,儘管如此,成年初顯期族群身處在青少年以及成人之間的轉捩點,培養健康之生活型態仍為重要之課題。本研究建議,未來在政策上可強化在大專校院及職場的成年初顯期族群之健康促進並設計多重模式的介入方案,針對不同族群進行客制化之健康促進活動。
  • Item
    青少年發展性資產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
    (2010) 詹佩芬; Pe-Fen Chan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基隆市公立國中學生發展性資產與危害健康行為的現況,並探討發展性資產與危害健康行為之關係。研究對象為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基隆市公立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抽樣方法採兩步驟抽樣法,以叢集取樣抽取六所國中,再從每校七至九年級各隨機抽取一個班級,得有效樣本數為517人。研究工具採結構式調查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蒐集資料,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發展性資產、危害健康行為等三部份。所得資料以t檢定、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點二系列相關、複迴歸分析、複邏輯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的發展性資產平均而言屬中等程度,從外在資產與內在資產兩大類來看,外在與內在資產均屬於尚可。就發展性資產分組而言,發展性資產總分、內在資產和外在資產、八項資產類別均有偏低的情形。 二、受測學生整體出現危害健康行為的頻率不高,顯示大多屬於有過一至二次的危害健康行為。各項危害健康行為中,較常出現的有喝含糖飲料、未喝超過2000C.C以上的水、騎(坐)腳踏車未戴安全帽、未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每天看電視連續超過2小時、課業造成的壓力、擔心某件事而失眠、罵別人髒話。 三、受測學生的發展性資產會因其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完整性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受測學生的危害健康行為會因其年級、父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完整性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受測學生的危害健康行為與發展性資產呈顯著中度負相關。 六、受測學生的七個社會人口學變項能顯著預測其危害健康行為,其解釋總變異量為5.6%,具有低度的解釋力。其中「年級」、「父親教育程度」、「家庭完整性」均有顯著預測力。 七、受測學生的外在資產與內在資產能顯著預測其危害健康行為,其解釋總變異量為37.2%,具有中間強度的解釋力。其中「外在資產」與「內在資產」均有顯著預測力。 八、受測學生的八項資產類別能顯著預測其危害健康行為,其解釋總變異量為39.3%,具有中間強度的解釋力。其中「學習投入」、「社交能力」均有顯著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強化與建構青少年發展性資產,藉由家庭、學校、社區等多方的連結與支持,幫助青少年學習更多積極的經驗、關係與機會,有助於青少年建構每項優勢和技能,藉此累積更多的資產。在預防危害健康行為上,建議可強化青少年外在與內在資產、學習投入資產,有助於減低其危害健康行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 Item
    苗栗縣國中生家庭環境、學校環境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相關研究
    (2010) 鍾紘怡; Chung Hung-Yi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苗栗縣國中生知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危害健康行為的現況,以及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對危害健康行為之預測力。採橫斷式設計,以自陳結構問卷為工具,對隨機選出的506名七、八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得有效問卷479份,有效回收率94.66%。再以SPSS 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t檢定、 ANOVA、 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廻歸分析,得到下列重要結果: 一、 研究對象知覺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均偏正向。 二、 研究對象危害健康行為現況屬輕微程度,並以不良生活習慣較多。除了不良生活習慣平均得分介於「有過一、二次」到「偶爾有」間,其餘四類危害健康行為皆介於「從來沒有」到「有過一、二次」間。 三、 男性、家庭結構不完整者較容易出現危害健康的行為。 四、 家庭環境、學校環境與危害健康行為呈負相關。家庭環境愈佳,危害健康行為愈少;學校環境愈佳,危害健康行為也愈少。 五、 社會人口學變項、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可預測危害健康行為,解釋變異量為36.66%。其中性別、「互助、支持與溝通」、「爭吵與情緒表達」、「家庭規範」、「支持多元文化」、「紀律嚴苛」及「安全問題」是重要變項,且以「紀律嚴苛」的預測力最大。 根據研究發現,建議家長營造良好家人關係和建立家庭規範,教師落實正向管教和妥善處理校園安全問題,以降低危害健康行為的發生。
  • Item
    臺北市高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1) 陳婉倩; Wan-chian 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臺北市高中學生之危害健康行為,並探討其相關因素,以作為各項健康問題及健康促進計畫之參考。本研究採自編式結構問卷,以臺北市九十九學年度之高中生為研究母群,經比率機率集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760份。本研究結果及建議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飲食行為整體表現屬中低不良程度。其中,體重管理、攝取高纖食物、喝含糖飲料、吃甜食、每天喝1-2杯奶類製品的表現較差。研究發現,男生、學業成績越差者、家庭社經地位越低者、健康控握信念越不傾向內控型或機運外控型者,其飲食行為越不良。 二、研究對象之身體活動整體表現屬中低不足程度。其中,遵循運動333原則、假日從事動態休閒活動的表現較差。研究發現,年級越高者、學業成績越差者、家庭社經地位越低者、健康控握信念越不傾向內控型者,其身體活動量越不足。 三、研究對象之事故與非事故傷害行為屬低嚴重程度。其中,騎乘腳踏車不戴安全帽的問題最為嚴重。研究發現,男生、學業成績越差者、健康控握信念越不傾向內控型與強勢他人外控型者或越傾向機運外控型者,其事故與非事故傷害的行為越嚴重。 四、研究對象之吸菸行為屬較低嚴重程度。其中,吸菸率約一成五,每日吸菸者仍佔少數,吸菸的初始年齡多為14歲以後。研究發現,男生、學業成績越差者、健康控握信念越傾向機運外控型者,其吸菸行為越嚴重。 五、研究對象之飲酒與其他藥物使用行為屬中低及較低的嚴重程度。其中,飲酒率近六成,有飲酒習慣者佔三成,飲酒的初始年齡呈下降趨勢。研究發現,男生、學業成績越差者,飲酒行為則越嚴重。研究對象其他藥物使用的初始年齡多為13-15歲,以搖頭丸、K他命、安非他命使用最多,呈現用藥多元性。 六、研究對象之不安全性行為屬較低嚴重程度。有性經驗者近一成,之中約有五成從不或很少使用保險套,性行為的初始年齡以15歲最多。研究發現,男生、健康控握信念越傾向機運外控型者,不安全性行為則越嚴重。 本研究依結果提出未來進行衛生教育介入之建議與改進方針,期能預防及降低國內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之發生,進而提升健康促進理念,增進國人健康。
  • Item
    中央警察大學學生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09) 黃彬璽; Pin-Hsi Huang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生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採分層隨機抽樣,抽取377名學生為樣本,有效問卷共372份(98.7%)。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飲食行為整體表現中上,表現較好的有每天吃早餐、喝足夠的水、吃高蛋白質食物;但卻少攝取牛奶、水果、高纖食物及常喝含糖飲料之現象。另外,年級越低、學業成績好、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的飲食行為越好,而傾向強勢他人外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的飲食行為則越差。 二、研究對象運動行為整體表現良好,表現較好的有運動時穿著適合服裝、運動中會注意自己與別人安全、選擇適當的運動場地運動。另外,年級越低、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的運動行為越好。 三、研究對象壓力調適行為整體表現中上,表現較好的有從事靜態休閒活動、功課不好會設法了解原因、認為人生是有意義的等;但當情緒困擾時,較少尋求專家或輔導人員協助。另外,女生、學業成績越好,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的壓力調適行為越好,而傾向機運性外控健康控握信念者壓力調適行為越差。 四、研究對象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整體表現中上,表現較好的有酒後不開車或騎車、騎機車戴安全帽,而表現較差有騎乘腳踏車時不會戴安全帽。另外,女生、年級越低、學業成績越高及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的事故傷害預防行為越好。自殺行為方面,約一成的人想過自殺,但沒有人實際自殺過;當遇自殺問題時,大部分均不尋求協助。 五、研究對象中31.7﹪、曾吸菸91.1﹪曾飲酒,而多數人第一次吸菸與飲酒的年齡都在17歲以後,已養成每天吸菸及飲酒習慣者仍為少數。研究發現,年級越高、學業成績越差者,吸菸比率越高。 六、研究對象中約有二成的人有性行為,其中約有六成以上的人會全程使用保險套,但仍有少數未能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及避孕的方法。研究發現男生及年級越高者,有性行為的比率越高。 根據研究發現,建議校園加強膳食稽查工作;學校醫務室多舉辦健康促進系列活動、加強衛生教育工作;通識教育中能發展多元之健康課程;強化諮商中心功能及將健康之生活技能加入隊部實習訓練之重點。
  • Item
    台北市國中八年級學生知覺學校氣氛與危害健康行為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9-06-??) 劉芝伶; 賴香如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知覺學校氣氛與危害健康行為的現況,以及學校氣氛對危害健康行 為的預測能力。採橫斷式調查研究,隨機自台北市七所國中選出十四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56份正式問卷,得有效問卷406份,有效回收率 89%;除了自陳式問卷外,並蒐集在校違規記錄。以SPSS12.0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Pearson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得到下列重要結論: 1.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的學校氣氛偏正向。 2.台北市國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現況屬輕微程度。 3.知覺學校氣氛愈佳,危害健康行為愈少。 4.控制背景因素前後,學校氣氛中「學業傾向」、「紀律嚴苛」及「安全問題」等三項是整體危害健康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