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8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述情障礙與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以自我批評為中介變項(2023) 吳祐竹; Wu, You-Zhu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方便,強化了我們對於網路的依賴感和沉迷的可能性。而正值身心快速發展的青少年,其網路使用行為亦為大眾關注之焦點。本研究目的為檢視國中生述情障礙、自我批評與網路成癮行為之關聯性,並以Interaction of Person-Affect-Cognition-Execution(I-PACE) model(Brand et al., 2016)釐清自我批評是否能中介述情障礙對網路成癮之正向預測關係。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用橫斷研究法,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施測,預計施測人數共為1,244人,共取得有效樣本1,060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5.21%。本研究使用「個人資料表」、「憂鬱經驗問卷之自我批評分量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型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國中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24.77小時(標準差為21.31小時),每週智慧型手機使用時間為22.59小時(標準差為21.15小時),且高達90.6%之國中生擁有屬於自己的智慧型手機;(2)每週上網時間和網路成癮總分會因國中生是否擁有智慧型手機及年級而有所顯著差異;(3)述情障礙可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4)自我批評可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5)自我批評可部分中介述情障礙對網路成癮之正向預測關係。本研究檢驗國中生述情障礙和自我批評對網路成癮行為之關聯模式,且研究者依此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家長、教師、輔導人員及研究者作為參考,以利預防和介入國中生網路成癮行為。Item 新冠肺炎爆發期間的現實和網路社會支持與國中生自傷行為之關聯:以自我批評為中介變項(2023) 蔡叡昀; Tsai, Jui-Yun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冠肺炎爆發期間,國中生的現實和網路社會支持與自傷行為間之關聯,並以Nock(2009)「自傷行為整合性理論模型」釐清自我批評是否能中介現實和網路社會支持對自傷行為之預測關係。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法,以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延後兩週開學的國中生作為研究對象,共取得有效樣本1,060份,並施以個人資料表、社會支持量表、自我批評量表及自傷行為量表,後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國中生的父母社會支持可顯著且負向預測自傷行為,然網路社會支持卻顯著且正向預測自傷行為、現實朋友社會支持無法顯著預測自傷行為;(2)父母社會支持能顯著且負向預測自我批評,然網路社會支持卻顯著且正向預測自我批評、現實朋友社會支持無法顯著預測自我批評;(3)自我批評對自傷行為呈顯著且正向預測力;(4)自我批評能部分中介父母社會支持對自傷行為之預測關係;以及(5)自我批評能部分中介網路社會支持對自傷行為之預測關係。本研究檢驗了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國中生於現實和網路社會支持及自我批評對自傷行為之中介模型,並根據結果提出在新冠肺炎爆發下,父母社會支持相較於現實朋友社會支持對國中生更具有保護作用,網路社會支持則可能增加自傷行為之風險,且自我批評之介入為國中生自傷行為之重要關鍵。建議未來研究與相關實務工作者於預防自傷行為時,能重視國中生自我批評傾向與社會支持的來源,以利更完整瞭解國中生自傷行為之歷程,並建構有效預防自傷行為之安全保護網。Item 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國中生社會情緒能力、情緒調節及幽默因應的影響(2022) 陳品瑜; Chen, Pin-Yu本研究旨在設計一份適合國中生的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並了解此課程對國中生的「社會情緒能力」、「情緒調節」及「幽默因應」之影響。本研究採不等組前測後測準實驗設計,針對臺北市某國中119名學生,進行每節45分鐘,共8節的課程介入。分為實驗組59位,接受「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照組60位,接受「一般社會情緒學習課程」。成效評估以「社交技巧量表」、「情緒調節量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及「人際因應量表」之測得分數,經統計分析後所得之資料為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國中生「社會情緒能力」之影響:能有效提升「自我肯定」及「同理心」,無法有效提升「合作」及「自我控制」。第二,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國中生「情緒調節」的影響:無法有效提升「認知重評」的情緒調節策略,亦無法有效降低「表達壓抑」的情緒調節策略。第三,幽默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國中生「幽默因應」的影響:本課程可有效提升整體幽默感,及其中「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幽默因應能力」、「對幽默的態度」及「笑的傾向」;然未能有效提升「幽默理解能力」及幽默創造能力。此外,在「冒犯憤怒」的情境中,本課程能有效提升「幽默回應比例」、「社會情緒回應比例」及「親和型幽默比例」;在「出糗難題類」情境中,能有效提升「幽默回應比例」、「好笑程度」及「自我貶抑型幽默比例」。本研究最後進行總結性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未來教學實務及後續相關研究參考。Item BIG6教學法對國中生媒體識讀與資訊倫理學習成效之研究(2023) 呂得成; Lu, Te-Cheng本研究運用BIG6教學法,以國中資訊科技課程「媒體識讀」、「資訊倫理」單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以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BIG6教學法對國中生媒體識讀與資訊倫理學習成效所產生之影響。依準實驗研究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電腦教室中進行為期7周的教學活動。實驗組以BIG6教學法設計教案進行教學;控制組以電子教科書進行講授式教學(時下較多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資料蒐集以量化數據為主質性資料為輔,進行分析與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1.國中生使用網路頻率高但學習效能低,超過8成國中生上網的動機為娛樂,包含看小說動漫和聊天; 6成國中生都是在無人陪伴指導的情形下獨自使用網路。培養學生全面性的資訊素養,實為數位時代教育界最為迫切的議題。2.在媒體識讀方面:實驗組在「認識媒體」和「訊息解析」構面的學習成效皆明顯高於控制組學生,在「媒體近用」構面的學習成效則無明顯差異。推測與長久以來學校政策及社會文化有關,學生在「媒體近用」層面的改變,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與更多元的主題設計。整體而言,BIG6教學法對提升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確有顯著成效。3.在資訊倫理方面:實驗組學生的資訊倫理後側分數雖未明顯高於控制組學生;但實驗組學生的後測分數明顯高於前測,而控制組學生的前後測則無明顯差異。且作為質性證據的專題報告顯示,實驗組在資訊的搜尋取用等資訊素養的實踐、資訊統合能力的表現上,明顯優於控制組。故整體而言,BIG6教學法對提升學生資訊倫理的學習成效是有助益的。從教學活動的質性分析得知:實驗組不僅學會BIG6技能、增進展示作品與發表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BIG6系統化思維模式,並在BIG6技能的引導下,展現出自我導向學習態度。其與控制組最顯著的差異為:1.能聚焦資訊並定義問題;2.具備批判思考能力和態度;3.能統合並實踐資訊素養。本研究實驗證明,BIG6教學法有助於提升國中生媒體識讀與資訊倫理的學習成效;BIG6融入國中資訊科技課程能使學生培養全方位的資訊素養,較之講授式教學更能提升學習態度、學習成效與資訊統合能力,有助於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Item 幽默融入國中表藝課默劇創作單元對學生之學習表現的影響(2022) 許靜岱; Syu, Jing-Dai本研究目的以表演藝術課的默劇創作課程為對象,設計一套使用於國中學生的「幽默融入默劇創作課程」,並檢視該課程對學生學習表現、創造力、幽默感、之影響。希望能透過幽默融入課程讓學習團體加速融冰,也能讓學生學習在適當時機學會幽默能力的運用,進而對表演專業上的學習表現出創造力與熱情。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三峽區某國中八年級學生,分成幽默融入默劇創作的實驗組65名學生和一般默劇創作的對照組61位學生,共126名學生。以「國中表演藝術學習成就評量」、「默劇表演呈現之評量」、「新編創造思考測驗量表」、「創造性傾向量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為測量工具,並依據前後測的得分,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實驗組在「表演總成績」與「實踐」指標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表現」、「鑑賞」則無顯著差異。(二)實驗組在「流暢力」與「精進力」指標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變通力」、「獨創力」、「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想像性」則無顯著差異。(三)實驗組在「幽默理解」、「幽默創造」、「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幽默因應的能力」、「對幽默的態度」、「笑的傾向」指標則無顯著差異。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幽默融入默劇創作單元能夠提升學生之學習表現及創造力,而在幽默感上則無提升效果,進而提出後續相關研究與實務建議作為實施表演藝術課程之參考。關鍵字:幽默感、幽默融入默劇創作課程、國中生、創造力、默劇、學習表現Item 國中生社群媒體使用與身體意象之關係研究(2023) 林怡璇; Lin, Yi-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社群媒體使用、社群媒體纖瘦或肌肉意象暴露、纖瘦或肌肉理想內化、外貌比較、社群媒體壓力、社群媒體素養與身體意象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111學年度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調查於2023年5月進行,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有效樣本為372位學生。結果如下:一、國中生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是Instagram (IG),平均每日使用時間超過1小時。二、國中生的Instagram (IG)使用時間、抖音(Tik Tok)使用時間、整體社群媒體使用時間,以及在Instagram (IG)上的纖瘦或肌肉意象訊息暴露頻率、纖瘦或肌肉理想內化、外貌比較、社群媒體壓力與身體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三、國中生的社群媒體素養與身體意象(外貌評價、身體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四、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國中生為女生、七年級、肥胖、社群媒體壓力越高、社群媒體素養越低,其外貌評價越低。女生、肥胖、社群媒體使用時間越長、社群媒體壓力越高、社群媒體素養越低,其身體滿意度越低。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應將社群媒體素養教育納入課程中,並協助學生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象觀念。Item 高齡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尊老素養之影響(2023) 陳玟君; Chen, Wen-Chun本研究目的在發展國中生適用於國中生之「高齡教育課程」,並探討高齡教育課程之實施對國中生尊老素養(即老化知識、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改變之成效。本研究以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bD)理念發展系列性「高齡教育課程」,採實驗研究法,以國中階段四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n=100)接受6週6堂45分鐘課程。在課程介入前、後分別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前、後測,介入後三週再對實驗組進行追蹤測,以瞭解高齡教育課程介入之教學成效與延宕效果之量化資料。在實驗中,同時使用「尊老素養量表」、「課程學習單」與「課堂觀察紀錄表」,蒐集質性資料。研究結果所示如下:一、適用於國中生之「高齡教育課程」課程架構與內容,為利用UbD設計理念之系列性六週課程。二、高齡教育課程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於尊老素養有提升成效。(一)高齡教育課程介入後,「實驗組」班級之尊老素養顯著高於「對照組」班級。(二)高齡教育課程對「實驗組」班級於「尊老素養」有正向顯著的立即成效。(三)「實驗組」在實施課程三週延宕後,「尊老素養」仍維持顯著效果。三、「實驗組」學生在課程學習單部分,有明顯的尊老素養提升。(一)認識超高齡社會概況後,在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上的成長。(二)認識高齡者之生理需求後,在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上的成長。(三)認識高齡者之陪伴與支持需求後,生在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上的成長。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國中生之尊老素養、高齡教育課程之規劃與推動與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課程規劃之參考。Item 應用設計思考於國中家人關係課程之行動研究(2022) 余欣樺; Yu, Hsin-Hua本研究旨在探究設計思考於國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之實施歷程。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國一學生為對象,而整套「與家人有約」主題課程共五個單元活動,分別為:同是一家人(1節)、What’s「愛」(1節)、從「心」靠近你(2節)、發現幸福(1節)以及愛的行動家(2節),共進行七節課的教學。資料分析的工具包括學生學習單回饋、同儕教師觀課紀錄及教師省思日誌等進行課程檢核與調整。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發現與結論,簡列如下: 一、成功發展出應用設計思考於國中階段之家人關係課程設計 (一)設計思考步驟能系統性地應用於各單元之重要概念中 (二)設計思考之理念精神適用於增進家人關係課程之特色 (三)設計思考步驟策略可作為家人關係與互動概念具象化之工具 二、應用設計思考於家人關係課程之實施狀況良好 (一)教師教學方法多元,課程內容連結生活經驗,助於提升學生學習意願 (二)學生將所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運用,提升家人關係與互動 (三)教師團隊合作有助於設計思考教學實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四)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使設計思考各步驟應用於課程中更臻完整 最後依據結論,針對教師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分別提出建議。Item 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與自我決定動機研究—以北部某一所國中為例(2021) 劉佩芬; Liu, Pei-Fen本研究主要為了解國中生參與服務與參與服務學習自我決定動機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自我決定動機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上的差異。本研究以北部某一所國中七年級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出217份問卷,回收篩選後共得209份有效問卷。本研究依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結果,得到以下結論:一、有約六成的國中生表示在沒有升學需求或學校規定下未來願意繼續參與服務學習。二、國中生參與服務自我決定動機以內在動機與外在調節為主。三、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方案較未參與課程方案的國中生有高的自我決定程度。四、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方案後自我決定動機內化程度高。五、女生參與服務與參與服務學習有較高的自我決定程度。六、未來願意繼續參與服務的學生有高的自我決定程度。七、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準備、服務、反思」歷程經驗相較「慶賀」為佳。八、女生參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佳。九、未來願意繼續服務的學生有較佳的服務學習歷程經驗。十、服務學習歷程經驗佳的國中生自我決定程度高。Item 國中生的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2021) 許銘真; Hsu, Ming-Chen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的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及父職效能感之現況,並探討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之間的關係。 目的 一、瞭解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及自身父職效能感之現況。二、檢視不同背景變項下,桃園市國中生的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之差異情形。三、探討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之關聯情形。 方法 採問卷調查法,參考其他量表後,編修「配偶共親職量表」及「父職效能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配偶共親職量表」32題;「父職效能感量表」16題,共48題。以桃園市國中學生的父親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抽樣法在桃園市十三行政區依人數比例抽樣,並執行預試及正式問卷等兩階段施測。所得資料以SPS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 結果 一、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平均高於理論中點,顯示父親感受到配偶共親職頗佳。二、父親自評父職效能感平均高於理論中點,顯示父親認為自身的親職效能感普遍為佳。三、背景變項部分,僅母親年齡於配偶共親職達顯著差異。四、背景變項部分,子女生理性別、子女年級、父親教育程度及母親就業情形於父職效能感達顯著差異。五、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整體及分向度皆達顯著正相關。六、控制背景變項後,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對父職效能感整體及分向度具有顯著解釋力。 結論 整體而言,父親感受到母親較多的支持性共親職,並且父親對自己的父職效能感亦相當有自信。差異分析顯示,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因母親年齡不同而有所分別;父職效能感因子女生理性別、子女年級、父親教育程度及母親就業情形不同而有所不同。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則顯示,當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愈佳,父職效能感也愈佳,並且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對父職效能感具解釋作用。綜合上述,建議媽媽們可以多給予爸爸們正向的回應、少一些批評責備,並且一起參與親職、投入親職,方能有效提升父親的親職效能感,促進爸爸們對親職教養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