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澎湖縣跨領域美感教育地方文化知識融入課程之研究:2019-2021(2022) 葉上民; Ye, Shang-Min本研究分析澎湖縣中小學2019-2021年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方案的在地運作與實踐智慧,而後檢視其課程方案融入何種顯性與隱性的地方文化知識,進而探討有關地方文化與全球視野橋接融整的可行策略。透過檔案文件分析、教師與專家學者訪談獲得重要資料以回答研究問題。綜整上述資料,本研究主要發現有六項:第一,海洋環境是課程取材優勢,偏鄉人力負荷是課程設計劣勢;第二,生命力強的榕樹精神與百折不撓的天人菊精神是其實踐智慧;第三,提升課程國際視野與嘗試不同藝術領域是有待澎湖面對的挑戰;第四,顯性文化可分為地景物種、名勝古蹟、歷史民俗、傳說故事、俗語歌謠、傳統產業,如玄武岩、乞龜文化、褒歌、牽罟等,隱性文化分為社會思維、道德傳統、價值觀念,如巡視石滬勤奮刻苦的美德、應知澎湖事的在地認同、活化並推廣 地方文化的己任等;第五,課程融入地方文化知識缺乏跨文化教學互動與宗教信仰主題;以及第六,在澎湖地方文化橋接融整全球視野的可行策略包括:從澎湖、臺 灣和全球三層面審視敏覺周遭生活事物,將澎湖在地特色由「點」連成「面」加以發展,以跨領域美感素養切入澎湖在地議題,再思澎湖地方文化的推廣價值與意義,透過網路社群、雙語友善、景點營造增加課程亮點的可親近性,以及組成校內外的計畫整合專業團隊。最後,依研究發現,提供澎湖縣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樣態與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建構之研究(2009) 劉約蘭受到全球化趨勢與相伴而起之在地化思潮的刺激,全球在地化理念應運而生,逐漸於各領域受到重視,並直接或間接地滲透到教育行政決策歷程與實務場域中。因此,由實然面理解全球在地化的影響路徑與程度,並就應然面建構理想的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作為規劃、執行及評鑑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整體歷程與綜效的參據,對教育行政決策者與實務工作者均應具有必要性與價值性。 本研究旨在研析全球在地化的理論基礎,據以建構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探討其運作理念與策略,並研提具體建議,俾供進行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之參考。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文獻探討、訪談法與德懷術問卷調查法,首先透過文獻探討,釐清全球化、在地化、全球在地化三者之概念內涵與關係,並探究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之核心價值、歷程、要素、實務運作與相關研究成果。接著於訪談過程中,蒐集彙整12位教育學者與教育行政或學校行政人員對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之認知,及其對全球在地化理念運用於教育行政決策之觀察省思與建議意見,據以檢核確認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雛型草案之適切性。最後運用德懷術問卷調查法,由23位德懷術專家經三回合之評定,檢視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雛型之構面、要素、內涵、釋義及其歷程、運作之規劃是否周延,並考量整體模式雛型之適切性,始建構完成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及其運作原則。 經歸納文獻探討、訪談及德懷術問卷調查之主要研究發現,獲致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全球化與在地化呈現相互影響與相輔辯證的關係。 二、全球在地化是全球化與在地化融合辯證的體現。 三、全球在地化與在地全球化具有雙向對流的創生循環效果。 四、全球在地化理念正逐漸滲透進入教育行政決策實務場域。 五、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是建構涵蓋思維、運作、影響因素三構面的持續革新動態模式。 六、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之運作應掌握六項基本理念。 七、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具解釋力與參照性。 本研究並依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後續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供作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採納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作為決策參據。 (二)確立掌握全球在地化核心價值。 (三)通盤規劃,整合資源,分工協作,因地制宜。 (四)發展全球與在地之連結機制,強化資訊蒐集、研究與對話的能力。 (五)監督政策效果,彈性運作,求取平衡。 (六)提升教育行政決策者的思維與領導能力。 二、對學校之建議 (一)加強對全球在地化理念之理解與交流,納入教師專業知能範疇。 (二)廣納全球素材,涵育學生具備世界公民之素養與全球相容之能力。 (三)運用在地資源,強化學生具有人文關懷之情操與發揚主體特色之能力。 (四)設計全球與在地價值兼顧課題,引導學生學習參與論述之意願與知能。Item 全球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洪泉湖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大趨勢,可是全球化會不會導致經濟的一體化和文化的一致化?也即邊陲地區的弱勢族群,會不會受到核心地區強勢族群的再次掠奪與同化?這是大家所擔心的。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認為情勢應不致那麼悲觀。 接著,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來看待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發展,而認為這項工程是可以順利進行的,因為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充滿了本土性與獨特性,而臺灣主流社會和國際上的許多事例,也都提供了良好的佐證,只是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當然必須注意若干策略作為。 最後,本文以臺灣原住民族的部落重建為例,來說明原住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提供若干建言,期待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或許能成為臺灣邁向全球化的一項重要內涵。Item 全球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洪泉湖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大趨勢,可是全球化會不會導致經濟的一體化和文化的一致化?也即邊陲地區的弱勢族群,會不會受到核心地區強勢族群的再次掠奪與同化?這是大家所擔心的。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認為情勢應不致那麼悲觀。 接著,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來看待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發展,而認為這項工程是可以順利進行的,因為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充滿了本土性與獨特性,而臺灣主流社會和國際上的許多事例,也都提供了良好的佐證,只是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當然必須注意若干策略作為。 最後,本文以臺灣原住民族的部落重建為例,來說明原住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提供若干建言,期待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或許能成為臺灣邁向全球化的一項重要內涵。Item 全球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10-??) 洪泉湖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大趨勢,可是全球化會不會導致經濟的一體化和文化的一致化?也即邊陲地區的弱勢族群,會不會受到核心地區強勢族群的再次掠奪與同化?這是大家所擔心的。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認為情勢應不致那麼悲觀。 接著,本文從「在地全球化」的觀點,來看待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發展,而認為這項工程是可以順利進行的,因為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充滿了本土性與獨特性,而臺灣主流社會和國際上的許多事例,也都提供了良好的佐證,只是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當然必須注意若干策略作為。 最後,本文以臺灣原住民族的部落重建為例,來說明原住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提供若干建言,期待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或許能成為臺灣邁向全球化的一項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