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2
  • Item
    探究師資生之教師信念圖像 —以教育議題專題生命教育課程為例
    (2024) 李芷維; Lee, Chi-Wai
    教師信念是理解教師思維與教學實踐的重要概念,除了需要對在職教師的教師信念進行探究,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師資生亦有研究之必要,其中特別需要關注師培課程對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形塑產生何種影響。為了解師資生的教師信念以及師培課程在其中的影響,本研究欲探索師資生在修習一門師資培育課程前後教師信念的異同之處及其原因。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某國立大學修習111-2「教育議題專題(一)-生命教育」課程之19名師資生,研究範圍為三個單元實施十四週的課程。為了探討師資生在修課前後的教師信念,本研究主要採用Personal-Meaning-Mapping(PMM)分析工具,以繪畫心智圖的方式蒐集師資生修課前後兩次教師信念圖像。在課程期間全程參與觀察並蒐集師資生的每週學習日誌,以及課後與師資生進行訪談,以輔助PMM的分析和探討師資生的教師信念與課程之關係。本研究主要有三項發現:一、師資生修課前後的教師信念向度:通過編碼整理歸納成不同向度的教師信念,發現師資生在「個人修養與特質」、「師生關係」、「教學實務」和「學習目標與表現」向度重合度最高,而「教職期待」和「自我省思」是師資生特有的教師信念。二、師資生修課前後教師信念的異同:對師資生繪畫的兩次教師信念圖像進行對比分析,發現PMM2概念廣度、深度和完整度比PMM1高;同時發現師資生的教師信念不會隨課程有巨大的改變,師資生在修課後意識到其教師信念經歷「保留、消失、新增或更新」,並在師培歷程中持續地建構。三、影響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因素:藉由訪談找出個案課程如何影響師資生的教師信念,發現課程之外影響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因素有「家庭背景」和「教學實習經驗」兩項,而課程中影響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因素包括「課程內容」、「課程形式」以及「模範教師」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最後透過本研究的發現為師資培育者在課程設計提供實務建議,同時為未來研究者提供建議方向。
  • Item
    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之教學實務知識研究
    (2024) 張書豪; Jang, Shu-Hau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時,所具備的教學實務知識。研究者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資料,分析9對任教於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的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及其實習學生的教與學。同時,邀請具有資優教育實習輔導身分與學術經驗的10位協同編碼者及3位外部諮詢顧問,進行資料編碼與信實度檢核,藉此探究實習輔導的實踐意義、實務知識的建構來源及實務知識內涵。盼本研究能有助於資優教育的師資培育,並強化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實踐。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一、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踐意義  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餘,仍願意並持續承擔此責任,呈現實習輔導的實踐意義,包含:倡議資優教育的使命及實踐的勇氣、傳承教育的信念、資優教育專業的雙向互惠到形成實踐社群、掌握情境學習的互動特性。二、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知識建構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可視為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將教學知識轉化為實習學生成為人師的學習指引。其實習輔導的實務知識建構來源共有六項,包含:實習輔導教師回顧自身實習經驗、透過輔導實習學生累積的經驗、跟其他輔導教師交流對話、資優班夥伴教師協助、同時擔任其他教學專業工作以及專業進修,藉此建構指導實習學生的教學實務知識。三、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知識內涵(一)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踐意象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對實習學生的期待,做為實習輔導要達成的目標,主要有九項意象:價值認同化、專業導向化、多元嘗試化、理想脈絡化、風格建構化、經驗系統化、教師形象化、教育使命化、教職目標化。(二)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原則本研究發現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原則有下列四項:營造教學歷練的各種機會,培養教師專業;引導實習學生發掘自身的獨特,長出自己的樣子;提供實習學生支持、關懷與鼓勵,對教職懷抱正向感;以身作則,並保持開放與彈性。(三)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踐慣例1.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會依照教育信念、帶領實習學生的經驗、生涯專業背景與任教的教育階段有不同的實習輔導方式。2.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會因應實習學生的生涯、特質、教學風格、專長、能力、喜好興趣、經驗、修習的師培機構與學程等,以區分性教學支持每位實習學生成為人師。3.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在輔導實習學生時,會體察教學情境的脈絡與結構,注意各項情境因素對教學輔導的影響,將情境化為教學的助力,提升實習學生的學習成效。4.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的教學內容,不僅緊扣實習成績評定表現指標,更注重以下八項學科性知識:對資優教育的了解(如何將學科專業融合資優教育)、分析教材/學科內涵與原則、因應資優學生調整教學方法、激勵資優學生思考的提問方式、多元有效的評量、適合資優學生的班級經營、提供給資優學生的學科相關活動,以及指導實習學生準備教甄。5.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在輔導實習學生時,認為能有效提升實習學生學習成效並常用的實踐策略有:了解實習學生、規劃實習輔導階段、直接示範、與實習學生對話、鼓勵實習學生參與、培養實習學生反思、支持實習學生實踐、模擬試教。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初任教師之素養導向教學的培育與實踐─以高中國文科為例
    (2023) 陳映儒; Chen, Ying-Ju
    本研究從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的角度,來瞭解我國在高中國文科素養導向教學上的培育與實施情形,並探討初任教師在實施素養導向教學時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的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作為資料蒐集取徑,取樣方式主要為立意取樣搭配滾雪球取樣,選取十位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作為受訪者,並透過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與詮釋。  本研究之結論統整如下: 一、對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來說,有助於培養素養導向教學能力的師資培育課程多為「教育專業課程」,其中又以「教育方法」與「教育實踐」兩類為大宗。 二、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常透過「研習」、「實務社群」、「研究所進修」、「閱讀相同領域名師的著作與影音資料」及「教學以外的活動與工作經驗」的方式或管道,增進自身素養導向教學能力。 三、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經常透過設計學習單,並引進外部資料以充實教材內容來發展素養導向教學之教材。 四、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最常使用的素養導向教學策略包括「ICT 融入教學」、「議題融入課程」與「差異化教學」,而經常運用的素養導向教學方法則包括「合作學習教學法」、「問答教學法」及「遊戲融入教學」。 五、高中國文科之素養導向評量,形式上經常採用實作評量、學習單、自評、同儕互評與加分機制,內容上強調結合學生生活經驗或社會時事,並注重學生的態度與表達能力面向。 六、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進行素養導向教學時,分別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素養導向評量、制度規定上面臨不同的困難與挑戰。 七、初任教師面對素養導向教學上的困難,解決策略包括:調整備課方式、讓學生瞭解課程活動之學習目的、積極尋求校內外資源,以及調整教學方式或內容等。   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對於高中國文科素養導向教學之培育制度及教學實施上的相關建議,供師資培育機構、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我國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小學教師圖像變遷研究(1994-2022)
    (2023) 李岱穎; Li, Dai-Ying
    教育是立國的根本,良師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故尋求良師一直是社會大眾的共同期望。我國小學教師在戒嚴時期肩負著精神國防、良師興國的時代任務,解嚴後傳統教師圖像產生了變化。本研究旨在探討師資培育制度在民國83年〈師資培育法〉開放師資培育多元化的政策下,以美國教育史學者克雷明的教育生態學作為視角,分析官方、民間團體、教師團體等身分立場對小學教師圖像的描繪,以及九所負責培育小學的師資傳統師範校院因應師資培育政策變革而調整教師圖像。本研究發現,民國83年至今近三十年,官方對教師圖像的描繪雖逐漸變得豐富立體,但始終對將教師定位為教育專業人員。最初教師會的教師圖像和官方的圖像大致無異,而培育小學老師的師範校院依循著官方的師資培育政策來調整目標、策略與課程,以培育符合時代需求的教師。教師工會對教師的定位既是專業人員又是勞工,因此重塑教師圖像。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來看,各個教育利益團體間的關係是複雜而多變的。時而各自為營,時而同一陣線。官方在其中企圖調和各團體的教師圖像分歧,官方政策及其呈現的教師圖像延續傳統主張又受到教師教育學者及教育專業團體影響,但也採納了各團體的部分意見。社會變遷持續帶來新的師資培育挑戰,牽動小學教師理想圖像的持續變化。
  • Item
    一位語文跨界教師專業成長的敘事探究
    (2021) 溫亭羽; Wen, Ting-Yu
    本研究運用自我敘說,探究我從國文教師、華語教師到華語師培教師的跨界經驗,透過面對困境、教學實踐與行動反思的歷程,達到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本研究透過經驗回溯、課堂教學觀察、重要關係人與學生訪談、文件分析等多元方法蒐集資料,再現我在不同專業成長歷程中的代表性故事,藉由經驗敘說與探究,將經驗意義化。  故事撰寫分成四個章節:大學師資生時期、國文教師時期、華語教師時期、華語師培教師時期,以整體──內容的敘事模式,按照時間順序記錄重要事件。故事分析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探究跨界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在跨越不同邊界的過程中,當我的教學實踐遇到挫折與困頓時,我如何調整我的教學理念並轉化為行動,再透過經驗與理論對話的過程,提升我的教學專業成長。第二節從專業知能、教學實踐、專業投入三個面向,貫串前述的故事,並再概念化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本研究針對國語文與華語師培提出數項建議:教學生「如何學」、思考讓學生學以致用、將課程內容融入彼此的生活與人生、教學方法創意多元求新求變、理論結合實務的師培課程、師培課程小班制與師徒制。
  • Item
    以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特殊教育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成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 林珮如; Pei-Ju Lin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旨在探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運用於某國立大學特殊教育系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與成效。本研究參與者為選修輔助科技課程的 39 名四年級學生,共分成 8 組,每組 4-5 人。研究者以行動準備期、課程實踐期、反思與成長期三階段發展 PBL 教學模式,並透過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省思日誌、文件等量化與質性多元資料的蒐集,以了解 PBL 運作的歷程與成效。本研究主要將教學案例融入問題情境中,模擬教學實務,讓學生整合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以小組合作方式解決三個案例的問題。同時在 PBL 運作歷程中,以學生為核心,學生在小組中分別擔任主席、紀錄、發言人與其他組員等角色,教師則擔任誘發者、引導者與促進者。研究發現,所有學生對於 PBL 教學法持正面評價,肯定 PBL 有助於學生專注與參與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以及在 PBL 歷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搜尋相關資訊、參與小組討論並與同儕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以多元與系統性思考推理、問題解決方式,整合與應用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解決案例問題,進而習得輔助科技專業知能。本研究結果對於大學教師在師資培育應用 PBL 教學法提供一可行之教學實踐參考案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並說明其研究限制。
  • Item
    職前教師教學實踐經歷與職業認同之研究:中國大陸一所高校為例
    (2020) 王琦; Wang, Chi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職前教師教學實踐經歷以及職業認同的情形,研究目的為:(1)瞭解當前職前教師教學實踐經歷與職業認同的情形;(2)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下職前教師職業認同的差異;(3)分析教育實習、支教對其職前教師職業認同影響的差異及預測力情形。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中國大陸一所高校為例,採用便利抽樣,共選取該所大學542位職前教師為研究樣本,並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考驗、ANOVA以及多元回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職前教師職業認同與教學實踐經歷情形均高於基準分數;師範類職前教師在職業認同所有向度好於非師範類;報考語文、英語、政治、理科學科教師資格證的職前教師職業認同部分向度存在差異;報考教師資格證動機出於自身熱愛以及對教師地位認可的職前教師職業認同更高,而出於同儕、家庭、增多職業選擇、不確定等原因的職前教師職業認同更低;參與教育實習、支教的職前教師的整體職業認同、職業價值與職業意志好於皆未參與的;教育實習、支教均對職前教師職業認同有正向的預測力,並且支教的預測力高於教育實習;教育實習的具體向度中,教學準備和職前教師的態度與行為、教學反思與外部支持兩個向度對職業認同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研究結果對於師資培育教學實踐環節的設計與安排有一定啟示,能夠為大學、中小學端的師資培育提供改進建議,並且可以幫助職前教師對於自身職涯規劃有更清晰的目標,更積極地參與教學實踐。
  • Item
    為民主而進行的教育:論帕克的公立學校藍圖與教師圖像
    (2019) 張瑋庭; Chang, Wei-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進步主義教育之父-帕克(F. W. Parker, 1837-1902)的生平與思想,特別是其學校藍圖和教師圖像,以提供臺灣師資培育教育之參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緣起與目的、相關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描述帕克的時代背景及其生平事蹟,以解釋其教育思想的起源。第三章透過各個文獻史料中的學校層面,描繪帕克對於公立學校的期許。第四章聚焦於教師層面,從教育現場和師資培育課程著手,分析教師所需的態度、能力與知能。第五章則根據第二章到第四章的論述導出結論,並對臺灣師資培育相關規定和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ㄧ、帕克身為進步主義教育的先驅,對美國的教育改革有著開創性的影響。 二、帕克認為公立學校的教育目的就是為民主社會培養理性的公民。 三、帕克認為教師的使命就是落實理想的學校教育。 四、帕克的教育理念對臺灣的學校教育與師資培育均具參考價值。
  • Item
    結合遊戲與模擬特性之教學情境判斷測驗
    (2009) 陳奕蒲; Yi-Pu Chen
    為了改善師資供需失衝的問題以及提昇師資培育的品質,本研究針對欲修習教育學程的大學生編製出關於教師工作的教學情境判斷測驗,以期達到教育學程選才最適化之目的。本研究除了編製傳統文字式教學情境判斷測驗,更進一步發展出結合遊戲與模擬的多媒體式教學情境判斷測驗,藉以提升情境的真實性,以達到提升情境判斷測驗效度的目標。 本研究針對多媒體式以及文字式教學情境判斷測驗進行信效度的分析,得到文字式教學情境判斷測驗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多媒體式教學情境判斷測驗則是具備與文字式測驗的同時效度。從效度分析以及受試者測驗後問卷的分析,多媒體式教學情境判斷測驗較適用於目前的大學生。本研究將針對教學情境判斷測驗的信效度結果、測驗後問卷分析結果以及情境判斷測驗的編製進行討論。
  • Item
    網路多媒體班級管理案例在師資培育之應用
    (2007) 傅軍霖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網路多媒體案例對國中實習教師之班級管理認知的影響。研究以拍攝三段不同程度作弊情況的視訊影片,輔以相關的文字、聲音、圖片等多媒體型式,組合成多媒體案例。再建置一個「誰在作弊?」的多媒體案例網站,供在職教師與實習教師觀看,讓在職教師可以經驗分享,實習教師可以藉此網站反思與學習。 研究分析網路多媒體案例在國中實習教師之班級管理之認知所造成的影響,資料搜集的來源為在職教師與實習教師在觀看案例之後,處理過程中所採取的措施、決策的理由、方法的比較等資訊,以及態度問卷的內容。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的結論: 1、在處理相同的班級管理問題時,實習教師與在職教師所考慮到面向有所不同。 2、在職教師面對班級管理的問題時知道尋求其他的協助管道,實習教師則否。 3、在面對班級管理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決策的時間與經驗無關,但決策的形成與經驗有關。 4、透過本研究所建立的網路多媒體案例,能讓實習教師想像實際的教學現場。 5、利用網路多媒體案例,在職教師可以提供經驗分享;透過網路多媒體案例,可以提供實習教師示範與反思的機會。 本研究希望未來可以增加各種不同形式的班級管理案例,並且提供各個案例有用的相關資訊,以做為在職教師自身在班級管理上的反思與實習教師在班級管理上的學習。藉由網路多媒體班級管理案例,可以增強實習教師的專業的能力,進而改善教學習實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