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3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虛實結合3D VR芳香療法對老人身心健康之成效探討(2020) 鄭雅文; Cheng, Ya-Wen背景:為了追求整體健康,選擇輔助及整體性療癒已蔚為全球趨勢。在許多不同的療法之中,芳香療法已被證實具有改善心理情緒及調節生理之功能。隨著科技發展,3D VR已被廣泛應用在教育與醫療相關產業,且頗具成效。本研究為第一個透過3D虛擬實境與芳香療法虛實結合的創新課程,得以解決實體芳香療法在於課程推動的時間及空間限制與特殊族群的困難,本研究選擇以3D VR沉浸式擬真實境,透過場景內互動式課程學習,完善芳香療法教育之推動,並就科學的方法驗證芳香療法對於老人身心健康效益之影響。 方法:採標準實驗研究設計,立意取樣新北市2個大型老人安養中心之住民為對象,共60人。其中一所(30人)為實驗組,進行芳香療法創新課程介入,另一所(30人)為控制組無介入。以量表搜集介入前後對身心健康因子(包含快樂、知覺壓力、主觀睡眠品質、靜心冥想,與生活滿意)等之改變,並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進行統計及分析。 結果:本研究融入任務科技配適模式(task-technology fit, TTF) 相關變項之統計結果顯示,施行3D VR芳香療法課程介入後,相對於對照組,實驗組參與者在快樂、知覺壓力、主觀睡眠品質、靜心冥想與生活滿意成效之後測表現皆顯著改善。 結論:本研究為首創之3D VR芳香療法課程,得以改善一般芳療課程的侷限,透過虛實結合,有效促進長者的健康,未來可推廣應用至長照或安養機構,能有效降低照護工作負荷,同時提升機構老人的身心健康,實務上具參考價值。Item 以教與學觀點探討機構老人對3D VR虛實結合芳香療法學習評價(2020) 李婉萍; Li, Wan-Pin本研究旨在以教與學觀點探討老人與3D VR虛實結合芳香療法學習評價。本研究採多重個案研究設計,研究對象包含學習者(某一安養院、平均80歲以上、參加八堂3D VR芳療課程)24名、教學人員8人,文本資料是以半結構式訪談參與3D VR芳香療法課程之學習者與教學者,並從中找出主題(theme)與分類(category)。 本次研究結果以「從教學觀點探討老人3D VR芳療虛實課程的學習評價」為主軸,整理出三大主題:「老人操作3D VR設備」、「芳療實作中教與學的特性」、「VR芳療虛實課程的教與學回饋」,課程總結評價可看出學習者的滿意度和參與度,虛實結合芳療課程能讓教學者藉由預習、複習、新穎、虛擬的環境的過程讓學習者能學習更快,而學習者學習也會因為有趣動腦而增加上課動力,學習者在學習VR新科技,需教學者提供多元的輔助策略,針對學習者特性調整教學策略,虛實結合課程不只能強化學習者上課動機,也對學習者身心健康產生正向影響。 此研究以教學者和學習者的角度整理出關於未來設計3D VR虛實結合芳療課程的教學建議1.重視VR環境教學設計幫助學習者更順利,減輕教學者的負擔2.VR設備教學需要耐心教學,反覆操作。3.教學策略以(1).指導教學,明確給予學習方向與指令(2).需要友善耐心反覆教導,熟能生巧。(3.)誇獎教學適合學習者學習課程。相信對於未來以機構老人為對象之3D VR來輔助健康促進的研究會有所助益。Item 3D VR園藝治療虛實結合活動對老人心理健康之探討(2020) 高美娟; Gao, Mel-Juan本研究旨在以探討3D VR園藝治療虛實結合對老人身心健康之成效。採準實驗設計,實驗組參與者為新北市某一私立養護中心之老人(平均85歲以上),共計31名,需參加八堂3D VR園藝治療虛實結合活動,對老人身心健康之探討,有教學人員5人協助;控制組參與者為新北市某私立養護中心之老人,平均78歲以上,共計31名,未參與任何園藝相關之活動。實驗組與控制組需完成3次問卷填答,施測時間點為活動前的前測、活動後立即後測、活動後2個月的後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老人的健康狀態、生命意義、知覺被看重、憂鬱感、孤寂感,經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後,在控制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況下,組別X時間之交互作用均達顯著(p<0.001);活動結束後2個月的後測,心理健康指標之表現均較於控制組顯著(p<0.001)。本研究為創新3D VR園藝治療虛實結合活動,老人先由3D VR虛擬園藝課程練習後,再進行實做園藝活動,參與者平均練習5次,使用意圖與參與程度、臨場感與互動性相關性分析結果顯著達水準(p<0.001)。透過研究期望能縮短老人對數位的科技的落差,並提升老人的身心靈健康,相信對於未來以機構老人為對象之3D VR來輔助健康促進的研究會有所助益。Item 老人靈性健康之開展與模式探詢(2009) 洪櫻純; Hung Ying Tsin隨著年紀增長,靈性顯得更為重要。老人有更多時間,思考生命的意義。全人健康的觀點看待個人,健康是整體的,包括生理、認知、情意。靈性健康是一種自我、他人、超自然終極對象之間的和諧狀態,讓人迎向終極目標和有意義生活的實現。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影響老人靈性健康的重要因素及其展現特質,分析歸納老人靈性健康的發展歷程,藉由建構一套老人促進靈性健康模式,提供高齡者以及相關理論及實務工作者參考。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十三位年逾六十歲的高齡者,七位男性、六位女性,年齡範圍從六十至八十三歲,探究他們靈性健康的開展與模式建構。資料分析採用主題分析及紮根理論編碼原則,反覆閱讀逐字稿後加以歸納分類,直到萃取重要概念,足以回應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老人靈性健康可分為四大面向,包括(1)生命價值觀、(2)道德倫理觀、(3)宇宙世界觀及(4)全人整合觀。老人靈性健康的發展依四大面向檢驗,第一層面須如實接納自己,做自己真正的主人;第二層面可從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的生命格局;第三層面體會神、佛的無私大愛以及大自然的奧妙,達到究竟的圓滿;第四層面從身心靈全人統整的過程中,活在當下、感恩知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高齡者的靈性健康超越物質層面,回歸自我內在精神世界,擁有平安就是福的喜悅。從時間垂直的生命發展歷程來看,老人的靈性健康必須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三部分的統整,高齡者能夠整合生命任務,在懷舊、寬恕、信心和希望中活出自己。從關係水平軸部分結合四面向,自己與自己、他人、社群、自然、環境及超越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靈性健康是一種動態、整合成長的過程。透過生命的歷練和整合,讓高齡者朝向更正面、更有意義的生活。 靈性健康並非恆常不變的狀態,高齡者隨著生命的重大事件以及人生體驗,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從覺察、反省、轉化、升華的歷程中,走出大我、大愛的生命格局。根據研究結果針對高齡者本身、學術研究以及實務工作,特別是老人教育以及老人教育相關機構提出具體建議。Item 老人長期照顧福利制度之研究(2012) 游鈞祥研究背景與動機-目前臺灣現況背景為高齡化、少子化、婦女勞動參與率偏低的情況,而觀察文獻後發覺婉如基金會所嚮往的北歐模式有以下特點:完善的老人照顧體系、完整的鼓勵生育方案、婦女勞動參與率高,故引發本文內在動機,此外,時至2012年總統大選,不同候選人對於長期照顧擁有不同的政見,故引發本文之外在動機。 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目的:探討老人長期照顧公共化之制度設計,以供政策參考;研究問題:政府老人長期照顧政策當中存在著什麼樣的現況問題?為什麼要推動老人長期照顧制度,社會保險與稅收制意識型態有何差異?不同意識型態下,在協商過程當中有著什麼樣的彈性空間?未來可以有什麼樣的發展方向? 研究設計-依據研究目的,主要採取文件檢視法及深度訪談法。 研究發現-本文發現老人長期照顧的需求比較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協助;社會關係的改變,特別在於治理的方面以確保需求的達成,本文發現到了社區式的長期照顧存在著都市和原鄉的差異,資源的不公平;透過資源的運用,本文發現到了服務需求的本質即是一種實物供給的概念。 結論與建議-本文的結論為目前應該就社會保險來進行規劃。建議為一、應該要透過政府來補助機構式照顧的規劃;二、應以社會保險作為推動長期照顧之財源;三、可以仿照北歐的精神和操作面,來進行長期照顧保險的規劃。Item 安養機構老人對服務品質的感受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2009) 徐玉雪; HSU YU HSUEH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影響安養機構老人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特別是機構的服務品質與老人生活適應之關係。樣本來源採立意抽樣,選取臺北市立浩然敬老院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老人自費安養中心兩家機構,符合收案標準計有236位老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則為自編問卷,內容包括老人基本屬性、服務品質與生活適應量表。所收集的資料以SPSS/PC 12.0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配、平均值、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以檢驗各變項間之關聯性及預測力,,本研究結果顯示: 在老人基本屬性中,對老人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或相關因子包括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子女數、退休前主要工作、教育程度以及目前居住安排情形等6個變項;對老人在服務品質感受方面有顯著差異或影響因子包括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子女數、主要經濟來源、目前的居住安排情形及住到安養機構主要是由誰決定等6個變項;其餘性別、年齡、宗教信仰、進住這裡多久及進住這裡前的居住情形等5個變項則未造成老人在生活適應或服務品質感受之顯著差異或影響。 不同機構的老人對於服務品質的感受有顯著差異;生活適應方面,僅在「心理適應」層面有顯著差異。 服務品質之有形性及可靠性兩個構面與整體生活適應及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三個層面具有顯著相關;服務品質之反應性及保證性兩個構面與整體生活適應及社會適應層面具有顯著相關;而服務品質之關懷性與整體生活適應及其各層面則無顯著相關。 健康狀況與可靠性合併對於老人的生活適應有百分之10解釋力;健康狀況與教育程度合併解釋老人的生理適應百分之20.8變異量;健康狀況、教育程度與有形性合併解釋老人的生理適應百分之22.1變異量;有形性對於老人的心理適應有百分之5.1解釋力;子女數與有形性合併對於老人的社會適應關有百分之4.8解釋力;子女數、有形性及反應性合併對老人的社會適應有百分之6.8的解釋力。 本研究結果,期幫助機構了解老人對機構服務品質感受情形、老人在機構的生活適應狀況以及服務品質與生活適應兩者間之相關性,作為機構規劃老人生活空間、推展服務措施之參據;機構有良好的服務品質,進而提昇老人生活適應程度,老人在機構中得以安享天年。Item 臺灣老人諮商歷程之相關因素研究:諮商心理師觀點(2016) 吳馥濃; Wu, Fu-Nong基於臺灣社會的高齡化已成既定事實,未來諮商心理師勢必投注更多心力於老人諮商工作。老化議題包含身、心、靈、社會等各層面,諮商心理師面對老年案主的複雜議題及情境脈絡時,須以不同的考量及策略彈性因應。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老人諮商之諮商歷程,探究臺灣社會文化脈絡下,老年族群的處境和所面臨的議題、老人諮商中的現象與互動歷程之特殊性、以及諮商師採取何種策略進行老人諮商。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研究參與者為七位具有老人諮商工作經驗之臺灣諮商心理師,研究者透過半結構式個別訪談蒐集資料,並以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諮商師理解老年族群之特性,並因應老年案主的發展成熟度、世代差異、社會情境與老年階段特定挑戰(Knight, 1999, 2004)等面向調整諮商方法,並衡量諮商倫理議題進行處遇。 二、臺灣社會文化脈絡形塑了老人諮商的樣貌,本研究突顯出「社會文化脈絡中對老年/老人及生死議題的看待方式」,以及「當代社會文化變遷與傳統文化的交錯影響」如何反映於老人諮商。諮商師對此加以理解,覺察社會文化脈絡對自身態度與諮商關係的影響,並兼顧案主世界觀及專業助人者角色。 三、諮商師對於個人經驗的自我覺察與反思,特別是生命中與年長者互動的經驗、失落或生死相關的議題等,對從事老人諮商具有重要性。 四、老年案主在年齡共通特性之外,諮商師還需要尊重個體的獨特性與個別差異性。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未來研究及諮商實務與教育訓練之建議。Item 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衛生教育介入成效研究-以臺北縣立醫院為例(2010) 沈希哲; Hsi-Che Sh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衛生教育」之成效。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實驗組為臺北縣立醫院三重院區65歲以上內科病人50位;對照組為板橋院區65歲以上內科病人50位。 實驗組之介入教材包括:以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基礎之預防跌倒衛生教育DVD及手冊,教材內容包括1.生活起居注意(鞋具衣著注意、睡前注意、上下床注意)2.住院環境安排(日常物品擺設、地面、燈光)3.行動注意(行走及使用輔具注意,如輪椅、手杖、助行器等)等三大部分,進行衛教之人員則為受過訓練之研究員及醫院護理人員;對照組則採取原來衛教方式。實驗組與對照組皆接受前測、後測的「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衛生教育介入成效問卷」調查。 本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衛生教育介入後,經共變數分析發現實驗組在「預 防跌倒知識」、「預防跌倒健康信念」、「預防跌倒行動線索」、「預防跌倒自我效能」與「預防跌倒行為」的分數皆顯著優於對照組,顯示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衛生教育介入在「預防跌倒知識」、「預防跌倒健康信念」、「預防跌倒行動線索」、「預防跌倒自我效能」與「預防跌倒行為」等效標變項上皆產生效果。 二、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衛生教育介入後,經共變數分析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跌倒次數」上尚未顯著差異。 本研究中「跌倒次數」雖未產生效果,但依據次數調整後平均數發現實驗組之後測跌倒次數低於對照組,可能由於觀察時間較短尚未產生效果,其效果有待較長時間之觀察。建議未來研究可延長觀察時間以及增加肌力訓練等衛生教育內容以增加其效果。Item 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研究(2009) 謝嘉珍本研究運用1991年Ajzen所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做為研究架構,目的為預測及解釋老人從事預防跌倒行為之意圖。參與者為台北市士林區老人服務中心附設長青大學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第七屆)之60歲以上學員,共105位。本研究使用研究工具包含開放性引導式問卷,以及依據開放式引導式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前70%顯著信念編製而成的結構式問卷。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複迴歸、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中的Htelling’s T2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未來半年內從事預防跌倒行為之意圖者佔77.1%。 二、本研究對象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可有效解釋預防跌倒行為意圖22.7%的變異量,加入知覺行為控制變項之後,模式的整體增加了17.3%的解釋力,對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解釋力上升為40.0%的變異量。三個變項之中以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力最高,其次為主觀規範,態度最低。 三、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以及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交乘積和間皆達到中度正相關。 四、有/無意圖從事預防跌倒行為者在結果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控制信念和知覺力量等信念上有顯著的差異。 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結果,建議未來在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教育時,可強調從事預防跌倒行為幫助老人日常生活行動更小心的重要性並設計增加同儕支持的部分,以增加其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動機。Item 長青學苑老人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2007) 賴秀怡; LAI, HSIU-YI中文摘要 本研究運用1991年Ajzen所提的計劃行為理論為研究架構,目的為預測及解釋老人從事規律運動之意圖。 參與者是台北市中山區及大同區長青學苑九十六年春季班課程老人共276位(男性95位,女性181位)。本研究使用兩種研究工具,一為開放性引導式問卷,二為依據開放性引導式問卷填答結果所篩選出的70%顯著信念而編制出的結構式問卷。收集的資料運用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複迴歸、複迴歸及單因數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的Htelling,S T2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分析結果如下: 一、 本研究對象未來一個月內有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者整體而言占89.1%。 二、 本研究對象從事規律運動的態度、主觀規範可有效的解釋規律運動意圖23.1%的變異量,加入知覺行為控制後,則顯著增加對規律運動意圖11.4%的變異量,此三者可共同解釋行為意圖提升至34.5%的變異量。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力最高,主觀規範次之,態度最低。 三、 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達中度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達高度正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交乘積和為中度正相關。 四、 有/無意圖從事規律運動者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等信念有顯著性差異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