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羞恥之探究及其道德教育蘊義
    (2006) 張齡月
    本研究旨在探究羞恥及其相關概念,以及羞恥於道德與道德教育之中所蘊含的重要意義。在第二章之中與第三章之中,除了對羞恥進行介紹與討論之外,對於罪感、觀眾、困窘、屈辱與榮譽等相關概念,也一併進行探討與比較,藉由相互對照之下,使羞恥概念更為清晰地呈現,突顯羞恥感之特質。第四章討論羞恥之道德意涵,分別從正面與負面的兩種角度進行論述。第五章則對於羞恥與道德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究,此一部分分別是由幸福、美好生活以及情緒等面向進行論述。第六章探討羞恥於道德教育之啟示,對道德教育的現場工作者提供實務方面之建議。
  • Item
    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人格教育理論
    (2003) 黃振豊; Chen Li Huang
    本研究探討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1929-)人格教育理論,研究中發現我國教育應加強培養德行、追求統整人格與建構價值判斷的根源,進而提出MacIntyre之實踐、個人生活的敘述性整體與傳統三個具有順序發展的階段作為參考途徑。 培養健全人格是教育基本目的,我國向來重視人格教育,但這個傳統逐漸衰敗並形成社會混亂。啟蒙精神所追求獨立性個體、現代性所追求效率與價值中立,分析哲學、情緒主義、自由主義等主張均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但MacIntyre從目的、德行、內在善、卓越等概念出發,成為這個問題的解方。 MacIntyre人格教育理論在我國學校施行的價值性在於其理論切中時弊,且我國社會現況與MacIntyre所處社會相近,以及MacIntyre觀點與我國傳統道德觀點有互補作用。 MacIntyre人格教育理論在我國學校施行的可能方案為:宣導人格教育的重要;提出善、德行、統整人格、自我更新的傳統價值為教育之目的;並強調各學習領域或分科教學應結合實踐、個人生活的敘述性整體與傳統等概念;以及提倡學校為實施人格教育最適宜的局部社群。 研究建議為:加強人格教育相關研究、參考MacIntyre人格教育觀點、在自願性前提下鼓勵以學校為局部社群加強人格教育、人格教育過程應注重方法與目的適切性、從實踐中進行評量、加強教師健全人格的培養及身教的觀念、並在德行中追求能力卓越與關係和諧。
  • Item
    新約聖經德行觀及其品格教育蘊義─以耶穌的教導為例
    (2005) 陳智蕾; Chen,Chih-lei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耶穌的品格教導,針對新約聖經的德行觀進行分析詮釋。新約聖經以耶穌基督作為信仰的核心,本研究分別就耶穌教導中的登山寶訓、耶穌的比喻以及耶穌自身的人格典範進行探討,藉以呈現耶穌德行觀之面貌。同時以孔孟、亞理斯多德、麥金泰爾等思想家之德行觀與耶穌德行觀點進行對照,以歸納出耶穌德行觀之特色,進而探究聖經觀念如何運用在品格教育之中。透過對耶穌品德理念的詮釋,檢視台灣品格教育的盲點與優勢所在,以從中獲致啟示,提供台灣品格教育不同的思惟與建議。 綜上所述,本研究歸結耶穌德行觀的要義以及教育啟示包括: 一、德行是「愛神」與「愛人」的具體表現。愛是品格表現的源頭,接受神的愛,以神的眼光看待不同環境與他人,也將愛施予他人身上,在人際上互動的相愛表現,便是對神的愛之回應。 二、耶穌德行觀的核心概念包括「慈愛」、「謙卑」、「信實」、「聖潔」與「公義」。 德行是內在動機與外在行為的綜合表現,以上帝的標準,人永遠無法達到,因此認識人性的軟弱與可能,謙卑自己接受恩典,方能使品格表現趨向於神的公義、聖潔的屬性。 三、德行的表現是為了塑造人的生命,也是榮耀神,更是為了上帝永恆國度作準備,因此表現品格不是功績主義式的在當下換取報償,而是持守對神的信心與盼望,堅持應為之態度,不隨著世俗文化波動,以神的價值、命令為倚靠。 四、品格教育應建立學生尊重權柄之觀念、引導學生從關懷生命的角度判斷事物價值,建立生命追尋的標竿,使學生視品格發展為生命的功課。 五、教師應在生活中積極落實品格教育,統整相關的教育、將品格教學融入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內,以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品格引導。並且建立正確的品格教學心態,視品格教育為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工作,發揮對學生的影響力。 六、針對耶穌的教導,可深入發展成方案或課程,並將核心概念融入非正式課程中,以提供品格教學實際之應用。教師可化宗教概念成為品格教導的助力,同時透過親職教育、親師合作,結合家庭與學校成為品格教育的共同教學單位。
  • Item
    杜威(John Dewey)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83-06-??) 沈六
  • Item
    杜威(John Dewey)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83-06-??) 沈六
  • Item
    道德與法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01) 王錦雀
    對於自由和法治間的關連,我們似乎對社會將發展成自由過度,而規範不足的情形,賦予高度的擔憂,因此,不斷透過正規教育強調法治教育的重要並促其落實,但是,卻少有人意識覺醒到,更該令我們擔憂的其實不是自由過度的問題,而是法律強制和管轄過多的問題,後者帶來的傷害亦將遠大於前者;甚且合乎法律的,合乎程序的,未必是合理,也未必應該如此。   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學者對於以下的提問,所持觀點差異頗大:如我們是否應該立法來強逼人們遵守某一社會道德規範,或立法管轄「非關道德的行為」?亦或是應該立法禁止人們從事社會上所謂「不道德的行為」?在何種情況下,法律已經過度的侵犯到個人的自由了?本文擬從「道德侵犯非刑事化」主張論辯起,以究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學者對於自由和道德、個人和社群所持主張之異,並試圖以哈伯瑪斯之溝通行動和理性論辯以連接兩者對於道德和法律觀點之嫌隙。
  • Item
    犯罪青少年的道德判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3-06-??) 沈六
  • Item
    道德與法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王錦雀
    對於自由和法治間的關連,我們似乎對社會將發展成自由過度,而規範不足的情形,賦予高度的擔憂,因此,不斷透過正規教育強調法治教育的重要並促其落實,但是,卻少有人意識覺醒到,更該令我們擔憂的其實不是自由過度的問題,而是法律強制和管轄過多的問題,後者帶來的傷害亦將遠大於前者;甚且合乎法律的,合乎程序的,未必是合理,也未必應該如此。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學者對於以下的提問,所持觀點差異頗大:如我們是否應該立法來強逼人們遵守某一社會道德規範,或立法管轄「非關道德的行為」?亦或是應該立法禁止人們從事社會上所謂「不道德的行為」?在何種情況下,法律已經過度的侵犯到個人的自由了?本文擬從「道德侵犯非刑事化」主張論辯起,以究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學者對於自由和道德、個人和社群所持主張之異,並試圖以哈伯瑪斯之溝通行動和理性論辯以連接兩者對於道德和法律觀點之嫌隙。
  • Item
    杜威(John Dewey)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83-06-??) 沈六
  • Item
    學前兒童的謊言概念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88-08-??) 施麗玲; 程小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