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5
  • Item
    社經地位、ICT使用與運算思維和學業成就間關係之探討
    (2023) 喬祺; Chiao, Chi
    數位落差的研究隨著時間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本論文聚焦在近來引起研究人員關注的兩種數位落差:資訊與通訊科技(ICT)使用落差和運算思維落差。為了研究社經地位、ICT使用與運算思維和學業成就間關係。本論文的第一個研究探討了學生的ICT使用對其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業成績的中介效果。研究一使用PISA 2012數據來探討四種ICT使用的中介效果差異:包含學習、資訊檢索、社交互動、和休閒,並分析了性別對研究一中介模型的干擾效果。本論文的第二項研究探討了運算思維對學生社會經濟地位和學業成績的中介效果。研究二以問卷收集1128名台灣國中生的數據進行研究。研究二探討了五種運算思維技能的中介效果差異:包含抽象、分解、演算法思維、評估、和概括。本論文的兩項研究發現,用於資訊檢索和社交互動的ICT使用頻率以及計算思維技能可能會擴大學生因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造成的成績差距。性別也可能調節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信息通信技術的使用及其學業成績之間的直接效果。本論文的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了解ICT使用和運算思維可能造成的數位落差影響,並採取適當的行動來縮短這些數位落差。
  • Item
    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對其生活與成年親密關係之經驗探究
    (2023) 吳姵蓁; Wu, Pei-Jhen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在其生活與親密關係為何,研究者邀請五名有相關經驗擔任研究參與者,並以現象學作為研究方法論,再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以及現象學分析法,對研究參與者之主體經驗進行意義的探尋。在研究結果的部分,研究者除了分別針對每位研究參與者之青少年非預期喪親之成年親密關係經驗,歸納出研究者在本節中呈現透過現象學分析獲得之研究結果,分為兩個層面之經驗主軸。第一主軸為生活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失去依靠,一夜長大」、「內隱自卑,外顯平常」、「轉移焦點,獨自悲傷」、「家庭失能,關係生變」、「偶遇貴人,長夜伴行」;第二主軸為親密關係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習於自主,難以親密」、「情感匱乏,尋求滿足」、「枕戈待旦,害怕失去」、「盼鈞理解,愛屋及烏」所理解到的跨研究參與者之共同經驗本質。本研究最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未來從事輔導相關領域針對青少年喪親經驗與其成年之關係經驗提供實務建議。
  • Item
    臺灣青少年未達成的教育規劃對其心理健康影響之縱貫性研究
    (2023) 卓恒瑾; Cho, Heng-Chin
    未達成的教育規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關係,究竟較符合自我差距理論所預測的結果,還是適應韌性理論所提出的調適韌性的展現?本研究運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提供的縱貫性資料,以迴歸分析方法描繪臺灣青少年到成年初期未達成的教育規劃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未達成的教育規劃並不會影響臺灣青少年成年初期的心理健康,然而工作與婚姻等重要生活事件則有正面影響。此外,將教育期望向下調整作為調適策略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但其效果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異質性。鑑此,本研究就教育實務提出生涯多元價值的輔導建議,並對未來探討未達成的教育規劃議題,提出生命歷程動態軌跡研究的展望。
  • Item
    網紅現象對青少年的意義與影響
    (2022) 吳庭瑜; Wu, Ting-Yu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紅逐漸步入大眾的生活之中,不僅成為當代的受人矚目的焦點,更成為一項熱門的職業,青少年作為最容易使用接觸新媒體和感染的族群,對他們來說網紅帶來的影響力遠超乎大家的想像。網紅是為近代剛興起的現象,關於網紅的研究可說是為數不多,儘管當中有將網紅與教育作為主體來作探討的文獻,但針對青少年本身與網紅的關係卻鮮少被提及。  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選取七位目前正就讀於高中的學生,施以深度訪談,內容主要從青少年的觀點出發,針對其對於網紅的各項看法做描述,以及網紅對於自身的意義;此外,亦會在網路上觀察並記錄青少年所提及的網紅,希望能夠藉此瞭解當前青少年關注網紅的情況與網紅所帶來的影響,最終透過資料分析,歸總得出以下結論:一、青少年對於網紅的界定標準主要受到YouTube影響。二、青少年對網紅的分類與選擇多半反映當前學生身份的需求。三、網紅現象引發的影響對於青少年絕大多是正面的,甚至具有積極的身  分認同作用。 四、青少年多數僅把網紅作為副業或興趣來看待。 五、青少年雖能瞭解網紅與商業利益間的連結,但未能意識到自己在資本   主義下主體性的喪失
  • Item
    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媒體多工與認知功能之相關研究
    (2023) 陳佳欣; Chen, Chia-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及媒體多工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研究的重點分別為:了解台灣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時間與媒體多工現況、了解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媒體多工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本研究邀請國中生參與研究,有效樣本數為291,一共進行兩階段測驗:第一階段為問卷填答階段,參與者在此階段以電子化問卷填寫媒體多工量表、巴拉特衝動量表、正念量表、心理憂鬱量表與生活滿意度量表。第二階段為電腦化測驗階段,需依序完成工作記憶廣度作業、注意力網絡作業、規則轉換作業。本研究結果顯示:第一、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平均時間為每週30.98小時、媒體多工的平均分數值為2.26。第二、數位裝置使用時間與工作記憶廣度、轉換能力、注意力之警覺、導引、執行控制之間沒有相關,但與注意力的反應時間有負相關。第三、媒體多工與規則轉換作業之間沒有相關,但與工作記憶廣度、注意力、抑制控制有負相關。第四、心理憂鬱量表與媒體多工有顯著的正相關、正念量表與媒體多工有顯著的負相關。但其整體結果可能因不同年齡、文化、研究設計、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目前數位裝置使用時間與媒體多工對認知功能的研究在台灣及亞洲地區仍屈指可數,也期待本研究之實徵性證據能提供後續學者未來研究的參考依據。
  • Item
    發展青少年靜態行為問卷之研究
    (2023) 曹苡証; TSAO, I-CHENG
    根據過去的研究調查,臺灣青少年每日的靜態行為時間,男生為7.7小時,女生更是高達為8.7小時;總體而言,無論男女,青少年在假日有高達8.2小時的靜態行為時間。綜整國外文獻,可發現青少年每日靜態行為時間介於5.8-9.3小時,因此各國之公部門也開始關注這項健康議題,並建議青少年應減少從事靜態行為的時間,藉此降低靜態行為對於青少年健康的風險。然而,目前仍缺乏可以使用在大型流行病學調查中的主觀測量工具,而在測量青少年靜態行為問卷部分,至今,國內外皆尚未能發展出同時具備良好信度與效度的工具,導致缺乏對於青少年靜態行為現況及趨勢的有效掌握,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發展一份具有良好信度與效度的青少年靜態行為測量問卷並且「適合臺灣本土」之青少年。本研究採方便取樣方式,共計有 106 名學生參與研究,以西元2020年臺北市內湖區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再測信度部分,本研究請研究對象在間隔一週的時間裡填寫問卷兩次,再透過相依樣本t檢定、ICC組內相關係數以及斯皮爾曼相關係數進行分析。在效標關聯效度部分,研究對象會配戴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 GT3X) 一週,運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檢視問卷後測測量與加速規測量總靜態時間之相關性,再運用Bland-Altman Plot比較二者的一致性。本研究所發展出的青少年靜態行為問卷,在再測信度部分,平日靜態行為總時間的ICC係數為0.88 (0.82-0.91),假日為0.77 (0.68-0.84),平日的再測信度為0.45;假日的再測信度為0.41,證明本問卷的測量穩定性仍需加強;而校標關聯效度部分,問卷測量的總靜態時間與加速規測量總靜態時間,分別為平日的同時效度 (ρ=0.23, p< 0.05);假日的同時效度 (ρ= 0.34,p<0.05),皆未有顯著相關,且透過問卷資料發現,研究對象「平日」的平均靜態行為時間為每日14.74小時,「假日」的平均靜態行為時間為每日10.40小時。有鑑於臺灣目前有關青少年整體靜態時間之大型流行病學調查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以都會地區的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並且初步發展青少年靜態行為問卷,而本研究發展出的問卷,將進一步測量相關數據,期能有助於了解臺灣青少年靜態行為的現況,並能與國際各國之現況進行比較。
  • Item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紙菸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23) 辜薇頻; Ku, Wei-Pin
    紙菸是目前全球人的一大公共衛生威脅,青少年吸紙菸對身心及社會發展有嚴重影響。近年來電子煙興起,一開始被認為是紙菸的一種更安全的替代品,但根據研究指出,電子煙存在有毒物質,也可能造成尼古丁上癮,且目前證據顯示,電子煙無法幫助戒菸。然而菸害防制法直到今年才修正公布,導致青少年電子煙的使用比率按年增加。研究也發現,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會增加其吸紙菸意圖,之後更有可能吸紙菸。因此,本研究旨在從理性行動論的觀點,探討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現況,以及與吸紙菸意圖之間的相關因素。本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2022年6月進行問卷調查,收集研究對象電子煙使用現況等相關資料,共取得534份有效樣本。使用的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和二元邏輯斯迴歸。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有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占5.1%,沒有使用的青少年占94.9%。二、青少年電子煙的使用情況會因「性別」、「年級」及「母親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三、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情況會因社會環境之「家人使用電子煙」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四、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紙菸意圖有顯著正相關。本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紙菸意圖有顯著相關,代表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未來更有可能吸紙菸。然而,本研究為橫斷性的量性研究,建議未來可以進行縱貫性研究或質性研究,以深入探討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紙菸意圖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了解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原因。此外,建議在教學中採小組討論,透過情境設置讓學生討論家人或同儕使用電子煙時,該如何面對及做出健康的決定。同時,對於青少年的電子煙使用者,利用小組分組方式,讓學生集思廣益,每堂課最後分享討論的結果,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課程參與度;建議未來可以邀請家長參與戒電子煙的課程,以促進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共同建立積極的健康環境。
  • Item
    與青少年子女共同參與社團之父職經驗研究
    (2023) 林愷玉; Lin, Kai-Yu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親如何透過社團參與青少年子女的生活和互動經驗歷程,透過半結構式訪談4位父親,且他們與青少年子女在社團同一單位有2年以上的參與經驗,採質性研究的敘說方式,資料蒐集及分析,並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探究此父職經驗,促進其理解父職任務之新取向。研究結果如下:一、親職任務平台的延伸 父親是為了支持子女發展、配偶支持和社團氛圍加入社團;這增加了他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交通接送和與子女溝通的機會;在社團中,父親能夠展現自己的專長並增加個人能力。 二、豐富了親職資源 父親學習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和正向溝通技巧,擴展親子間共同的人際圈和社交能力,利用社團的人際、教育資源,培養子女興趣,幫助他們階段性發展。透過社團活動傳遞父親的教養,結合外部資源豐富生活。 三、對父親、家庭和社團的增益 對父親身心健康、專業能力和親職能力等提升有助益。配偶支持社團活動成為家庭生活一部分,家人話題溝通多,進而感情增溫。社團成員分工合作,凝聚力高;培養子女反哺和回饋社團之心態與能力。 四、青春期動盪的發展階段潤滑平台 父母可利用社團共同話題、子女的團長和同儕協助,陪伴子女給予引導和關愛。青少年個體發展差異極大,青春期風暴也不一定會發生。研究參與者的子女皆在兒童期與父親就參加社團,並持續到青少年時期。 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而言,父親透過參與社團積極使用和部署資源:時間投資、情感表達、實質和精神上支持提供、互動參與和角色的塑造,提升父子關係品質,父親承擔社團責任的能力,以培養能力,獲得個人發展和生活環境的益處。因此,建議親子可以興趣為基礎,利用父職資源理論視角審視親子社團和親職生活經驗,透過共同長期參與正向社團或親子共學,搭建屬於適合自己的親職鷹架,童軍團亦是選項之一。
  • Item
    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對其心理與親職適應的影響
    (2021) 張芸慈; Chang, Yun-Tzu
    本研究旨在探討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自我揭露、自我安頓、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對單親家長心理適應(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心理困擾)與親職適應(親職價值、親職壓力)的影響,並比較單親、有偶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對其心理適應、親職適應影響的差異。本研究對象為「與12至18歲子女同住之單親、有偶家長」,並採用「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量表」、「安適幸福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簡式健康量表」、「親職價值量表」、「親職壓力量表」為主要研究工具,以144筆單親家長與151筆有偶家長有效資料進行分析,包含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相關分析、一般線性迴歸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親職壓力有負向且顯著影響。 2.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自我揭露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親職壓力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 3.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自我安頓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親職壓力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 4.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情感性支持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 5.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工具性支持對其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6.知覺青少年子女自我安頓對單親家長安適幸福感的正向影響顯著高於有偶家長。 最後,針對本研究之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進行討論。
  • Item
    青少年接觸數位行銷經驗初探
    (2021) 蘇郁珊; Su, Yu-Shan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青少年接觸數位行銷經驗,研究方法採質性訪談研究,在 2020 年訪談 6 名新北市國中學生,研究結果如下: 一、 青少年接觸數位科技經驗:青少年在學齡期接觸行動科技,因觀察模仿家人使用,或家中長輩所淘汰的手機,所以青少年多在國小四、五年級時擁有行動科技,花更多時間在手機上,對健康、學習及親子關係有影響。 二、 青少年數位行銷接觸與購用經驗:青少年較常在觀看 YouTube 及FB 時接觸各種數位行銷,觀看 YouTube 時接觸到網紅,青少年覺得網紅是分享者亦是被贊助者,接觸數位行銷讓青少年產生購用的想法,然家長管教提供購用的約束力。 三、 青少年使用線上遊戲與課金經驗:青少年玩線上遊戲時,常因好奇心、接觸遊戲內促銷,進而產生課金行為,青少年長時間玩線上遊戲,對青少年身體、心理及學習也造成影響。本研究建議家長需多關心青少年使用手機後的社交互動、身心變化及金錢使用模式,學校提供青少年辨識數位行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