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迎向青春的曙光:家人關係團體方案提升高中青少年幸福感之成效研究
    (2024) 李秀靜; Li, Hsiu-Ching
    本研究探討家人關係團體方案提升高中青少年幸福感之成效。採用混合研究法,量化研究採前測、後測、延宕測驗之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高中二年級的青少年學生共八班,分為實驗組(有效樣本133人)及控制組兩組(有效樣本41人)。實驗組進行六週的家庭教育團體方案,每週時間為100分鐘(二節課),團體方案結束後,再進行後測及延宕測驗,以探討團體方案介入後之成效。質性研究採觀察法及文件分析法,收集質性質料,包含上課的學習單、學生學習成果、團體課程總回饋表及觀察者記錄表等。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的家人關係為中等程度,代表還算好;青少年的幸福感狀況為中等程度以上幸福感,代表介於還算好及相當好之間,尤其是在全心投入、關係、快樂向度。 二、以ADDIE系統化課程設計發展家人關係團體方案,共五單元六週課程,運用「幸福感理論PERMA」,「青少年幸福感EPOCH」五向度——全心投入、毅力、樂觀、關係、快樂、高中家政十二年國教領綱、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參考大綱等,完成五個單元方案設計。 三、接受「家人關係團體方案」之實驗組學生,其後測「家人關係」、「青少年幸福感」顯著優於對照組。顯示家人關係團體方案,增進青少年家人關係及幸福感,具有立即效性實施成效。 四、接受「家人關係團體方案」之實驗組學生,在「家人關係」、「青少年幸福感」,前測、後測及延宕測驗表現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後測顯著優於前測,延宕測驗優於前測。顯示家人關係團體方案,增進青少年家人關係及幸福感,具有延宕性實施成效。而家人關係之後測與延宕測驗則無顯著差異;幸福感之後測與延宕測驗有顯著下降。 五、實驗組接受「家人關係團體方案」後,高中青少年家人關係,對青少年幸福感有正向關聯。 研究者藉由學生學習成果、反思回饋、方案設計、教學省思日誌等進行教學反思,且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於青少年及其家長、家人關係課程推動者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家庭、學校及家庭教育機構、政府相關單位參考。
  • Item
    網紅現象對青少年的意義與影響
    (2022) 吳庭瑜; Wu, Ting-Yu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紅逐漸步入大眾的生活之中,不僅成為當代的受人矚目的焦點,更成為一項熱門的職業,青少年作為最容易使用接觸新媒體和感染的族群,對他們來說網紅帶來的影響力遠超乎大家的想像。網紅是為近代剛興起的現象,關於網紅的研究可說是為數不多,儘管當中有將網紅與教育作為主體來作探討的文獻,但針對青少年本身與網紅的關係卻鮮少被提及。  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選取七位目前正就讀於高中的學生,施以深度訪談,內容主要從青少年的觀點出發,針對其對於網紅的各項看法做描述,以及網紅對於自身的意義;此外,亦會在網路上觀察並記錄青少年所提及的網紅,希望能夠藉此瞭解當前青少年關注網紅的情況與網紅所帶來的影響,最終透過資料分析,歸總得出以下結論:一、青少年對於網紅的界定標準主要受到YouTube影響。二、青少年對網紅的分類與選擇多半反映當前學生身份的需求。三、網紅現象引發的影響對於青少年絕大多是正面的,甚至具有積極的身  分認同作用。 四、青少年多數僅把網紅作為副業或興趣來看待。 五、青少年雖能瞭解網紅與商業利益間的連結,但未能意識到自己在資本   主義下主體性的喪失
  • Item
    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研究-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果檢驗
    (2019) 林秀琦; Lin, Hsiu-Chi
      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關聯。   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立學校之國中生,有效樣本共668人,其中男生342人,女生326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工具包含「正念教養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及「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2)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心理韌性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七年級之心理韌性顯著大於八年級與九年級;而幸福感在各年級間則無顯著差異。(3)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感三者間皆呈現顯著相關。(4)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顯著中介效果。 (5)不同性別青少年之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皆具有中介效果。末尾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限制,並提供未來教育與相關研究建議。
  • Item
    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009) 范梅英; Fan Mei-yi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北部地區三縣市(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之高中職一、二、三年級(含五專之專一至專三)的1116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個人特質量表」、「青少年感恩心量表」與「青少年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的資料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法、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1.不同性別及感恩教育經驗之青少年在感恩心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在感恩心整體上没有差異,但在感恩認知及感恩回報分層面上有差異。 2.青少年人格特質與感恩心有典型相關存在。青少年的人格特質愈正向,其感恩心也愈高。 3.青少年感恩心與幸福感有典型相關存在。青少年的感恩心愈高,其幸福感也愈高。 4.青少年人格特質層面中「樂觀進取」與「情緒表現」、感恩心層面之「感恩認知」能有效預期其幸福感,且預測力達64%。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家長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人際自我認同狀態與社會認同重要性之關係探討
    (2019) 張捷; Chang, Chieh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人際自我認同狀態與社會認同重要性三者之間的關係,嘗試以自傳式記憶的敘事分析取向來檢視青少年同儕互動的重要經驗與人際自我認同狀態之間的關係,同時進一步瞭解社會認同重要性對人際自我定義記憶與人際自我認同狀態之關係的影響。本研究以140位高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含男性70位、女性70位,平均年齡為17.26歲。研究工具包含:「人際自我認同狀態量表」、「人際自我定義記憶問卷」及「社會認同重要性量表」;其中人際自我定義記憶內容乃以「主題」為分析向度。本研究有以下三點主要的發現: 一、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主題與次主題之間有顯著的相關。 1.「主宰」主題與三個主宰的次主題─「自我掌控」、「成就/責任」、「賦能」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且「成就/責任」與「賦能」二個主宰次主題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2.「共存」主題與四個共存的次主題─「愛情/友情」、「對話」、「照顧/幫助」、「團結/相聚」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且「愛情/友情」與「對話」二個共存次主題有顯著的正相關。 二、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主題與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相關。 1.男性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共存次主題「愛情/友情」與迷失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負相關。 2.女性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共存次主題「愛情/友情」與未定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青少年社會認同重要性與人際自我定義記憶、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相關。 1.青少年社會認同重要性與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主宰」主題有顯著的正相關。 2.青少年社會認同重要性與定向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正相關,與迷失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負相關。
  • Item
    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自我揭露的中介暨友誼品質的調節效果
    (2019) 劉文嘉; Liu, Wun-Jia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動機、心理幸福感、自我揭露與友誼 品質的相關情況。採立意抽樣方式,邀請臺灣 107 學年度的公私立國中與高中/ 職生填答自陳式問卷,其中男生 598 人與女生 681 人,共計 1, 279 人。研究工具 包括「社群網站使用動機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自我揭露量表」、「現 實友誼品質量表」及「網路友誼品質量表」,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皮爾森 積差相關及迴歸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 一、女生在四種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自我揭露、現實友誼品質和網路友誼品質得分 皆高於男性;但兩性在心理幸福感得分程度沒有不同。 二、高中/職生在四種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自我揭露、現實友誼品質和網路友誼品 質得分皆高於國中生;但兩者在心理幸福感得分程度沒有差異。 三、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自我揭露皆分別與心理幸福感均呈現正相關。 四、自我揭露對青少年的社交性、工具性及娛樂性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不 具有中介效果;自我揭露對青少年的表達性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五、現實友誼品質對青少年的四種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不具有調節效果; 網路友誼品質對青少年的四種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具有調節效果。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教育輔導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歸因、認可需求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研究
    (2019) 李婉綾; Lee, Wan-L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的人格特質、人際歸因、認可需求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並將兩種類型拒絕敏感度(即焦慮拒絕預期及生氣拒絕預期)同時納入探討。本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合計616位學生(平均年齡13.80歲)。使用「人格特質量表」、「人際歸因量表」、「同儕認可需求量表」及「同儕拒絕敏感度量表」做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並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多元迴歸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有顯著關聯;(2)人際歸因對人格特質與焦慮拒絕預期之關聯無中介效果;(3)人際歸因對人格特質與生氣拒絕預期之關聯有部分中介效果;(4)正向認可需求對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聯無調節效果;(5)負向認可需求對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聯有調節效果。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發現,針對教育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Bowen自我分化諮商團體於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之成效與療效因素初探
    (2016) 劉瓊珊; Liu, Chiung-S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Bowen自我分化諮商團體於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的成效與療效因素。本研究採混合研究之嵌入式設計,主要以質性研究探討本團體對於具共依附特質傾向且有感情困擾之青少年的幫助和療效因素;輔以量化研究探討本團體於提升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之自我分化、人際親密能力、及自我概念之成效。本研究採前實驗設計之單組前後測設計,並增加團體結束後三個月的追蹤測,依據Bowen理論的自我分化概念,設計八週,每週二小時,共十六小時的諮商團體。本研究六位團體成員為北部某專科五專生,其在中文版共依附量表(The Spann-Fischer Codependency Scale)之平均分數高於3.00,於目前或曾經有感情困擾且自覺在關係中有共依附特質傾向。本研究於團體前後,並於團體結束後三個月時進行量表施測,團體結束後一週進行半結構訪談;量化資料以無母數Wilcoxon配對符號等級檢定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則以現象學為研究取向,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編碼及分析。 本研究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團體對成員的幫助,包括:(1)自我的成長與朝向分化;(2)親密與自主的平衡;(3)學習關係困擾的解決方法等三個向度;本團體的療效因素則包括:(1)家庭與人際互動經驗的覺察;(2)對他人經驗的體會與共鳴;(3)團體提供溫暖信任與回饋的環境;(4)幫助成員解決問題等四個向度。量化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團體於提升成員自我分化、人際親密能力與社會自我概念上具有顯著立即性效果,而於提升成員心理自我概念上則無顯著立即性效果;再者,團體於提升成員人際親密能力與社會自我概念上具有顯著之三個月追蹤性效果,而於提升成員自我分化與心理自我概念上則無顯著之三個月追蹤性效果。 最後,本研究綜合討論質性與量化研究結果與發現,並對未來相關研究與諮商實務工作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青少年知覺父母知識、家庭關係與接觸偏差同儕預測非法藥物使用之模型檢定
    (2014) 陳凱俐; Kai Li Chen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臺灣青少年中,子女知覺父母知識、家庭因素與偏差同儕因素在影響非法藥物使用的行為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建立結構方程模式。 本研究運用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臺灣高中職學校夜間部與少年矯正機構之16-20歲青少年。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夜間部與少年矯正機構,最後獲得有效問卷為816份。統計分析以SPSS18.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與相關分析,並以Mplus 5.1套裝軟體建構結構方程模式。研究結果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經修正後獲得可接受模式,模式適配度指標RMSEA=.07、CFI=.98以及TLI=.98。 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知覺父母知識與接觸偏差同儕皆對於非法藥物使用有顯著的直接影響。其中接觸偏差同儕不只直接影響力最大,也能夠在子女知覺父母知識影響非法用藥的關係上有中介作用,減弱兩者的直接影響,以及在家庭互動關係與非法用藥之間也有中介作用。另外,發現當青少年感到家庭互動關係越好與感受父母了解程度越多,接觸偏差同儕的機會就越少。有項意外的發現,青少年的家庭互動關係對於非法用藥有顯著且正向的影響。顯示出在青少年後期階段,此兩項變項之間尚有本研究未探討到的影響變項。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能夠在此深入探討。
  • Item
    臺灣地區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07) 林美嫺
    青少年階段是健康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影響著其未來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國內曾進行影響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研究多數侷限於一所學校或單一地區,此外,過去研究探討父母行為對子女危害健康行為的影響,多半探討父母行為對兒童行為的影響,較少針對青少年時期。因此,本研究採橫斷研究法,利用「九十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ational HealthInterview Survey;NHIS)全國性的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旨在瞭解影響臺灣地區青少年的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亦即探討社會人口學因素(年齡、性別、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收入及居住地區)、父母危害健康行為與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的關係,以提供教育人員、父母及其他相關單位促進青少年健康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 每次駕乘汽車前座未繫安全帶與騎乘機車未戴安全帽兩項行為的比率,女生顯著高於男生,且12-17歲青少年顯著高於18-24歲。 二、 吸菸、飲酒、嚼檳榔、過去兩個星期沒有運動、沒有體重控制及沒有每天吃水果六項行為男生的發生率顯著高於女生,且18-24歲青少年顯著高於12-17歲。 三、 父母教育程度愈低,研究對象出現吸菸、飲酒、嚼檳榔、沒有運動、沒有每天吃早餐、沒有每天吃蔬菜及沒有每天吃水果的危害健康行為的比率愈高。 四、 父親收入低者,研究對象出現吸菸、飲酒、嚼檳榔、沒有運動及沒有每天吃水果的比率較高;母親收入低者,研究對象出現吸菸、沒有運動、沒有控制體重、沒有每天吃早餐及吃水果的比例較高。 五、 父女、父子、母女及母子間危害健康行為的關聯性,以父子間影響為最大,其次為母女與母子間;控制社會人口學因素後,父母危害健康行為對子女危害健康行為的影響,母親影響大於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