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國中雙語健康教育課跨語言實踐之研究
    (2024) 林致宇; Lin, Chih-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跨語言實踐融入雙語教學的實踐歷程以及學生在課程中的 學習表現。研究目的包括:探討在雙語課堂中如何運用跨語言實踐策略,幫助學生學習學科學習目標和雙語學習目標;並探討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學科和語言的學習成效;以及透過雙語教學的歷程所得到的經驗,反思在臺灣實施跨語言實踐的條件和挑戰。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對北部某所國中兩班七年級學生施行二個單元共11堂的雙語健康課,除了對教學實踐進行探討以及了解學生在雙語課堂中的學習經驗外,也反思在雙語課堂中實施跨語言實踐可以精進之處。本研究之發現如下:一、就跨語言實踐策略的使用而言,多元語境線索融入基本人際溝通語言(BICS),有助於引起學習動機,促進師生互動;而依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狀況調整認知學術語言(CALP),有助於學生對學科內容進行思考與學習。二、在學科學習成效方面,藉由多媒材和科技工具的融入能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並且透過即時問答和認知話語架構(CDFs)能檢驗學生對學科的理解程度和迷思之處。三、在語言學習成效方面,學生能夠理解基本人際溝通語言並能有所回應,不過對不同認知類別的學科語言表現則有所不同。過程中句型結構的提供能促進學生語言的產出,且使用語言的方式會受到受教學者的影響而產生模仿行為。四、針對跨語言實踐理論的回應,須先讓學生參與學科的學習,再運用跨語言實踐連結學科和語言;此外,也要先讓學生對於輸入的訊息產生理解,才有輸出的可能,並且在課堂中教師須從主導者慢慢轉成促進者的角色。最後,對於學科教師而言,學科詞彙和英文課詞彙的難度落差需有待運用跨語言實踐來克服。
  • Item
    普教與特教教師對學習障礙學生接受雙語教育的觀點之初探
    (2024) 黃彩婷; Wong, Choi-T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普教與特教教師對學習障礙學生接受雙語教育的觀點。通過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分別向雙語教師、特教教師、學障生共十五名的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化的深度訪談,探討學障生在接受雙語教育的情況下之學習情形與教師之教學及輔導經驗,並了解雙語與特教老師對其有何感受和建議。祈更了解融合班雙語教育實施現況,為雙語教育與特殊教育之持續發展提供改善方向。研究根據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及分析後歸納出以下結論:一、學障生於各雙語課之學習表現存差異,整體學障生大致習慣雙語課的學習模式,但雙語融入確實有引起學障生部分學習挑戰;二、雙語及特教教師指出了有助學障生於雙語課中學習的教學策略,並表示可通過普特教師合作以更照顧其需求,且雙語教師亦提出針對學障生的個別支持與跟進,並就其教學任務及評量作調整;三、學障生對雙語課之感受呈正向,但對英語字詞學習動機不大,對不同雙語課堂活動與學習模式的喜愛程度存顯著差異,並對雙語課堂設計、教師及同儕於雙語課上提出了期許;四、雙語、特教教師整體皆對雙語教育抱積極態度,唯部分特教教師同時亦提出擔憂,並指出普特合作在雙語教育上仍有待加強緊密度,且融合班實施雙語教育仍存在困境,期能通過加強各方對雙語教育之共識、雙語課之教學設計、師培及在職培訓、師資甄選上的審視以改善雙語教育現場。依據本研究的結果,研究者對教師、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師資培育單位四方面提出實務上的建議。並根據研究限制,在研究方法及研究參與者兩方面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及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2022) 林佳穎; Lin, Chia-Yi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的認知、態度與滿意度,以釐清第一線的政策執行者對雙語教育政策的理解與看法。本研究採用量化取向的問卷調查法,以「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與滿意度調查問卷」分析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看法與實施至今的滿意度,本研究共計抽樣54所臺北市國中小,發放810份正式問卷,共有603份有效問卷,研究資料透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根據研究結果統整出以下研究結論: 壹、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屬於中高程度,滿意度屬於中等程度。 貳、不同學層、年齡、學歷、職務、雙語教學年資、英語檢定等級與是否屬於雙語學校之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與滿意度具有顯著差異。 參、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與滿意度間整體與各構面皆呈現正相關。 肆、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與態度對滿意度具有預測力。 最後,依據結論提出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之相關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國民小學教師實施雙語教學模式研究-以桃園市一所國小為例
    (2022) 張承安; Chang, Cheng-An
    本研究主軸為探討國民小學雙語教師執行雙語教學的教學模式、雙語教學建構歷程以及雙語教學教師所遇到的困難,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並以個案研究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探討國民小學雙語教師的雙語教學模式。研究對象為桃園市一所執行雙語教學之國民小學,針對個案學校校內五位執行雙語教學之教師進行三次焦點團體訪談,分析個案學校校內教師對於雙語教學的理解、雙語教學模式、推行雙語教學近四年間的歷程與困難之處,研究結果發現:一、雙語教學模式界線模糊,個案學校以學生習得學習目標為主、彈性的中英文使用比例、搭配多模態的運用進行教學。二、雙語教學建構歷程包含雙語課程編製及後續持續修正,並讓授課教師彈性呈現。三、雙語教學建構歷程中需組織共備團體,支持教師發展與交流。四、雙語教學面對的挑戰可歸納為:雙語節數增加過快造成負擔、英文老師無法取代學科教師進行教學、校園雙語情境營造不易、雙語教學需要行政端與教師端有足夠的互信與溝通。最後,根據針對個案學校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對於未來雙語教學的省思與實務建議,以作為國民小學推動雙語教學之參考。
  • Item
    新北市推動雙語教育政策可行性分析之研究
    (2021) 盧柏安; Lu, Po-An
    為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行政院於107年12月核定《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厚植國人英語力」與「提升國家競爭力」為兩大政策目標;教育部依據《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訂定推動雙語國家計畫,以「培養臺灣走向世界的雙語人才、全面啟動教育體系的雙語活化」為目標,強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的能力及未來的職場競爭力;由此可見,提升國民的「英語力」及「國際競爭力」是政府推動雙語教育政策的重點目標。新北市97年建置英速魔法學院,提供偏遠地區學生浸潤式英語學習環境,102年擇5所國小試辦雙語實驗課程,105年以「學科領域與語言學習整合教學法(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CLIL)」試辦雙語實驗課程計畫,於107學年度正式推動;國中亦於109學年度推動CLIL雙語課程;因此,本研究關注於新北市採CLIL推動雙語實驗課程,以了解學校能否順利執行及其困難與挑戰,從法令、行政、技術、經濟及政治五個面向探討新北市推動雙語教育政策的可行性。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設計,藉由蒐集目前新北市推動雙語教育政策相關計畫,針對參與新北市國中及國小雙語實驗課程之校長、行政人員及教師進行訪談,透過立意與滾雪球取樣的方式,本研究共計訪談31位學校人員,包括國中12位、國小19位,皆為曾經參與雙語教育計畫的執行人員。本研究結果發現:(一)新北市雙語教育政策的推動已具備法令基礎,惟相關法令配套研擬不易;(二)新北市推動雙語教育政策能否順利被執行仰賴學校團隊的共識及溝通協調能力,尤其凝聚英語教師、領域教師及外籍教師之間的共識是計畫執行的先決條件;(三)新北市推動雙語教育政策在技術面向須面對課程規劃、協同教學、評量設計及師資準備等挑戰;(四)新北市推動雙語教育政策雖逐年增加人力及預算,惟欠缺計畫效益的檢核機制;(五)新北市推動雙語教育政策仍存在價值衝突與矛盾,並影響領域教師的課程主導權。依據本研究之研究成果針對促進雙語教育政策的可行性、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學校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