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探討大學生飲用含糖飲料的行為意圖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23) 許智翔; Hsu, Chin-Hsiang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之含糖飲料行為意圖及其相關的影響因素,以全國大學生為母體,採用橫斷式研究,利用自填式問卷,共回收255份有效問卷。將問卷進行編碼後,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並對模型提出批判與探討。結果與建議如下:一、前一週飲用天數在1天與2天者,其行為意圖顯著低於3天以上者。 二、 研究對象之行為意圖與自覺控制具有統計上之顯著相關;自覺控制與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具有統計上之顯著相關;行為態度與主觀規範具有統計上之顯著相關。 三、 結構方程模型方面,模型配適度不佳,然而在信度以及因素負荷量上數值皆達到可接受之程度,故將來可針對飲用含糖飲料之行為意圖,進行新的模型探討,值得探討與修改的地方為自覺控制的部分。 四、根據結構方程模型,行為態度與自覺控制對於行為意圖有較大之徑路係數且在統計上達到顯著關係,對於行為意圖之預測較佳。 五、 徑路分析上行為態度、自覺控制與行為意圖有統計上的顯著相 關。故將來在大學生含糖飲料或是其他族群之含糖飲料議題上,可優先考慮從行為態度以及自覺控制進行介入計劃之規劃。Item 大專餐旅科系學生校外實習權益保障之探究─以學習權及勞動權為核心(2020) 黃怡綾; HUANG, Yi-Ling本研究主要從學生學習權與勞動權的角度出發,並以大專餐旅科系學生對校外實習之看法為核心,分析技職體系高教化後,有關餐旅科系之校外實習制度,其規劃意旨、課程設計及回饋檢核機制等。探討大專餐旅科系學生的學習權與勞動權意涵,再藉由其校外實習經驗,分析學生學習權與勞動權益於校外實習制度上的保障情形,最後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並做出給予日後實施校外實習單位的參考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從校外實習中學習到最多的,是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對餐旅業界的深入瞭解,認為校外實習的實施,確實有縮短學用落差的效果,讓受訪者能提早適應未來的工作職場。另外,有關學生校外實習過程中的權益保障,在學習權部分,有受最基本之保障,而勞動權保障則有待加強,仍需透過政府機關、學校、實習合作機構與學生的共同合作,促進大專餐旅科系學生校外實習權益保障的實踐。Item 大學生家庭系統分化、人際親密與憂鬱之相關研究(2015) 曹維序; Tsao, Wei-Hsu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其家庭系統分化、人際親密與憂鬱之差異情形,同時探討家庭系統分化、人際親密與憂鬱三者間的關係,以及大學生家庭系統分化、人際親密對其憂鬱之預測情形。研究採用分層叢集之抽樣方式,抽取臺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8間大專院校,獲得892名大學生之有效樣本資料。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表」、「家庭系統分化量表」、「人際親密量表」與「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調查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逐步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1. 目前大學生達明顯憂鬱與嚴重憂鬱者,佔全體學生人數11.3%。 2. 大學生整體家庭系統分化情形,不因學校類別與戀愛經驗而有差異;但於不同性別、居住狀況、父母婚姻關係、家庭社經地位與諮商經驗上有顯著差異。 3. 大學生整體人際親密狀況,不因年級與居住狀況而有差異;但於不同性別與戀愛經驗上達顯著差異。 4. 大學生整體憂鬱情形,不因學校類別與年級而有差異;但在不同性別、戀愛經驗、父母婚姻關係與諮商經驗上達顯著差異。 5. 大學生家庭系統分化與人際親密兩者間呈現正相關,而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憂鬱之間,以及人際親密與憂鬱之間,則皆呈現負相關。 6. 大學生的家庭系統分化與人際親密能有效預測其憂鬱,且逐步迴歸分析中,男女兩性大學生憂鬱的最佳預測變項,皆為人際親密中的「尊重、體諒、了解」;而在第二預測變項的部分,男大生選入的是「父子次系統分化」,而女大生選入的則是「親職次系統分化」。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對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期能提供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者一些有用的參考方向。Item 大學生基本素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2012) 徐珮華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基本素養之相關因素,其中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學院、住宿情況、工作經驗、父母親教育程度、高中職曾任職務、入學前班級排名;校園經驗包括通識課程修課經驗、課業投入、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活動參與、學校環境;基本素養包括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批判反思與人文涵養、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科學思辨與資訊素養、主動探究與終身學習、創新領導與問題解決、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選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編製「大學生基本素養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透過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不同性別、年級、學院別、住宿情況、工作經驗、高中職曾任職務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基本素養有顯著差異。 二、 大學生個人背景與校園經驗對於基本素養的影響,創新領導與問題解決方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設備資源為顯著的預測因素;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方面,同儕關係、師生互動、課業投入、活動參與、設備資源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課業投入為顯著的預測因素;社會關懷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為顯著的預測因素;主動探究與終身學習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課業投入、校園文化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公民實踐方面,核心通識修課情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為顯著的預測因素;人文涵養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課業投入、活動參與為顯著的預測因素;科學思辨與資訊素養方面,課業投入、行政服務、設備資源、校園文化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批判反思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課業投入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整體基本素養方面,通識活動參與情形、同儕關係、課業投入、活動參與、設備資源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所有變項對於各素養的解釋力介15.6%至34.1%之間。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大學校院的建議包括:(一)瞭解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學習情況,規畫適當措施;(二)重視不同學院的學習情況,提升學生各面向之基本素養;(三)關心學生工作經驗對校園經驗與基本素養之影響;(四)鼓勵學生踴躍參與通識教育系列活動。對學生的建議包括:(一)積極投入課程學習;(二)踴躍參加校園活動。此外,在後續研究上,針對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變項提出建議。Item 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成果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2012) 楊上萱; Shang-Hsuan Y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成果之相關因素。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學院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社團經驗、志工經驗等六個變項;課程部分則分為課程類別與課程因素,其中課程因素包括課程投入與課程品質等兩個面向;學習成果包括觀點轉換、人際互動、知識轉化、校園認同、問題解決與批判思考等六個面向。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叢集取樣方式選取國立臺灣大學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參與不同服務學習課程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服務學習課程品質、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61份。統計方法包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個人因素大學生的服務學習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有差異。 二、不同課程類別之服務學習課程品質、課程投入與學習成果有差異。 三、大學生個人因素、課程品質可解釋課程投入 在情意關懷方面,服務準備、服務過程與反思服務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95.3%;在認知理解方面,服務準備與課程品質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41.3%;在技能行動方面,志工經驗、服務準備、服務過程與反思服務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5.9%。 四、大學生個人因素、課程類別與課程因素可解釋學習成果 在觀點轉換方面,認知理解、服務過程、課程評量為顯著預測因素;在人際互動方面,學院、認知理解、課程評量顯著預測因素;在知識轉換方面,家庭社經地位、社團經驗、志工經驗、情意關懷、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與課程慶賀為顯著預測因素;在校園認同方面,家庭社經地位、認知理解、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與課程評量為顯著預測因素;在解決問題方面,認知理解、服務過程與課程評量為顯著預測因素;在批判思考方面,志工經驗、課程類型、情意關懷、服務準備、服務過程、反思服務與服務慶賀為顯著解釋因素,整體解釋力在36.5%至54.8%之間。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大學校院建議包括:(一)強化服務學習課程品質,發展多元服務學習課程;(二)重視不同學院的學習情況,提升學生各面向學習成果;(三)加強教師對服務學習概念之輔導,促進學生成功學習;(四)尋求與協同機構(單位)之密切合作;(五)教師於服務學習課程進行學習成果評估。對學生的建議包括:(一)主動投入課程學習;(二) 了解課程規範與需求、展現積極行動力。另亦對於進一步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某科技大學學生成癮藥物網路資訊接觸經驗與危險知覺及使用意向研究(2013) 林琦凱; CHI-KAI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成癮藥物網路資訊接觸經驗,及檢視其社會人口學變項、成癮藥物網路資訊接觸經驗與危險知覺、預防態度、使用意向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一百學年度第2學期就讀臺北市某私立科技大學學生,採取立意取樣七個班級,以結構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數為337位學生。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的成癮藥物網路資訊接觸經驗中:六成四大學生有接觸反對使用成癮藥物網路資訊經驗,近五成大學生有接觸製造買賣成癮藥物網路資訊的經驗,四成二大學生有接觸傾向使用成癮藥物網路資訊的經驗。而複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有接觸製造買賣成癮藥物網路資訊(OR=4.55,95% C.I.= 1.18-17.46)、成癮藥物使用危險知覺低(OR=0.07,95% C.I.= 0.02-0.23)、成癮藥物使用預防態度差(OR=0.28,95% C.I.= 0.10-0.75)的受測大學生,較容易有成癮藥物使用意向。 本研究建議相關單位加強查緝成癮藥物網路買賣活動,及移除網路散播不實藥物資訊的網站等,並積極利用網路建置更多成癮藥物的正確資訊,以提升民眾獲得正確藥物資訊的便利性及普遍性。Item 雲林縣某科技大學學生對無菸校園政策遵行行為之研究(2007) 陳玉梅; Yu-Mei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雲林縣某科技大學學生對無菸校園政策遵行行為之現況,及其與個人背景因素、素質因素、促進因素、增強因素之關係。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採分層隨機抽樣,抽取15班750名學生為樣本,有效問卷共700份(93.3%)。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複回歸分析等進行統計。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對無菸校園政策的認知約六成;態度趨於正向。 二、僅約5%的研究對象每天吸菸,超過八成從未吸菸。研究對象知 覺系上導師、行政人員、班上女同學幾乎都不吸菸,班上男同學不到半數吸菸。 三、研究對象獲得無菸校園相關資訊管道非常缺乏,但自覺無菸校園資訊尚充足。 四、研究對象知覺遵行無菸校園政策正負增強可能性高,且學校人員 對無菸校園政策偏向支持。 五、研究對象對無菸校園政策的遵行行為略低。一年級、電資學院、 母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居住宿舍、無菸校園政策認知高、態 度正向、從未吸菸者、知覺校園相關人員不吸菸、相關資訊管 道愈多、相關資訊愈充足、校園人員支持度愈高、知覺正負增強可能性高,對無菸校園政策的遵行行為愈佳。 六、個人背景因素、素質因素、促進因素及增強因素可預測對無菸校 園政策之遵行行為,解釋變異量為22.2%。其中又以校園相關人員的支持度最具影響力。 根據本研究發現,建議校園加強無菸校園政策之宣導工作和督檢 行動、發展和充實多元之宣導管道及提供校園相關人員無菸校園相關 資訊等,以提供大專院校推動無菸校園計畫之參考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Item 某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相關研究(2008) 何智靖; Chih Chin Ho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的關係。以苗栗縣某技術學院日間部一至三年級學生為母群,採分層隨機抽樣選取699人為樣本,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有效樣本669人(95.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得分略高於中間值,表示飲食行為尚可,其中又以吃早餐行為最好,吃水果行為最差。 二、研究對象的學校飲食政策認知低於中間值甚多,顯示研究對象對學校飲食政策認知不理想。 三、研究對象對學校正向飲食物質環境的認知,處在知道且曾使用的情形,但對學校負向飲食物質環境的認知高於正向飲食物質環境。 四、研究對象知覺到的同儕與師長學校飲食社會環境支持度均不高。 五、研究對象的學校飲食政策認知、學校正向飲食物質環境認知、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與飲食行為呈正相關;而學校負向飲食物質環境認知則與飲食行為呈負相關。 六、研究對象中的背景因素、學校飲食政策認知和學校飲食環境認知,可預測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解釋量為23%,其中又以最要好同學的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影響最大。 本研究建議宜加強學生的飲食教育,強化學校飲食政策宣導工作及減少提供負向飲食物質環境。Item 大學生服務學習態度對關懷弱勢群體的影響關係:網路社會關懷連結的調節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9-??) 張義雄; 沈湘縈; 陳儒晰; I-Hsiung Chang, Hsiang-Ying Shen, Ru-Si Chen本研究關注大學生服務學習態度對關懷弱勢群體展現助人意向與不同社會群體公平對待看法,並探討網路社會關懷連結態度在此影響關係所表現的調節作用。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探討大學生對服務學習與弱勢群體關懷態度的影響因素和調節作用,自編問卷涵蓋「服務學習態度」、「關懷弱勢群體」、「網路社會關懷連結」等潛在構面,運用偏最小平方法分析問卷資料並檢定調節變項的交互效果與統計顯著性。研究結果指出大學生運用網路科技關心弱勢群體,藉由網路社群集結學習夥伴進行社會服務的看法,調節其對服務學習活動的助人意向與弱勢群體之社會關懷實踐以改善弱勢群體不利地位之看法。具有低度網路社會關懷連結態度的大學生,認同服務學習活動的助人意向之實施目標與教學安排,有助於其關懷弱勢群體的不公不義處境,並尋思以社會公平的改善之道。Item 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比較臺北市兩種類型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知覺英語能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3-??) 何彥如; Yann-Ru Ho本研究探討綜合與科技兩類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和自我知覺英語能力。從臺北市抽樣公私立之綜合與科技大學,共得720 份有效問卷。資料分析採EFA 與CFA、t 檢定、MANOVA 和多元迴歸等。自編「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因素分析抽出內在動機、工具性動機和外在要求的被動性動機等三因素,以及「自我知覺英語能力量表」,均具良好信效度。研究發現:1. 內在動機強度最高,有別於東亞大學生的英語內在動機較低的結果;而外在要求的被動性動機最低,也呼應近期部份大學學生廢除英檢畢業門檻(外在要求動機),轉而重視內在學習動機之訴求。2. 學生的自我知覺英語能力不高,平均為1.64(3 點量表)。3. 大學生之背景變項加三種學習動機對其自我知覺英語能力的預測力為31.9%。最後,提出增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建議。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