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需求之探究(2023) 宋沛珊; Song, Pei-Shan背景:藥物濫用(Drug Abuse)問題一直是全球矚目焦點,而青少年階段經常是開始接觸非法藥物的關鍵時期。反毒教育的實踐涵蓋到學生、家庭、同儕與師生關係,需全校人員投入。推動校園藥物濫用防制通常由新進人員擔任,工作負荷量大,不熟悉相關流程、相關計畫等工作內容;在法令上也未強制要求教育訓練,進而影響承辦人投入藥物濫用防制工作之意願與動能。如何提升校園反毒承辦人專業能力,應瞭解其需求及執行業務所遇困境,規劃教育訓練內容,發展因應對策,增進承辦人之自我效能,使藥物濫用防制工作推行順利。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一般教師與學務人對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內容之需求及困境,並分析其差異性。方法:共計21位一般教師與35位學務人員,進行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需求與困境問卷調查。了解其對於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之需求,以及分別在實務推動上所遭遇之困境。問卷蒐集完畢,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文本資料分析,並以文字雲圖呈現重要性。結果: 第一面向中有81.0%的一般教師及82.0%的學務人員表示,應讓訓練對象認識「相關法令」。第二面向有76.2%的一般教師認為,應認識「入門成癮物質、常見的新型態毒品之類型及各種危害」;37.1%的學務人員認為應「認識藥物濫用入門成癮物質與分級」。第三面向有57.1%的一般教師表示,應瞭解「多元舒緩壓力技巧,培養藥物濫用學生具備自我覺察調適壓力的能力」;有37.1%的學務人員表示,應「認識相關理論,進而協助學生戒除毒癮」。第四面向有42.9%的一般教師與40.0%的學務人員認為,應「認識校園反毒實務工作流程」。結論: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教師與學務人員對於校園藥物濫用教育訓練有所重視,表達了他們對於訓練課程所需涵蓋的知識內容的期待,顯示出定期辦理教育訓練可增加對於藥物濫用的認知與警覺性。為了更有效達成訓練的目的,建議規劃初階或進階教育訓練內容,以符合不同承辦人的專業程度和學習需求。在校園中,許多教職員認為反毒工作為學務處或輔導人員的責任,導致承辦人容易陷入獨立作戰之困境,這表示目前校園反毒業務負荷繁重,後續應增加相關人力協助,並改善與精進作業流程,提高承辦人意願。Item 十二年國教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2021) 陳俊翰; Chen, Jun-Han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國中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的內涵,並採取內容分析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編排進行分析,並觀察各版本教科書在法治教育內容整體編排上是否有明顯差異。其次,透過統整國內外文獻、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內涵,設計本研究運用的法治教育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本研究分析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基準。最後本研究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上,各版本間有明顯差異。 二、在法治教育內容的總數量上,各版本以「南一版」出現次數最多,「翰林 版」次之,「康軒版」則出現次數最少。 三、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主類目上,各版本皆以「憲法基礎概念與人權」出 現的次數最多。 四、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次類目上、「南一版」與「康軒版」以「基本權利與 人權保障」出現次數最多,「翰林版」則是以「行政法規與行政責任」出現 次數最多。 五、在法治教育內容的內容呈現上,各版本間僅在次類目「家庭暴力的防治」、 「刑罰種類與目的」,以及「身分權與家庭生活」並無太大差異外,其餘次 類目的呈現內容上均有差異存在。 最後,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的建議,以及提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方向。Item 醫師個人FACEBOOK粉絲專頁之醫病互動內容分析研究(2019) 朱晏廷; Chu, Yen-Ting醫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醫病互動是構築醫病間良好關係的重要一環,在社群媒體融入人們生活的今日,透過社群媒體所進行的線上醫病互動是促進醫病關係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醫師所經營之粉絲專頁作為研究對象,透過貼文內容的分析,探討現今醫師透過社群媒體欲達成之目的以及線上醫病互動的現況,藉由社群行銷之表現觀察醫師如何藉由粉絲專頁建立個人品牌形象,並分析病患隱私權對於醫師使用社群媒體的影響。 本研究蒐集20個醫師個人Facebook上總計1000則貼文進行分析,藉由觀察粉絲專頁上所公開之資訊,探討醫師經營粉絲專頁之目的、個人品牌形象的行銷以及社群媒體上的病患隱私權問題。透過研究發現醫師在粉絲專頁的經營主要有傳遞正確醫學知識、衛教宣導以及醫病關係的促進、以及個人品牌形象的行銷三個目的。並且依據分析之結果得出結論:(一)醫師粉絲專頁經營之角色定位介於醫師與公眾人物之間;(二)粉絲專頁可做為彌補現實醫病互動不足之管道;(三)醫師對於個人形象的行銷與一般公眾人物有所差異(四)容易因貼文內容侵犯病患隱私之疑慮造成醫病糾紛,並依據結論給予粉絲專頁經營上的建議:(一)跳脫出傳統醫師角色,注重社群上的內容行銷(二)透過粉絲專頁功能提高醫病間的互動(三)應避免發佈有病患隱私疑慮的貼文內容。Item 醫師個人FACEBOOK 粉絲專頁之醫病互動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9-10-??) 朱晏廷; 邱銘心; Yen-Ting Chu, Ming-Hsin Chiu醫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醫病互動是構築醫病間良好關係的重要一環,在社群媒體融入人們生活的今日,透過社群媒體所進行的線上醫病互動是促進醫病關係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醫師所經營之粉絲專頁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分析20 位醫師所經營粉絲專頁中共計1000 則公開貼文內容,探討現今醫師透過社群媒體欲達成之目的以及線上醫病互動的現況,藉由社群行銷之表現觀察醫師如何藉由粉絲專頁建立個人品牌形象,並分析病患隱私權對於醫師使用社群媒體的影響,發現醫師在粉絲專頁經營上的角色介於醫師與公眾人物兩者之間,實際經營模式有別於一般公眾人物,而粉絲專頁可以作為醫病間現實互動不足之管道,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另外,醫師亦可能因貼文內容公開病患相關資訊造成粉絲對病患隱私權之疑慮,最後依據發現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醫師經營粉絲專頁之參考。Item 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作業程序之研究(2011) 林芳伶; Fang-Ling Lin表演藝術產業孕育豐富的文化資產,表演藝術團體運用有限的資源保存其作品,若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化,進行數位典藏,將能讓表演藝術此一豐富的文化資產得以長久保存。本研究旨在探究已實施數位典藏之表演藝術團體的經驗,包括導入動機、導入前後工作流程與組織之差異及面臨之困難問題、後續效益與加值應用;對於未實施數位典藏表演藝術團體,則瞭解其未導入的原因及導入意願,並期藉由已導入團體之經驗,做為未導入者之參考;對於曾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數位典藏的學界或文化機構,則瞭解其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數位典藏之模式。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共訪問十位受訪者,其中包含七家表演藝術團體、兩家學術單位與一家文化機構,研究結果發現:(1)表演藝術團體主要受外在、內在因素影響與提升作品內容價值而導入數位典藏;(2)制定數位檔案規範有助於表演藝術團體之資料管理;在導入數位典藏時,表演藝術團體多採任務編組之方式進行;(3)著作權為數位典藏重要之課題;(4)表演藝術團體與學界跨領域合作,並建立團隊領導中心,以進行數位典藏;表演藝術團體從數位典藏實作當中獲得合作經驗;(5)數位典藏建置有益提升表演藝術團體曝光度;(6)數位典藏建置對加值應用之助益有待觀察評估;(7)經費不足為表演藝術團體未導入數位典藏之關鍵,產學合作提高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之意願。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對表演藝術團體與政府單位提出建議,在表演藝術團體方面,建議以專案尋求與具備數位典藏經驗之學術單位或文化機關的合作機會;政府單位方面,期望政府能夠指定專責部會,如文建會,來輔導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未來研究建議則有:(1)採用問卷普查對更多表演藝術團體資料保存與數位典藏情形進行瞭解;(2)國內表演藝術團體是否可能發展如柏林愛樂之線上購票欣賞表演的機制;(3)針對數位典藏所產生之後續效益與應用成效進行探究。Item 我國圖書館Facebook經營現況分析及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2011) 李堃瑛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圖書館運用各種Web 2.0工具以拓展服務,提供更便利的溝通管道與讀者互動,近年來國內外均有圖書館在Facebook社群網站中建立粉絲專頁,發佈圖書館活動公告、影音記錄或開發各種便於讀者查找資訊之應用程式,而讀者亦可藉此管道發表意見、詢問問題。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大學圖書館於Facebook中經營服務的方式,藉由瞭解國內圖書館Facebook的建置內容、互動情況以及讀者查找資訊與解決問題的特性、對社群網站的接受程度等,進而歸納大學圖書館於社群網站中發展服務的方向。 截至民國99年11月,國內共有33個大學圖書館粉絲專頁及6個公共圖書館粉絲專頁,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分析國內圖書館Facebook中所設置之功能以及發佈訊息之性質及互動情況。在使用者調查部份則採用「問卷調查法」瞭解師大圖書館讀者利用圖書館參考服務詢問問題之經驗及對於師大圖書館Facebook的看法,透過網路問卷的發放,共回收348份有效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許多圖書館Facebook僅有開設功能,但並未善加利用與管理,讀者於頁面中發佈之訊息以廣告、閒聊居多,且公共圖書館互動情況較大學圖書館來得熱絡。使用者調查部份,讀者較傾向自行於網際網路中搜尋以解決問題,且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問題而選擇不向圖書館求助,其中教職員使用者較少向圖書館詢問問題。大部分讀者對於師大圖書館Facebook之使用態度是正面的,且對於圖書館提供新的服務管道願意積極嘗試,但Facebook並不適合做為討論學術研究相關問題的管道。本研究建議圖書館Facebook可提供更豐富的資訊內容,與讀者的互動、回應更要積極,並可嘗試提供新的功能。Item 網路讀者書評內容分析研究 –以科學普及類書評為例(2010) 林家儀由於資訊科技及網路的發展,使用者的閱讀習慣受到網路的影響,讀者書評成為讀者選書的另一參考來源。科普書籍是一種科學知識與文學素養的綜合體,好的科普書可以幫助讀者瞭解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素養,與其他傳播管道相較,科普書具有較詳盡的科學知識,可以讓讀者獲得比較全面性的瞭解。因此本研究以科普類書評為研究對象,對網路讀者書評進行內容分析,瞭解其內容與寫作形式,推廣網路讀者書評的應用。 本研究以Pollach(2006)之研究為基本架構,並參考過去專業書評之內容特性,分析網路讀者書評基本構成、內容特性、句子與文字的選擇,建立研究之分析架構與類目;以此分析架構來討論網路讀者書評之結構與格式、寫作內容與網路文類特徵。本研究整理出版社之科普書系書籍清單,至aNobii網路閱讀社群網站搜尋讀者書評,共收集282本科普圖書,897篇讀者書評,逐篇分析且歸納書評之內容,並與一位協同編碼者進行共同編碼,確認研究信度。 研究結果顯示,一、網路讀者書評數量繁多,可以補足過去專業書評數量不足之問題。寫作簡潔,受評書籍多,且書評者不限於學者專家,由眾多的書評者共同撰寫與累積書評。二、在內容方面,雖然不及專業書評深入,但仍具有專業書評的各項特性,可作為使用者選書的參考。網路讀者書評的內容更親近讀者,書評者發表自身選書、閱讀之經驗,說明書籍內容深度、適用對象等,同時也評論作者寫作方法、翻譯好壞等問題,對於不熟悉科普領域之讀者,為指引選書的一個重要來源。網路讀者書評因其載體性質而具有獨特的內容特性。其一為在書評中提供外連網址,打破傳統線性閱讀,甚至可提供多媒體內容作為書評補充。其二為具有互動性,使用者可以回應書評,或者是建立線上讀書會,利用網站提供之社群功能,與其他使用者產生互動。三、網路讀者書評寫作形式受到載體影響,結構較不嚴謹,表達方式自由;並受到CMC語言影響,擁有網路文類特性,但數量偏少,顯示書評者認真撰寫評論。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網路讀者書評平台、圖書館、出版社、閱讀推廣活動、推廣書評寫作等五方面建議。一、現有平台中,不同內容長度、深度以及類型之書評皆混雜在一起,使用者很難迅速找到需要的資訊,若網站可以依照書評內容加以設計,必能增加網路書評的使用度;二、在圖書館的應用上,在內部可以作為館員選書及分類的參考,對外可運用於圖書館的OPAC,作為使用者選書參考;三、網路讀者書評為出版社與讀者交流的重要管道,可由讀者書評中瞭解讀者之感想及需求;四、在舉辦閱讀推廣活動時,可參考網路讀者書評中對於內容的評論以及書籍內容深度與適用對象的部分,選擇切題及內容深度適當的圖書,並加入現有之書評,讓讀者作為閱讀選擇之參考;五、網路發達促成資訊迅速交流,讀者的選書活動不再只限於出版社單方面行銷,讀者自主性提高,利用閱讀社群網站、部落格撰寫書評及閱讀書評,提升社會之閱讀風氣。Item 網路健康謠言之內容分析研究(2014) 羅文伶; Lo, Wen-Ling健康與保健向來是多數人相當關心的議題。由國內外之相關調查報告可知,消費者健康資訊已成為近年來資訊界的重要趨勢;同時,網路也已成為民眾獲取健康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守門機制的缺乏,導致各式各樣的資訊包括未經查證或缺乏證據之健康資訊、謠言亦充斥於網路中。這些資訊不僅會造成個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社會恐慌。本研究以健康謠言為例,探討其特徵、各主題健康謠言之內容型態及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謠言之差異為何。 為探討已查證之健康謠言內容特徵,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本研究分析資料為「網路追追追」網站,由於本研究著重於健康謠言之分析,故將研究範圍限縮於「已查」謠言之下的「醫藥」及「健康」分類標簽之謠言。剔除內容與標籤不符、謠言內容已無法取得以及重複標籤者,共計有295筆謠言。 研究發現,健康謠言常見之主題為保健與預防資訊。在指涉目標的部分,描述對象以「某一特定行為」及「某種食品/用品」對健康可能的影響為最多數,同時大部分健康謠言不會描述精確地發生日期及地點。為了增加訊息說服力,最為常見之證據為「專業說法」及「親身體驗」。健康謠言主要的目的、訴為「注意/警惕」以及「分享新知」。其中3成採用第一人稱描述謠言事件之描述,顯示發訊者傾向描述自身經驗來引起收訊者的共鳴、同感。半數的健康謠言之託稱來源為親友、醫生的說法,以及本人的經驗。謠言事件最常採用「敘事型」、「新聞報導」的方式進行敘述,對收訊者而言較親切且容易閱讀。不論何種主題之健康謠言,在內容特性及表現方式上,呈現出來的型態接近所有樣本之形態。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錯誤訊息,兩者無論在內容特性或是表現方式所呈現出來的型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針對一般使用者,對於接收到的健康資訊應多運用批判性思考評估資訊內容。同時應增加自身的資訊素養、健康素養,對於無法完全了解的健康資訊,也能夠知道運用何種管道、資訊加以查證;若有健康相關的疑問應先詢問專家、醫師,避免因為誤信偏方、民間療法,對自身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針對各地的衛生所、醫院的衛教單位等相關機構單位,可與公共圖書館合作,定期舉辦健康素養、健康資訊品質評估之講座、課程,讓使用者不僅可以取得健康資訊,更能夠自行進行健康資訊品質的初步評估。而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向相關單位索取適合的衛教資料並加以呈列,讓更多讀者可以取閱,擴大衛教宣導的對象及範圍。最後,相關單位、機構應積極扮演闢謠的角色,定期的將網路上流傳的健康謠言進行查證與說明;在進行闢謠時,客觀中立者的闢謠對於澄清謠言有相當的效果。與健康資訊雖沒有直接相關,也不屬於健康、醫學專業單位之圖書館,則相對適合扮演「客觀中立的闢謠者」此一角色。Item 圖書館學會網站功能需求與服務之研究(2011) 吳雅瑜; Wu Ya Yu圖書館學會網站是提供會員及圖書館界相關人員獲取資訊的管道,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將影響使用者後續造訪網站的意願。本研究以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網站的使用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使用者對於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網站服務項目的需求度及滿意度,擬出圖書館學會網站改進與擴增服務項目的建議,以作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網站改版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國內外七個圖書館學會網站的服務項目,再根據內容分析彙整的類目,透過問卷調查表來瞭解使用者對於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網站服務項目的需求度及滿意度。研究結果發現,七個圖書館學會網站以澳洲圖書館與資訊學會網站及美國圖書館學會網站所提供的服務項目較多,所佔比例為75%,日本圖書館學會網站提供的服務項目較少,所佔比例為40%,而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網站提供的服務項目佔43%,顯示目前學會網站所提供的服務項目仍有改善的空間。而七個圖書館學會網站皆有的服務項目包含,(1)關於我們:委員會、組織結構、學會章程;(2)會員專區:會員種類、加入會員方式、會員相關權益;(3)出版品訊息:學會出版品一覽表、學會出版品檢索;(4)新聞與媒體:最新消息;(5)會議與活動:學會會議與活動;(6)圖書資訊相關法規;(7)相關連結:國內外圖書館、相關機構。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使用者使用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網站的頻率以1個月使用一次為主;使用圖書館學會網站的目的為取得最新消息,其次為取得求才求職資訊,第三為取得教育訓練。對網站服務項目的需求度前三名分別為,(1)提供最新工作職缺資訊;(2)提供圖書館界最新活動消息;(3)提供圖書與資訊學相關課程資訊。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1) 圖書館學會網站應重視各種消息來源及專業知識的提供;(2) 參考各國圖書館學會網站及依使用者需求建置網站內容;(3) 定期更新及檢測以維護網站品質;(4) 依不同使用者特質提供服務;(5) 定期檢視使用者需求。Item 網路醫師資訊之內容分析研究(2019) 林家圻; Lin, Chia-Chi網路普及使得醫師資訊的傳播成本較低,然而醫病資訊不對等的狀況導致民眾對於官方醫師資訊較為不信任,但非官方醫師資訊卻有資訊品質差異的隱憂,非正確的資訊若廣為傳播可能影響民眾對於醫師的觀感。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分析現今網路醫師資訊,了解醫師個人資訊與醫師專業資訊之揭露情形,同時了解醫師在網路的形象如何形成,並且評估這些資訊的品質。本研究從Google搜尋引擎蒐集共4,500筆網路資料作為研究樣本,以內容分析法逐筆編碼其內容,最後以量化與質性分析研究結果。 研究框架是以不同醫療科別與不同網站類型為自變項,醫師個人資訊、醫師專業資訊、附加描述醫師形象方式與資訊品質為依變項,再進行單因子變異數檢定,最後發現各個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皆有顯著差異。醫師資訊以社群平台的數量最多,約四成的資料含有醫師個人資訊,最常出現的項目為醫師性別,九成七的資料含有醫師專業資訊,最常出現的項目為醫師所屬醫療機構,四分之三的資料有附加描述醫師形象,最常以視覺層面的資訊描述醫師形象,資訊品質評估項目中以可讀性最佳。 本研究將網路醫師資訊的內容、數量與特性進行初步分析,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希望能給醫師資訊需求者、醫師資訊提供者,以及後續欲深入研究醫師資訊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關鍵字:網路醫師資訊、醫師資訊揭露、內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