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Ivan Illich友善教育思想的衍釋與應用
    (2023) 粘景惇; Nien, Ching-Tun
    Ivan Illich(1926-2002)是20世紀著名的社會評論家,他的《去學校化社 會》(1971)對美國60年代的自由學校運動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遭受許多批 評與誤讀。Illich首先指出現代社會的諸多問題,並認為制度化的學校在社會問題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整個社會的改善有賴於社會精神的「去學校化」。接著,Illich提出友善制度的概念以促成一個未來的新社會。在其友善制度的理念上,Illich構思了「學習網絡」的教育提案。在網際網路及行動科技愈發進步的今天,Illich 的教育提案似乎有許多可供探討之處。本研究深入探討Illich的友善思想,以之作為探究當代教育現況的理論參照。首先,本研究探究Illich的生平及著作,並梳理出形塑其思想的歷史背景,對他的思想脈絡做初步探討。其次,本研究藉由Illich的人格特質、現代社會批判,以及宗教觀點的分析,理清友善思想的起源。接著,以《去學校化社會》為主要文本,詮釋友善思想內涵以及其對教育上的啟示。最後,本研究以友善思想作為分析架構,對當代教育議題進行批判省思。本研究發現,Illich的友善思想與其宗教思想密切相關,他呼籲人們應以發展友誼關係為核心,建立能夠共同生活的社會。在教育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關係是學習產生的關鍵。
  • Item
    臉書讓我更幸福?現實與線上互動對主觀幸福感之作用暨中介變項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12-??) 楊朝鈞; 簡晉龍; Chao-Jun Yang, Chin-Lung Chien
    人際互動與幸福感有密切關係。隨著社群網路興起,人際互動有了新形式。本研究以臉書(Facebook)為例,探討在現實(面對面)與線上兩種脈絡下的友誼互動對幸福感之作用,以及關係品質扮演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有使用臉書的一般民眾(含社會人士與學生)為對象,透過網路問卷,請參與者填寫現實互動、臉書互動、關係品質、及主觀幸福感等量表。共收到412 份問卷,有效樣本為380。主要統計方法為結構方程式模型,結果發現:(1)朋友間的現實互動可透過關係品質預測主觀幸福感;(2)在控制現實互動的效果下,朋友間的線上(臉書)互動可透過關係品質預測主觀幸福感;(3)現實互動與臉書互動對關係品質具有相當的預測效果。這顯示若能妥善使用臉書,能加深關係品質,進而提升幸福感。
  • Item
    有伴同行?談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之友誼關係
    (2006) 洪瑋君
    摘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深入探究三位就讀國小普通班的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資料蒐集為期5個月,透過訪談、觀察和收集相關文件等方式,與53位研究參與者互動而得。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三位智能障礙兒童與朋友相處的情形,再進一步提出共同的核心議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普通班級裡的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是存在著,但卻是不平等或是薄弱的。 二、透過成人的引導或智能障礙兒童能力的提升,都影響他們與一般同儕之間友誼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三、一般同儕會因為個人過去的想法與經驗,而在選擇智能障礙同學當朋友上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如果增加他們與智障兒童接觸的機會,就可能帶來友誼關係上的轉變。 四、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對彼此都是重要的,雙方都能從中學習。 整體而言,智能障礙兒童是渴望與一般同儕建立友誼關係的,但融合的教育情境並不必然就能帶來兒童間的友誼。要有成人、一般同儕和智障兒童的努力,才能使關係有所轉變。
  • Item
    友達卡的開發及其融入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
    (2017) 邱舒平; Chiu, Shu-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友達卡的開發及其融入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的歷程。「友達卡」為我自創之友誼價值澄清牌卡,「友達」一詞源於日文「朋友」之漢字,取其「友誼達成」之中文意涵。本研究針對八名國中八年級學生,進行每週一次,每次九十分鐘,連續八次的團體輔導,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發展友達卡與執行團體方案,並於動態歷程中反思修正團體方案與實施方式,藉由分析團體觀察記錄、研究者省思札記、錄音資料、訪談紀錄、與諍友的討論紀錄與成員回饋表等多元資料,探討友達卡在友誼價值團體輔導中的功能及成員參與團體之後的成長。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友達卡融入於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方案,依團體生命歷程與友誼價值澄清形成階段,建構出三大主要活動。 二、友達卡適合與圖像式的卡片搭配運用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 三、友達卡的向度分類與層次具有彈性,尊重成員的主觀的友誼定義 四、團體帶領者覺察自身價值中立及營造安全且尊重的團體氛圍,有助於成員之友誼價值澄清。 五、友達卡在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中扮演重要媒介。 六、團體成員參與友達卡團體輔導有其正向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輔導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 Item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 2006-12-01) 林慧姿; 程景琳
  • Item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6-12-??) 林慧姿; 程景琳; HUI-TZY LIN; CHING-LING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