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經地位、ICT使用與運算思維和學業成就間關係之探討(2023) 喬祺; Chiao, Chi數位落差的研究隨著時間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本論文聚焦在近來引起研究人員關注的兩種數位落差:資訊與通訊科技(ICT)使用落差和運算思維落差。為了研究社經地位、ICT使用與運算思維和學業成就間關係。本論文的第一個研究探討了學生的ICT使用對其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學業成績的中介效果。研究一使用PISA 2012數據來探討四種ICT使用的中介效果差異:包含學習、資訊檢索、社交互動、和休閒,並分析了性別對研究一中介模型的干擾效果。本論文的第二項研究探討了運算思維對學生社會經濟地位和學業成績的中介效果。研究二以問卷收集1128名台灣國中生的數據進行研究。研究二探討了五種運算思維技能的中介效果差異:包含抽象、分解、演算法思維、評估、和概括。本論文的兩項研究發現,用於資訊檢索和社交互動的ICT使用頻率以及計算思維技能可能會擴大學生因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造成的成績差距。性別也可能調節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信息通信技術的使用及其學業成績之間的直接效果。本論文的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了解ICT使用和運算思維可能造成的數位落差影響,並採取適當的行動來縮短這些數位落差。Item 家長工作條件對科系選擇過程的影響(2022) 陳巧宜; Chen, Chiao-I科系選擇作為青少年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決定—影響未來的生活與職涯發展,過去科系選擇的研究主要圍繞於性別議題,指出學生會受到家庭、學校、心理因素影響選擇傳統性別科系。本研究試圖重探「家庭」對於學生科系選擇的影響。父母會以不同形式提供子女科系上的指導,奠基於大階級分類—中產階級、勞工階級上,雙親的教養模式、價值觀會因階級產生異質性。然,大階級的影響逐漸式微,「微階級」的概念隨之興起,同一階級所傳遞給下一代的資本更細緻的區分為該職業的特定能力。本文也以Melvin L. Kohn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分析父母職業的工作條件,如何造成子女在科系選擇中的自主性、判斷力與自我導向性,探討相同階級的家長如何因為工作條件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影響子女科系的選擇。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已完成科系選擇的高三生或是正在就讀大學一年的大學生,了解其於科系選擇時的過程,選擇該專業的原因,並連結於其父母的教養模式、工作條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現今性別因社會氛圍不再為科系選擇的主要原因,但仍具潛在影響力,分數制度的轉變也加重性別的分化。家長作為學生科系選擇意見的主要徵詢對象,雙親的職業位置也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社經地位高者會主動提供較多的資源與意見,學生也會更聽信於雙親中社經地位高的一方,而勞工階級家庭的學生會依據自身的目標堅持,雙親所提供的意見不會有太多影響力。工作中的監督程度高低、工作內容也會影響子女在科系選擇時的自我導向、自主力、判斷力,雙親的職業為官僚體系或是創業體系,也會影響子女對於未來職涯的想法。子女也會有極大的程度繼承雙親的職業或是進到相關領域就讀,也很容易遵循雙親求學、就職的路徑。雙親的職涯經驗確實會對於子女的科系選擇造成影響,增加代際再製的可能性。Item 以青少年自我揭露為中介探討性別與學制在接觸偏差同儕的機制(2023) 林毓恩; Lin, Yu-En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可能來自接觸偏差同儕或疏離的家庭與學校關係。研究使用次級資料庫分析,隨機選取全台就讀高中學校日間部、夜間部與少輔院的學生,共3,215筆有效資料。研究包含人口學資料、青少年對父母的自我揭露、接觸偏差同儕的情形,針對上述進行以自我揭露為中介的結構方程式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女性與就讀日間部、夜間部的學生相較於男性與就讀少輔院的學生有更多的自我揭露,且較不容易接觸偏差同儕。青少年性別、學制與接觸偏差同儕有直接關係,但仍受青少年自我揭露的部分中介,顯示青少年對父母的自我揭露越多,越不易結交偏差同儕。本研究結果可供學校藉親師溝通管道,使父母重視並採取策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連結。Item 性別因素對學生使用不同類型機器人學習運算思維之影響(2018) 黃薇燁; Huang, Wei-Yeh一般在中小學課堂使用的機器人(如 LEGO NXT)外型與應用上都較為工程導向,或較有利於吸引男生使用;2014年 Dash& Dot 機器人問世,外型可愛具聲光效果,簡易的外觀設計亦減去硬體組裝及其操控上延伸的問題,或有利於提升女生對程式設計之興趣。本研究探討兩種不同類型機器人- Dash & Dot 和LEGO NXT對不同性別學生學習運算思維之影響,包括其學習表現、對學習活動態度、學習程式設計刻板印象、對機器人的偏好等。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參與者為台北市某公立國小四個班級的六年級學生,共計103名。以其中兩班為實驗組,共51人,使用 Dash & Dot 機器人;另外兩班為控制組,共52人,使用 NXT 機器人。兩組實驗實施時間均為兩週共160分鐘,都由同一位電腦教師授課。教材共分成寵物學走路、寵物學看路、寵物找玩具等三個單元,每個單元皆以「認識→活用→創造」教學模式進行,並讓學生在學習單上寫下演算法思考流程,培養學生解題前先釐清問題並規劃解決策略。 研究結果發現:(1)學生皆對於Dash & Dot機器人有較高的偏好,尤其是在外型與顏色的部分;(2)學生的性別與組別在學習的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3)男生在學習程式設計上具性別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學習表現較女生好;(4)學生的性別與組別在演算法思考上並無顯差異,大部分學生能觀察到重複模式,然而無法找出判斷迴圈終止的條件。建議未來研究(1)讓學生選擇喜好的機器人進行學習活動;(2)教學設計上,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並讓學生有時間熟悉機器人軟硬體設備;(3)成就測驗時,也讓學生實際操作機器人執行演算法思考。建議未來教學設計(1)使用搭配中文軟體的機器人設備;(2)指定小組分工任務避免分工不均;(3)對學生的學習單給予適當的回饋;(4)注意授課環境的選擇與設置。Item 高齡代言人代言功能性與享樂性產品之廣告效果研究(2017) 蔡嘉怡; Tsai, Chia-Yi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許多廣告商品以高齡者為代言人,本研究將研究高齡者代言功能性與享樂性產品的廣告效果,並進一步加入代言人性別、 代言人知名度、代言人國籍為調節變項。 本研究歸納出四個研究目的: 一、探討高齡者廣告代言人與產品配適對廣告效果之影響。 二、探討高齡者廣告代言人的性別,是否會影響廣告效果。 三、探討高齡者廣告代言人的知名度,是否會影響廣告效果。四、探討高齡代言人的國籍是否會影響廣告效果 本研究採用實驗法,施測人數共420人。研究結果顯示:一、高齡代言人代言功能性產品的廣告效果會優於享樂性產品;二、無論在功能性產品或是享樂性產品的代言中,高齡代言人的性別不具有調節效果;三、高齡代言人的知名度對於代言人的廣告代言中具有調節效果,以享樂性產品而言,知名度高的代言人廣告效果會優於知名度低的代言人;反之,以功能性產品而言,知名度低的代言人廣告效果會優於知名度高的代言人;四、高齡代言人的國籍對於高齡代言人的廣告中具有調節效果,以功能性產品而言,國外高齡代言人優於國內高齡代言人的廣告效果;以享樂性產品而言,國內高齡代言人優於國外高齡代言人的廣告效果。 最後,本研究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提出實務上的建議,供後續研究參考。Item 普通班同儕對資優生人際知覺之研究(2005) 黃文玟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角色因素、性別因素對普通班同儕資優生人際知覺的影響。本研究採實驗研究法,以台北市五年級資優生的普通班級同學為對象,以資優生與同儕互動之影片,及自編之「認識他人」人際知覺量表為研究工具,將研究對象隨機分派,接受不同的實驗處理後,探究實驗結果。 研究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採等組後測實驗設計,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是否告知影片主角為資優生對普通班同儕資優生人際知覺的影響;第二部分採2╳2二因子實驗設計,以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自身性別」和「資優生性別」對普通班同儕資優生人際知覺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在角色因素的影響方面,普通班同儕對資優生認知特質的人際知覺,會因告知目標人物為資優生與否而有所不同,且告知目標人物為資優生組比未告知組對資優生認知特質的人際知覺要高。但在情意、創造及社會特質方面,是否告知目標人物為資優生對普通班同儕的資優生人際知覺則無顯著差異。在性別因素的影響方面,對於資優生情意特質的人際知覺,「自身性別」和「資優生性別」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女同學對於女性資優生情意特質的人際知覺顯著高於男同學,亦顯著高於對男性資優生的評價。至於在對資優生認知、創造及社會特質的人際知覺上,「自身性別」和「資優生性別」的二因子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且「自身性別」、「資優生性別」個別的主要效果亦未達顯著差異。Item 大學生人境適配度和創造行為之相關研究(2009) 徐靖雯; Ching-Wen Hsu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概念的人境適配度模式與大學生創造行為之間的關係,主要目的有三項:(一)修訂Eugene發展的創造行為量表,進一步瞭解其內容結構。(二)探討不同性別、科系領域的大學生在創造行為、人境適配度上的差異情形,以及不同性別、科系領域與人境適配度對創造行為的交互作用。(三)探討大學生的人境適配度在創造行為上是否同樣具有多元面向的特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創造行為量表」、「人境適配度量表」、「生涯興趣量表(大專版)」作為研究工具。並以紙本和網路問卷兩種管道收集國內大二到大四學生資料,共獲得324筆有效樣本(男生168人;女生156人)。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Pearson積差相關、典型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綜合整個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人境適配度未有顯著差異;不同科系領域大學生的人境適配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科系領域的大學生在創造行為部份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三、從大學生的人境適配度和創造行為的關係可知,人境適配度在創造行為上具有多元面向的特性;人境適配度與創造行為之間存在典型相關。Item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軌跡分析:與學校經驗的關連性及人格特質與性別的修飾作用(2018) 林俊呈; Lin, Chun-Chen背景:青少年的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理論在國內外有許多研究進行探討,但多數研究僅以部分社會鍵做為考量,亦未將不同的個人因素同時納入考量,可能忽略環境脈絡與個人特質間交互影響的關係,再加上現今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因此亦須從學生經驗出發,了解影響偏差行為的可能因素。 目標:探討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成長軌跡間的異質性次群體,並檢驗學生經驗與個人特質對不同成長軌跡的聯合影響效果。 方法:本研究利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中四波追蹤樣本(N = 4163),以學生的學校經驗出發並使用Hirschi提出的社會控制理論作為理論架構,除此之外亦加入個人層次中性別與人格特質的交互作用做為探討,利用混合成長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 GMM)探討對偏差行為異質性次群體的影響,並進一步使用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期望能找出降低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方法。 結果:研究發現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軌跡可分為4個不同的類型群組,包含:穩定低偏差、持續上升型、持續下降型與持續高偏差四種異質性次群體,與西方青少年亦有不同偏差行為成長軌跡具有文化上的相似性。除此之外,本研究亦發現青少年偏差行為受到學校抱負的影響,建立較高的學校抱負能降低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加入性別的交互作用後可發現男性學生將受到學校參與的影響而達到抑制偏差行為的效果,對女性學生來說,則可透過增加學校信念與學校抱負來降低偏差行為的發生;加入人格特質的交互作用後,具外向性人格的學生可提升學校依附、學校抱負與學校信念藉以降低偏差行為,而對於具內向性人格的學生則可透過提高學校依附、學校抱負與學校參與以減少偏差行為出現的機會。 結論:研究發現青少年偏差行為成長軌跡具有不同類型,且學生經驗與個人特質的交互作用對不同類型的偏差行為成長軌跡有不同的影響效果,能藉以提供第一線的教育或行政人員在學校場域中以學生為出發的降低偏差行為參考,並進一步建立降低偏差行為的良方。Item 性別間的教育競爭型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12-??) 陳建州社會學現有關於教育不平等的研究,較缺乏性別間教育競爭型態與影響機制的論述。基此,本研究整合1990–2001年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分析教育轉換與教育分流的性別差異演變情形、釐清影響性別間教育機會差異之因素,並分別與不平等最大維持論及不平等有效維持論做比較,區別性別間與社經地位間在教育競爭型態上的差異。分析結果指出,臺灣的性別間教育不平等程度,在教育轉換與教育分流兩方面的差異之演變,與教育是否擴張較無關係,而是直接受到經濟發展程度與教育發展型態的影響,且性別間與社經地位間的教育競爭型態並不相同。Item 獨石與巨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06-??) 張建成多元文化主義的發展,由於政治正確的關係,迄已過度渲染而出現兩種困境,一方面有人陷入獨石論的迷思,另方面則有人不察巨傘論的浮泛。就獨石論而言,太過重視族群原生本質的結果,不免造成群體權利至高無上、文化傳承故步自封等問題。就巨傘論而言,太過包容文化差異訴求的結果,亦不免造成文化概念混淆、弱勢定義紛歧、性別意識膨脹、階級議題潛螫等問題。本文逐一分析這些問題之後,鑑於「社會正義」是眾人共同關懷的主題,故而建議不妨以此做為平台,重新建構族群、階級、性別等群體遭受各式社會壓迫的「多維盤錯」關係。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