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動物訓練」情境化認知訓練遊戲促進執行功能:抑制與轉換(2024) 何彥蓉; Ho, Yen-Jung執行功能是資訊處理過程中高層次的認知能力,透過認知能力來解決問題或是達成目標,與許多日常生活的反應與思考息息相關。執行功能中的抑制和轉換,是二種基本但重要的能力。抑制則負責壓抑不相關的資訊或干擾,幫助我們在各種情況下保持冷靜與理智;轉換則掌管在任務或心理狀態之間的轉換能力,使我們能夠在應對不同情境或環境變化時,靈活調整並轉變其行為和思想。先前研究指出可以透過訓練來提升執行功能能力,像是反覆練習、漸進式挑戰以及根據認知理論設計的訓練,然而訓練常常需要仰賴重複性高的練習,如果可以提高對學習者的參與意願,進行長時間訓練,可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遷移。因此,本研究聚焦於執行功能中的兩項基礎認知能力:抑制與轉換,並根據這兩項認知能力,開發「動物訓練情境」之認知訓練遊戲。因為當人們處於訓練動物或寵物的情境時,所涉及的自我調整要素,可能也適合運用於自我的認知訓練,例如:專注(注意動物反應)、監控(持續關注動物的狀態和行為)、回饋(適時給予鼓勵或獎賞等明確回饋)、調整(根據結果動態調整訓練策略)等。此外動物或寵物具有親近感,「動物訓練」提供有趣的情境可能有助於引發和維持使用動機,希望當使用者訓練動物時,也同時達到自我訓練和改善。具體而言,本研究發展以「動物訓練」為主題的情境化訓練遊戲,遊戲情境模擬現實生活的訓練情境,例如對著寵物貓狗說出動作指令,如坐下、握手、撿球、睡覺等,以及提供不同的表演情境,像是在海洋公園參與表演。學習者以訓練者角度,依照訓練的規則,在訓練動物的過程需要抑制文字或圖片的干擾,並且依照情境轉換訓練規則和動作。再透過不同的任務關卡,持續挑戰和練習,進而增強上述兩種認知功能(抑制和轉換)。本研究探討兩個研究問題:(1) 使用「動物訓練」情境化認知訓練遊戲,對於提升學習者執行功能之抑制與轉換能力的影響?(2) 使用「動物訓練」情境化認知訓練遊戲,對於促進學習者參與動機的影響?研究採用組內設計,對象為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44人,將受試者隨機分為A、B兩組,A組先使用「動物訓練情境化」數位遊戲20分鐘,再使用「去情境」數位遊戲 (Stroop Task數位版) 20分鐘;B組順序相反,以排除時間順序所造成的潛在影像。兩組在訓練介入的前後測使用執行功能測驗,以了解學生在使用訓練遊戲後,其執行功能的抑制與轉換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最後使用學習動機問卷,收集受試者對於使用兩款數位教材的學習動機。研究結果顯示: (1) 在使用動物訓練遊戲與去情境訓練遊戲訓練20分鐘後,兩組對學習者的執行功能之抑制與轉換能力皆有顯著進步,但兩組之間的進步幅度無顯著差異。這代表兩種數位遊戲皆可以有效提升學習者的抑制與轉換能力;(2) 在學習動機的部分,學習者使用「情境化」訓練遊戲的整體動機、注意力與相關性二個子面向均顯著高於「去情境」訓練遊戲,表示動物訓練的情境訓練遊戲,更能吸引注意力、貼近生活日常,提供更高的參與動機。Item 程式設計補習班國中小學生之學習動機研究(2023) 束凱文; Shu, Kai-Wen面對資訊科技教育的全球潮流,台灣也將其列為必修,但實施上遇到問題。家長因此轉向補習教育,程式設計補習班的需求增加。儘管動機自主性對學習程式有顯著影響,但補習程式設計動機的相關研究卻有限。因此本研究期望探究學生程式設計補習的動機及持續意願之相關性,並了解不同背景參與者在這些構面間的差異。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為 「自我決定論 (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 」 ( Deci& Ryan, 1985 ),綜合相關研究後建構出研究架構。本研究參與者為台灣某兒童程式設計教育機構之三年級以上學生,藉由問卷收集參與者的家庭背景、補習動機及持續意願等資料,研究過程皆確認了調查的匿名和自願性。經過施測,最後保留了 205 個有效樣本進行研究,均為國小三年級至國中的學生,分佈在各縣市。 研究結果發現: (1) 研究參與者展現出較高的自主動機、較低的受控動機及無動機 (2) 年級與內在調節構面呈負相關,但與其他動機構面無關 (3) 不同家長學歷、經濟狀況、居住地區在各動機構面上並無差異 (4) 越自主的動機與持續補習意願越呈正相關,而無動機則與持續意願呈負相關 (5) 在動機連續體中,越接近的動機之間越呈正相關,越遠的動機之間越容易呈負相關 (6) 相對於學校,研究參與者較認同補習班的程式設計課程與師資。 建議未來可探討學生在學科上的年級與動機的相關性、性別與城鄉之間的差異、學生對學校與補習班的程式課程態度存在差異的原因。Item 初衷還是策略?報考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動機之探究(2022) 楊超; Yang, Chao在中國大陸的跨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當中,衍生出一種由中方大學主導,引入外方高等教育機構之師資、課程等資源,嵌入中方大學內部一併來進行招生、授課的稱作「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辦學方式。全球對於跨國高等教育之關注度,特別是在疫情之後其走向,持續升高;且多數視此為一種對比傳統留學富有彈性的措施。本研究之目的,為涉入過往研究忽略的一個大背景,即大陸大學招生錄取機制,結合計劃行為理論之框架釋義各項操作性定義,自編問卷並在全大陸四個地區進行發放,在總計746份的樣本數據的佐證下,採用結構方程模式(SEM)作為分析工具,探究報考此類辦學方式人士之動機。研究結果發現:一、主觀規範對報考態度、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二、報考態度對知覺行為控制、報考動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三、知覺行為控制對報考動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四、在報考態度為自變量,知覺行為控制為中介,因變量為報考動機的模型中,結合「家庭年收入」及「高考水平」作為調節變項可得知,高中生所在的家庭年收入,對其知覺行為控制與報考動機之關係具調節效果。據以上發現,本研究亦對涉及項目之相關利害關係人進行建議。Item 女童軍團員參與服務學習經驗歷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女童軍團反哺為例(2022) 張掬晴; Chang, Chu-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女童軍團員從事服務活動的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服務影響之相互關係。本研究對象是臺北市某複式女童軍團四位參與反哺活動已達10以上目前仍有參與並完成111年度女童軍三項登記的女童軍團員。本研究以個案研究訪談的方式,配合服務學習理論及經驗學習理論,來了解女童軍團員願意參與反哺活動之動機、持續涉入原因及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以下五點: 一、女童軍團員參與反哺活動,起因為人際同儕因素、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為主要原因。 二、參與反哺活動的一開始的阻礙主要來自於個人因素:對於溝通表達及角色切換的緊張。但會隨著持續參與並獲得團隊解決而降低。 三、自我成長與實現及認同與尊重是持續參與的原因。 四、持續參與過程中的發現,從情感交流、領導才能及對環境的覺察皆有正向影響。 五、參與動機、持續因素、阻礙的排除等良性循環,造就個人生命經驗累積及多元面向思考問題的兩種收穫,又再度成為持續參與的原因。 從研究中獲知,女童軍反哺活動是服務學習,但對於常見的服務學習所遇到的阻礙,例如:時間阻礙、家人不允許及對服務場域的不熟悉,在反哺活動中都不是阻礙的原因。而研究參與者曾經是被服務的對象,也對組織有認同進而願意回來參與,而參與的收穫又再度轉化為動機,形成正向良性的循環。因此本研究認為透過反哺活動可以增進女童軍團員自我成長及對女童軍產生典範學習,建議各團有餘力可以成立複式團,透過賦權方式增進女童軍的成長與學習。Item 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壓力與因應之質性研究:以台灣優秀跆拳道選手為例(2016) 許瑩瑩; Hee, Yeng Yeng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優秀跆拳道選手之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的內涵與影響、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的動力與壓力之轉換因素、以及壓力因應與策略。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8位參與者的競技生涯經驗,並以紮根理論分析資料。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由「想要回報榮耀對象」、「想向他人證明自己或組織的實力」、「與組織有榮耀一體感」組成。「想要回報榮耀對象」意義在於回報他人曾經的好意與協助;「想向他人證明自己或組織的實力」之意義是想要被他人看見與被他人認同;「與組織有榮耀一體感」的意義是共享榮耀。 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對選手的影響,包括「使競技生涯更堅持」、「影響競技生涯的目標設定」、「使練習中更認真與積極」、「在比賽關鍵時刻振作」、「備戰期中感受到擔心與壓力」、「賽前想太多使睡眠受影響」。 三、選手從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引起的壓力變動力的關鍵原因,有「反復練習」、「自我信心喊話,增加自信」、「奮力專注,想向他人證明自己」、「在調整期受到教練的鼓勵」、「獲得他人理解」。 四:選手從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引起的動力變壓力的關鍵原因,有「高自我要求與標準」、「對比賽結果得失心重」、「在乎別人的評價、看法與情緒」、「累積競技成就後,自我要求變高,不允許失敗」、「重要他人觀賽與否的干擾」。 五、選手採取之壓力因應與策略,有「與壓力共存」、「透過轉移注意力,阻斷壓力感,讓心理放鬆」、「自我檢視,問題解決」、「專注」、「線索暗示策略」、「情緒釋放」、「對自我與環境瞭解」、「透過社會比較減低壓力知覺」、「換位思考」、「連結外在關係資源」、「信仰」。 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 一、社會 取向成就動機 對個體 具積極與消影響。 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壓力與動力之間的關鍵在於「掌控感」,當個體聚焦在內控目標時,有利於其掌控感的增加,使壓力變成動力;而當個體聚焦在外控目標時,則會使掌控感減少,使動力變成壓力。此外,「個體詮釋」影響個體對於他人反應的解讀,而使其驅力變成動力或壓力。 三、依據個體使用內外資源以因應壓力的狀況,分為「使用個人內在資源因應與調節壓力」、「合併使用外在刺激與個人內在資源以因應與調節壓力」、「使用外在資源因應與調節壓力」。個體對於內外狀態與資源的覺察與瞭解,會影響其壓力因應的彈性與效果。 最後,研究者整理上述的結果與討論,歸納出對選手、教練、家長、心理實務工作者建議,並討論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Item 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童軍團志工為例(2019) 陳威文; Chen, Wei-Wen本研究是探討童軍團成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的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新北市政府於2013年推動新北市高齡照顧存本專案,為了因應此政策,童軍團開始推動老人服務活動。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新北市某國中四位從事三年以上且目前仍在進行老人服務活動的童軍。本研究方法是採用以Kolb(1984)提出的經驗學習理論以及Ajzen(1985)計畫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並且搭配質性研究法中的深度訪談法進行,試圖了解童軍願意從事持續老人服務的動機、持續涉入原因與產生的影響。 研究發現以下三點: 1.童軍團員會主動參與老人服務的動機之原因,從起點行為而言是對於童軍活動的認同,同儕力量是給予參與老人服務的契機,自我成長乃是參與老人服務的支持原因。 2.願意持續涉入的原因,就個人原因而言是正向經驗與立即回饋,就環境原因而言是友善的心靈撫慰與環境,就心路歷程而言,是由關愛其他老人並推及家人。 3.服務後產生的影響,在自身影響是觀念的改變,在挫折影響是以同理心轉化挫折成下次服務的經驗,在成就影響是立即回饋與推及家人。 在經由深度訪談研究之後,發現參與老人服務是相當有意義的,並且獲得的東西遠比其他服務活動來的更有意義,因此此一信念便是支持童軍團員願意參與老人服務的原因,同時亦可拉進家庭成員間距離,使家庭互動更加頻繁。也因如此童軍團員才會願意繼續涉入老人服務活動,並且願意鼓勵周遭朋友參與老人服務活動。Item 保健志工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特質與工作表現之探討-以「保命防跌計畫」志工為例(2007) 彭湘庭; Hsiang-Ting Peng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保健志工個人背景資料與個人特質對其工作表現相關性之探討,並且加入組織層次變項,期望能全面性瞭解影響志工工作表現的因素為何。 本研究採橫斷面調查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各縣市參與「老人跌倒防治多重介入模式之發展與推廣」計畫之保健志工。研究工具分為個人以及組織層次問卷。個人層次問卷包括個人背景資料、參與動機量表、人格特質¬-內外控取向量表、充能程度量表、組織承諾量表以及工作表現評估。共發出問卷141份,有效問卷回收共12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0.0%。本研究以描述性檢定、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迴歸以及階層線性迴歸模式進行資料分析。 重要研究結果發現: 1.過去擔任志工的經驗會影響志工的服務時間以及招募人數。 2.在個人特質中,除了人格特質之外,包括參與動機、組織承諾及充能程 皆與志工綜合工作服務表現呈現正相關。 3.過去擔任志工的經驗、參與動機、充能程度、組織得獎經驗以及組織能力 對志工綜合工作服務表現有顯著預測力,可解釋變異量為39%。 4.總和來說,志工參與動機與組織能力在預測志工工作表現上為最強的預測 因子。 志工為推動健康促進計畫中重要的人力資源,如何提升志工的工作表現將是一項重要的課題。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如能加強志工的參與動機以及建立支持性的環境將有助提升志工的服務表現。Item 大一新生之動機、內外控人格特質與運動行為關係之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6-05-??) 黃奕清; 高毓秀Item 成功社區老年民眾參與衛生教育活動之動機與障礙因素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7-05-??) 鄭琇芬; 鄭惠美Item 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4-03-??) 藍雅慧; 張景媛; YA-HUI LAN; CHING-YUAN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