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2
  • Item
    網紅行銷揭露策略對某高中學生數位行銷素養、抵抗力、品牌喜好和購用意圖影響之研究
    (2024) 黃資富; Huang, Tzu-Fu
    本研究旨在了解網紅行銷揭露策略對高中學生數位行銷素養、數位行銷抵抗力、品牌喜好及購用意圖的影響。本實驗研究將學生隨機分派至三組,包括:(1)揭露組:學生觀看網紅行銷影片包括影片前後以黑底白字明顯揭露贊助商關係、片頭提及贊助商邀請、片尾感謝乾爹贊助商,並於影片簡介標註「#廣告 #贊助」;(2)半揭露組:學生觀看網紅行銷影片僅保留片頭提及贊助商邀請和片尾感謝乾爹贊助商,並於簡介標註「#感謝乾爹_贊助商」;(3)未揭露組:學生觀看網紅行銷影片無前述任何揭露與標註。學生觀看完影片後立即填寫問卷,共完成台北市353名高中學生問卷調查。多變項分析結果顯示網紅行銷揭露組與半揭露組的揭露贊助資訊皆比未揭露組可顯著提升高中學生廣告辨識、數位行銷概念層面素養和數位行銷抵抗力,然在學生數位行銷態度層面素養、品牌喜好和購用意圖無顯著差異。此外,學生為揭露組且數位行銷概念與態度層面素養越高者其數位行銷抵抗力越高。根據結果,建議政府應規範網紅行銷贊助揭露,學校強化數位行銷批判素養教育,以提升學生的數位行銷批判素養與抵抗力。
  • Item
    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對其心理與親職適應的影響
    (2021) 張芸慈; Chang, Yun-Tzu
    本研究旨在探討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自我揭露、自我安頓、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對單親家長心理適應(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心理困擾)與親職適應(親職價值、親職壓力)的影響,並比較單親、有偶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對其心理適應、親職適應影響的差異。本研究對象為「與12至18歲子女同住之單親、有偶家長」,並採用「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量表」、「安適幸福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簡式健康量表」、「親職價值量表」、「親職壓力量表」為主要研究工具,以144筆單親家長與151筆有偶家長有效資料進行分析,包含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相關分析、一般線性迴歸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子職實踐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親職壓力有負向且顯著影響。 2.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自我揭露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親職壓力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 3.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自我安頓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親職壓力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 4.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情感性支持對其安適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對其心理困擾有負向且顯著的影響。 5.單親家長知覺青少年子女工具性支持對其生活滿意度、親職價值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6.知覺青少年子女自我安頓對單親家長安適幸福感的正向影響顯著高於有偶家長。 最後,針對本研究之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進行討論。
  • Item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輔導效果研究
    (2021) 林瑋歆; Lin, Wei-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SFBC)提升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輔導效果為何。研究目的為:(1)了解SFBC對高中生之「問題解決態度」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以及(2)探討高中生在接受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主觀經驗變化。   本研究對象為北部公立高中一年級學生,採混合研究設計,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質性資料,同時透過「問題解決態度量表」蒐集量化資料,並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準實驗設計。隨機選取三個班級,實施「問題解決態度量表」,挑選分數低於65分之8位學生,含6位男性與2位女性,根據其意願分別安排4位至實驗組、4位至控制組。實驗組進行五至六次個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並在諮商前、諮商後及諮商後一個月等三個階段,分別接受三次各50分鐘的半結構式訪談;控制組則無諮商處理及訪談。8位受試者分別於實驗組進行諮商前、諮商後及諮商後一個月等三階段,總共施測三次「問題解決態度量表」。   質性研究結果以樣本分析法進行分析,量表結果則採用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比較實驗組於諮商後以及追蹤階段之測驗分數是否與諮商前分數具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如下: 一、 高中生在SFBC後,「自信取向」和「全量表」分數有顯著提升,即SFBC對高中生之「整體問題解決態度」及「自信取向」有立即輔導效果。 二、 高中生在SFBC後一個月,「自信取向」、「逃避取向」和「全量表」分數有顯著提升,即SFBC對高中生「整體問題解決態度」、「自信取向」及「逃避取向」有追蹤輔導效果。 三、 高中生在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認知取向」之主觀經驗變化包含: (一) 能界定與面對問題、設定解決目標及設想解決方法。 (二) 較少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 四、 高中生在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自信取向」之主觀經驗變化包含: (一)提升了對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和毅力的評估。 五、 高中生在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逃避取向」之主觀經驗變化包含: (一)提升了面對問題的耐心,並降低無助感。 (二)降低了面對問題的厭惡感受。 (三)面對問題的態度變得積極。   最後根據以上結果,針對SFBC對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進行討論,並針對未來相關研究及青少年輔導工作者分別提供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國中生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友誼品質為中介變項
    (2020) 李郁潔; Li, Yu-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家庭氣氛是否會透過友誼品質進而影響個體的生命態度,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叢集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蒐集問卷資料,抽取台北市與新北市共四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 577人(男生共 315人,女生共262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青少年生命態度量表」、「家庭氣氛量表」、「友誼品質量表」。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整體家庭氣氛,在年級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家庭結構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整體生命態度,在性別、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整體友誼品質,在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家庭結構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家庭氣氛、生命態度與友誼品質三者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友誼品質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具體實務建議,作為學校教育輔導及未來相關主題研究之借鏡方向。
  • Item
    思覺失調症青年重返校園之學校適應歷程
    (2020) 陸怡芬; Lu, I-Fen
    本研究採敘事探究,旨在了解思覺失調症青年罹患疾病後的學校適應情形。邀請四位在中學時期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青年擔任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訪談大綱蒐集其生命經驗,針對研究發現提出以下結論。 首先,青年罹患思覺失調症後,因自身及家人缺乏精神醫療概念,治療配合度不佳,生活飽受疾病干擾。同時,學校適應出現許多困難,難以參與課堂活動及遵從規範,無法勝任學習任務,人際關係以負向經驗為主。當其住院治療後,配合藥物治療,情緒症狀改善,精神症狀獲得良好控制,讓其能夠重新開始學習,學習動機及能力皆有所提升。出院重返校園後,持續接受治療,緩解的精神症狀,能因應學校環境與要求,但學業學習是主要壓力,如採取問題解決或自我調適的方式,得以勝任學習任務,而其常規適應普遍良好,人際關係以正向經驗為主。 再者,從思覺失調症青年重返校園情形發現,良好疾病控制及正向心理特質是學校適應的關鍵,如採用問題解決或自我調適的因應方式,能促進其學校適應狀況。另外,社會支持是學校適應的助力,家庭支持則是重要基石,家人支持治療的態度,有助其疾病獲得控制。而重返校園前的日間病房醫療教育復健模式,能為其重返校園預作準備,有利出院後的學校適應。 最後,從思覺失調症青年重返校園經驗發現,滿意的學校適應經驗,有助其改善內在心理狀態,重新獲得希望感,教育在復健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有助各項社會功能提升。思覺失調症青年在治療後症狀能獲得控制,但治療並非治癒,其會發展出疾病因應方式,學習與疾病共處。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思覺失調症青年、思覺失調症青年的家人、學校系統及醫療系統等給予不同建議,期盼思覺失調症青年的需求及復元發展能獲得更多關注。此外,根據本研究限制,亦對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中學生性向及興趣之潛在結構分析:整合性研究
    (2020) 鄭育文; Cheng, Yu-Wen
    在生涯決策時關鍵性的考慮因素包含了性向和興趣,因此學校常用性向測驗和興趣測驗進行生涯輔導輔導工作。本研究採用個人中心取向(person-centered)方法,透過潛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和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將焦點放在辨識國中階段學生性向組型、興趣組型和性向-興趣整合組型的潛在類別。研究一主要目的在分析國中階段學生在八種性向可以形成那些性向組型,並且比較不同性別在組型上是否有所差異。蒐集了18,950名國中三年級學生資料,測量工具為「電腦化適性職涯性向測驗」(宋曜廷,2011)。研究一結果主要有兩項,第一,透過潛在剖面分析可以辨識出24種的性向組型,可歸納為三大類,分別為正向組型、負向組型和未分化組型。約有七成五的學生為正向組型,此代表多數學生都具有一項以上適合發展的潛能。在負向組型和未分化組型中有約二成五的學生。第二,針對24種的性向組型進行性別上的檢定,可以發現男生在空間、邏輯推理、科學能力等組型及負向組型的比例高於女生;女生則是在語文、觀察、美感及未分化組型的比例高於男生。研究二主要在探討國中階段學生在Holland六種興趣類型可以形成那些興趣組型,並同時檢驗Holland(1997)環狀結構、Gati(1979, 1991)的興趣群組和Rounds和Tracey(1996)所提出的三分群模式是否能與本研究所辨識出的組型相呼應。此外,並比較不同性別的興趣組型是否有所差異。最後,比較Holland固定的三碼組型(three-letter code)和本研究所辨識出之組型,何者較為貼近Iachan(1984)所提出的辨識組型的方式。蒐集了32,221名國中三年級學生資料,測量工具為「電腦化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Sung et al., 2015)。研究二結果主要有三項,透過潛在剖面分析可以辨識出72種的興趣組型,可歸納為三大類,分別為正向組型、負向組型和未分化組型。有高達五成的學生為未分化的組型。部分組型現與有相關理論及研究有一致性的發現。第二,針對各組在性別上的分配進行檢定,研究者發現,男生在實用型(R)和研究型(I)相關的組型上其比例高於女生;女生在藝術型(A)和社會型(S)的組型其比例顯著高於男生。第三,根據LPA所區分出的生涯興趣組型和Holland固定三碼進行比較,透過潛在剖面分析的組型辨識,在個人特徵的辨識度上可達九成的正確率。研究三所欲探討的問題,根據研究一和研究二之研究結果,在取得24組的性向組型和72組興趣組型,可以建構出那些整合組型呢?並進一步探討國中階段學生在15個高職之職群及高中,在性向高低和興趣高低的分布情形。本研究蒐集了研究一和研究二樣本中同時完成了兩個測驗之18,942位國三學生的資料。研究三結果主要有兩項,第一,為能更有效的去解釋及應用組型的特徵,本研究針對研究一和研究二所發現之組型加以分類,透過LCA的分析取得六項組型,其中以「性向為正向組型和興趣為未分化組型」這一個組別的人數最多,占整體樣本超過四成。第二,約有一成五的學生在群科的發展中,有性向和興趣的交集,代表可以選擇到同時具有性向和興趣的群科進行發展,另有八成五的學生在高中及高職群科其興趣與性向是沒有交集的。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無交集的學生中,有近五成八的學生僅具有高性向或是高興趣,代表性向和興趣間產生鴻溝(discrepancy)的現象。此外,有將近一成五的學生在高中及所有群科其所需具備之能力偏低且並不感興趣,未有適合發展的方向,可視為待探索型。綜合三項研究結果,本研究將以國中階段學生之性向組型、興趣組型以及性向-興趣整合組型,提供理論和實務上之建議,期望給予教育學者及諮商人員輔導學生時有所參考。
  • Item
    青少年輕小說閱讀與自我認同議題之初探
    (2019) 李雅竹; Lee, Ya-Chu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青少年在選擇輕小說時的閱讀動機和選材偏好,以及分析2015年至2017上半年受青少年喜愛的輕小說中關於「人與己」及「人與他人」自我認同議題的內容或主題,並將其轉化為訪談之問題,以探討青少年如何看待輕小說中和「人與己」、「人與他人」兩方面與自我認同議題相關之內容及主題。透過研究步驟,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的自我認同議題分布情形:(一)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和人與己有關之自我認同議題多著重在「自我價值與目標」及「處理事務與適應情境的能力」兩方面,但事件分佈不平均,尤以「自我價值與目標」之相關事件最多。(二)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和人與他人有關之自我認同議題多著重在「人際互動」一方面,但並非每本輕小說皆有與此一部分相關之議題。 二、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自我認同議題的呈現方式:(一)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在處理與自我認同有關的情節時皆安排角色以正向的態度和行為來面對。(二)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在處理與自我認同有關的情節時多缺乏完整且深入的描述。 三、青少年如何看待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與自我認同議題有關之主題或內容:(一)輕小說自我認同主題對青少年自我認同之意義:1.青少年主要關心的是挫折和生活目標兩方面的議題,並會對事件當中角色所展現的態度、行為感到敬佩,甚至願意進一步學習當中的精神。2.青少年會對與自己有類似遭遇的輕小說角色產生共鳴。3.其他意義:對青少年而言輕小說能提升青少年參與閱讀及討論之意願。(二)輕小說自我認同主題對青少年自我認同之影響:1.提供青少年彌補經驗和視野上的參考,協助他們提出對自我的期許和方向。2.輕小說中的角色與情節會讓青少年變得熱血,有勇往直前的勇氣。3.其他影響:使青少年願意針對輕小說中令其感興趣的內容主動閱讀相關資訊、拓展相關興趣或做出不同的嘗試。 最後根據研究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作為教育人員及團體工作者、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輕小說相關研究上之參考。 一、建議後續研究:(一)建議可以整套輕小說為單位進行分析整理。(二)建議可擴大青少年的樣本數或以團體討論的方式針對青少年的觀點有更廣泛或深入的探討。(三)建議研究者在訪談青少年以前,先了解青少年和動漫、輕小說文化。 二、建議教育人員及團體工作者:(一)建議有意將書本作為與青少年一同探討自我認同議題時的文本素材之教育人員及工作者,可以將輕小說納入考量的範圍內。(二)建議使用輕小說作為帶領青少年思考自我議題的媒材時,應與其一同探討當中的議題,深化並引導青少年對議題的思考與想像。
  • Item
    自閉症類群障礙兼藝術才能優異青年之家庭支持系統網絡及其歷程
    (2016) 黃琬純; Huang, Wan-Chun
    本研究旨在探究ASD藝術才能優異青年的家庭系統與網絡對其才能發展的支持歷程,以及青年對家庭支持的評價與感受,並蒐集青年藝術才能發展歷程的藝術表現和認知特徵。採用立意抽樣三位ASD青年並邀請其家庭參與,先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蒐集資料,再以敘事研究「整體—內容」進行支持歷程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ASD青年出現學者症候群藝術家的藝術表現與特徵,包括特定於繪畫和雕塑領域、天分於幼年時出現、擁有透視法繪圖與物體三度空間感知能力、大量的主題式作品、新穎原創的表達派與素描性質的寫實派、媒材的選擇依喜好而固著、現實生活經驗為創作的主要題材。藝術表現與其認知特徵有關,包括不喜複雜好單純、高度系統化、文字創作能力帶動繪畫思維力與創造力、延伸練習。 ASD青年家庭支持系統具父母次系統且無隔代教養,僅一家庭無手足次系統。ASD青年與父母次系統的互動能形成支持;與手足次系統的互動能形成正向影響;而用餐時光,則能增進和家庭成員的認知和情感交流。ASD青年家庭內部支持網絡包括父母親、手足、親戚,外部支持網絡包括學校、臺師大特教系藝術才能研習班、家庭教師、安親班幼教老師、社會支援團體與宗教團體、朋友。家庭內部支持較多時,外部環境支持來源稍少未見得對藝術才能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但學校及臺師大特教系藝術才能研習班均作為三個家庭外部環境重點支持來源,給予家庭所無法提供的支持,對ASD青年的藝術才能發展有其增強作用。此外,情緒性支持無性別差異。 三個家庭支持歷程內容相似為「重視情緒發洩或行為管理」、「陪伴」、「愛與尊重,安慰與鼓勵」、「扮演經紀人或祕書」、「旅遊或外出經驗」;各自特有的內容為Snow家庭的「推動另類安置」、「情境與人脈支持」;Forest家庭的「一般人的教育」、「不忌諱自閉症標籤」;以及Wood家庭的「母親為藝術啟蒙者」、「信仰支持」、「對生涯持寬鬆心態」。另一方面,歷程裡發現階段性變化的七個項目包括「家長對特殊才能的認知、態度與行動」:初無栽培想法,後因ASD或升學對優勢才能轉而重視,最後正式發展藝術才能並全力支持;「青年的變化」:藝術媒材均先經歷硬筆時期,再至軟筆時期,且ASD特質和藝術才能呈消長趨勢;以及「手足對ASD青年的認知變化」;「Snow母子關係的變化」;「Forest母女權力移轉」;「Wood母親心境變化」;「Wood父親家庭參與的變化」。 並歸納出青年才能發展的主動性因素為教師發掘發展和母親挺身而出;被動性因素為青年的升學或轉學事件。發展良好的可能因素有四:青年的天生藝術才能與執著、家庭支持、適時出現啟蒙者或重要他人、外部環境支援。關於ASD青年對家庭支持的感受與評價是三位青年均對家庭或父母表示感謝之意,亦可發現他們對母親有較多的支持感知,比如母親給予較多的愛與鼓勵、需要母親協助處理日常和藝術事務。 研究結果可作為家庭與社會網絡成員對ASD藝術才能優異青年之親職和支持的依據及參考。
  • Item
    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
    (2010) 黃絢質; Hsun-Chih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研究樣本為台灣本島地區公立國中的1459名學生,研究工具為「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與「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包括「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正向事件是普遍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六個分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包括「愉悅」、「心流」兩個分量表;「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包括「工作價值」、「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四個分量表。本研究運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主要研究發現羅列如下: 一、男生在動機之「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顯著高於女生,在其餘的變項上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二、整體來說,主觀家庭氣氛愈和諧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 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三、整體來說,人際關係愈好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於測試 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四、有信仰宗教者在動機之「工作價值」與「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者,不過在「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卻顯著較低。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五、有嗜好者在正向情緒之「心流」與動機之「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嗜好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六、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長者,其在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正向情緒之「心流」得分顯著高於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短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從事嗜好活動時間大致無顯著差異。 七、正向思考和正向情緒有顯著的典型相關,愈「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其愈感快樂,也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而愈「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其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 八、「心流」對「工作價值」、「期望」最具預測力;「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對「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最具預測力。
  • Item
    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
    (2006) 陳玉芳; Yu-Fang 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的關係。採用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自台北市、高雄市及台灣省北、中、南、東四區,分別抽取國中、高中、高職各一所學校,每校各年級各抽取一個班級,共54班的在學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2036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憂鬱常識測驗」、「憂鬱信念與態度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及「求助態度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t考驗、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以及簡單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性别、地區、年級之青少年參加憂鬱症課程之比例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2.不同性別、地區、年級、參加憂鬱症課程與否、家人有無憂鬱症等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其憂鬱概念具有顯著差異。 3.不同性別、年級之青少年其憂鬱程度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地區、課業滿意度之青少年,其憂鬱程度則有顯著不同。 4.不同地區之青少年其求助態度沒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受輔經驗之青少年,其求助態度則有顯著不同。 5.青少年之憂鬱概念與求助態度之間具有典型相關存在。 6.青少年之憂鬱程度可有效預測求助態度,且憂鬱程度愈高,求助態度愈消極。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憂鬱症預防課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