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國中體育班學生文化之研究─以橄欖球隊學生為例
    (2014) 王庭軒; Wang-Ting-Hsuan
    近年來國內的教育改革潮流中,多元適性的選擇與發展儼然已成為最受關注的焦點,於2014年正式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更是強調適性揚才的重要性,尤其是特殊才能班級應是最能突顯此項理念的制度設計。然而其中體育班相較於數理資優班、音樂班、美術班等,鮮少受到關注。在國內升學主義的脈絡下,體育班往往被視為學生課業低落的最後一條選擇道路,因此經常被標籤化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抑或是「不須念書即能升學」的後段班級,缺乏資源的補助與關照。 前導研究中發現,國中體育班內橄欖球隊屬於較為弱勢的群體,因此本研究進入國中體育班實際觀察橄欖球隊學生如何適應學校環境,以及在適應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受到老師、同儕與學校的影響,進而引領其思想與行動,並運用相關學校適應策略以求生存之道。本研究選取北部地區某所設立體育班的國中作為研究現場,以八年級體育班的橄欖球隊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長期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式,從七年級前導研究進入現場進行實徵資料的蒐集至八年級、九年級正式研究結束,研究時程為期近三年左右。透過教室現場觀察以及學生、老師與家長的深度訪談,而後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分流制度影響國中體育班橄欖球隊學生的資源分配與師生互動。 二、橄欖球運動「團結」與「服從」的精神形塑國中體育班橄欖球隊學生文化。 三、國中體育班橄欖球隊學生學校適應策略轉變背後隱含升學主義之影響。 四、國中體育班橄欖球隊學生文化潛藏階級與性別因素的交錯關係。
  • Item
    國中體育班導師再社會化歷程之研究-以一位非體育科老師為例
    (2018) 王思佳; Wang, Sih-Jia
      以往擔任體育班的導師多是以具備體育相關背景或是體育教師來擔任,然而如今,體育班逐年增加,有些學校會將體育班作為學校的特色之一,且擔任體育班導師的教師,並非都具備體育背景的情況下,初任體育班導師者會經歷怎樣的再社會化過程來形塑自身角色的定位,此即為本研究的焦點。   本研究運用教室現場觀察與深度訪談的方式,以一名初任體育班導師為研究對象,企圖透過該名不具備體育相關背景教師的再社會化歷程,來了解學科教師初任體育班導師會面對到的困境與相關的因應方式。根據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研究結論:   一、因應策略的運用與體育班導師對事件熟悉度和發揮的影響力有關,而有首要策略、積極策略、消極策略的區分。   二、體育班導師在再社會化的過程中,結構面主要是受到學校制度的影響;而微觀層面主要是受到家長的態度以及與教練間的關係影響。   三、體育班導師的身分認同在班級經營方面以及學科專業方面面臨困境,前者是管教權被教練瓜分,後者是學科專業不被重視。   四、體育班導師會運用影響和保護的策略來管理班級,前者是為了改變學生舉止,後者是為了維護自身權益。
  • Item
    希望理論融入輔導活動課程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希望感之行動研究
    (2018) 洪鈺淳; Hung, Yu-Chun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探討希望理論融入輔導活動課程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希望感之可能性。研究者以體育人物為楷模,希望理論之目標、方法及意志力三要素為課程設計內涵,透過楷模人物之內容情境及生涯選擇,使其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並在研究者的輔導活動課程中進行討論,以協助學生擬定目標、找尋方法及培養意志力為主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九年級體育班學生為課程實施對象,進行兩階段循環的行動研究,共進行六堂希望理論課程。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蒐集的質性資料包括:教師教學觀察紀錄、教師教學省思紀錄、學生課程學習單、學生學習回饋單,以及學生訪談紀錄等文件,來檢視學生的改變情形及學生對於希望理論課程的態度。在量化方面以希望感量表進行前測、後測,資料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一、楷模學習有助於希望理論課程的進行。 二、希望理論課程實施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希望感。 三、希望理論課程實施後,研究者的教學能力與教學希望感有所提升。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亦提出相關建議,以做為未來在希望理論融入輔導活動課程上的設計及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