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視覺障礙長者旅遊教育知識桌上遊戲之學習成效與學習行為分析(2023) 莊慧娟; Chuang, Hui-Chuan本研欲了解視障長者在接受旅遊教育知識桌上遊戲課程後,在旅遊教育知識學習成績、學習動機、心流經驗以及遊戲接受度各方面之表現,並運用序列行為分析的方法,分析視障長者在旅遊教育知識桌上遊戲的學習行為表現,最後輔以質性訪談了解視障長者對旅遊教育知識桌上遊戲課程的困難與成就之處。本研究結果說明如下:1.本研究視障長者在旅遊教育知識學習成績表現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績前、後測分數皆達顯著差異,顯示視覺障礙者的學習表現有顯著提升。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在旅遊教育知識的學習成績後測未達顯著差異。此結果說明兩種不同教育方式,在學習效果上沒有差異。2.本研究視障長者在學習動機表現方面,實驗組學習動機表現前、後測達到顯著差異;而控制組之學習動機表現前、後測未達顯著差異。實驗組視障長者之學習動機能顯著提升說明旅遊教育知識桌上遊戲是本研究觸動學習行動的根本。而兩組在學習動機後測得分未達顯著差異,此結果說明本研究視障長者平時經常性地參與學習活動與各項體驗活動,使得兩組之間的學習動機在課程後並無顯著差異。3.本研究實驗組心流經驗量表表現方面,各維度表現結果皆高於Likert 5點量表的中位數3,且平均數皆在4以上,顯示本研究所使用的教育知識桌上遊戲能讓實驗組視障長者有較高程度的心流表現,意即視障長者相當投入在遊戲當中,融入課程與學習旅遊知識目標,而忽略對學習時間的感受。4.本研究實驗組遊戲接受度表現方面,各維度結皆高於Likert 5點量表的中位數3,且平均數皆在4以上,顯示視障長者對於遊戲式學習有顯著良好之接受度,視障長者可以透過此遊戲有效地學習旅遊相關之知識技能,且遊戲規則簡單且容易理解。5.本研究實驗組高和低學習成績者在學習動機、心流經驗和遊戲接受度方面,實驗組高和低成績分組學習成績結果表現有顯著差異,但在學習動機、心流經驗和遊戲接受度表現沒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說明高學習成績視障長者除了能專注投入課程之外,對於學習內容更熟稔,因此有較優異的學習成績表現。而實驗組學習動機、心流經驗以及遊戲接受表現結果並沒有顯著差異,則說明學習成績高和低分組對於課程都有期待與動機並投入課程與接納遊戲。6.本研究實驗組高和低心流經驗者在學習成績、學習動機和遊戲接受度的差異方面,各維度之間表現結果並沒有顯著差異。說明視障長者無論學習成績高或低分的表現結果,並不會影響視障長者在學習動機、心流經驗和遊戲接受度。7.本研究實驗組在學習成績、學習動機、心流經驗及遊戲接受度之間相關分析方面,心流經驗表現與學習動機及遊戲接受度具顯著相關性。說明視障長者在本旅遊教育知識桌上遊戲心流經驗表現愈高,對學習動機與遊戲接受度產生相互作用且彼此影響。8.本研究實驗組在學習行為分析方面,視障長者有四項相同明顯地學習行為特徵,分別為視障長者能自主學習、視障長者能清楚知道學習目標而溝通互動、視障長者持續發展高層次認知歷程及桌上遊戲能帶給視障長者在遊戲過程中歡樂的情緒反應。9.本研究實驗組在遊戲式學習方面的困難方面是視障長者因視覺功能不利而有個別學習需求。視障長者在遊戲式需要較多時間認識遊戲配件,且須以動作指引遊戲配件方位、以直接觸摸等方式輔助視障長者學習。本研究實驗組在遊戲式學習方面的成就方面有三,一是成功引起視障長者去旅遊的意願與動機;二是視障長者認同點讀筆能幫助自己在遊戲當中學習旅遊地理知識;三是本遊戲確實能引起視障長者協作學習的動機,亦認同遊戲能相互交流視障長者間的想法,並提升自己的學習表現。目前有關視覺障礙長者使用旅遊教育知識桌上遊戲式學習相關文獻仍待擴展之下,本研究發現為這個研究缺口提供了一獻。Item 讓幼兒聊出深度-幼兒操作開放式學習軟體的談話類型(2019) 郭馥瑄; Kuo, Fu-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小組共同操作iPad開放式學習軟體,幼兒合作完成指定任務過程中的談話類型及在不同任務下談話類型的差異。本研究讓三十位幼兒兩人一組,共同操作iPad開放式學習軟體,合作完成六次指定任務,以分析幼兒在操作iPad開放式學習軟體過程中與任務相關的談話內容。參與研究之幼兒平均年齡為6歲2個月,男女各15人。研究蒐集幼兒的語料後進行轉譯、編碼及分析。本研究透過描述性統計及卡方檢定來探討幼兒的談話類型及在不同任務下,談話類型的差異。本研究依文獻及正式研究中參與者真實的語料,增修並確立透過小組操作iPad開放式學習軟體,幼兒合作完成指定任務過程中的談話類型。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在六次的任務操作中,所產生與任務相關的談話類型共計十四種。其中以「累積性談話-建立共識」的談話類型出現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累積性談話-個性化」,比例最少的是「探索性談話-辯論」的談話類型,顯示iPad開放式學習軟體可以支持幼兒創造對話的機會,但幼兒需要透過教師的引導及示範,才能夠提升探索性談話技能的運用。而在不同的任務下,透過小組共同操作iPad開放式學習軟體,幼兒合作完成指定任務過程中的談話類型有所差異。本研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幼兒教育人員在未來教學上的建議,並針對本研究之限制,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以行動科技支援之合作學習培養EFL學習者早期英語閱讀能力(2006) 籃玉如; Yu-Ju Lan本研究旨在探討行動科技對EFL學習者早期閱讀的影響。本研究進行了三個實驗來研究這個課題:(1)試驗性研究,主要是確定應用行動科技於早期EFL閱讀學習活動的恰當時機與策略;(2)實驗一,根據試驗性研究的結果,提出以行動載具支援同儕互助學習的早期EFL閱讀模式,目的是解決存在於傳統合作學習小組的問題;以及(3)實驗二,旨在利用行動科技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責任的認知與強化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研究結果顯示恰當使用行動科技不僅可以解決合作學習小組原有的問題,也有助於EFL學生基礎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此外,行動載具支援的責任分派機制能有效提升EFL學生對自我學習責任的認知,進而促使他們表現出更積極、負責與合作的行為,因而在基礎英語閱讀能力上獲得顯著或是較好的進步。同時,本研究對使用行動載具支援EFL的合作閱讀活動的時機與方法提出具體有效的建議,有助於後續的研究發展。Item GitHub輔助程式設計專題學習之研究(2016) 陳光禧; Chen, Guang-Si許多研究同意利用專題式學習的方式透過讓學習者於真實的世界中,去參與並解決問題是有意義的學習方式。透過專題式學習,學習者必須訂定計畫、針對問題去辯駁、並做出預測,進一步地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進行實作以驗證預測,實作的過程重複地進行評估與修正,最後完成一項成果,並與同儕進行交流探討。利用專題式學習的方式進行程式學習的有效性也得到了現有的研究的證實,但是,還必須去找出較可行的方法去幫助學習者進行程式設計專題學習時,能更有效地完成專題成果。GitHub提供了一個供使用者進行社交程式設計(social coding)的平臺,讓使用者與人共享程式資源,亦提供討論、共編等功能,並且可以讓使用者透過GitHub觀察其他人的撰寫程式的想法。 在本研究中我們透過探討學習者在利用GitHub進行程式設計專題學習時的行為與其使用態度以及學習成效,分析出利用GitHub輔助程式設計專題學習的可行性。教學實驗於臺北市某國立大學進行,共33位參與者,讓學習者利用GitHub為輔助教學工具進行專題式程式設計學習活動。研究方式透過蒐集學習者GitHub上的行為紀錄、使用GitHub進行專題式程式設計學習的態度問卷、程式概念成就及程式專題成就等資料,並進行分析,得到主要結果如下所述: 一、在撰寫程式時,學習者在刪減程式碼的行為比新增程式碼的行為對於學習程式時是更有用的。因為學習者們透過了解程式碼的概念進而與自己的想法進行融合後,才會進一步進行修改程式碼,而新增程式碼的過程多是從範例中複製貼上相關的程式碼,學習者並未深入地進行思考,因此較無法增進程式設計的能力。 二、在製作專題成果時,學習者與同儕的討論與回饋,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者對於專題製作的內容更加深入以及了解,因此專題製作的成果達到的成效相對地較好。 三、學習者認為透過GitHub的輔助能夠有效地輔助程式設計專題學習是抱持著正向的態度,因為可以透過進行程式碼資源的整合,並可以針對程式相關的問題進行線上討論,並且可以有效地管理整個專案發展的過程。 研究的結果能建議教學者可以利用社交程式設計或專題式學習的方式,並利用社群學習平台以及有效地教學策略,促進學習者學習程式的學習成效。而藉由GitHub的輔助,使得學習者在進行專題式程式設計學習時,有效率地管理程式碼且便利地與同儕溝通合作。Item 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生數學解題歷程之現象探討(2009) 林嘉麗本研究旨在編製和設計一個適合國中九年級實施合作學習之教學活動,透過實際操作瞭解實施之結果,希望藉由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探究其對學生在學習數學解題過程所產生的現象,並且分析國中數學教師對實施合作學習的可行性以及實施限制、改進方法。本研究所運用的研究法為質性研究法以及描述性統計的個案研究,深入瞭解六次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28位學生在數學解題歷程的改變情形。透過學習單、學習回饋單、前後測問卷、訪談以及觀察、教學錄影等資料,進行分析與質性的詮釋。 研究結果發現:(一)實施合作式數學教學活動,能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歷程表現;(二)實施合作式數學教學活動,能引發學生課程的參與度;(三)實施合作式數學教學活動,能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表現;(四)實施合作式數學教學活動,能發揮補救教學的功能;(五)實施合作式數學教學活動,能增進同學願意教導低學習成就的學生。最後,研究者再依據教學上的省思,說明本研究的可行性與實施限制,並提出改進的相關建議。 關鍵字:合作學習、數學解題歷程、國中數學Item 整合探索學習與概念圖在網頁化教學與學習之研究(II)(2002-07-31) 張國恩; 宋曜廷; 陳世旺本文提出一個Web-based 合作探究學習系統,以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為知識探究來源,利用探究性問題去引導學生思考以進行探究,再利用概 念構圖法讓學生去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並且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習者溝通彼此 所收集到的證據、學習者的個人想法以及所建立的個人概念圖,達到互助合作、 資訊分享的目的。為了有效整合探究學習策略、合作學習策略與概念圖知識表徵 法於WWW 上,本文也提出適用於網路上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及學習活動。針對所 提出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及學習活動,本文設計實驗以探討學生在網路上的合作 探究學習之學習歷程。Item Elementary students' participation style in synchronous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Taylor & Francis, 2010-11-01) Chiu, Chiung-Hui; Yang, H. Y.; Liang, T. H.; Chen, H. P.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how differentl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synchronous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y analysing their discussions with their partners. Two hundred and seventy-eight Taiwanese students, ranging in age from 11 to 12 years old,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arranged within-class into three-member groups. Each group used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ystem to discuss and accomplish a group assignment (creating a shared concept map). The textual discussions by each individual student were collected, categorised and accumulated. Cluster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statistically classify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discussion characteristics. We found that a student, while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xhibited a distinct style: less contributing, coordination emphasising, communicative or task-oriented. In addition, students exhibiting the task-oriented pattern and students predominantly showing communicative behaviours were found to have better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retain more knowledge than students observed to be coordination emphasising or less contributing within group collaboration.Item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Dyads in Solving Network-Supported Collaborative Task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8-04-01) 胡馨文; 邱貴發; Hu, Hsin-Wen; Chiou, Guey-Fa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進行網路合作任務時其互動行為之特性。研究使用以質為主,以量為輔的方式分析四位跨地區參與合作任務的六年級學童其線上互動的狀況。結果發現,在互動行為類型上可歸類出五大類及十二個細目(「設備操作」、「同步確認」、「程序協商」、「活動執行」、及「社交」);另外,也發現有兩種進行任務的合作模式;此外,小組的互動對稱性也有所不同。文末並提出對網路支援合作學習在研究及應用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