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壓力為中介變項(2022) 謝亞倫; Hsieh, Ya-Lun近年來臺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漸增,能協助的資源卻未能及時跟進,此情形極需更多關注與重視。過去研究較關注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健康問題,故本研究試圖從大學生的正向、積極心理健康層面做探討。另外,大學生正處於所謂「小型社會」及成人初顯期,面臨許多人際與自我認同議題,而拒絕敏感度與人際和自我則有著重要的關聯,因此本研究試圖從拒絕敏感度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的正向心理健康層面。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族群拒絕敏感度、壓力和心理健康間的關係,並檢驗壓力在拒絕敏感度和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臺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487人。研究工具採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量表」、「大學生壓力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透過網路問卷施測,再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呈現如下:第一,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整體壓力與整體心理健康上並無顯著差異,但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與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而在整體壓力則無顯著差異。第二,大學生族群的拒絕敏感度、壓力與心理健康皆呈現顯著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壓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壓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大學生的壓力在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的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大學輔導相關人員多關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此一特質,並在初級輔導部分,推廣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介紹,促使大學生了解自身拒絕敏感度,以及是否因此而導致壓力或心理健康問題,使大學生覺察並促進心理健康。Item 大學生親子衝突、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關聯研究(2022) 蔡閔柔; Tsai, Min-Jou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檢驗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以及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裡健康的調節效果。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大一到大五的在學大學生,共787人。研究工具包含「親子衝突量表」、「親子關係動盪量表」、「衝突因應策略量表」、「心理困擾量表」及「心盛量表」,並採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使用SPSS的外掛軟體PROCESS檢驗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呈現如下:一、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及心理困擾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大學生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動盪則和心盛呈現顯著負相關。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困擾具有部分中介效果;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盛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三、四種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理困擾之關係的調節效果皆不顯著;而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中的「妥協策略」、「直接衝突策略」與「積極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盛之關係存在調節效果。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具體學術研究與大學生諮商輔導之建議,做為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參考。Item 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暨關係研究(2020) 楊媁茹; Yang, Wei-R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社團幹部的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自我效能,以及三者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為研究對象,並以「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暨關係研究」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570份,回收問卷268份,有效問卷共262份。問卷資料採取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呈現高度正向。 二、不同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間的差異情形: (一)社團幹部之生理男性在自我效能優於生理女性。 (二)社團幹部之大四生在社團參與態度優於大二生;大四生及大三生在投入程度優於大一生。 (三)社團幹部之無住宿經驗者在自我效能優於有住宿經驗者。 (四)社團幹部之校外工讀經驗者在投入程度優於校內工讀經驗者。 (五)社團幹部之參與聯誼性社團者在投入程度優於參與藝文性、體能性或服務性社團者;參與綜合性(自治性)社團者在投入程度優於參與藝文性、服務性社團者,在自我效能則優於參與藝文性社團者。 (六)社團幹部之社團資歷較長者在社團參與態度及投入程度皆優於社團資歷較短者。 (七)社團幹部之平均每週參與時數22小時以上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優於未滿7小時者。 (八)社團幹部之曾任社(會)長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優於曾任股長或其他幹部者。 (九)社團幹部之擔任幹部期間較長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優於擔任幹部期間較短者。 三、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社團參與態度及社團投入程度呈現高度正相關。 四、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呈現中度正相關。 五、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社團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呈現中度正相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大學生、學校及相關學務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大專院校對於提升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以及強化自我效能之參考。Item 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北區大專校院為例(2020) 簡尹庭; Chien, Y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背景、海外服務經驗量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量表等三部分,其中個人背景包括包括性別、年級、學院類別、學校性質、社團參與經驗、曾擔任社團最高職務、海外服務時數、海外服務地區、海外服務類型等九項;海外服務經驗包括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等四面向;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則包括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五面向。 研究對象為就讀北區大專校院且108年度暑假或109年度寒假參與海外服務的大學生,共404人 其中男性151人,女性253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海外服務經驗,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平均分數最高,協同合作則最低。 二、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平均分數最高,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平均分數最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性質、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海外服務經驗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社團參與經驗、社團曾擔任最高職務、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有顯著差異。 五、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海外服務經驗對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有解釋力。 (一)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 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海外服務天數在31天以上高於20天內,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1%。 (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面向:男性高於女性、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及社會科學、商業及法律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59.1%。 (三)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面向:低年級高於高年級、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8%。 (四) 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面向: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9.4%。 (五) 溝通表達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3.1%。 (六) 整體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低年級高於高年級、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9%。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一)對學校單位之建議:重視學生之海外服務經驗、強化團隊成員間的互動機制與反思引導;(二)對大學生之建議:積極參與服務活動,累積服務經驗、加強對海外服務的認識,瞭解相關議題。最後,對後續研究對象、方法、內容等面向提出之建議。Item 大學生健康體適能表現及其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以臺北某大學為例(2020) 岳天慈; Yueh, Tien-Tzu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臺北某大學大學部學生健康體適能表現之現況,並分析其健康體適能表現與學業成績之關聯性。本研究運用臺北某大學校務資料庫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104-2學期有參與體適能檢測,並完成當學年學業之1,740位大學部學生。本研究依據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心肺耐力、瞬發力之百分等級常模進行健康體適能表現分組,身體組成區分為「過輕與正常體重」和「過重與肥胖」兩組,其他健康體適能表現區分為「金銀銅牌」和「待加強與中等」兩組;而學業成績表現是根據研究對象的平均班級排名,分為「成績較佳(排名比<50%)」和「成績較差(排名比≧50%)」二組。資料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及二元羅吉斯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相較全國體適能常模來看,臺北某大學學生身體組成為「過輕與正常範圍」者占88.74%,為「過重與肥胖」者占11.26%;柔軟度表現為「待加強與中等」者占48.74%,為「金銀銅牌」占51.26%;肌耐力在「待加強與中等」為17.99%,為「金銀銅牌」為82.01%;心肺耐力在「待加強與中等」為29.54%,為「金銀銅牌」為70.46%;瞬發力在「待加強與中等」為70.06%,為「金銀銅牌」為29.94%。 二、從二元羅吉斯迴歸分析發現,「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與「心肺耐力」等四個變項與學業成績表現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其中,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之表現與學生學業成績呈現正相關;心肺耐力表現則與學生學業成績呈現負相關。而瞬發力變項與學生學業成績表現無顯著相關。 本研究結果得知,「身體組成」、「柔軟度」與「肌耐力」對學生學業成績呈現正向相關,建議相關教育單位研議健康與教學政策時,可強化此三項體適能之促進,進而提升學生學業表現。Item 一位腦性麻痺大學生回溯融合教育的學習經驗(2017) 黃詩婷; Huang, Shih-Ting本研究邀請一名腦性麻痺大學生(SN),以深度訪談方式探討他從小至今在融合教育中的學習經驗。主要發現如下: SN所讀的學校幾乎都提供了無障礙物理環境,教師們提供了特殊教育相關服務與措施。SN雖在書寫及行動方面有部分限制,但他覺得他的特殊需求皆被滿足。大學階段他使用筆電和代步車,降低不少特殊需求程度。SN在人際互動上較為被動、不會主動經營人際關係,與同學關係較為疏離、歸屬感較低。他不太接納自己的腦性麻痺狀況,以致形成自卑心理、不切實際的價值觀,並以追求課業表現平衡自卑感。在大學階段,他覺察並理解自己價值觀不正確,進而接納自己的障礙生命。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限制及研究省思,提出相關建議,供未來推動融合教育之參考。Item 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以同理心作為中介變項(2019) 郭慧婷; Kuo, Hui-Ting過去文獻曾指出關係連結與利社會行為的關聯,卻鮮少檢視同理心在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同理心對利社會行為的預測與影響,並進一步檢驗同理心的三因子模型在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果。以台灣正就讀大一至大五的本國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638個有效樣本。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搭配網路問卷填答,參與者共完成三份量表:「社會連結感量表修正版」、「成人基本同理心量表修正版」以及「成人利社會行為量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 同理心的三向度「情緒感染」、「認知同理」與「情緒去連結」皆在大學生的性別上有顯著差異,且女性顯著高於男性;而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則在大學生的性別與年級上均無顯著差異。2. 高社會連結感組的大學生在「同理心的認知同理」以及「利社會行為」上顯著高低社會連結感組。3.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同理心的情緒感染」與「同理心的認知同理」皆能有效正向預測「利社會行為」。4.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透過「同理心的認知同理」間接影響利社會行為,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最後,亦將提供大學生輔導與諮商及助人專業者相關的建議,並針對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方向進行討論。Item 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2017) 許胤筠; Hsu, Yin-Yun本研究旨在檢視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並探討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之關係,以領域特定性觀點檢視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探討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模式。本研究先透過前導研究,以300位台灣大學生為樣本,使用因素分析以及變異數分析聚焦六個不同類型之領域,作為正式研究之特定領域,包括學業、口語表達、外貌、時間管理、運動與健康領域。在正式研究部份,採用問卷調查法,以322位台灣大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利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柯氏憂鬱量表,以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及因素分析探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議題,而本研究以六個單一領域、各領域加總計算,以及各領域因素萃取作為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探討其與憂鬱傾向的相關性,藉此了解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1)儘管在不同領域完美主義的指標達顯著差異,但不同領域間高相關,以及六個領域經過因素分析為單一因子,研究結果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普遍性;(2)在不同領域完美主義指標的排序上,特定領域顯示性別差異,男性在運動及健康領域設定個人標準高於女性;(3)本研究結果顯示完美主義與憂鬱相關係數達顯著相關,但以學業領域、各領域總和及因素萃取等三種計算指標與憂鬱相關係數未達顯著差異;(4)本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高憂鬱情緒者,完美主義與憂鬱具有更為強烈之關聯性。文中針對上述結果在研究方法以及概念上進行細部的說明與討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處遇及後續研究之建議。Item 大學生選課後悔與動機干擾之研究(2017) 簡洧晴; Chien, Wei-Ching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選課後悔、後悔因應型態、社會支持與已選擇課程動機干擾的關係,並探討後悔因應型態,以及社會支持的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的參與者為516位就讀台灣各公私立大學的大學生,其中男生241人,女生275人,經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其填答問卷。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編之「後悔量表」、「後悔因應方式」、「社會支持量表」與「動機干擾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 「以適應未來為基礎」的認知重新評估、「反芻型思考」之因應策略分別可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2)以三種後悔因應型態同時預測動機干擾時,「以適應現在為基礎的認知重新評估」與「反芻型思考」之後悔因應型態有顯著的預測力。(3)知覺的社會支持可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4)較高水平的情感社會支持可緩解後悔與動機干擾的正向關聯的強度。(5)較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可緩解「反芻型思考」之後悔因應與動機干擾的正向關聯的強度。本研究針對以上結果進行討論與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與障礙共處-升大學之綜合職能科學生社會化歷程研究(2017) 鄭怡如; Cheng, Yi-Ju現代社會有愈來愈多綜合職能科學生畢業後繼續升大學,本研究以有念大學的綜合職能科學生對象,回溯兩位學生的成長歷程,他們如何在不同階段與障礙互動,以質性的方法、社會學的觀點進行分析,探討他們在障礙的標籤下社會化的歷程,並分析推動他們社會化的重要動因, 根據研究資料,兩位學生雖然成長的背景各不相同,但也因為障礙而有類似的經驗,他們與家庭、學校、制度之間的互動,不斷影響他們的選擇。由研究分析與討論中,歸納出以下結論: 壹、與障礙共處的社會化歷程: 在研究中,可以看見學生的社會化歷程是反覆在與障礙作互動的。即使他們有權力參與系統,社會卻有著雙重標準,學生渴望擁有「一般人的身分」,逃脫被投以異樣眼光的對待。也因為常是不被信任的,他們對未來表現出矛盾的性格,家人、老師也只是憑藉著經驗給予建議,但不見得能獲得預期的結果,未來是不斷在變動的。權力的鑿痕存在於制度之中,在學校制度裡,學生的教育成就會歸因在自身,而非檢視結構或資源的分配;在鑑定制度中,他們的自我認同也是錯亂的,被界定障礙後,隨之而來的福利可能也是標記。 貳、綜職科學生社會化的動因 家庭在學生社會化歷程中緩衝外界帶來的衝擊與壓力,家人也成為他們重要的學習楷模。隨著學生的成長,重要他人還可以加入教師或同儕,在共享的價值系統中對學生有了不同的詮釋,學生的角色形象也可以轉變。但不見得包容的環境就是好的,讓學生最自在的環境,是能夠正視他的差異、提供協助但不會放大他的障礙的所在。 研究中也發現一些現象,雖不在研究問題中,但也提出供作未來教育、研究之 參考: 在面對障礙這件事,教師傾向以「專業」的視角去對待學生,老師們願意傾聽,卻常缺乏等待,但學校教育應教導學生自我決策並為此負責,對於較為弱勢的學生,更是要多充實他們在下判斷以前的基礎知識,讓他們的人生與自己產生關連。以本研究主題為例,教師應多方了解學生畢業後各管道的發展機會,學生入學後能夠理解多少或者對未來的幫助有多少?有非常多的變因。另外,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可探討綜職科學生在國小、國中的適應情形,以更完整的面相來研究學生學習與成長的整體教育經驗。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