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人際關係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果(2024) 邱玥容; Ciou, Yue-Rong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在父母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中是否有中介效果,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上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法,獲得469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社會自我效能感知量表中文版」以及「中文版UCLA孤寂量表第三版」及個人基本資料。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性別差異;(2)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年級差異,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具有年級差異;(3)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間有顯著關聯性;(4)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焦慮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無中介效果;(5)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逃避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進行探討,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文本連貫效果在大學生閱讀科學文章之角色(2022) 王孜甯; Wang, Tzu-Ning大學是從課室學習邁向獨立自主終身學習的重要過渡階段,倘能在此時期找到有效解讀科學文章訊息的方法,將有助於提升現代公民必備的科學素養。文本連貫性(text cohesion)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文本連貫性對臺灣大學生閱讀科學說明文的理解為研究核心,而臺灣目前並沒有評量大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測驗,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二:第一,因著研究需求,發展一套適用於測量大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測驗;第二,探索文本特徵(即文本連貫性)、讀者特徵(即閱讀理解能力、先備知識)與任務經驗(即閱讀文章加上做測驗為一次任務週期)在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關係,透過眼動等線上(on-line)歷程資料、測驗等離線(offline)測量資料,以及結合線上與離線的提示回溯放聲思考原案,探討大學生閱讀高低連貫性科學文章時的閱讀理解表現和歷程。研究參與者為120名20—30歲之大學生(含研究生),隨機分派至四種實驗組別,每位參與者皆會閱讀兩篇各約1,500字的地球科學文章,閱讀順序採平衡設計,操弄條件為文本連貫性(高連貫性 vs. 低連貫性)和任務經驗(初次任務 vs. 再次任務)。參與者先進行特徵變項的測量,包括研究者自編《大專生說明文閱讀理解測驗》和《先備知識測驗》,隨後依照分派組別閱讀科學文章,同時錄製其眼動情況,閱讀後實施閱讀表現測驗,包括提示回憶測驗與理解表現測驗。第二次任務的閱讀和測驗結束後再進行提示回溯放聲思考(cued retrospective think-aloud),即播放參與者閱讀時的電腦螢幕畫面與眼動軌跡,請參與者解釋自己是如何進行閱讀的,做為閱讀歷程解釋的輔助。在資料分析的部分,閱讀表現和全文層次、主題層次眼動指標資料採線性混合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LMMs)進行分析。閱讀表現結果發現,在控制文本內容後,文本連貫性對大學生科學文章理解表現的效果會受到任務經驗調節,連貫效果(即高連貫文本比低連貫文本更有利)僅出現於再次任務者的理解表現,而初次任務者則否;另一方面,再次任務者閱讀高連貫文本時比初次任務者有更好的理解表現;從全文層次的眼動資料的確可以發現,再次任務者在高連貫文本的總凝視時間、總凝視次數皆顯著高於初次任務者,顯示有過任務經驗的讀者會調整自己的閱讀方式,投注更多心力在高連貫的新材料上,支持自我調整學習理論(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ory),但任務經驗對於低連貫文本的理解表現和全文層次眼動指標並無影響;至於提示回憶表現則未出現文本連貫性與任務經驗的交互作用。此外,不論在理解表現或提示回憶表現,連貫效果並未受到閱讀能力或先備知識調節,因此能力強化效果假說(ability-as-enhancer hypothesis)或補償假說(compensation hypothesis)並未獲得支持證據;但閱讀能力與先備知識皆產生主要效果,亦即高閱讀能力者與高先備知識者皆有較佳的理解表現和提示回憶表現。眼動資料顯示,閱讀能力越高者解碼科學文章訊息越容易(反映在較低的平均凝視時間),且閱讀能力有可能與主題段落較快的理解整合有關(反映在其中一篇文章的主題層次再次注視時間越少);而先備知識越高,主題層次每字凝視時間與首次每字注視時間越少,表示處理科學文章訊息需花費的認知資源越少,尤其是初始處理。概念層次眼動指標資料採滯後序列分析(lag sequential analyses, LSA),結果顯示再次任務者閱讀高連貫文本會進行較為密集的概念參照,尤其是在因果集合、比較對照等結構性強的子主題內會有較多的概念間視覺轉移;初次任務者在閱讀低連貫文本時經常做的是跨主題的參照,再次任務者在閱讀低連貫文本反而增加的是局部參照,或許這也部分反映了任務經驗增加沒有帶來低連貫文本閱讀表現進步的原因。閱讀階段層次眼動指標資料使用三次成長模型(cubic growth curve analysis, GCA)進行分析,將凝視時間切割為總閱讀時間的每10%為一個波段,針對材料中各個別頁面形成縱貫資料,結果顯示科學文章第一頁在閱讀初期有較多凝視時間,但趨勢持續下降,隨後凝視又會在第八波段左右再度增加,顯示閱讀中後期讀者會回到首頁重讀,至於其他頁面的凝視時間通常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但依照頁面順序,由升轉降的反曲點位置會有波段遞移的情況,到了閱讀中後期又會緩升,但並非每一頁都出現這種斜率轉正的曲線,顯示到了閱讀中後期通常為選擇性的認知處理,帶有特定的閱讀目的。整體而言,本研究為Kintsch建構—整合模式中的表徵層次提供了實徵證據,以歷程資料和測量資料共同描繪大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樣貌,呈現文本特徵與讀者特徵交互影響的情況,強調理解模型需要考慮文本特徵(即文本連貫性)的潛在複雜性,同時涵蓋一些支持閱讀理解的其他歷程(例如:自我調整),以及通常需要納入的個別差異因子(即閱讀理解能力和先備知識)。最後提出理論與實務上的啟示、限制,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Item 情緒調節在大學生的父母依附與獨處之中介效果研究(2023) 吳秉臻; Wu, Ping-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在父母依附關係與獨處經驗中是否有中介 效果,了解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獨處經驗上是否有顯著 差異。本研究以 508 位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之形式進行量表填 答,問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情緒調節量表」與「獨處經驗量表」及基本資 料。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和統 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1)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正向經 驗;(2)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3)依附焦慮直 接正向影響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 未來研究與諮商輔導實務工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與助人相關工作者參考。Item 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焦慮未定向之關係研究—以自我分化為中介變項(2023) 簡宏如; Chien, Hung-J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焦慮未定向與自我分化之間的關係,並檢驗自我分化在知覺父母期望與焦慮未定向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臺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合計共346名。採用「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量表」、「情緒與人格特質之生涯困難量表中焦慮的部分」以及「自我分化量表修訂—中文版(C-DSI)」為研究工具,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施測,再根據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迴歸分析進行處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第一,不同年級、家庭社經地位之大學生在知覺父母期望、自我分化與焦慮未定向皆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自我分化總分與部分向度和焦慮未定向之部分向度有顯著差異;不同出生序之大學生在知覺父母期望總分與部分向度亦有顯著差異。第二,知覺父母期望與焦慮未定向呈現顯著正相關;知覺父母期望與自我分化呈現顯著負相關;自我分化與焦慮未定向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自我分化在知覺父母期望與焦慮未定向之間具完全中介效果;其中「我立場」在「人際期望」與「抉擇未定的焦慮」之間具完全中介效果;「與家人融合」在知覺父母期望各向度與「關於過程的焦慮」或「抉擇未定的焦慮」之間皆具完全中介效果;「與他人融合」則在「學業期望」與「關於過程的焦慮」、「人際期望」與「抉擇未定的焦慮」及「成就期望」與焦慮未定向各向度之間具完全中介效果,在「人際期望」與「關於過程的焦慮」則為部分中介效果;「情緒截斷」和「情緒化反應」則在知覺父母期望與焦慮未定向之間皆無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以上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且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學術研究及輔導實務之參考。Item 勞工階級大學生家庭資源與學校適應經驗之分析-以北部一所頂尖大學為例(2023) 徐嘉璐; Hsu, Chia-Lu在個體處於「半獨立」的大學時期,原生家庭的資源仍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高度影響力,影響著學生生活的每一道選擇。不同家庭社會階級所持有的資源自個體大學前的成長歷程即產生差異,勞工階級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過去的生命經驗與手中握有的資源持續在大學中的學校適應產生影響,個體在結構與資源的拉扯下,進而影響了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本研究為質性研究,邀請四位就讀頂尖大學的勞工階級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分享親身經歷的生命故事,帶領我們瞭解其成長歷程中家庭中的各項資本如何作用於當前的大學學校適應,面對適應問題採取的因應策略又是哪些類型。透過資料整理與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壹、勞工階級大學生家庭資源的匱乏對其教育歷程造成主要限制,卻也激發潛在的推力貳、勞工階級大學生在頂尖大學中的適應問題主要為經濟不利所衍生,但伴隨社會期望而來的心理壓力亦有重要影響參、勞工階級大學生的學校適應採多重因應策略,在生活、學習與生涯面向以積極性因應為主,社交面向以消極性因應為主肆、勞工階級大學生的學校適應受所處社會脈絡影響,但學校文化和文憑主義進一步突顯適應問題的嚴重性伍、勞工階級大學生能敏銳覺察結構限制且具備高度自我效能感,使其在結構限制下仍擁有主動選擇的能力Item 大學生之校園參與經驗、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與學校認同感之研究(2022) 王建傑; Wang, Chien-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之校園參與經驗、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與學校認同感,並提出未來在進行原創畢業歌曲創作及宣傳推廣方案的建議,提供學校師生參考。研究方法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質性研究運用半結構式訪談法,透過與校園參與經驗、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與學校認同感有關之研究內容設計問題,編制訪談大綱,研究參與者透過立意取樣以及滾雪球抽樣方法,邀請13位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銘傳大學109學年度應屆畢業生(2021年6月畢業)進行訪談。量化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質性訪談發現的共同脈絡,以學生發展理論、閱聽相關理論等為基礎編制問卷。個人背景變項包括生理性別、學校、校區、以及校園參與經驗(包含學校環境、師生互動、同儕關係);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包括閱聽認知與閱聽行為;學校認同感包括認同觀念、認同行為等面向。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質性訪談中研究參與者的生理性別對閱聽經驗以及學校認同感無差異,惟量化調查發現男性閱聽行為高於女性。 二、不同學校對於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有差異,而在歌詞感受性與校園經驗連結亦有不同想法,此外對於校園認同感亦有差異。 三、由於原創畢業歌曲歌詞涵蓋不同校區校園經驗,故不同校區未必影響閱聽經驗,惟量化調查發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不同校區的閱聽經驗有差異。學校認同感則因不同校風、學習環境及學習資源挹注讓學生感受不同,導致兩校大學生有不同反應。 四、校園環境形塑學校文化及特色,並且影響學生校園參與經驗。校園環境投入程度高的大學生,其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以及校園認同感,皆顯著高於投入程度低的大學生。 五、師生互動模式影響大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師生互動投入程度高的大學生,其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以及校園認同感,皆顯著高於投入程度低的大學生。 六、同儕關係互動情況影響大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師生互動投入程度高的大學生,其原創畢業歌曲閱聽經驗以及校園認同感,皆顯著高於投入程度低的大學生。 七、質性訪談發現一首好的原創畢業歌曲能夠增進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惟量化調查發現部分變項僅達到低度正相關。 基於上述發現,本研究建議學生事務人員,可透過原創畢業歌曲多元形式促進畢業生的情感連結與校園歸屬感,鼓勵並提供大學生製作原創畢業歌曲的行政支援與經驗協助。此外,重視大學生校園參與經驗,有助於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並改善不同校區大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增加凝聚力。亦建議大學生創作原創畢業歌曲需結合學校當前的特色與校園文化氛圍,並積極投入校園參與經驗,增進校園環境對學習發展的影響。Item 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就業力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技專校院為例(2022) 詹雯雅; Chan, Wen-Ya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私立技專校院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就業力間之關係,研究對象為110學年度中部地區私立技專校院的日間部四技在學學生,透過「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就業力關係調查問卷」以了解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及就業力情形。其中包括個人因素:性別、年級、社團參與經歷、工讀經驗、家庭社經地位、入學方式;課外學習經驗包含: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就業力包含: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另外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法等,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經驗中,除了社團參與外,其他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以及整體課外學習經驗經統計檢定有達顯著水準。二、不同社團經歷大學生在整體課外學習經驗中,在課外學習經驗及其所有面向皆有顯著差異,且有社團經歷高於沒有社團經歷之大學生。三、不同入學方式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經驗中,在校務參與、學生自治面向經由統計檢定有達顯著水準,不同入學方式在課外學習經驗中「校務參與」、「學生自治」等面向,經事後比較有顯著差異,在校務參與面向登記分發、推薦甄試平均得分高於其他,另學生自治推薦甄試平均得分則高於其他。四、不同社團經歷大學生在就業力各面向及整體就業力均有顯著差異。五、本研究整體課外學習經驗(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與就業力均有顯著中度相關。六、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對於就業力各因素(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解釋力為31.9%至46.1%。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對就業力的整體解釋力為49.1%,其中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及師生互動三項具有顯著正向關係。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於學校單位、學務人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力、課外學習經驗Item 大學生健康體位素養量表之測試與相關因素之探討(2022) 鄭瓊鈺; Cheng, Chiung-Yu中文摘要 大學生涯是影響體重的關鍵時期,現今大學生健康體位素養不高,健康狀況堪憂。本研究針對大學生進行健康體位素養量表測試,以瞭解大學生目前健康體位素養的現況,分析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健康體位相關變項與健康體位素養之關係,期以提升大學生健康體位素養。以臺灣地區北部及南部10所大專院校,共662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進行描述性統計與驗證性因素分析測試模式。 結果顯示,大學生雖然健康體位佔多數,但多數學生對自己身材體型不滿意並嘗試控制自己的體重。大學生在健康體位的閱讀知識、判斷力及辨識力等素養方面,整體答對率分別為63.4%、70.4%及82.1%,但在健康體位生活型態部分,大學生睡眠每週少於四天及運動每週少於三天普遍不足,蔬果及白開水的攝取量都偏低(每週少於三天)。此外,大學生在不同「性別」、「年齡」、「體位狀況」、「每個月生活費」與健康體位素養之得分呈現顯著差異。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本研究之大學生健康體位生活型態模式的整體適配度指標數值達標準,且內在品質之收斂数度與區別效度亦大致符合。 根據結果,建議大學端可提供學生早睡寢室環境、健康飲食及足量白開水攝取及運動等app或E-health等電子應用程式,以提升大學生的健康體位素養,本量表亦可供日後相關教育研究使用。Item 大學生參與社會責任計畫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關係研究(2021) 李佳親; Lee, Jia-Chi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及永續發展素養的關係,個人因素包括:生理性別、年級、目前就讀學院、參與志工經驗與選修課程數量;學習投入經驗因素包括:認知投入、情感投入與行為投入;永續發展素養因素包括:系統思考能力、預想未來能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策略能力、協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曾於108學年度至109學年度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的學生,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統計方法,探究大學生參加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相關課程,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本研究結果歸納分述如下:一、學習投入經驗表現以「行為投入」面向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情感投入」面向與「認知投入」面向。二、永續發展素養各面向以「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平均分數最高,其次依序為「系統思考能力」、「協作能力」、「預想未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策略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三、不同個人因素中,參與志工經驗、選修課程數量對於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有顯著差異。四、皮爾森積差分析發現,大學生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呈正相關。五、多元迴歸分析發現,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對永續發展素養解釋力部分,在系統思考能力方面達31.1%解釋力、預想未來能力方面達29.5%解釋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方面達16.1%解釋力、策略能力方面達48.5%解力、協作能力方面達37.9%解釋力、批判思考能力方面達17.6%解釋力、自我覺察能力方面達36.2%解釋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達28.9%解釋力。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包括: 一、 對大學生提升個人永續發展素養建議:積極參與志工機會,從服務中反思學習經驗、增加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重視並認真投入課程內容與活動。 二、 對教師培養學生永續發展素養建議:注重並激勵學生各方面學習投入經驗、課程增加實際操作活動內容、未來課程內容設計增加培養學生對「批判思考能力」與「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 三、 對未來永續發展素養相關研究,分別提出研究變項、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建議。Item 內向性格資優生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之探討(2021) 駱湘儒; Lo, Hsiang-Ju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背景性格、不同身分別、不同類組以及不同生理性別大學生之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本研究對841大學生進行調查,並以「性格量表」、「成人學習風格量表」、「學習需求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差異考驗,研究結果如下:一、內向性格資優生之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內向資優生最喜愛「組織與邏輯」之學習風格;在學習需求方面,對「獨立學習」的需求最強。內向資優生喜歡老師提供清楚的指引、有組織的課程架構、有脈絡的教學以及有程序的學習,他們也擅長利用個人經驗來幫助學習。在學習需求的部分,內向資優生則是需要安靜且獨立的學習空間以利深度思考。相對於內向資優生的學習需求,非內向資優生在「聯想與架構」較有需求。二、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學習風格差異情形 內向性格學生在「組織與邏輯」與「計劃與執行」兩種學習風格皆顯著高於非內向性格學生,但在「創意與開放」以及「直覺」兩種學習風格則無顯著差異。由結果可推論內向性格學生的學習風格是依賴有組織、有架構的教學及思考方式,當他們在團體討論時,需要先整理思緒才能順暢的表達。 其他背景變項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學生在學習風格「計劃與執行」的偏好顯著高於女性學生,但在「組織與邏輯」、「創意與開放」以及「直覺」並無顯著差異。資優生與非資優生的學習風格並無顯著差異,文組學生與理組學生的學習風格也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學習需求差異情形 內向性格學生在三種學習需求「摘要與表達」、「聯想與架構」以及「獨立學習」顯著高於非內向性格學生。由結果可推論內向性格學生的學習需求是需要教師清楚的指引、透過連結過往經驗來幫助學習以及需要獨立的學習空間。 其他背景變項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結果顯示,資優生與非資優生在「摘要與表達」有顯著差異、女性學生在「摘要與表達」的學習需求顯著高於男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有些學習需求則無顯著差異,資優生與非資優生在「聯想與架構」及「獨立學習」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學生在「聯想與架構」及「獨立學習」等兩種學習需求並無顯著差異、文組學生與理組學生的在所有學習需求均無顯著差異。四、對教育實務的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教育實務的建議,首先教師須充分瞭解學生的性格特質並依據性格特質評估其學習需求。第二是提供內向性格學生有結構的學習以及獨處的空間,讓他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最後教師須留意教室中安靜的學生,除了回應主動談話的學生,也須留意團體中相對安靜的學生之學習表現以及特質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