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之壓力、身心健康影響與因應策略
    (2023) 朱美蘭; Chu, Mei-Lan
    本研究目的為了解空服員於新冠肺炎疫情下面臨的壓力、身心影響與其採取之因應策略,以航空公司9位空服員為研究對象,於2023年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如下:一、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壓力包括:(1)穿戴防護裝備的不適與影響工作的專注力。(2)飛行時數的減少造成收入的減少。(3)連續的派飛造成工作上的負荷。(4)跨職級的職務調動形成工作壓力。(5)社會大眾對空服員職業的標籤化。(6)減少進出公共場合、電子圍籬的監視、社群媒體的約束造成日常生活的限制。(7)要求一線人員施打疫苗及隔離政策的不確定、健保卡的註記導致就醫與探病權的剝奪。二、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身心的負面影響包括:(1)長期隔離導致整體運動量減少。(2)飲食與作息不正常、身體容易疲勞。(3)頻繁篩檢帶來的不適感與面對篩檢的無奈。(4)對高風險染疫的擔憂與新聞媒體報導的不安。(5)隔離的孤單感。三、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之因應策略包括:(1)認知面:運用正向面對及轉念思考,保持正面心態。(2)行為面:因應個人需求做航班的選擇、做好防護措施與理財規劃、開源節流與發展第二專長。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航空公司前瞻性規畫疫情應對措施需同時顧及空服員工作負荷及身心健康狀態。空服員持續學習技能和特長,提升自我,將危機轉化為轉機。
  • Item
    長期安置育幼院之獨立生活青年的生命經驗與因應-一個敘說探究
    (2011) 陳建良; Chen, Jian-Liang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長期安置育幼院之獨立生活青年的生命經驗與因應,希望透過生命故事敘說與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來瞭解長期安置、獨立生活等生命經驗對於長期安置育幼院之獨立生活青年的影響,並呈現他們的因應之道。本研究採取敘說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歷程。研究者先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到兩位願意分享個人生命故事的研究參與者;並利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以蒐集長期安置育幼院之獨立生活青年的生命敘說。訪談內容轉錄為逐字稿後,研究者先將訪談內容撰寫成長期安置育幼院之獨立生活青年的生命故事,再以敘說分析法中的「整體-內容」形式進行生命故事分析。   本敘說研究發現生命經驗對於長期安置育幼院之獨立生活青年的影響如下:(1)家庭環境及長期分離造成與家人疏離矛盾的關係;(2)在人際關係中較難表露真實自我、信任別人;(3)習慣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凡事靠自己;(4)獨立生活帶來的經濟壓力限制了個人的發展。   另外,長期安置育幼院之獨立生活青年的因應之道則如下:(1)先接受現實,再主動尋求解決之道;(2)對於親情的遺憾壓抑、否認,好讓自己能繼續前進;(3)尋求新的人際或依附關係,拓展社會支持系統;(4)自我肯定與勉勵,增進面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5)正向看待過去經驗,帶來新的意義與力量;(6)在宗教信仰中尋求寄託與慰藉。   最後,研究者除了呈現個人之研究省思,並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果,分別針對助人專業工作者、育幼院、育幼院安置院童,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 的衝突與因應經驗探討
    (2011) 簡宇卿
    本研究旨在了解諮商師之助人專業發展過程中,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間的衝突與因應經驗、對整合兩者的期待,以及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間產生衝突經驗的潛在影響因素。研究以質性研究為研究方法,詮釋學為研究基本態度,深入訪談三位不同宗教信仰之諮商師,資料分析步驟以詮釋學取向之方式進行。 研究結果分為以下四點,第一,衝突經驗以諮商學習者、諮商求助者、諮商受督者和諮商工作者等不同角色區分時,可發現衝突經驗可能發生於單一角色內、角色與外在環境互動時,以及角色間衝突時。第二,衝突經驗以情感、認知、行為三個層面區分時,可發現認知層面的概念與信念會影響情感性的經驗衝突和行為上的抉擇矛盾,情感層面的個人偏好則也會影響行為上的抉擇矛盾。第三,面對衝突的因應方式,可分為區別切割、橋樑與目的地、大者納小、序位選擇、互有助益、共同相通等六種,而此六種方式彼此仍有重疊的可能,而對整合的期待,則可分為對信仰環境、諮商環境以及諮商師自身能力的期待三項。第四,潛在影響衝突經驗的因素中,可發現成長背景會影響價值觀的優先選擇序位、個人特質會影響衝突感產生的強烈程度、身處環境會促發或減少衝突經驗的發生,以及生活事件會促發或影響衝突經驗的產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點結論,第一,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之衝突經驗樣貌多元,並受相關因素所影響,第二,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未達整合狀態,衝突與因應經驗持續交替發生,第三,諮商師在持續衝突中未放棄任何一者,仍渴望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的整合。最後,研究者提出對諮商實務與相關研究兩方面的建議,以及本研究的限制和反思。
  • Item
    成年女性在大學修業期間懷孕/生產的經驗與因應之研究
    (2009) 程秋楨; Chiu-Chen Cheng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成年女性在大學修業期間懷孕/生產的生活經驗及其因應歷程,希望藉由研究結果瞭解成年女性在大學修業期間因應懷孕/生產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並找出她們的社會支持程度及其主觀的個人需求,以提供社會人士、政府部門、教育單位及助人專業工作者參考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的敘說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之歷程。研究者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五位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以蒐集成年女性在大學修業期間歷經懷孕/生產之生活經驗的自我敘說,訪談內容經整理為逐字稿之後,以敘說分析方法中的「整體-內容」型式進行資料的分析,最後撰寫五位研究參與者在大學修業期間對懷孕/生產之經驗的生命故事。 本研究發現在大學修業期間,懷孕/生產事件對成年女性的影響如下: 一、教育生涯之發展受到阻礙,並使其調整未來之生涯發展目標。 二、由於多重生活角色使女性感到時間分配上之困擾,而被迫調整生活作息 與學習方式。 三、在學習環境中,同儕的態度會影響女性之適應;而同儕成員的改變,使 女性感到壓力並使其調整與同儕的互動模式。 四、與家人的關係轉變,家人提供女性支持但也使其感到壓力。 五、女性發現自己個性上的改變,並對改變賦予正向意義。 本研究針對上述的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政府部門及相關人員提出建議。最後依據研究過程與結果發現,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字:成年女性、懷孕學生、因應
  • Item
    通勤家庭為人母者之敘說研究:三位女性的故事
    (2010) 柯潔芳; Ko Chieh-Fang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在通勤家庭中,為人母者的生活經驗及其適應歷程,希望藉由研究結果瞭解通勤家庭型態對為人母者所帶來的影響,並找出她們的社會支持程度及其個人需求,以提供政府部門、社會人士、教育單位及助人專業工作者參考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的敘說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之歷程。研究者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三位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以蒐集在通勤家庭中為人母者之生活經驗的自我敘說,訪談內容經整理為逐字稿之後,以敘說分析方法中的「整體-內容」型式進行資料的分析,最後撰寫三位研究參與者在通勤家庭中為人母者之經驗的生命故事。 本研究發現夫妻分隔兩地的通勤家庭型態對為人母者的影響如下: 一、多重角色使為人母者感到時間的緊縮,因而調整平日生活的作息。 二、獨自承擔教養責任感到無助與沈重壓力,親職教養引發婚姻衝突,促使為人母者調整夫妻互動與溝通模式。 三、有感於先生缺席對親子關係的影響,調整家庭角色與生活模式,營造家庭的一體感與親密感。 四、為人母者與家人關係有所轉變,家人的支持是重要後盾,但有時也會感到壓力。 五、為人母者發現自己個性上的改變,並對此改變抱持正向肯定。 本研究針對上述的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政府部門及相關人員提出建議。最後依據研究過程與結果發現,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探索逆境對生命發展的重要本質
    (2016) 劉明剛; Liu, Ming-Kang
    雖然近年物質文明大幅進步,但人心理的壓力似乎愈來愈大。有心理疾病的、婚姻或親子關係出問題的、年輕人有網路成癮問題的,人口比例也似乎愈來愈高。但從許多成功人士後面的奮鬥故事、歷史文化的教訓、以及近年關於復原力和災後成長的研究,卻指出逆境能帶給人生命成長的幫助。所以順境不一定帶來祝福,而逆境反而是生命的轉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逆境有哪些重要本質能因此帶來生命更好的成長。 本研究的性質是一個探索性研究,而研究方法是以質性為主的混合研究,其中質性方法為紮根理論的方法,而量化方法為調查法。研究對象為20歲以上的成年人,包括172位問卷回答者和7位受訪者,其中共有71位提供其逆境歷程的描述。為能增加研究結果的可信度,研究透過多個方法和多個角度進行,包括:從歷史文化脈絡來探索逆境的內涵,從不同心理學角度來收集對逆境價值和因應的看法,經由問卷收集和統計分析來探討什麼是逆境和逆境帶會來什麼收穫,透過71位研究參與者的逆境描述和質性分析來對逆境歷程有更深入的看見,並使用心理評量以更好的瞭解6位受訪者目前的心理狀態。 根據研究目的,本論文進行以下研究問題探索:「逆境是什麼」、「逆境帶來有哪些收穫」、「什麼是有效逆境因應」、以及「逆境對生命成長的重要本質」。經由以上研究方法,研究者有以下發現:(1)逆境有強迫性和傷害性,人因生之欲而必須面對;(2)一個逆境會同時對生命有多方面衝擊,在軟弱的地方就會感到特別痛苦,但也經由生命的保護作用而成長成熟;(3)逆境對人一生有長久的影響,而發生逆轉勝的改變通常也需要很長的時間;(4)有效逆境包含三種保護作用和階段:積極面對問題、具體解決問題、獲得更成熟的生命;(5)個體因受逆境刺激而啟動保護作用,並因保護作用而獲得原來沒有的保護因子;(6)逆境帶來生命更好的成長是出於逆境的三個重要本質:因破壞性和強迫性帶來成長刺激、經由對生命強度的考驗使人愈加成熟完全、因逆境帶來的深刻感受給一生留下不會忘記的記號。從以上研究發現,家庭支持和給予適當挫折是幫助生命健康成長的兩個重要因素,其中家庭支持提供面臨逆境需要的保護因子,而挫折能刺激更多更重要的保護因子獲得。
  • Item
    幽幽暗暗見曙光:性騷擾受害者申訴歷程之研究
    (2005) 黎欣怡; Hsin-Yi Li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生命史研究法,深度訪談兩位受到性騷擾並尋求行政救濟、歷經申訴歷程的當事人,研究目的在瞭解她們在申訴歷程中的經驗,探討性騷擾事件、申訴歷程經驗對她們的影響,並試著瞭解她們在申訴歷程期間所感受到的壓力源及需求,並探討她們成功因應申訴歷程的復原力。 研究結果發現,申訴者在申訴歷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有:(1)主管、掌握權威者往往未能正視性騷擾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專業知能(性騷擾議題、調查與申訴流程)的缺乏。(2)申訴過程中不專業的對待,即掌握權威者以不處理、不受理、無法處理等說詞,或是敷衍的處理方式,企圖說服、威脅、勸阻申訴者的申訴訴求。(3)對加害人不等值(未符合比例原則)的懲處,以致申訴者權益未受保障,而未能獲得公平正義的結果。(4)懲處決議執行、落實與追蹤上的落差。而她們所經歷的性騷擾及申訴歷程也帶給她們程度不等的負面影響,像是生理上的不舒服,心理上的恐懼不安、委屈、憤怒,對自我的否定,感受到無助、無力,對人性的質疑,無法信任,人際關係的疏離冷漠,對異性關係的小心謹慎,對這個社會的負面看法,造成她們在人際關係、生活及職業功能上的負面影響。她們的壓力源除了來自性騷擾事件、申訴歷程所遭受的不專業對待外,尚來自自己與專責處理性騷擾單位及人員之間權力、資源上的差距所致。她們期待國人、這個社會能夠正視性騷擾問題,在走申訴歷程的過程中能被賦能,真相能被公平公正地還原,而獲得公理正義以及人格尊嚴、自身安全感的被保障。 在本研究中也發現,她們在申訴歷程中所展現的復原力有:(1)採用問題解決的因應;(2)態度溫和、立場堅定、自主地表達;(3)瞭解自己的需求與申訴底限;(4)談判技巧的使用;(5)自我肯定、自我期許的力量;(6)學習放下,情感的釋懷;(7)負面情緒的處理與宣洩;(8)遇到困難不放棄的韌性;(9)感受外界的支持與善意,願意伸出求援的手;(10)視生命中的挑戰為成長的機會;(11)積極地尋求他人建議與協助;(12)積極尋求諮商與法律資源;(13)懷抱希望;(14)豁達人生態度的展現;以及(15)隨著時間的流逝、事件落幕、人生機運帶來的療癒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助人工作者(訪談員、調查人員、諮商師)實務工作上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關鍵字:性騷擾、申訴歷程、壓力、因應、復原力、生命史研究法
  • Item
    依附、因應策略和青少年生活適應困擾之中介模式分析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9-??) 王櫻芬; 李欣潔; 王玉珍; 吳若慈; Ying-Fen Wang; Hsin-Chieh Li; Yu-Chen Wang; Jo-Tzu Wu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的因應策略使用在依附與生活適應困擾間的中介角色,共招募519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參與研究。研究者採用多變量分析、積差相關和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1)男生的母親依附逃避較女生高,消極因應則較女生低,其他變項無顯著性別差異;(2)雙親依附焦慮和依附逃避與因應策略的使用之關聯,依因應策略不同而有差異;(3)雙親依附焦慮和依附逃避與青少年的適應困擾,呈顯著低度正相關;(4)消極因應策略的使用與生活適應困擾,呈顯著中度正相關,其餘因應策略則與生活適應困擾呈顯著負相關;(5)對雙親的依附逃避可以透過積極和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6)對母親的依附焦慮可直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亦可透過積極和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自陳生活適應困擾;(7)對父親的依附焦慮可直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並透過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8)父親依附焦慮無法透過積極因應,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實務工作者,針對父親依附焦慮高和母親依附焦慮高的青少年,採取不同的介入方案,以降低依附焦慮對其適應的不良影響。
  • Item
    關係理論取向諮商中個案因應內在依賴衝突之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4-09-??) 陳婉真; 蔡依玲; 黃惠惠; 吳國慶; Wan-Chen Chen; Yi-Ling Tsai; Huei-Huei Huang; Kuo-Ching Wu
    研究目的:本文從心理師的觀點,描繪在深度諮商關係中,個案對心理師產生內再依賴衝突時的反應與因應方式。研究方法:共訪談三位資深心理師,其以關係理論取向進行諮商工作,且諮商方式多以深度諮商為主。經由訪談資料的反覆閱讀與交叉比較,採內容分析法作為資料分析方式。研究結果:資料顯示個案一方面滿足被有效協助的依賴感,另依方面也會對依賴心理師產生焦慮,擔心即將重演過去被拒絕的痛苦經驗。因此,個案因應其內再依賴衝突可歸納出三類作法:「積極策略」、「消極策略」以及「形成競爭的關係」。研究結論:在深度諮商關係中,個案會出現不同的因應內在依賴衝突方式,雖然這些因應方式可能帶給心理師相當的壓力挑戰,但是抗拒行為的本質,代表個案將心理師視為重要他人,且試圖從與心理師的關係中找出解決內在核心衝突的方式、矯正有的情緒經驗與人際模式。整個歷程對於個案的改變有著莫大的幫助。
  • Item
    退化性膝關節炎中老年病人之疾病認知與因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1-12-??) 陳毓璟; Stephanie Yu-Ching Chen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與失智、中風和冠狀心臟病並列為造成老人失能的四大疾病。其所帶來的疼痛與腿部關節活動的限制,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本研究以台灣南部某教學醫院104位平均年齡約65歲的病人為對象,參考疾病常識模式設計半結構式問卷,訪談病人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認知及其因應方式。研究結果發現病人認為疼痛是主要疾病徵候,也是判斷疾病嚴重度的重要指標。多數病人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長期勞動工作磨損結果或老化的自然現象,常先自行採行多種方法來減輕膝蓋疼痛所帶來的不適,無法緩解時才考慮就醫;部份老人因為缺乏陪伴就醫、經濟問題、交通不便或害怕手術的不良後果而有拖延就醫的情形;有些病人則過分樂觀手術療效而疏於自我照顧;有關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資訊,大部分從醫生或親友得知;年齡高與低教育程度,會影響病人收集醫療資訊與理解的能力。建議多注意病人因擔心自己失能成為子女的負擔所產生的憂鬱,以及自行用藥與接受民俗療法和延遲就醫的情形,並且發展針對疼痛緩解與預防失能之自我照顧教育方案。以及發展適合篩檢低識字老人的簡易評估問卷,來協助社區老人及早就醫與自我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