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量取質」有助於提升洞察?改良設計思考訓練課程對學習者POV提案及創造力之提升效果(2021) 巫茹安; Wu, Ju-An本研究旨在探討設計思考訓練課程中,洞察觀點(point of view, POV)階段的「提示」,對於學生「POV提案品質」及創造力的影響。研究共分為兩階段:研究一為前導研究,採取不等組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參與者為69名大學生(男生21人,佔30.43%),研究者於創造心理學課程招募自願之大學生參與者,隨機分配至「逐步多想」、「逐步」、「無提示」三種操弄情境,讓受試者撰寫關於設計對象問題的POV語句,接著以專家共識評量評定POV的語句獨創性。研究結果顯示:逐步、多想的操弄對大學生POV產出數、需求獨創性及洞見獨創性均未有顯著影響。研究二為正式研究,乃是準實驗研究,採取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參與者均為國中七、八年級學生(M = 12.95, SD = 0.12)共計48名(男30人,62.5%)。研究參與者依報名時間分配至「POV階段提示逐步多想」之實驗組(N = 18)及「POV階段無提示」之控制組(N = 30),均進行3小時的設計思考快速體驗課程,其中實驗組在POV發想階段,教師予以逐步區分思考步驟並提示盡可能多想點子。研究工具以「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威廉斯創造傾向測驗」對參與者進行前後測,並以專家共識評量評定參與者於課程中產出的POV想法及設計作品創新性。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於POV發想時逐步提示多想策略,能提升參與者POV點子的「需求獨創性」、「洞見獨創性」。兩組學生創造思考、創造傾向沒有顯著差異,惟兩組學生均於課程之後提升創造思考、創造傾向。實驗組的設計作品驚奇性優於對照組,作品價值性、有用性則沒有差異。研究者依據上述結果提出研究結論,並針對未來研究與教學實務提出建議。Item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桌遊對國中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2021) 陳嘉源; Chen, Chia-Yuan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教育部於2002年公布「創造力白皮書」,揭示創造力在未來世界的重要性之後,創造思考教學的相關研究便開始蓬勃發展。過往的研究只將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各學習主科,其主要目的在於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其次才是創造力的增進提升,故本研究設計將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桌上遊戲,其目的為運用桌遊寓教於樂的特性,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在遊戲的氛圍裡實際運用所學到的創造思考技法,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激發高層次思考,藉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本研究採用準實驗法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的七年級學生共84名,其中包含實驗組29名、對照組29名與控制組26名,研究工具採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與「新編問題解決測驗」。實驗組接受為期5週,每週1節課(45分鐘)之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桌遊課程;對照組進行5週的桌遊課程,不另外融入創造思考教學;控制組則為體育性社團之學生,不進行相關課程。研究統計方法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桌遊對國中生的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實驗組的「獨創性」、「精密性」與「開放性」顯著高於對照組與控制組,「流暢性」無顯著差異;(二)對照組與控制組的「冒險心」顯著高於實驗組,其餘創造傾向指標無顯著差異;(三)實驗組的「界定原因」、「解決問題」、「預防問題」、「變通性」與「有效性」顯著高於對照組,對照組又高於控制組。從上述研究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一)不論是否融入創造思考教學,只要進行桌遊課程即可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二)進行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桌遊課程後,對提升學生的創造傾向沒有顯著的提升效果;「冒險心」的後測成績則是比未接受課程的學生還要低;(三)進行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桌遊課程的實驗組,其問題解決能力顯著高於對照組與控制組。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桌遊在未來研究及教學實務上提出相關建議。Item 高中生創造力、寫作自我效能與情意寫作表現的相關性(2020) 楊士朋; Yang, Shi-Peng本研究旨在了解影響高中生參與國文科情意寫作表現之變項,並編製一份適用於高中學生的「寫作自我效能量表」,進而了解高中生創造傾向、創造思考、寫作自我效能與情意寫作表現之關係。 本研究以臺北市72名高一學生為預試對象,透過預試結果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篩選題項後編成「寫作自我效能量表」。之後以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之三所公立高中264名高一學生為正式取樣來源,以自編的「寫作自我效能量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竹筷子的不尋常用途」、「大學學測國文寫作測驗參考試卷〈二十年後的同學會〉」、「情意寫作評分表」為研究工具,藉由結構方程模型考驗高中生創造傾向、創造思考、寫作自我效能與情意寫作表現之間的相關性。依統計分析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本研究針對高中生發展之「寫作自我效能量表」共分「寫作構思」、「寫作體例」及「寫作自我調節」三個向度,具有理想之信效度,包含: (一)內部一致性極佳,總量表之Cronbach’s α值達.944。 (二)再測信度穩定,隔三週後檢驗,總量表之相關係數達.844,達顯著水準。 (三)效標關聯效度良好,與「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預期分量表」之相關係數為.710,與參與學生「情意寫作成績」之相關係數為.426,與參與學生「國文學期成績」之相關係數為.205,均達顯著水準。 (四)以正式樣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顯示,各題項測量之因素符合理論構念,在整體模式適配度、聚斂效度、組合信度、區辨效度方面,均可得實徵資料支持。 二、本研究檢驗「高中生創造力、寫作自我效能與情意寫作表現」之假設模式,結果如下: (一)在直接效果方面:1.高中生的創造傾向對其寫作自我效能具有顯著正相關;2.高中生的創造傾向對其創造思考具有顯著正相關;3.高中生的創造思考對其寫作自我效能具有顯著正相關;4.高中生的寫作自我效能對其情意寫作表現有顯著正相關;5.高中生的創造思考對其情意寫作表現有顯著正相關。 (二)在中介效果方面:1.高中生的創造傾向透過創造思考之中介,對其情意寫作表現有顯著正相關;2.高中生的創造傾向透過寫作自我效能之中介,對其情意寫作表現有顯著正相關;3.高中生的創造思考能力透過寫作自我效能之中介,對其情意寫作表現有顯著正相關。 (三)在整體效果方面,寫作自我效能對情意寫作表現的效果最強,其次為創造思考,創造傾向則為最弱。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高中教師之情意寫作教學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不同發展階段的創造性潛能與傾向潛在組型及創意自我效能中介效果(2015) 張雨霖; Chang, YuLin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不同發展階段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及情意傾向,在量與組型方面的發展趨勢,並青少年階段為例,探討創意自我效能在不同學習階段對於創造性潛能及傾向的中介效果。研究一的研究參與者係由研究者於臺灣北中南東區以便利取樣、叢集取樣的方式,由自行收集1185名國中及高中職學生(男性49.2%,有效回收率80.94%)。為擴展本研究分析的範圍,另納入兩筆過去其他研究收集的資料,分別為194名大學及在職碩士專班學生,以及2931名國小、國中學生,共計採用4310名研究參與者的資料。研究二的研究參與者則為研究者由研究一的參與者中以便利取樣方式選取507名進行施測與分析。研究工具包含:新編創造圖形(畫人)思考測驗、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創意自我效能量表。研究一首先採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以及趨向分析,分別分析不同發展階段學生在新編創造圖形思考測驗以及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的差異以及發展趨向,接著使用潛在剖面分析技術,探討全體研究參與者的創造性潛在剖面組型,並且透過卡方檢定比較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人數分布差異。研究二使用t檢定檢驗不同學習階段的創意自我效能差異,並使用階層迴歸及拔靴法(bootstrapping mothed)檢驗創意自我效能對擴散性思考及創造傾向在不同學習階段上的中介效果差異。研究結果為:(一)由國小至大學以上的學生,創造性認知潛能與創造性傾向不僅整體有發展階段上的差異,且流暢、變通、獨創、冒險、好奇、想像、挑戰七個指標中,除冒險之外大致上都有顯著的線性趨向,惟流暢、變通、獨創每個學習階段之間都有差異且穩定上升的趨勢比較明顯;冒險沒有階段上的差異;好奇、想像、挑戰在國中與高中之間有顯著差異,整體雖有線性趨向但較為平緩。(二)由小學至大學以上的學生,可透過圖形創造思考的流暢、變通、獨創,以及創造性傾向的冒險、好奇、想像、挑戰七個指標,抽取並建構四個組型的潛在剖面模型,分別命名為「超高思高傾」、「高思低傾」、「中低思高傾」、「低思低傾」。(三)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及以上學生各階段在四個組型的人數百分比有顯著差異,國中較小學增加超高思超清、高思低傾,減少低思低傾;高中較國中增加超高思高傾、高思低傾、中低思高傾,減少低思低傾;大學及以上較高中增加超高思高傾與高思低傾,減少中低思高傾及低思低傾。(四)高中學生的創意自我效能全量表及「創意思考策略」、「創意成品信念」顯著高於國中生,「抗衡負面評價」與國中生沒有差異。(五)整體而言,創意自我效能在青少年的創造性潛能與創造性傾向之交互影響關係中,扮演中介的重要角色。惟國中階段創意自我效能以及各分量表對擴散性思考與創造傾向關連性之中介效果大於高中階段。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國內不同學習階段推動創造力教育的著墨重點提出建議。Item 創造思考教學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2015) 黃富財; Huang, Fu-Tsai本研究旨在依據編製的「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作為實驗教材,探討此方案對提升國中生的創造力和創造性傾向的成效。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中之單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成德國中七年級學生共88人,測驗工具為「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與學生學習反應問卷,根據前測後測結果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以了解受試學生在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的表現情形。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創造思考教學可有效提升國中生創造力。 二、創造思考教學無法全面提升國中生創造性傾向。 三、男女學生在創造力及創造性傾向無明顯之差異。 四、受試學生對「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大多呈現正向感受 。 根據本研究發現及省思,研究者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研究與教學者之參考。Item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與音樂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_以台北市為例(2012) 蔡喬安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的人口變項(學生性別、年級、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音樂學習時間及音樂學習經驗)與創造性傾向和音樂偏好之間的關係及創造性傾向與音樂偏好之關係。 本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494人為研究樣本,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及「國中學生音樂偏好量表」。資料分析方法有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逐步回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音樂學習時間和音樂學習 經驗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上有顯著差異。性別的差異呈現在勇氣、自信等層面;年級的差異呈現在好奇;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差異呈現在挑戰、好奇、勇氣、自信等層面;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差異呈現在好奇、勇氣等層面;不同音樂學習時間的差異呈現在挑戰、好奇、勇氣、自信、熱情等層面;不同音樂學習時間的差異呈現在好奇、勇氣、自信、勇氣等層面。 二、不同性別、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音樂學習時間和音樂學習 經驗的國中學生在音樂偏好上有顯著差異,但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的音樂偏好未達顯著差異。性別的差異呈現在搖滾音樂的層面;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差異呈現在搖滾音樂的層面;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差異呈現在搖滾音樂的層面;不同音樂學習時間的差異呈現在古典音樂、爵士音樂等層面;不同音樂學習時間的差異呈現在古典音樂、爵士音樂等層面。 三、國中學生的創造性傾向可以預測其音樂偏好,預測力為15.2%。 四、國中學生的創造性傾向可解釋其音樂偏好: 一方面透過創造性傾向之自信、 熱情、好奇影響其音樂偏好之古典音樂及爵士音樂;另一方面經由創造性傾 向解釋音樂偏好之途徑為:透過創造性傾向之自信、挑戰、幽默、熱情影響 其音樂偏好之搖滾音樂。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未來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字:創造性傾向、音樂偏好Item 海外旅遊者認知風格與創造傾向及相關因素之研究(2012) 黃琪婷; HUANG,CH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海外旅遊者背景變項、旅遊選擇行為與認知風格、創造傾向間的關係,採問卷調查法共發出45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2份。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採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考驗、及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考驗各項研究假設。研究結果如下: 一、認知風格部分:僅不同收入之海外旅遊者認知風格有顯著差異,其他不 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則無顯著差異。 二、創造傾向部分:不同性別、教育程度之海外旅遊者創造傾向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收入、年齡則無差異。 三、創造傾向之分層面:海外旅遊者之創造傾向以自信層面分數為最高,挑 戰層面分數為最低。 四、海外旅遊者的年齡與收入對旅遊方式有顯著差異,但性別與教育程度對 旅遊方式則無差異。 五、海外旅遊者的認知風格類型與創造傾向之幽默與挑戰面向有顯著相關。 六、團體旅遊組之創造傾向低於半自助旅遊組,但不同旅遊方式(團體旅遊、 自助旅遊、半自助旅遊)認知風格則無顯著差異。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之研究建議,供旅遊業界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