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等教育境外生跨文化溝通能力培育的探究(2022) 何宜紋; HE, YI-WEN不同文化中正確反應的溝通能力,應根據文化對象進行區分。本研究確立文化對象的區分條件是母語、標的語、官方語,這些條件也因地區、種族、社會身分認同而有所不同。據其文化跨度,約略為跨文化外、跨文化內、跨文化間而分的對象。因此,高等教育境外生於不同跨文化溝通能力培育之考量下,本研究目的旨為:了解賦能的內涵和蘊義,論述培育國際移動力的目的和價值,並建議提升培育的政策方向。英語文為教學媒介政策推動模式與境外生培育方向的相悖實情下,焦點團體座談法和深度訪談法的參與者,都表明培育境外生分明的溝通能力之重要性,並認同文化活動多樣性的擴展,有助於不同文化對象彼此理解。結果表明,賦能是互惠的,不同文化溝通能力習得對教師和學生都適用。透過語用失誤和整合式課程遊戲的結論,其意涵顯明如何構建不同文化對象之間的溝通能力培育,政策制定者必須以正確政策,支持培育成功的不同文化說話者,並促進在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可為建議。Item 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權能感受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2010) 陳夢妮; Chen meng ni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權能感受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選取台北縣512位國小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以「國小教師工作狀況調查問卷」為主,問卷內容包括工作滿意量表、權能感受量表、工作壓力量表以及國小教師的個人基本資料等四部份。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主要來自工作負荷;而容易產生的壓力反應為行為表現及生理性反應,其中女性、教學年資較淺及擔任級任之國小教師較容易出現壓力反應。 二、國小教師的權能感受屬於中上程度,以教學自主的感受最高,其中,男性、師範院校畢業及兼任行政工作之國小教師有較高的權能感受。 三、國小教師的工作滿意度為中間偏高的程度,年齡較高以及任教學校規模25-48班、49-72班之國小教師,其工作滿意度較高。 四、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呈現負相關,其中以情緒性反應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最大;而權能感受與工作滿意度呈現正相關,其中以專業地位與影響力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最大。 五、多元迴歸結果發現壓力情緒反應、外在需求與權能感受的參與決策對工作滿意度有負向影響,而生理壓力反應、壓力行為表現、及專業地位與影響力感受則對工作滿意度有正向影響,顯示工作壓力反應、權能感受與工作滿意的關係仍需進一步檢驗。 研究者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國小教師提出的建議為,應適時做好壓力管理,將權責視為一體之兩面;在學校組織部分,應建構具備增強教師權能的校園環境,提供教師支持與協助,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Item 博物館高齡志工之增權賦能經驗-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例(2019) 林中荷; Lin, Chung-Ho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增能賦權經驗,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高齡志工為探討對象。本研究試圖尋找更多協助高齡者自助的途徑,因此將焦點放在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經驗,及服務中產生的增能賦權結果。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 二、探討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過程中的學習經驗。 三、分析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後的增能賦權結果。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設計,以研究者參考眾多文獻所編製之訪談大綱,深度訪談六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高齡志工。研究者將資料轉譯為逐字稿並進行分析,將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進行綜合性討論,得到結論如下: 一、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是多重而非單一的。 二、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以「自利動機」為主因。 三、博物館高齡志工學習經驗中「開放的學習態度」是關鍵。 四、博物館高齡志工在家庭與社交網絡中互動良好。 五、個人內在層面、互動層面與行為層面的增權賦能要素,促成博物館高齡志工的意識覺醒與反思行動。 六、博物館高齡志工的增權賦能經驗,能幫助預防負面情緒。 七、增權賦能歷程是動態而遞迴的,不是一勞永逸的萬靈丹。Item 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關係之研究(2016) 林玉琅; Lin, Yu-Liang本研究旨在探究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之關係,主要研究目的在瞭解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之差異情形,探討樂齡者學習成效對賦能的預測力。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2016年度參與臺北市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55歲以上之樂齡學員為研究對象,共發放正式問卷439份,回收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回收率為57%,問卷調查結果採用:描述統計分析、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等統計方式加以分析,得到下列幾項結論: 一、樂齡者參與學習之整體學習成效呈中高以上程度,其中以「身體健康」 構面學習成效最佳。 二、樂齡者參與學習之整體賦能呈中高以上程度,其中以「意義」構面的賦 能程度最佳。 三、樂齡者健康狀況不同之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其中以健康狀況好者學習 成效最佳。 四、樂齡者健康狀況好者,「抉擇能力」表現較佳。 五、樂齡者學習成效與賦能呈正相關。 六、樂齡者參與學習後之學習成效是預測其賦能程度之重要因素。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供建議予相關單位與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個別化家庭服務對低社經家長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之行動研究(2009) 胡淑雅本研究是關於個別化家庭服務的行動研究。研究者擔任國中特教教師,以校內三個身心障礙學生之低社經家庭為對象,探討落實個別化家庭服務,改變低社經家長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行為之歷程與結果,希望以此經驗,做為相關人員提供家庭服務工作的參考。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點: 一、探討特教老師服務低社經家庭的困境與有效策略; 二、探討個別化家庭服務對低社經家長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行為之影響。 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服務者可透過結伴到家服務,與家長建立信任關係,顧及低社經家長自尊,化解低社經家庭潛在危機的服務顧慮。 二、設計工具調查家庭需求,據此規劃長短期服務目標,以家庭為中心落實個別化家庭服務,有效解決親師意見分歧問題。 三、以家長擴權原則在家庭服務中賦予家長合作責任,增加家長參與機會,肯定家長貢獻,解決低社經家長參與被動問題。 四、落實個別化家庭服務,能明顯提升三位低社經家長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的行為,改變層面在於「到校開會」及「在家評量」,「聯絡簿參與」次之;而「電話參與」改變結果最不一致。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如何落實個別化家庭服務鼓勵低社經家長參與主題,對特教老師、教育相關單位、師資培育單位及未來研究給予建議。Item 彰權益能評鑑取徑之應用:兩所國民中學的實踐經驗(2008) 賴怡帆; Yi-Fan Lai本研究旨在探究彰權益能評鑑於兩所試辦學校脈絡化的實踐經驗,研究目的有四:一、探究彰權益能評鑑於不同學校脈絡中的實施情形。二、瞭解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的行動循環歷程。三、探討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所產生的效益。四、了解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存在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進行,以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的蒐集,主 要的發現如下: 一、彰權益能評鑑可適用於個案學校之脈絡。 二、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的結果能產生行動的循環。 三、彰權益能評鑑能培育參與成員具有自我決定的能力。 四、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教育人員解放對評鑑的僵化思維。 五、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提升個案學校方案的效能。 六、彰權益能評鑑能培育參與成員的內在績效責任感。 七、彰權益能評鑑的三個步驟具有邏輯次序缺一不可。 八、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培育參與成員內化評鑑的思維。 九、彰權益能評鑑於個案學校中應用有其應克服的影響因素。Item 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高中職輔導教師之賦能內涵研究(2009) 楊雅雯; Ya-Wen Yang論文名稱: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高中職輔導教師之賦能內涵研究 校院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頁數:148 畢業時間: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學位別:碩士 研究生:楊雅雯 指導教授:許維素博士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高中職輔導教師之賦能內涵。研究對象為八位高中職輔導教師或主任輔導教師,年齡介於三十一至四十歲之間,皆為女性。研究對象參與一個月進行一次的焦點解決團體督導,並於自己提報個案接受督導後的一週內,與該名個案再晤談一次之後,兩日內隨即接受研究者之事後訪談。本研究之事後訪談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式進行,內容謄寫成逐字稿後,以質性研究的開放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並以Zimmerman(1995)賦能理論為依據,加以歸納統整。本研究結果發現,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於高中職輔導教師有許多賦能內涵,且其賦能內涵可歸納為「個人內在要素」、「互動間要素」、及「行為要素」等三大賦能核心要素,其下並包含許多賦能類別,及賦能成分。茲整理如下: 一、個人內在要素:包括「提昇自我效能」、「增加正向能量感」、「增加 接個案的動機」、「了解並接受自己的能力限制」、「用正向眼光看待 人性」等五個賦能類別,其下共包含十個賦能成分。 二、互動間要素:包括「了解個人在學校系統的責任與角色定位」、「敏銳 的覺察資源」、「提昇諮商專業能力」、「更懂得珍惜與善用督導」、 「諮商成效與滿意度增加」等五個賦能類別,其下共包含九個賦能成分。 三、行為要素:包括「產生因應行為」、「實際運用督導所學知能於諮商 上」、「改變人際相處及家人互動模式」、「對專業成長進行規劃及執 行」等四個賦能類別,其下共包含六個賦能成分。 本研究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於高中職輔導教師產生顯著的賦能,其賦能內涵並不因其背景而有所差別。本研究亦支持焦點解決督導是適合學校輔導教師的督導模式,且團體督導形式亦對學校輔導教師有其適用性。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針對學校輔導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焦點解決督導、團體督導、賦能、學校輔導教師Item 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應用於國民中學志願服務計畫之個案研究(2007) 張建文; Jien-wen Chang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應用於國民中學志願服務計畫之個案研究 張建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企圖透過對於彰權益能評鑑取徑在個案學校場域實作歷程的探究,達成下列之研究目的:一、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的應用,瞭解其在個案學校志願服務計畫實施之歷程。二、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之應用,瞭解其在個案學校志願服務計畫推動的歷程中所彰顯的成效。三、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在個案學校場域之實作歷程,瞭解建構學校內建評鑑機制之可能性與限制。 研究者以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質性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壹、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於志願服務計畫有明顯改進成效。 貳、彰權益能評鑑建構評鑑團隊成員的社群擁有感。 叁、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民主參與的組織文化。 肆、彰權益能評鑑創造了在地的社群知識。 伍、彰權益能評鑑建立參與者的能力。 陸、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組織學習。 柒、彰權益能評鑑成為學校內建評鑑機制可行性高。 捌、彰權益能評鑑取徑的應用涵育志願服務計畫推動的新能量。 玖、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的應用,評鑑團隊成員及團隊之權能得以提升。 拾、彰權益能評鑑應用於學校場域有其應克服之限制。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分別針對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評鑑者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如投資彰權益能評鑑實施之教育經費、鼓勵學校本位評鑑等。 關鍵詞:彰權益能、彰權益能評鑑、志願服務計畫、學校志願服務、個案研究Item 陸軍士官的授權賦能、工作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2) 曹以招本研究主要探討陸軍士官對授權賦能的心理認知狀態,進而影響工作態度的程度,從國內外針對授權賦能與工作態度的研究中,發現以員工的授權賦能來提昇組織效能,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主要利器。緣此,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士官在授權賦能的認知上,對工作態度是否產生影響,並以100年度各兵科學校士高班及專科學校士官長正規班學員為對象,共發出410 份問卷,有效問卷為377份。本研究運用臨界比、因素分析、積差相關、Cronbach’s α、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得到以下發現: 1、不同性別、年資、兵科及職務的士官,在授權賦能的認知上並無顯著的差異。 2、不同性別、年資、兵科、職務及任官管道的士官,在工作態度的認知並無顯著的差異。 3、士官的授權賦能對士官的工作態度預測力可達22.4%,其中又以「士官評議」的預測力較大,換言之影響工作態度之主要授權賦能變項依次為「士官評議」、「士官權責」、「信心建立」及「士官培訓」。 4、經過多元迴歸及典型相關分析的結果,陸軍士官的授權賦能與其工作態度有高度的正相關性,即授權賦能高的士官會比授權賦能低的士官表現出較高的工作態度。 依此,提供陸軍相關決策、執行單位及未來研究者參考運用。Item 未來的公民、現在的參與者!─高中生政治參與歷程經驗初探(2015) 倪芊熙; Ni,Chien-Hsi摘要 本研究以臺北市立高中具有政治參與經驗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瞭解高中生進行政治參與的經驗歷程。研究目的欲探討高中生在進行政治參與的動機、途徑、目標與過程中的困境與挫折;並嘗試以賦權之觀點分析高中生在政治參與後中的轉變,瞭解高中生如何思考他們學生身分與公民身分,最後希望根據研究結果,嘗試提出對於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應如何針對學生進行政治參與教學之建議。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七位臺北市高中具有政治參與經驗的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透過一對一訪談的過程,取得研究對象過去政治參與的經驗歷程及其在參與後的各種反思,作為本研究主要分析的資料,將資料進行分類編碼與分析,以描繪出高中生政治參與的圖象。 根據本研究分析,發現高中生參與政治的契機可能是因為透過網路等媒體,對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產生好奇,或是在經驗者的引導下開始進行參與。高中生進行政治參與的途徑相當多元,除了年齡限制的行動外,其餘的參與和一般公民相仿,具有參與的可能性。其在過程中的困境與挫折,主要可能來自個人自己心態的調整、家人的不認同或反對,以及來自學校的壓力,包括學業壓力、同學的冷漠與教師的否定,而決定持續進行參與的原因則與高中生積極的政治責任感與政治效能感有關。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高中生獲得個人能力的提升並增進自我效能感;在人際關係上能更順利與他人進行意見的交流,能對他人產生影響力;最重要的,高中生能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意識到權力關係的競爭與分配是問題的核心,期望透過實際行動獲得權力並改變現存不合理的權力壓迫。 政治參與過程中,除了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外,更能促進學生對其公民身分的認同與實踐,同時也能讓社會肯定學生政治參與的意義與價值。故針對高中公民教育,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建議:公民教師應在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的安排積極提供資訊、融入參與的活動,並鼓勵學生進行參與。高中生不但是未來的公民,更應該同時是公民社會的具主體性的參與者,政府與學校應肯定學生參與的價值,降低參與的限制,不應打壓學生的參與行動。 唯有透過參與實踐與反思,提升公民的權利意識、認同公民責任,讓公民願意實踐參與,才有可能建構更成熟完善的公民社會。